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0936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3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docx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A.生石花B.钟乳石

C.电脑病毒D.珊瑚

2.“人的皮肤每天都会出汗,汗液有咸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以下哪一特征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D.具有生长和繁殖现象

3.如图,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使两端液滴连通.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滴一滴肉汁后,观察到草履虫纷纷从左侧培养液转移到右侧培养液.根据生物的特征分析,这一现象说明生物能()

A.进行呼吸B.进行运动

C.生长和繁殖D.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沙漠中的仙人掌,块茎可贮藏水分,刺状叶可减少水分的蒸腾散失,它说明了()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D.生物与环境无关

5.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一山不容二虎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螳螂捕食,黄雀在后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的四种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相对数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个体内的DDT含量最高

B.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

C.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是消费者

D.该生态系统只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

7.下列各项,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A.草原中的全部植物

B.树林中的全部昆虫及它们的食物

C.农田中的全部庄稼

D.一个池塘及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8.为了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需要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少生产者B.没有消费者C.分解者很少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主要描述了生物之间的(  )

A.竞争关系B.寄生关系C.捕食关系D.共生关系

10.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若光线太暗,应选用()

A.大光圈,凹面镜B.大光圈,平面镜C.小光圈,凹面镜D.小光圈,平面镜

11..用下列四组镜头看同一块血液的玻片标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细胞数目最少的一组为(  )

A.目镜——5×,物镜——10×B.目镜——5×,物镜——40×

C.目镜——10×,物镜——10×D.目镜——10×,物镜——40×

12.观察过程中,要将图中视野甲变为视野乙,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B.换用高倍物镜,再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C.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

D.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

13.新鲜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中的()在起作用。

A.细胞质B.细胞膜C.液泡D.细胞壁

14.下列植物结构中,属于器官的是(  )

A.

B.

C.

D.

15.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后,新细胞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  )

A.比原细胞多了一倍B.比原细胞少了一半

C.和原细胞一样D.和原细胞没有可比性

16.如图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象,按发生分裂的先后顺序,它们的顺序正确的是(  )

A.acdbB.abcd

C.cdabD.adbc

17.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施肥,肥料给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  )

A.有机物B.水C.氧气D.无机盐

18.下列不属于单细胞生物的是

A.变形虫B.草履虫C.衣藻D.病毒

19.俗话说,“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树怕剥皮的原因是树皮中有()

A.运输有机物的导管B.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筛管

C.运输有机物筛管D.运输水和无机盐的导管

20.“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第一步是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A.使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B.储备光合作用的原料

C.消耗叶片内的叶绿素D.提高光合作用的产量

21.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A.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是为了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B.准备移栽的茄子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避免水分的散失

C.夜晚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一个小角,使冷空气进入是为了减弱农作物的呼吸作用

D.果树在开花期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减产,这与传粉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22.近年来,我市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走在林荫大道上,人们感到空气特别清新和湿润。

从生物学角度看,空气清新湿润主要是由于

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C.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D.动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2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发育成植物的枝条和绿叶的是(  )

A.根B.茎C.叶D.芽

24.小宇在爬山时采回一株植物做标本,它有根、茎、叶的分化,叶背面有孢子囊群,这株植物所属的类群是(  )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D.裸子植物

25.我国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下列植物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A.玉米B.银杏C.水稻D.花生

二、综合题

26.下图是某草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草原作为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_____。

此食物网中有_____条食物链。

(2)如果该生态系统被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

(3)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能力。

(4)整个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来源是_____。

27.仔细观察下列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_____所示为动物细胞。

(2)图甲中如果去掉[A]______,细胞的形状将会发生改变。

(3)切洋葱时会辣眼睛,这种刺激性的物质存在于[____]_____中。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不含有的结构是[____]_____。

