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3011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docx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

苏联专家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贡献

发布时间:

2010-5-2010:

59:

18 

哈工大报讯(闫明星/文)2005年,哈工大对外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与俄罗斯高校的合作。

王树国校长两次率团出访俄罗斯,访问了10所俄罗斯著名院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信息工程光学机械大学、莫斯科航天大学签署了3份全面校际合作协议,与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续签了合作协议。

俄罗斯来访团(组)31个,有20位俄罗斯专家与哈工大签订了长期工作合约,与哈工大开展实质性合作的俄罗斯专家105人次,启动了20余项对俄科技合作项目,有41个项目获国家外专局批准。

对哈工大而言,加强与俄罗斯高校的合作,既是学校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更源于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与苏联专家结成的深厚友谊,正是这无形的纽带为哈工大与俄罗斯及其高校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工大被确定为我国最早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样板高校

 可以说,哈工大从她成立的那天开始,就与前苏联接下了不解之缘。

哈工大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创建于1920年。

建校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

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前苏联阿•阿•摄罗阔夫工程师,先后有5位苏联人担任了哈工大校长;哈工大最初有苏联教师用俄语授课……哈工大与苏联的这种缘分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1950年6月7日,中央关于哈工大办学方针电告东北局,电报中称:

“中长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

”哈工大回归新中国后,不仅标志了哈工大获得了新生,而且标志着哈工大与苏联专家的合作慢慢拉开了帷幕。

 当时,为了培养建设社会主义高级技术人才,中央决定根据苏联高等学校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创办一所新型的高等工业学校。

根据国家需要,哈工大很荣幸地承担起学习苏联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改革旧教育制度的历史使命,在上世纪50年代初,哈工大成为我国最早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样板的两所学校之一(另外一所是中国人民大学)。

 之所以选择哈工大作为学习苏联经验的样板高校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1950年,时任哈工大校长的冯仲云就提出聘请苏联专家到哈工大进行指导和教学工作。

而当1950年中长铁路决定把哈工大移交中国政府管理后,苏联铁路部门也转达了苏联政府方面的一个信息:

“如果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聘请苏联教授来哈工大工作,苏联方面会同意的。

”时任哈工大校长的冯仲云和副校长高铁同志就发电报给东北局,建议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聘请苏联专家来哈工大工作,把哈工大改建成一个学习苏联的五年制理工科大学,并为全国理工科大学培养师资,并提出了3点理由:

一、哈工大有用俄文教学的传统,有一批苏联籍教师,学生能听懂俄语和阅读俄文,苏联教授能够大批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能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二、苏联援建的工程将大部分在东北,便于学生就地实习,学生毕业后到重点单位便于配合苏联专家工作;三、哈工大是解放区较早的大学,党和政府派了一批干部到大学工作,办学习苏联大学阻力少,启动快。

 哈工大的意见得到了东北局、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于1950年6月7日批准了哈工大的建议。

当日,中央关于哈工大办学方针电告东北局,电报指示哈工大:

“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并翻译俄文工程方面的教材。

为了增加该校的领导核心,已决定该校聘请苏联教授十人。

”电报还指示:

“同时应更好利用那批苏侨教授中的有用人才。

”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报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

这个指示不仅对于哈工大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第一次明确了“已决定该校聘请苏联教授十人”,加速了哈工大聘请苏联专家进学校的历史进程。

 1951年4月29日,教育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的指示精神,提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

《计划》提出:

哈尔滨工业大学应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以代替派大批学生去苏联留学;并每年抽调各大学理工学院讲师、助教和教授150名,入该校参加教学研究班,在苏联教授帮助下,研究深造,以提高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水平。

《计划》对哈工大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科系设置作了明确指示,哈工大正式被确定为我国最早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样板高校。

自此,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走向了她的第一个“黄金期”。

 

 苏联专家走进哈工大

 随着哈工大被确定为我国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样板高校,苏联专家也陆续走进哈工大校园,开始了他们在哈工大的工作历程,也开始了那段注定不平凡的跨国情缘。

1951年至1957年末,哈工大先后从苏联26所高等学校中聘请了古林等5批67位苏联专家来校工作。

到1960年,先后到哈工大工作的苏联专家共有74位。

每位专家来校工作1~2年。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进入了改建和扩建的重要历史时期。

 哈工大聘请苏联专家的过程大体可分为5个时期。

在这段时间,苏联专家不辞辛苦,认真负责地忘我工作,他们对哈工大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1年3月~1952年7月,苏联专家组长古林同志等来校工作。

