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1704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docx

聚氨酯硬泡配方设计说明书

组合料配比之设计、计算、试验、试料

1关于计算

硬泡组合料里最需要计算的东西是黑白料比例(重量比)是不是合理,另一个正规的说法好像叫“异氰酸指数”合理,翻译成土话就是:

“按比例混合的白料和黑料要完全反应完”。

因此,白料里所有参与跟-NCO反应的东西都应该考虑在内。

理论各组分消耗的-NCO摩尔量计算如下

1.1主料

聚醚、聚酯、硅油(普通硬泡硅油都有羟值,据说是因为加了二甘醇之类的)配方数乘以各自的羟值,然后相加得数Q

S1=Q÷56100

1.2水

水的配方量w

S2=W÷9

1.3与消耗-NCO的小分子物:

配方量为K,其分子量为M,官能度为N

K×N

S3=————————(用了两种以上小分子的需要各自计算再相加)

M

S=S1+S2+S3

基础配方所需粗MDI份量[(S×42)÷0.30]×1.05(所谓异氰酸指数1.0)

其实以上计算只是一个最基本的消耗量,由于黑白料反应过程复杂,实际-NCO消耗量肯定不止这个数,比如有三聚催化剂的情况下到底额外消耗了多少-NCO,这个没人说得清楚。

另外,聚醚里有水分,偏高0.1%就好严重的;聚醚羟值也是看人家宣传单的,我见过有聚醚羟值范围跨度90mgKOH/g,那个计算数出来后只能参考,不能认真!

2试验设计之“冰箱、冷柜”类

2.1本组合料体系重要要求及说明

2.1.1流动性要好,密度分布“尽量”均匀

首先要考虑粘度,只有体系粘度小了,初期流动性才会好(主份平均粘度6000mPa.S以下,组合料350mPa.S以下),其次体系中的钾、钠杂离子要控制在一个低限(20ppm以内),从而可控制避免三聚反应提前,即:

体系粘度过早变大。

如果流动性欠佳,发泡料行进至注料口远端就会出现拉丝痕致使泡孔结构橄榄球化,这个位置一定抗不住低温收缩。

2.1.2泡孔细密,导热系数要低

不难理解泡孔细密是导热系数低的第一前提,此时首先考虑加有403或某些芳香胺醚进入体系(它们所起的作用是首先与-NCO反应,其生成物与其它组份互溶、乳化稳定性提升,并保证发泡体系初期成核稳定,也就是避免迸泡,从而使泡孔细密)。

其次聚醚本身单独发泡其泡孔结构要好(例如以山梨醇为起始的635SA比蔗糖为起始的1050泡孔要细密均匀得多,还有含有甘油为起始剂的835比1050细密,即便是所谓的4110牌号的聚醚,含丙二醇起始的比二甘醇的好。

聚醚生产的聚合催化剂不同,所生产出的聚醚性状也有差异:

氢氧化钾催化的聚醚分子量分布比二甲胺催化的要窄。

另外:

聚醚生产时的工艺控制-----温控、拉真空、PO--也就是环氧丙烷流量控制、PO原料质量、后处理等等-----也都会直接影响聚醚发泡的泡孔结构。

第三,可以考虑加入一些可以改善泡孔细密度的聚酯成份。

第四,适当加入低粘度物调整总体粘度(如210聚醚)。

2.1.3耐低温抗收缩性要好

这个无须赘言。

一是官能度,总体平均要4以上。

其次是发泡体成型后空间交联点分布均匀(直观解释是:

主聚醚反应活性尽量相差不大,连续的近似的空间结构要稳定得多。

2.1.4粘结性好

所谓粘结性表面上是指泡沫体与冰箱、冷柜外壳和内胆之间的粘合,其实是指泡体柔韧性,以及抗收缩性,(水份用量、降低总体羟值,添加柔性结构成分,如210、330N之类都可以改进泡沫对壳体的粘附性)。