(4)红色的苋菜如果用清水冲洗,水不会变成红色;若把苋菜放人沸水中一烫,水立刻变成红色。

说明活细胞的_____才能控制物质进出。

28.如图甲、乙所示为两种植物的种子结构图。

(1)将图甲的种子剖开,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会看到[____]_____变成深蓝色。

(2)图乙种子的[2]______发育成图丙幼苗中的A,它在发育初期需要的营养主要来自图乙种子的[____]_____。

(3)图乙种子萌发时,种子首先要吸收______,种子中的[____]_____先突破种皮,最终发育成图丙[____]_____。

(4)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图甲中代表胚结构的是____(填数字)。

(5)图甲的种子有_____片子叶,因此被称为_____植物。

(6)比较甲和乙的种子结构,两者的相同点是都有_____和胚。

29.回忆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操作过程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一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_____(填序号)。

(2)如果是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那③应改为在载玻片上滴一滴______,以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3)图二观察细胞时发现有气泡,可能是图一的哪个步骤操作不规范引起的?

______(填序号)。

(4)要将图二的甲转化成乙,应先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此时视野会变_____(填“亮”或“暗”),若视野中的物像模糊,则还应转动_____使物象更清晰。

30.下图A---E表示人体的不同结构层次,请根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整个人体都是由A细胞发育而成的,A细胞是_____。

(2)A细胞通过_____形成B。

(3)B通过____形成C。

在此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差异。

(4)在图中所示的结构层次中,人体具有而植物没有的是_____。

(5)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

______。

31.下图是桃花结构示意图

(1)桃花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图中的①______和②雄蕊。

(2)图中⑦_____成熟裂开,其中花粉散发出来。

(3)桃的果实是由图中的⑥_____发育而来。

(4)桃子的果实中只有一粒种子,因为桃花结构中只有一个③_____。

(5)桃花最终要变成美味的桃子,必不可少的过程是传粉和_____。

32.如图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A、B、C表示三项生理活动,E、F表示两种物质。

请根据图回答:

(1)植物细胞分裂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图中的过程[____]_____作用所释放的能量,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

(2)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是为了提高图中过程[____]_____作用的效率,该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条件是_____,F所代表的物质是_____。

(3)图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叶片的“门户”是_____,其由一对半月形的_____细胞构成。

(4)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而在植物体内却是“水往高处流”。

水分主要通过植物根尖结构的_____区吸收,水分由下向上运输的动力来自植物的[____]_____作用。

三、实验探究题

33.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的实验。

选取30粒大小相近、结构完整、饱满的菜豆种子,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将甲烧杯放在25℃的房间内,乙烧杯放在5℃的冰箱冷藏室内,请据图作答。

(1)几天后,最有可能萌发的只有_____号种子。

(2)由此实验可知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是:

适宜的______、一定的_____和充足的_____。

(3)种子萌发的条件除了外界条件,还有自身条件:

种子结构完整,胚是活的,已度过_____。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石花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钟乳石、电脑病毒、珊瑚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是生物;

故选A

考点:

本题考查了生物体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C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的皮肤每天都会出汗,汗液有咸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无机盐等废物的特征。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

理解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3.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使两端液滴连通.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滴一滴肉汁后,观察到草履虫纷纷从左侧培养液转移到右侧培养液,说明生物具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

考点:

生物的特征。

4.B

【分析】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详解】

适者生存,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

仙人掌,扁平宽大的块茎可贮藏水分,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是仙人掌对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的一种适应。

故选:

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5.D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

“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螳螂捕蝉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成语“螳螂捕蝉”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树→蝉→螳螂,故C不符合题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6.C

【分析】

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其数量越少,图中甲的相对数量最多营养级别最低,属于生产者,丙次之属于初级消费者,乙再次之,属于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三级消费者,据此解答。

【详解】

A、营养级越高生物(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富集).在图中丁的营养级最高,所以丁体内DDT含量最高,A错误。

B、食物链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B错误。

C、食物链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甲数量最多,处在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丙、乙、丁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是消费者,C正确。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甲属于生产者、乙、丙、丁属于消费者,还缺乏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点睛】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7.D

