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2670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docx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

安徽省界首市的历史

界首市

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边陲,阜阳市西部.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3°00′~30°30′与东经

115°15′~115°32′之间.南北最长为58公里,东西最宽为25公里,总面积667.3平方公

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49%.该市东接太和县,西北与河南沈丘县相邻,南与临泉县

隔泉河相望,东南与阜阳市区毗连.市人民政府驻界首.全市现设3个街道办事处,4个

乡,11个镇.

一,市名由来,治所及疆域变迁

〔建市经过〕

界首市是1989年9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改界首县为界首市.追溯它的建市史还

可追溯到民国36年(1947年)2月18日,沈鹿淮县民主政府成立于城,初领今境内光

武庙,黄桥2个区.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第二军分区解放处于豫沈丘县和

皖临泉,太和县交界的界首(原属太和县),皂庙(原属沈丘县),刘兴(原属临泉县)3

个镇.6月,再克之,仍属沈鹿淮边区县.10月1日,3镇解放,成立以太和县的界首镇,

临泉县的刘兴镇以及河南省沈丘县的皂庙镇合并组建的界首市民主政府.11月27日,在

原太和县的界首集改设界首县,划原属太和县的李兴,光武2个区入界首县,属晋冀鲁

豫边区政府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区.12月,在今市境南成立泉阳县民主政府,辖

今境洪庄(今胡集),砖集,陶庙3个区.38年2月,撤销阜北,界首,泉阳3个县,恢

复太和等县旧境,并以皖豫交界的三镇为基础,组建县级界首市,属阜阳专区(驻阜城

市,今阜阳市区).4月15日,皖北行署公告,界首市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驻合肥

市)阜阳专区.1950年7月,界首市区分设4个派出所,郊区分设8个乡(桑树,段寨,

江庄,田楼,尚庄5个乡由太和县划来,荣老家,曹寺,田营3个乡由临泉县划来).后

因紧缩机构,撤销界首市,降为太和县界首镇.1951年2月19日,经政务院批准,恢复

县级界首市,仍属阜阳专区.7月,撤销界首市郊区,8个乡归原县,市区改建西北(后

改为"西平"),卫民(后改为"裕民"),民主,利兴(后改为"力行"),光明,颍祥

(后改为"迎祥"),新华,太平8个镇.1953年6月25日,政务院批准,撤销界首市,分

太和(8月正式划走光武,大黄2个区的35个乡.其中,大黄区有金寨,郭寨,靳寨,汪

庄,大黄,苗桥,吕寨,段寨,肖楼,桑树,骡王,方楼,夏庄,田楼,饶楼,巴楼,郭

小店,韩湾18个乡;光武区有范寨,邴集,尚寨,刘窑,马集,姜楼,大东,范桥,刘

桥,柳林,申湖,光武,张堂,赵寨,芦村,枣林,黄寨17个乡);临泉的陶庙,胡集,

砖集3个区45个乡(其中,洪庄区有任寨,张腰庄,王付全,赵集,胡集,王烈桥,范

大庄,老董寨,大顾庄,戴桥,舒庄,杨庄,赵营,刘程寨,王老庄,粉庄16个乡;砖

集区有杨老家,大侯庄,顾集,周庄,王南湖,郭楼,段庄,赵庄,任楼,砖集,程寨,

牛付庄,黄庄,祖师,于庄15个乡;陶庙区有碾石,大吕营,荣老家,陈平营,田营,

468

姜楼,陶庙,孙大庄,许寨,段庙,曹寺,曹庄,彭湖,朱大庄,亮集,芦窑16个乡),

与原界首市区(时设新华,力行,民主,卫民,迎祥5个镇和界首港)组建界首县(驻

界首镇,今市区),奠定了今界首市的行政区域.9月3日,正式将界首市改建为界首县,

以后变化均较小.如1966年3月3日,划临泉县马湾村39户162人,带耕地334亩,河

洼地40亩归界首县.

〔市名由来〕

界首市(县)名源于驻地界首集,后易名为界首镇为名.以西与河南沈丘县交界,而

安徽省自此始,故集名为界首.境内县以上治所还有新阳故址.

新阳故址:

位今界首市区西北17公里小黄乡尹城子村南,为境内古城址,古名莘城.

《左传》庄公十年"荆蔡师于莘",即此.秦置新阳县,东汉又作信阳县.清宣统年间曾

出土篆书"汉信阳冯异"石碑,可作佐证.莘,新,信,尹,古音相通,因有莘城,新

阳,信阳,尹城等异名.古城遗址南北长390米,东西宽330米,略高于四周平地.