2.1.5成本较低

目前冰箱、冷柜行业竞争白热化,性能极佳价格昂贵的组合料没人用的起,所以我们必须为成本考虑(比如芳香聚酯价位要比聚醚的低,可以加一些)。

2.1.6安全性

这是对环戊烷体系的特别要求(至少环戊烷不象F那样想加多少就加多少,不难理解加多环戊烷的更具有安全隐患)。

2.1.7保证发泡生产工艺的连续稳定性

冰箱、冷柜连续生产线一般控制很稳定,但不排除偶尔的工艺参数波动,比如料温、环境温度高个一两度,黑白料比例在小范围内波动等等,所以要求组合料有一定的“宽容性”。

2.1.8黑料配伍

各款黑料自身性状、活性不同,那么,白料体系调整一下有时就显得异常必要。

(配合5005的没事,绝不代表与44v20可以任意切换)。

2.2主聚醚聚酯的选取方向

2.2.1相溶性

指“聚醚、聚酯/硅油/水/催化剂/物理发泡剂”所组成的体系要互溶性好,均相稳定——至少存放一段时间不能分层。

2.2.2官能度构成及骨架类型

原则上说官能度越高,所发泡体的物理性能数值(尺寸稳定、抗压强度等)就越“理想”,但往往官能度高的聚醚粘度偏大(多挂PO也能降低粘度,价格又下不来),所以,平均一下,4个官能度马马虎虎可以对付了;另外,如果聚醚体系中有芳香结构(苯环)引入,无疑也会提升泡体的物理性能。

2.2.3反应活性

含有伯羟基结构的聚醚(和诸如三乙醇胺之类的小分子交联剂)活性高,却多多少少会影响发泡反应的中后期流动性。

所以,其加入量一定要控制在某环围内。

2.2.4羟值搭配

根据水用量、黑白料比例预设,可以大体反算出主份平均羟值范围,一般为380-410mgKOH/g

2.2.5经济性

不仅是指聚醚、聚酯采购价格低,还应综合其他方面考虑黑白料比例,毕竟现在黑料价格高些。

2.2.6市售采购之方便性

好不容易调整出一个配方,结果原料市面上只是你有用别人不会问津,除非财大气粗每月用量惊人,否则配料供货能不能保障就只得看“交情”浅薄。

2.3匀泡剂(硅油)的选择

2.3.1与组合料其它成份的配伍性

这个不难理解,否则,生产硅油的厂家就不会编出那么多型号了------什么F11型、141B型、环戊烷型、全水型、聚酯型、蔗糖聚醚型等等。

硅油型号选配得当,可以明显控制导热系数低限化。

2.3.2与黑料的配伍性、乳化能力

这个关注的人不多,其实多数情况下“泡孔不好”就是硅油对“黑白料整个体系的乳化能力不够”所致。

2.3.3流动性

能使发泡体系泡孔细密的硅油可以明显提升发泡流动性,同时另外一个佐证是:

发泡速度略有加快。

2.3.4稳定性及用量

有些硅油遇见水、碱性催化剂、含氯发泡剂或含氯阻燃剂时会逐渐变质;有些则必须加大用量(用量2.5%以上)才会显示它是硅油。

2.3.5价位

能用22元/kg搞定的就不必去用进口的45元/kg,要知道每吨组合料中硅油14kg那差价就是过200元了。

2.4水份额的确定

2.4.1粘结性

水用量多,泡体表面偏脆,与壳面的粘结性就差,一般冰箱、冷柜料水用量1.7-2.3%(专指141B体系和环戊烷体系)

2.4.2物理发泡剂体系的选取

现在到处喊着环保,141B早就说要限量使用了,可市面下居然还有F11型(或勾兑型F11)组合料交易。

水用量只好随行论价:

F11型的——0.6/1.6,141B型的——1.7/2.2,环戊烷型的——2.0/2.4

2.4.3、经济性.

