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4255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要点上文档格式.doc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

(2)妇女劳动参与率上升。

(3)老年人口劳动率下降。

(4)25~55岁男性劳动参与率保持较高程度,没有什么变化。

12.附加性劳动力经济假说:

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的时候,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收入,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

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提高。

(贴补家用,维系生活水平)

13.悲观性劳动力经济假说:

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放弃找工作的希望,退出劳动力市场)

14.劳动力需求:

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15.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即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计算公式是: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16.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的关系:

①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

②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

(1)需求无弹性:

E=0

(2)需求无限弹性:

E→∞

(3)单位需求弹性:

E=1

(4)需求富有弹性:

E>

1

(5)需求缺乏弹性:

E<

17.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

可变要素投入发生变化,产量相应地发生变化。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

但是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阶段分为:

边际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绝对减少。

18.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

MRP=VMP=MP·

P=MC=W

19.劳动力市场:

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广义的劳动力市场交换关系的外在表现,是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20.劳动力市场的性质:

①劳动力市场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条件。

②劳动力是一种等价交换。

③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工资是实现和决定这种交换行为的必要手段。

④通过劳动力市场的交换,实现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的最佳结合。

21.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是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

其主要表现是:

(1)劳动力市场是在产权边界界定清晰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2)劳动力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调节劳动力的配置,实现劳动要素与非劳动生产要素相结合的最有效率的最佳途径。

(3)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后,所开始的劳动过程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过程。

22.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

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

瓦尔拉。

23.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①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②同质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③充分就业。

24.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①人口规模:

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

②人口年龄结构:

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③人口城乡结构: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力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25.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

26.生产要素分为四类:

土地,劳动,资本何企业家才能。

27.均衡价格论:

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商品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是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在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

28.工资形式:

基本工资+福利

(1)基本工资是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l工资率就是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根据单位时间标准的不同,可分为小时工资率、日工资率等。

l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l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价格指数

l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支付方式:

ü

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

货币工资=工资标准×

实际工作时间;

具体形式有:

①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

实际工作时间),②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

标准工作日小时数),③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

标准工作周日数)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

合格产品数量

(2)福利是工资的转换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福利支付方式分为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两大类。

福利和基本工资之和构成立了劳动报酬。

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有以下特征:

①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②法定性。

③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却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的原因:

①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②实物支付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③从社会的角度看,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延期支付的优势:

①延期支付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

②延期支付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增强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

③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

④延期支付可以使若干保险基金实现积累。

29.就业或劳动就业:

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30.总供给: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看,它取决于用于生产的各类生产要素投入的总规模;

从收入分配看,它是一定时期内要素投入而获得的收入总和。

所以,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

31.总需求:

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32.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33.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者更准确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Y=C+S=C+I(均衡国民收入为Y,消费为C,储蓄为S,投资为I)

34.失业:

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1)正常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2)需求不足性失业:

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

包括:

周期性失业(最常见,最严重,最难对付),增长差距性失业。

对非正常性失业,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结合产业政策,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35.失业率:

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失业率=

失业人数

社会劳动力人数

36.失业持续期:

失业者牌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通常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

其长度是反映失业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37.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38.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①最低劳动标准:

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②最低社会保障。

③工会(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39.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1)财政政策:

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

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因其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②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是间接发生作用的,因而见效较慢。

包括两种类型:

①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②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狭义仅仅是指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用于控制货币工资与物价的增长,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这是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的三大政策之一)。

广义上,不仅包括上述宏观调控,而且包括在一定社会总收入、一定工资总量的条件下,对以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调整政策,即人们常说的社会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①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②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收入差距指标——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库兹涅茨比率、帕累托定律等。

基尼系数:

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指数,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

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与绝对平衡,接近1时,则接近绝对不平衡。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衡。

通常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收入政策措施:

①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

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对物价和工资进行管制以至于冻结;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

②收入平等化措施:

(a)个人所得税制度;

(b)对遗产、赠与、财产(即土地、房产等不动产)、高消费征税;

(c)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d)对失业者,特别是其中的贫困者,提供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

(e)发展教育事业;

(f)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房或住房补贴。

二、劳动法

40.劳动法:

狭义的劳动法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

广义的劳动法则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其内涵包括:

(1)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2)基本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本质的认识,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矛盾、差异甚或利益冲突的基本态度。

(3)基本原则的内容与性质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内容与性质。

4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

①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②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

③高度的稳定性;

④高度的权威性。

43.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

①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②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③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以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

44.劳动法律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

①劳动权:

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而产生或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劳动权亦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

②劳动者对劳动的需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a)是对劳动过程本身的需要,通过劳动,劳动者获得发展;