〔疆域变迁〕

今界首市疆域奠定于1950年7月划太和县的尚庄,桑树行,田楼,汪庄,段寨5个

年),楚灭陈,入楚国.但为魏,楚,宋争夺场所.战国时期,先后属魏国,楚国,宋国

边陲,后属楚国.

〔秦朝〕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占领楚西北地区,设陈郡(治陈,今河南淮阳县城),

新阳县(治今界首市小黄乡尹城子村,下称新阳故城)属之.秦二世元年(前209年),

为陈胜起义军占领.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新阳县(仍治新阳故城)仍属陈郡(治陈),属项羽西

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改属韩信楚国(都下邳,今江

苏睢宁县古邳镇,下称古邳镇).六年十一月,陈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陈郡改属刘

友淮阳国(都陈).惠帝元年(前194年),陈郡复归汉.高后元年(前187年),陈郡改

568

为刘强淮阳国(都陈).八年,复为陈郡,归汉.文帝四年(前176年)二月乙卯,改陈

郡为刘武的淮阳国(仍都陈).十二年,复为陈郡,新阳县均属之.分陈郡南部置汝南郡

(初治平舆,后治上蔡,位今河南省境内),新阳县改属汝南郡.景帝二年(前155年),

新阳县改属刘非汝南国.三年,复为汝南郡.新阳县仍属之.元封五年(前106年)四

月,汝南郡属豫州刺史部.新阳县本身变化是早在高祖六年正月,为吕清新阳侯国,又

作信阳侯国(仍都新阳故城).元鼎五年(前112年),复为新阳县.鸿嘉二年(前19

年)五月戊子,为刘永新阳侯国,历2世,仍为新阳县.

〔附王莽新朝〕

王莽篡汉后,改汝南郡为汝汾郡,改新阳县为新明县.

〔东汉〕

东汉初,恢复王莽乱改的地名,新阳县(仍治新阳故城)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

市区)汝南郡(治平舆,今临泉县西古城子).建武九年(33年),改新阳县为阴就新阳

侯国(仍都新阳故城),仍属汝南郡.永平二年(59年),废国,复为新阳县,仍属汝南

郡.十五年四月甲子,新阳县改属刘畅汝南王国.建初四年(79年)四月乙丑,复属汝

南郡.七年,新阳县改属刘羡西平国.章和二年(88年),新阳县改属刘羡陈国.永元十

一年(99年),新阳县复属汝南郡.汉末,新阳县(仍治新阳故城)属曹操控制区,仍属

豫州(仍治谯)汝南郡(仍治平舆故城).

〔三国魏国〕

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代汉,新阳县(仍治新阳故城)仍属魏国豫州(初治

谯,今亳州市区;不久,改治颍川郡,今河南禹县;太和六年徙项,今河南沈丘县;正

始九年,徙治安成,今河南汝南县汝南埠)汝南郡.黄初三年(222年),新阳县改属豫

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新阳县复属豫州汝南郡(治息县,

今河南息县).

〔西晋〕

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撤销新阳县,并入宋(治新故城,今太

和县张阁乡宋王城),平舆(仍治今临泉县城西古城子)县,改属豫州(治陈,今河南淮

阳县)汝南郡.次年,2个县改属豫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永嘉乱后,今市

境陷入汉国石勒部.

〔东晋〕

东晋初年,祖逖北伐,短时间收复.永昌元年(322年),复陷后赵,分属豫州(治

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东)汝阴郡平舆县(仍治西古城子),新蔡国(都新蔡,今河南新

蔡县)宋县(仍治新故城).石鉴青龙元年(349年),地属冉魏.永宁元年(350年),

复属东晋.太和二年(367年),地入前燕.建熙十年(369年)七月,地入东晋.太元

二年(377年),地入前秦,复建平舆,宋县(均旧治),改属东豫州(治许昌)汝阴郡

(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太元八年底,复入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后秦曾短时间占

领今市境,属豫州(治今洛阳市东)新蔡郡(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县)平舆县(仍治西

古城子)境.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北伐,复归东晋,分属豫州汝阴郡宋,宋城,汝

阴等县地.668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仍旧制.永初三年(422年),刘裕死,北

魏南下争夺淮北地区,此后常为两国争夺战场.泰始三年(467年),刘宋退出淮北,为

北魏正式占领.

