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341183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PPT 页数:1157 大小:60.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7页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7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11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ppt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1,欢迎你们探求化学的奥妙!

2,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能呼风唤雨;还能给人类丰衣足食,健康长寿;也能保家卫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3,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绪言,4,一、精彩的物质世界离不开化学:

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各种物质,5,看了上面的图片,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思索?

1、怎么样才能使物品变得更加丰富?

生活变得更加的美好?

3、能否发明更多更好的新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生活更健康?

4、或者说能不能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5、或许你想一件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服,可以调节体温,穿上它,冬暖夏凉,甚至还可以随光的强度改变颜色。

上述这些美好的愿望就只有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来实现。

6,化学与生活,7,化学与工业,8,化学与科技,9,化学与环境,10,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二、化学研究的内容和作用,2、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11,3、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高分子人造血管,4、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讨论食盐(NaCl)的用途,12,远古时代:

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三、化学发展史:

1、古代:

加快了人类历史的进程,13,化学在中国,我国的化学工艺如烧制瓷器、造纸、制火药等对世界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14,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商代的青铜器,元代的瓷器,唐三彩骑马俑,唐三彩-马俑,15,“蔡侯纸”的发明者蔡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万户飞天模型,指南针模型,活字印刷,16,2、近代:

研究物质的微观,道尔顿原子论,阿伏加德罗分子学说,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使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7,道尔顿、阿伏加德罗的发现:

物质由原子和分子构成,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在化学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这就是说:

18,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有规律可循,19,20,二、什么叫化学?

是在分子、原子层次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1,扫描隧道显微镜,3、现代:

高科技纳米技术,22,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质量为2t的汽车,2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的破冰斧,24,镍钛记忆合金“花瓣”在相应的温度下慢慢绽放,25,1、会听课,做好笔记。

如何学好化学呢?

4、加强记忆。

3、培养自己阅读课本的习惯和能力。

5、坚持每天独自完成作业。

2、课堂中积极思考,多问,多回答。

26,化学就象你头顶上的果实,只要肯稍作努力,成功的甜蜜就属于你!

祝你成功!

27,1、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是()A.培育新花品种,增加观赏价值B.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C,练习:

2、绿色化学是指(),A.颜色为绿色的无害化工产品B.采用无毒、无害原料,生产出有利环保的产品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原料的无害产品D.只能使用、不能再生的化学产品,B,28,3.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制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下列有关古代文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印刷术属于化学工艺B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C春秋战国就会冶铁炼钢D西汉时期就会湿法冶金4我国古代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三大化学工艺是()印刷术冶铁造纸炼铜烧瓷器制青铜器指南针制火药A.B.C.D.,A,A,29,5.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科学家主要是()阿伏加德罗门捷列夫道尔顿拉瓦锡波义尔A.B.C.D.,B,30,前20号元素符号(要求记住),HHeLiBeB氢氦锂铍硼CNOFNe碳氮氧氟氖NaMgAlSiP钠镁铝硅磷SClArKCa硫氯氩钾钙,31,世界万物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常见元素符号有:

H,氢,O,氧,N,C,Na,Mg,氮,碳,钠,镁,H2O,水,CO2,二氧化碳,O2,氧气,CaCO3,碳酸钙,32,MnZnFeBaI,锰锌铁钡碘,CuHgAgPtAu,铜汞银铂金,33,“神舟系列”宇航员服装,航天服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

其中结构最复杂的服装由14层组成:

最里层是液冷通风服的衬里;衬里外是液冷通风服,这种服装是由尼龙弹性纤维和穿在上面的许多输送冷却液的塑料细管制成;这种航天服属舱内航天服,除了头盔和胶皮手套,整个航天服是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涤纶做成的.为了防止膨胀,宇航服上特制了各种环、拉链、缝纫线以及衬料等。

同时,保温、吸汗散湿、防细菌、防幅射等功能也体现在其中。

3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35,千姿百态的物质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变化着。

同学们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变化吗?