(b)是对劳动产品的需要。

③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

l基本保护:

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即基本权益的保障。

l全面保护:

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无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哪个方面,无论是劳动力的所有、占有、交换、使用等哪种权能,劳动法都给予全面保护。

l优先保护:

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在特定情况下,当对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利益保护发生冲突时,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l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具体内容:

(a)劳动者有依据法律的规定享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有通过工会、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b)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有就劳动关系事务和生产经营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权利。

(c)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享有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

(d)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的意见。

(e)用人单位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涉及劳动者利益的,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重大处罚等事项应当通过一定形式听取工会意见。

(f)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

(g)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等。

(3)物质帮助权

l物质帮助权:

是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有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l物质帮助权的特征:

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45.劳动法律渊源:

在我国劳动法学中,将劳动法律渊源理解为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

(1)宪法:

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是我国劳动法的首要渊源。

我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如劳动权、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物质帮助权、培训权、结社权等原则。

(2)劳动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的规范属于劳动法律,其法律效力仅低于宪法。

劳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劳动法律制定调整劳动关系和各项劳动标准的规范性文件(劳动行政法规:

由法律授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特别的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在全国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

(4)劳动规章:

国务院组成部门依据劳动法律和劳动行政法规,有权在本部门范围内制定和发布规范性文件,其中关于调整劳动关系的规章,也是劳动法的渊源。

(5)地方性法规:

只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也都属于劳动法渊源的范畴。

(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7)正式解释:

有权的国家机关对已经生效的劳动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所做的阐释和说明,可以适用,具有法律效力,因此也是劳动法的渊源。

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46.劳动法的体系:

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47.我国劳动法的体系包括:

①促进就业法律制度,②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③劳动标准制度,④职业培训制度,⑤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⑧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劳动法体系构成

劳动关系法

劳动合同法

集体合同法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

职工民主管理法

劳动争议处理法

劳动标准法

工作时间法

工资法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劳动保障法

促进就业法

职业培训法

社会保险法

劳动福利法

劳动监督检查法

48.劳动法律关系: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49.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劳动关系转变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

①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

②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

50.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1)劳动合同关系:

即雇员与雇主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其他劳动法律关系的存在与运行是以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为目的,通常所说的劳动法律关系一般为劳动合同关系。

我国劳动合同关系还可以细分为:

①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②集体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③股份制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④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劳动合同关系;

⑤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⑥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与劳动者建立的劳动合同关系等。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是劳动行政主体与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保障劳动关系的运行而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是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关系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有关法律规范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1.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①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②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③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④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52.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是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

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l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①劳动权利能力:

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

②行为能力:

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使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消灭的资格。

l各类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成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包括体现一定的行政管理和物质利益性质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事物。

53.劳动法律事实:

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

(1)劳动法律行为:

是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2)劳动法律事件:

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具有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

三、现代企业管理

54.企业战略:

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风险性和抗争性特征。

55.企业的外部环境:

是指企业周围的、不受企业控制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联的各种外界因素,即企业的经营环境。

按照对经营活动影响的密切程度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56.按照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把环境分为:

Ⅰ(稳定可预测的环境,经营风险最小)、Ⅱ(动态不可预测环境,较高经营风险)、Ⅲ(稳定可预测环境,较低经营风险)、Ⅳ(动态不可预测环境,风险最大)种类型。

57.外部环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②不利的外部环境。

58.企业外部环境调研:

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外部环境的过去和现实状况。

方法包括:

①获取口头信息(目前的主要方法)、②获取书面信息、③专题性调研。

59.企业外部环境预测:

是指根据调查信息,对外部环境中某些因素的今后发展及对本企业经营的影响用科学的方法推测,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60.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内容包括:

①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数目、经营战略、产品差异化、固定成本、行业成长过剩);

②潜在竞争对手的分析(新入行企业威胁大小取决于现有的进入障碍,包括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进入分销渠道、资本需求和现有企业的反应);

③替代产品和服务威胁的分析;

④顾客力量的分析;

⑤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61.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内容包括:

①政治法律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政府政策、法律制定与执行及战争与和平等方面因素);

②经济环境(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

③技术环境(分解为新科学原理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新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采用);

④社会文化环境

62.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

①企业资源状况分析、②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③竞争优势分析。

63.(企业)资源:

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64.(企业)资源分析的具体内容:

①物质资源状况;

②人力资源状况;

③财务资源辛状况;

④技术资源状况;

⑤管理资源状况;

⑥无形资产状况。

65.(企业)能力:

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

按价值链(产品生产的价值形成和创造过程)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分成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