〔南朝梁,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梁大通元年(527年),梁魏大战后收复今市境.后仍为梁,魏战场,主要为北魏,东

魏占领区.太清元年(547年)六月,东魏叛将侯景降梁,地为梁收复.次年(548年)

八月,侯景反梁,地全为东魏所据.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地入北齐.北周建德六年

(577年)二月,地入北周.今市境内自永嘉乱后,没有什么实质性设置,主要属今临泉,

太和县境内所设的侨置,滥置的郡,县,这里不作考证.

〔隋朝〕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初仍南北政权旧制.开皇三年(583年),

整饬区划,今界首市境属颍州(治汝阴,今阜阳市区)陈留县(治颍阳故城,位今太和

县西北3公里旧县镇)西部地区.十八年,改陈留县为颍阳县(仍治今太和县旧县镇),

仍属颍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颍阳县改属豫州刺史部汝阴郡(仍治汝阴).

〔唐朝〕

唐初,复郡为州,今市境北部仍属颍州颍阳(仍治今太和县旧县镇),南部属新建的

沈州(隋末置,治沈丘,今临泉县城西古城子)沈丘县.武德四年(621年)五月,平王

世充,颍阳县改属信州(治江子建作栅处),沈丘县仍属沈州,信州,沈州属亳州总管府

(治亳州,今亳州市区).六年,改信州为颍州(改治汝阴),颍阳县仍属颍州.七年,颍,

沈州改属亳州都督府(仍治亳州).贞观元年(627年),撤销颍阳县,并入汝阴县;撤销

沈州,沈丘县(仍治西古城子)改属颍州(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罢亳州都督府,改

属河南道地理区.今市境北部改属汝阴县,南部属沈丘县,均属颍州.开元二十一年

(733年),颍州改属河南道(一级区划,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改颍

州为汝阴郡(仍治汝阴,今阜阳市区).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复汝阴郡为颍州,改

属淮西节度使,又称淮西镇(初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平淮西后,改属河南道节度使

(初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继治汴州,今开封市).大历十四年(779年),改属宋亳颍

节度使.建中二年(781年)二月,改属宣武军节度使(均驻宋州.兴元元年,改治汴

州).〔五代后梁〕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今市境仍为沈丘,汝阴县分领,历五代不变.不过,

后梁改属宣武军(治宋州,今商丘南)颍州(仍治汝阴).

〔五代后唐〕

龙德三年(923年)十一月,后唐改宣武军为归德军(改治汴州,今开封市),颍州

改属之.

〔五代后晋〕

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今市境仍属后晋归德军节度使(改治宋州)颍州(仍

治汝阴),为汝阴,沈丘县分领.

768

〔五代后汉〕

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十五日,今市境改为后汉归德军节度使(仍治宋州)辖颍

州(仍治汝阴),为汝阴,沈丘县分领.

〔五代后周〕

乾三年(950年)十二月,今市境改属后周归德军节度使(仍治宋州)辖颍州(仍

治汝阴),为沈丘,汝阴县分领.

〔北宋〕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颍州入宋,今市境仍为沈丘(仍治西古城子),汝阴(仍

治今阜阳市区)2个县分领.开宝六年(973年)十一月,分汝阴县北5个乡置万寿县

(治百尺镇,今太和县原墙镇),仍属颍州,今市境改由沈丘,万寿县分领.淳化四年

(993年),颍州改属河南道.至道三年(997年),颍州改属京东路(治汴梁,今开封

市).熙宁七年(1074年),颍州改属京西北路(治西京,今洛阳市).元丰二年(1079

年),颍州升为顺昌军(仍治汝阴).政和六年(1116年)闰正月,升顺昌军为顺昌府

(仍治汝阴).宣和元年(1119年),改万寿县为泰和县(改治今太和县旧县镇,又称泰和

故城),今市境分属顺昌府泰和,沈丘2个县.

〔金国〕

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灭亡北宋,五月一日建立南宋,今市境仍为顺昌府(仍

治汝阴)泰和,沈丘县分领.建炎四年(1130年)正月,顺昌府入金.绍兴六年(1136

年),南宋收复顺昌府.十一年入金,金改顺昌府为颍州(仍治汝阴),改属汴京行尚书

省(治汴京,今开封市),今市境仍为泰和(仍治今太和县旧县镇),沈丘(仍治西古城

子)2个县分领.贞元元年(1153年),颍州改属南京路(改汴京为南京路).

〔附蒙古汗国〕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十日金亡,南宋收复颍州,仍旧制.今市境不久入蒙古汗

国,仍为颍州(仍治汝阴)沈丘,泰和2个县分领.至元二年(1266年),撤销汝阴,泰

和,沈丘,颍上4个县及录事司,并入颍州,今市境属颍州(仍治汝阴故城)西部.