【解析】

草原中的全部植物,只有生产者,没有消费者、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都不属于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树林中的全部昆虫及它们的食物,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其它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都不属于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农田中的全部庄稼,只有部分生产者,没有其它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都不属于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一个池塘及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8.C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但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

南极的温度很低,而且南极的有机物较少,不适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若把粪便等生活垃圾放在南极,由于细菌、真菌较少,分解缓慢,会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把塑料等难以降解的垃圾带离南极,还要把粪便等生活垃圾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缺少分解者。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9.C

【分析】

生物影响生物的生活,包括同种生物的影响和不同种生物的影响。

【详解】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中,形成的食物链应为:

树→蝉→螳螂→黄雀。

故C符合题意。

【点睛】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10.A

【分析】

在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上面有大小光圈。

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当外界光线较亮时使用小光圈;反光镜能反射光线,上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

当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

【详解】

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

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光线较弱应该用凹面镜、大光圈。

故选A。

【点睛】

考查显微镜的使用。

11.D

【分析】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

【详解】

A组镜头的放大倍数=5×10=50(倍),B组镜头的放大倍数=5×40=200(倍),C组镜头的放大倍数=10×10=100(倍),D组镜头的放大倍数=10×40=400(倍)。

因此,四组镜头放大倍数最大的是D组400倍,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难度小。

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求低。

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D

【分析】

试题分析:

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上下左右颠倒的倒像。

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详解】

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上下左右颠倒的倒像。

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

视野中的物像位于左下方,为了使物像能出现在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就越暗,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反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大,进入的光线越多,视野越亮,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小。

因此,上图所示显微镜下的视野“甲”变为视野“乙”,很明显的是向左下方移动装片,再换用高倍物镜。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质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A不符合题意;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故新鲜的牡蛎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远远高于它所生存的海水,这是因为细胞的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C不符合题意;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D不符合题意。

考点: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14.B

【分析】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绿色开花植物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由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等;有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顺序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器官,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由六大器官构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详解】

A、A是一个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组成的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体,不符合题意;

B、番茄是植物的果实,属于生殖器官,符合题意;

C、C是一个植物细胞,不符合题意;

D、D是叶的表皮,属于保护组织,不符合题意。

【点睛】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器官。

解答时可以从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器官的概念方面来切入。

15.C

【分析】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详解】

细胞分裂中最重要的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细胞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细胞核中有遗传物质DNA,而DNA就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细胞分裂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也就实现了遗传物质DNA的复制和均分。

因此保证了洋葱根尖细胞分裂后,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C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

16.A

【分析】

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详解】

如图可知,此细胞有细胞壁,因此是植物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首先是细胞核分裂,在细胞核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复制加倍的现象,因此外观上细胞核变大即图中的a,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外观上是细胞核一分为二,即c过程;接着细胞质一分为二即d过程,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即b过程,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因此细胞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a→c→d→b。

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17.D

【解析】

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

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氮肥作用:

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

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

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

粪等肥料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其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产生水和无机盐,施肥的目的就是给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无机盐。

18.D

【分析】

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只由单个细胞组成,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

【详解】

单细胞生物的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如草履虫、衣藻和变形虫等都属于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虽然只由一个细胞构成,但也能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和调节等生命活动。

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故选D

【学科网考点定位】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19.C

【解析】

植物是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

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树表层的木质部和韧皮部,没有树心的树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质部,而剩余的木质部中的导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同时韧皮部中的筛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所以没有树心的树,仍然可以获得养料,还能继续活下去。

但是一旦树木没有了树皮(或韧皮部),也就割断了向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时间长了树木的根系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进而树木会也就死亡。

所以俗话说“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树皮中有输导有机物的筛管。

点睛:

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

筛管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方向从上往下;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和无机盐,方向自下而上。

20.A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

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

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所以“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第一步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淀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