水确实很便宜的,不过它用多了,黑料量就得加上去,于是还是不合算的机会大(自然,是使用组合料的客户买单)。

2.5催化体系确定

2.5.1前期要求

以前很多朋友认为乳白起发慢一些,等料子稀哩哗啦地流到各自“岗位”底下后再直发起来。

其实不然,其一:

液态料子极易从箱体缝隙中漏出去造成污物粘模;其二:

影响泡孔细密度和整体结构,从而拔高泡体导热系数;其三:

起发速度加快反而会加快发泡料行进速度。

一般说来,出枪乳白时间6-8秒最好。

2.5.2中期流动

在发泡定型期间,中期流动时间段(拉丝减去乳白时间)越长越好,可以保证泡体填充箱体各个角落,又不至于泡孔变形严重。

最理想的状态是拉丝开始前3-5秒钟,泡料已经充填到位,最远端排气孔有明显逸料出现。

2.5.3后期固化

这个要求不必太严,反正连续生产中模具不是冰冷的,如果生产线有保温炕道,不怕到期收不了庄稼。

2.5.4建议搭配

Am-1+环己胺。

2.6工艺确认

1、发泡体系确定:

141B的还是环戊烷的。

水量/物理发泡剂量的范围预定

2、首先闹清楚目标生产线的工艺细节:

发泡机类型、灌注流量、灌注前的温控数值、炕道保温温控值及保温时间、箱体灌注口在哪及发泡料流经路线行程、灌注后合模封洞操作过程。

3、目前(工作)环境温度、湿度变化情况。

4、向现场作业员、质检员求询目前现行工艺、原料有什么缺陷和请他们提出什么其他具体要求。

2.7具体试验

2.7.1相溶性

①100ml小烧杯加一短玻璃棒,归零,依次倒入主聚醚(聚酯)搅匀看是否透明。

②加入硅油、催化剂、水,搅匀,看是否透明。

③加入物理发泡剂搅匀看是否透明(注意搅拌后挥发的物理发泡剂要补回)。

④预配的组合料样品要存放至少3天透明不分层才好。

⑤组合料样分别放在35、15℃下贮存24h看是否透明⑥有条件时,需要测设计中的组合料粘度(25℃及正常生产状态下的温度)看是不是粘度随温度变化有大幅度的波动。

2.7.2抗收缩

自由发泡样1h后切成规则方形体,量取定边尺寸后放在-20℃冰柜中24hr看尺寸变化情况,2%以内的线性收缩可以接受。

2.7.3自由发泡

按设计的黑白料比例、温控执行自由发泡,关注料速、芯密度和拉丝痕迹。

2.7.4流动性

自由泡密度、速度确定后,一定要进行流动性试验。

简易方法是:

定量发泡料(一般为200g)搅匀后立即在发泡杯口套上稍大一点的长筒塑料袋,拉直垂直向上任由泡料向上生长直至定型(要两个人操作)。

杯口至顶高度L与料重G的比值将作为一个重要参数来评估组合料的流动性,L/G越大,流动性越好,此后还要分段测取芯密度作为辅助参考(自低向高密度差不能太大,否则流动性也不能视作良好,特别是最高点那一段)。

其实,如果试验做多了,在正常自由泡发泡时,可以看杯中残留泡的形状来大致判断流动性的优劣:

泡提出杯后越象蘑菇越好,越象直棍则越差。

2.7.5工艺条件宽容性

①执行预设温控+3、-3℃的发泡,看是否还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及泡孔结构(“快料”与“慢料”的泡孔不能落差太大)②进行白料恒定量,黑料量+10%、-10%的自由发泡试验,常温下30min时泡体没有明显收缩的就算过得去。

2.8试产之“冰箱、冷柜”类

这个简单了,整桶料子上机试产,按预定(或现实执行)的工艺条件生产,成品装机打冷,看箱体收缩情况和保温情况。

一般程序:

试产箱中成品泡体要取样测试导热系数等综合数据。

现场需要微调的一般是:

泡料温控、黑白料比例、添加催化剂、熟化温度调整。

3仿木产品之组合料/工艺控制

3.1白料体系要求及制品要求

3.1.1白料粘度

涉及到出枪后的初始流动性(机发泡型)、搅拌混合效果(包括手工发泡型)以及出枪流量大小和黑白料比例,原则上不应高于2000mPa.S(25℃,以下同),高密度的(自由泡密度130kg/m3以上者)例外。