36,节日焰火,37,燃烧,38,钢铁生锈,39,牛奶变质,40,溶洞钟乳石的形成,41,【实验1-1】,操作:

1.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

2.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

3.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

现象:

试管中的水沸腾并逐渐减少,玻璃片上出现小液珠。

42,【实验1-2】,操作:

取少量胆矾(又叫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

现象:

蓝色块状固体变成细小蓝色粉末。

43,【实验1-3】,操作:

1.把少量块状的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

2.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

在两支试管的蓝色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都有蓝色沉淀生成。

44,【实验1-4】,操作:

1.把少量石灰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

2.向其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

现象:

1.试管内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

2.石灰石逐渐变小。

3.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

45,试管中的水沸腾并逐渐减少,玻璃片上出现小液珠,蓝色块状固体变成细小的蓝色粉末,蓝色溶液中有蓝色沉淀出现,试管内溶液中有大量气泡产生、石灰石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无,有,有,46,想一想:

一、实验1和实验2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实验3和实验4有什么共同特征?

三、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47,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2、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3、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有其它物质生成,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48,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有没有其它物质生成,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

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49,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不能单单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现象的如一些中和反应,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注意,50,1、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蒸发B、变形C、水变成冰D、物质燃烧,2、判断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A、产生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D、镁带消失,练一练:

D,C,51,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

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毒性、酸性、碱性等,52,熔点和沸点,熔点:

物质的熔化温度(固态变液体),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态变气态),如:

固态的冰在0时会熔化成液态的水,即冰的熔点为0。

如:

液态水加热到100时会沸腾,即水的沸点为100。

(沸点会随着大气压的减小而降低),101kPa的压强称为标准大气压,上述水的熔点和沸点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测定的;若压强低于101kPa,则水的沸点低于100。

53,密度,密度的数学表达式:

密度的单位,密度越大的物质,单位体积内的质量越大。

固体或液体:

kg/m3或g/cm3,气体:

g/L或g/mL,54,3、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而变化则是物质运动的过程。

叙述物质的性质往往用“能”、“难”、“易”、“会”、“就”、“可”等表示能力或属性的用语。

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用语。

例:

性质变化汽油可燃烧汽油在燃烧汽油易挥发汽油挥发了,55,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E、木棒受力折断。

A是化学性质,B是物理性质,C是化学变化,D是物理性质,E是物理变化,56,4、性质和变化的联系:

性质,决定,变化,反映,例:

汽油可燃烧汽油在燃烧。

汽油易挥发汽油挥发了。

决定反映,决定反映,57,【实验1-5】,操作:

1.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2.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

3.取一根点燃的木条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现象:

2.燃着的木条在氧气瓶中燃烧得更加剧烈。

3.燃烧的木条在二氧化碳瓶中熄灭。

1.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58,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试试尽可能多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思考与讨论,2.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物质的区分要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59,练习:

1、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呈紫红色光泽,熔点为1083.4,沸点为2567,密度8.9g/3。

铜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但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

铜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但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称为铜绿。

高温时铜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铜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

阅读完这段话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铜的物理性质有:

铜的化学性质有:

、,、,60,练习:

2、将钠从煤油的底部取出,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可看到钠在水面迅速移动,嘶嘶作响,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并渐渐缩小,直至消失。

据此判断:

钠的物理性质有:

硬度:

密度:

熔点:

颜色:

化学性质有:

该金属能够与发生反应,该反应属于反应(放热或吸热),较小,比煤油大而比水小,较低,银白色,水,放热,61,本节涉及到的仪器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小资料,62,闻气体的方法,63,1试管,试管:

用来盛放少量药品、常温或加热情况下进行少量试剂反应的容器,可用于制取或收集少量气体。

注意事项:

可直接加热,用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

放在试管内的液体,不加热时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加热时不超过l/3。

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加热时试管口不应对着任何人;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下倾斜。

64,烧杯:

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使用注意事项:

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

溶解物质用玻璃棒搅拌时,不能触及杯壁或杯底。

2烧杯,65,酒精灯:

化学实验时常用的加热热源,也用作焰色反应。

使用注意事项:

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

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l/4。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

3酒精灯,66,酒精灯的使用,67,4研钵,用于研磨固体试剂或使固体混和均匀。

68,5集气瓶,集气瓶:

用于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

注意事项:

不能加热,如果燃烧反应有固体生成,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砂;收集气体时按气体密度不同选择瓶口方向;瓶口磨砂,用磨砂玻璃片涂凡士林封盖。

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应装满水再倒置收集。

69,6铁架台,夹持固定反应器。

70,6-1铁夹6-2铁圈,用于固定或放置容器。

71,7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

注意:

垂直悬滴,不伸入容器内,不接触容器内壁;不能一管多用,洗净后才能取另一种液体;取用试剂时不能倒置或平放,防止液体浸蚀胶头。

72,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73,8药匙,用于取用固体粉末或小颗粒。

7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75,化学是实验科学,探究呼吸气体成分,探究蜡烛燃烧,实验报告示例,以史引入,体验探究,体验探究,学习方法,76,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过滤蒸馏,1.炼丹、炼金术对化学实验的贡献,发明化学实验器具,发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发明分离物质的方法,77,酒精和水能与任意比混溶。

我们知道,酒精的沸点78.3,水的沸点100。

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把混溶的二者分开?

滚滚黄河水夹带泥沙从“天”而降,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居民,想饮用这黄河水,问他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使黄河水符合饮用水的标准?

想一想,78,化学实验,途径:

实验探究,作用,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获得化学知识,观察现象,记录现象、数据、结果,科学分析,做出结论,79,观察化学实验的一般方法(或步骤):

1、观察对比:

实验前物质实验后物质,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等,2、实验过程中:

是否有发光、放热、变色、气体、沉淀、声音等现象,3、分析现象的原因,得出结论。

(或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说明了化学实验很重要,我们必须学会观察、操作、设计和评价实验。

80,二、活动、探究,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背景知识:

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81,(第一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82,活动与探究实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点燃前:

2、点燃蜡烛:

A、观察火焰分几层,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B、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一秒钟,取出观察,能说明什么问题?

C、用干烧杯罩住火焰有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问题?

D、注入澄清石灰水有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问题?

3、熄灭蜡烛:

能否点燃白烟?

颜色、状态、硬度、气味、水溶性、密度,光、热、,83,实验探究,点燃蜡烛前,观察:

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闻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观察,84,观察到:

常温下蜡烛:

各种颜色.固体.圆柱状.软.无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85,点燃蜡烛中,观察:

1.现象:

火焰分为几层?

哪层最明亮?

哪层最暗?

答:

3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最亮焰心最暗,86,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说明哪层温度最高,哪层温度最低?

答: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87,熄灭蜡烛“后”观察并点燃白烟,看能否燃烧,答:

熄灭蜡烛后有白烟产生,白烟可以燃烧,88,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发出明亮火焰,部分熔化,有白烟产生,白烟可以燃烧,89,旧知回顾,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_,变浑浊,3.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

看到现象后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哪些物质?

答:

烧杯壁有液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90,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讨论:

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实验中应关注哪些方面?

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91,蜡烛哪去了?

是消灭了、还是变成了其它物质?

若变成其它物质?

是什么物质?

问题与分析,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92,1.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如下内容: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可观察到蜡浮在水面上。

结论:

石蜡的密度比水。

点燃蜡烛,可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

你如何知道哪层温度最高:

结论:

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石蜡燃烧后生成和。

小,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火焰中,约2s后取出,发现火柴梗接触外焰部分变化最大,外,水,二氧化碳,93,活动与探究实验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探究准备:

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呼吸的作用提出问题: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进行猜想:

根据已有知识或查找资料学到的知识A、两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B、两者的氧气含量不同C、两者的水蒸气含量不同D、,94,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背景知识:

二氧化碳(CO2)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CO2)气体也越多(前提条件:

澄清的石灰水足够多)。

氧气(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O2)越多。

即氧气(O2)可以助燃。

二氧化碳(CO2)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即二氧化碳(CO2)不支持燃烧。

95,探究范例:

96,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步骤2取两个集气瓶,其中为空气,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呼出的气体含量较多,步骤:

用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好,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将软管插入集气瓶口,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97,步骤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空气中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熄灭,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含量很少,步骤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片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呼气后玻璃片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

空气中水分含量较少,呼出的气体含量较多,98,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使燃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玻璃片上凝结有水,吸入空气,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氧气,水,含量较多,含量较少,含量较多,含量较少,含量较少,含量较多,小结: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99,步骤2:

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步骤3:

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步骤4:

两种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测定,进行实验:

排水法收集,步骤1:

收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

收集两瓶空气。

(收集气体),石灰水浑浊多,二氧化碳含量高,带火星木条熄灭快,氧气含量低,干燥玻璃片有水雾,水蒸气含量高,100,练习,1.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A水B白酒C食盐水D澄清的石灰水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A空气B二氧化碳C氧气D水蒸气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物质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水D二氧化碳和水,D,C,D,101,4.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A甲中熄灭,乙中变旺B甲中变旺,乙中熄灭C甲、乙都变旺D甲、乙都熄灭,氧气,二氧化碳,甲,乙,B,102,5(2007年肇庆市)某实验测得人体呼吸的气体成分如下表。

请回答:

(1)请你判断:

X是(填物质名称)。

(2)请你回答:

因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而消耗的气体是(填物质名称),氮气,氧气,103,人体呼出的CO2和水蒸气体积分数的增加,比吸入O2的体积分数的减少要多,而其它成分基本不变。

(3)请你证明: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一种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气体,它是(填化学式)。

为了检验这种气体,你的实验方法是:

(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

(4)请你分析:

X气体在呼吸过程中没有参与化学反应,但在呼出气体中它的体积分数却减少了,原因是:

CO2,收集一试管呼出的气体,滴加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若变浑浊,则呼出的气体为二氧化碳,104,走进化学世界走进化学实验室,105,1.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掌握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会进行判断。

3.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知道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能提出问题并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106,5.能正确进行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的洗涤等实验的基本操作。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

107,1.从命题内容及考查角度分析

(1)以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或现象为背景,考查化学研究的对象、绿色化学。

(2)以判断具体的变化类型为内容,考查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特征。

(3)借助实验装置图,以判断操作正误或有无安全隐患等形式,考查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室安全规则。

108,(4)选取生活中或课本中的具体物质,运用实验探究的步骤和方法,考查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及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109,2.从中考的题型分析

(1)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室安全。

(2)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考查实验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110,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是中考的必考点,复习时建议:

(1)采用表格的形式,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伴随现象、粒子的变化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掌握区别两者的方法,再通过具体的实例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通过概念辨析的形式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并通过实例练习帮助学生明确两者在叙述方法上的不同,以便能够正确判断。

111,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复习时建议:

(1)与实验操作相联系,使学生在操作练习中,熟记仪器名称、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同时结合操作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并对易错点作出特别提醒。

(2)重点实验操作如量筒、托盘天平等的使用,可以采用图示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错因分析。

112,3.化学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往往是作为独立的题型出现在中考中。

复习时要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顺实验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加强对实验探究题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得出并准确表达实验结论的能力。

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一、正确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1.判断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

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或生成沉淀等不能用来作为我们判断变化类型的依据,关键是要看本质,即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灯泡通电发光,虽然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没有生成新物质,故为物理变化,又如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虽没有明显的上述现象,但生成了新物质碳酸钠,属于化学变化。

2.二者关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130,【典例1】(2011巢湖中考)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131,【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明确以下两点:

【我的记录空间】选B。

物理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苹果腐烂和面包发霉时均会生成有毒的物质;菜刀生锈时生成了铁锈,故以上变化均不属于物理变化。

榨取果汁只是水果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故属于物理变化。

132,二、化学实验操作中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133,134,【典例2】(2010桂林中考)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A.硫酸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烧碱溶液冲洗B.实验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搓C.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灭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