〔元朝〕

至元八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今市境仍属颍州西部地区.十三年七月,颍

州(仍治故汝阴城,后恢复沈丘,颍上县)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江北

河南道(治汴梁,今开封市)汝宁府(治汝阴,今河南汝南县).二十八年十二月,颍州

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河南江北道(治汴梁)汝宁府(治汝

阳,今河南汝南县),今市境分属颍州,沈丘县.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太和县(改

治今太和县城关镇),今市境分属颍州所领的沈丘,太和县,余仍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

年),吴王朱元璋收复颍州,改属河南行省,今市境仍为沈丘,太和县分领.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撤销沈丘县,入颍州(仍治

故汝阴城),颍州仍属河南行省,今市境为颍州,太和县分领.四年二月,颍州改属中书

省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今市境仍分属颍州,太和县.六年九月,改临濠

府为中立府(改钟离为中立县,仍为府治).七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改中立县为

868

临淮县,仍为府治).八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中都城,今县城府城镇).十三年

正月,凤阳府改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隶南京(后改为南直隶),余仍

之.〔附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凤阳府仍为福王控制的南直隶,

仍旧制.南明弘光时,今市境属凤寿镇(治临淮,今凤阳县临淮镇),为颍州,太和县分

领.〔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仍为南直隶凤阳府颍州与太和县分领.顺治二年

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今市境仍为颍州,太和县分领,属江南省(治江宁,今

南京市)凤阳府(仍治今凤阳县府城镇).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凤阳

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

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雍正二年九月己未(1724年11月4日),升颍州为直隶州(仍

治汝阴故城,今阜阳市区),今市境分属安徽省庐凤道直隶颍州和直隶亳州(仍治今亳州

市区)的太和县(仍治今县城关镇).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升直隶颍

州为颍州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增置附郭阜阳县(仍治汝阴故城,今

阜阳市区),太和县改为府属县.今市境分属安徽省庐凤颍道颍州府阜阳,太和县.同治

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凤颍六泗道(仍治凤阳府).光绪

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颍州府改属安徽省皖北道(治凤阳府).清代,

江南省,安徽省先后属江南江西河南,江南,两江总督管辖(治江宁,今南京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道,今市境内为安徽省阜阳,太和县分领.3年6

月2日,太和,阜阳县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民国16年7月,今市境入南京国民政府管辖的安徽省阜阳,太和县西部地区.次年

8月,正式废道.21年4月2日,2个县改属安徽省第六区(首县为阜阳县).10月10日,

2个县改属安徽省第七专区(专员驻阜阳,今市区).23年1月,析阜阳县西部置临泉县

(治沈邱集,今县城关镇),属第七专区.今市境为太和,临泉县西部地区.27年11月10

日,第七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29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30年2月,第七专

区改为第三专区(仍驻阜阳).抗日战争期间,界首三镇已先后从太和,临泉,沈丘县合

并连片,统称界首镇,为国民党军事重镇.

〔中国共产党建政解放战争时期〕

民国36年1月14日,恢复的永涡亳夏解放区.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界首镇.6月,再次解放界首.10月1日,改设界首市(领刘兴,皂庙,界首3个区),今市境北部地区属沈鹿淮边区县.11月27日,改沈鹿淮县为界首县(驻北杨集,领秋渠,巴集,纸店,杏店,杨集,槐店,光武,黄桥8个区).11月20日,界首县改属晋冀鲁

豫边区政府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区.12月,在市境南部成立的泉阳县(驻今泉阳

镇),下辖陶庙,砖集,洪庄3个区,属第四专区.38年2月,撤阜北,界首,阜阳3个

968

县,恢复太和县等旧境.3月,撤销豫皖苏边区行政公署,改属拟建中的阜阳专区.4月

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经调整后仅设界首市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今

市境分属太和,临泉县与界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今界首市境属太和,临泉县(曾撤销界首市,改界首市人民

民主政府为市人民政府.1951年2月19日复置),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阜阳专区.

1952年8月25日,今市境分属安徽省阜阳专区太和,临泉县及界首市.

1953年6月25日,撤销界首市,分太和,临泉县各一部分地区组建界首县.

1957年1月,界首县人民政府改称界首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界首,太和县,组建首太县(驻界首镇),仍属安徽省阜阳

专区.

1961年12月15日,撤销首太县,恢复界首,太和县,恢复今市境范围.

1968年7月31日,界首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9月5日,界首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界首县人民政府.

1989年9月27日,撤销界首县,改设界首市,仍属安徽省阜阳行署.

1996年1月1日,改由阜阳市(地级)代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