3.1.2相容性

除非现配现用或是白料整桶上机边搅边打,白料应该均相透明不分层(如果选用浊点较低的硅油白料低温状态下也可能不透明,但不可以分层),手工料更是如此。

3.1.3流动性

一般仿木料流动性要求不太高,这取决于其自身生产工艺的合理安排。

对于特型尺寸闭模浇注的产品还是要求料子发泡过程中要有不错的流动性,至少它会影响产品密度分布。

3.1.4适应黑料品种与黑白料比例变化

白料体系最好能在稍作工艺参数(料温、管压等)调整的情况下切换黑料品种(M20S、44V20、5005等)或是在黑白料比例合理波动范围内保证制品合乎要求。

3.1.5制品外表结皮厚度与硬度

仿木制品至少要保证表面“够硬”,一般都要求表皮有一定的厚度以保证表面硬性。

具体指标由于涉及到产品密度要求和作业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等因素而难以量化。

有些特型产品则要求里、外都要刚硬,甚至能打自攻螺丝而不滑丝。

3.1.6制品表面光洁度与气泡

制品表面应光洁,不能有气泡、针眼、暗泡(有些产品的背面可以降低要求,如画框、壁挂)。

3.1.7白线

这是最容易出现的缺陷(制品表面出现不规则的偏白块斑、长线斑,该处明显偏软),要尽量避免,至少白斑处要足够硬。

3.1.8泡孔细密度

制品内部泡孔致密、匀称,鹤立鸡群的大泡眼(直径0.2mm以上)越少越好。

3.1.9上漆及贴金箔

制品喷漆或粘贴金箔后不剥落、鼓泡。

3.1.10耐形变

制品稳定,长尺寸毛胚品开模后不仅不能“见冷回缩”,终产品飘洋过海历经严寒酷暑也不能变形。

3.1.11抗冲击:

有足够的韧性(通常可耐1米高的平摔、抛摔)。

3.1.12制品表面耐溶蚀

上漆贴箔前,制品往往需要用溶剂洗去脱模剂、粗糙化处理,过不了这关肯定不行

3.2原料选取简述

3.2.1主聚醚(聚酯)

①多数情况是“4110”为主(多数份额是60%以上)。

作为一个最为广泛应用的硬泡聚醚品种,它具有较为理想的刚性骨架和柔性长链(蔗糖与二元醇为起始季接挂环氧丙烷),价格也合适。

市场上适用于仿木的并不多,至少要求质量稳定,那些掺杂的、羟值/粘度随PO价格阴晴不定的、泡孔不够细密的最好不要选用。

就4110的生产配方来说,最适合做仿木的是[蔗糖+甘油]起始型(可惜,截止目前我只用过两次,现在好像没得卖),其次是[蔗糖+丙二醇]起始型,剩下的是[蔗糖+乙二醇或二甘醇]起始型。

其他勾兑型的真的不好用。

4110的规格指标也有讲究。

粘度:

一般是2500-3500mPa.S,用作全水发泡体系的还要低一些。

羟值:

高于430mgKOH/g的做出来的产品只硬不韧,需要掺加其他低羟值的聚醚配合,最好是380-420mgKOH/g这个范围内的。

色度外观:

颜色太深的本身就说明聚醚生产过程中控制不好,再者由此做出来的产品外观也会偏暗并使白线对比更刺眼,多数客户对此不会满意。

②403。

建议多少要加一些(3-12%)。

有了它,泡孔会细密,产品表面的气泡、针眼、暗泡就少得多,产品的整体硬度也会提升。

毛病是太粘不利于白料粘度控制。

目前市场上的403也是良莠不齐,真正的403应该是乙二胺起始的,原料确实贵了一些(好像是超过20元/kg),就有人打歪主意,起始剂里加有尿素、甘油,或是把PO量加大来降低成本。

加尿素的氨气味很重,泡孔偏粗,加甘油的硬度受影响,多接PO的403粘度较低也是硬性不够。

③山梨醇型。

以635系列为代表(10-20%)。

成本考虑可以不加,但是用后也可以明显改进产品整体硬度和表面效果(光洁、针眼等什么的)。

也有麻烦:

这类聚醚粘度不小价格也偏高。

④软泡聚醚。

220、210、330N、甚至接枝聚醚(36/28之类)。

普通硬质仿木料可以不加。

做高档品、花盆类的一定要加。

这类聚醚羟值低,产品柔韧性好,产品的表面结皮厚度会改善。

缺点:

除了210外,其他的与主聚醚互溶性差,爱分层闹独立。

⑤聚酯类。

芳香聚酯类(视原料的质量、品性,5-20%)。

原则上不鼓励使用。

添加最大的目的是成本“合算”,不过要是小料配合不当麻烦也多多。

酸值偏高会造成泡孔粗、针孔多甚至制品表面会出现“白雾”

⑥其他多元醇。

(8%以内)。

有多种天然植物油或其改性衍生物可以用,能改进产品柔韧性,还可以稍微降低成本。

风险同⑤,用不好后果自负。

⑦其他思路:

如果产品属于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考虑用进口的相似聚醚,特别是全水发泡体系的,国产聚醚原料很难达到Dow的水准。

3.2.2辅助小分子物(0.5-3%)

有甘油及其起始的小分子聚醚、N乙醇胺(N:

一、二、三)、小分子二元醇类、甚至MOCA(这个致癌,最好别碰)功用是先期反应、整体加硬、或是加表皮厚度硬度、缩短生产周期。

也是要选取合适型号、用量合理。

3.2.3硅油(1.5-2.5%)

这个是跟着其他原料走的(原料搭配),一般的硬泡硅油都可以用,但要想改进产品的一些品性(泡孔细密、白线、流动性)还是应该费点神好好选择。

价格24元/kg以下的最好不要用。

尤其注意聚醚(酯)主体变化后硅油型号可能要换。

3.2.4催化剂

①前期型的:

A-1、Am-1。

功用是控制起发时间,带动其他催化剂发挥功效、改善泡孔细密度、改善发泡过程的流动性。

用量0.5%以内,视“水”的用量而定,天气状况稳定时最好是个“定数”

②平稳型的:

环己胺

用量0.3-0.6%,目前性价比最高的硬泡催化剂,各期催化能力很平均。

③主催化剂:

A-33

仿木料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直接影响结皮效果和产品硬度,用量至少0.4%。

这里的A-33是指固胺(三乙烯二胺)加小分子二元醇溶解的,不是市售的海绵上用品(有很多假冒品)。

④有机锡:

进口的T-12最好

用量极少(万分之一)就可以明显改进结皮效果和缩短开模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

小心白料的储存周期,因为普通有机锡都是不耐水解的,会慢慢失效,像T-12,用在组合料中一周以后失效迹象就很明显了,建议动用耐水解型的T-120/T-6。

⑤三聚类的:

最好用PC-41(0.3-0.5%)

加硬而不影响泡孔结构。

有一段时间用过DMP-30,0.5%效果不太理想。

有人用二甲基乙醇胺,据说蛮好用的,我试验一下发现泡孔有变粗迹象就没敢玩火(不过那时所用4110也太不像是人做出来的)。

⑥其他类型的:

二甲基苄胺(0.5%)

改进制品品质并不好,除非用于较低密度的、尺寸偏长的、闭模灌注的装饰用线角板,可以改善料子的流动性。

资料显示:

“N-甲基、二环己胺”可以加厚结皮,可惜找了好几年我连样品都没弄到手,DBU试用过,可以加厚结皮,太贵了还不如加大A-33用量划算。

3.2.5发泡剂配合

现在多数是141B/水发泡体系。

水量0.2-0.7%,普通仿木料141B一般不要超过10份。

141B的使用量会直接影响结皮厚度与硬度,用多了也会造成表面有暗泡。

3.2.6其他助剂降粘度、色料、抗黄变等

可以加点不反应的东西降低白料粘度,比如DBP之类的来个3%。

色料、抗氧化剂等直接加进去就行了,无须多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