苏联专家组长古林等10位专家到校后就帮助创建新型的工业大学,他们不仅从事教学工作,培养师资,同时对学校工作给予全面帮助。

帮助学校拟订初步的建设计划、建立三年制师资研究生制度、改造和新建了11个教研室、制订教学计划、改造和建立教学过程,并按照新的教学大纲为本科生讲课。

 1952年8月~1954年6月,苏联专家组长克雷洛夫同志等来校工作。

苏联专家组长克雷洛夫等41位专家先后在校,内有上期聘请的9位,新聘的32位。

这个时期新聘请的专业课专家逐渐增多,这批专家帮助学校制订发展计划,建立与健全专业设置;帮助和生产单位建立联系,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创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帮助建立学校、系的学术会议,担任各部门顾问,加强了学校的业务领导,为学校发展打下初步基础。

 1954年8月~1956年2月,苏联专家组长罗日杰士特文斯基同志等来校工作。

苏联专家组长罗日杰士特文斯基等26位先后在校工作,其中上期继续留校的13位,新聘的13位。

根据中国学校实际情况,参考苏联鲍曼高等工业学校的经验,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帮助学校筹备机械、电机专业课教学大纲审定及教学经验交流会;使专业设置更加完备,与生产实际联系更加密切,打下了学校全面的基础。

 1956年2月~1957年6月,苏联专家卡岗同志等来校工作。

苏联专家组长卡岗等11位专家在校工作,内有上期继续在校工作的7位,新聘的4位。

在这个时期,学校已经由边学、边教、大力组织新专业和重点提高的阶段,过渡到全面提高,同时继续组织某些专业的新阶段。

关于教学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议.积极帮助改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苏联专家在提高教学、科学水平及建设新专业方面给以很大的帮助。

 1957年8月~1957年末,苏联专家组长马依奥罗夫同志等来校工作。

他们的主要工作有:

给研究生开有关的课程,并指导研究生开课;指导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并帮助教师和研究生学会这个本领;帮助建立实验室,并指导中国教师开实验和写出实验指导书;指导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草案,以及教学大纲等教学法文件;编写和印刷讲稿,指导中国教师收集材料编出有关的教材;指导中国教师加强和生产联系,开始科学研究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大力提高了哈工大及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学水平。

 随着苏联专家走进哈工大校园,如何充分发挥苏联专家的作用,成为了时任哈工大校长陈康白心头的一件大事,也成了哈工大重建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当时学校领导确定了这样一个方针:

让古林等苏联专家组长担任校领导和教学各部门顾问,主要介绍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的领导经验和方法,发挥这些专家在组织、顾问方面的特长;其他专家则发挥其教学科研方面特长,进行具体工作。

当时苏联专家在学校的工作主要有:

加强教学工作,大批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和本科学生;进行师资培养,帮助教师掌握讲课、建立实验室、开出实验、指导生产实习、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制定基本的教学文件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全套本领;帮助学校制定发展计划,并参加学校基本建设筹划工作;帮助学校与厂矿企业单位及工业部门建立联系;与哈工大教师联合进行科研合作……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全面引进了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建立五年制本科专业及二年制研究生部,形成了新型的、多学科的工业大学。

 在1951~1957年间,哈工大曾是传播苏联高等教育先进经验的中心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哈工大建设中,几批苏联专家给予了哈工大真诚的帮助,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家宝教授回忆那段历史,深情地说:

“20世纪50年代初,年仅30岁的苏联金相专家奥尔洛夫在学校工作期间,为了教学工作需要出差到沈阳,不幸患病,为哈工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古林、罗日杰士特文斯基由于长时间在哈工大工作,没有时间完成博士论文,可以说他们是牺牲了他们的博士学位为哈工大工作的……”1956年1月30日,学校举行隆重仪式,高铁副校长代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赠与哈工大苏联专家组组长罗日杰士特文斯基“中苏友谊纪念章”,代表高等教育部杨秀峰部长赠送了感谢状。

李昌校长在1957年12月28日和苏联驻华大使馆党委书记安德罗索夫及苏联驻哈领事杜风诺夫谈话时说:

“哈工大在短短的7年里能取得这些成绩,是与苏联专家的帮助分不开的。

”是什么让哈工大的领导、教师对苏联专家有如此赞誉呢?

这与苏联专家们对哈工大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贡献密不可分,是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和高贵品格促进和影响了哈工大,在哈工大甚至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明确办学方向,制定发展规划

   1951年,当以古林为苏联专家组组长的第一批苏联专家走进哈工大的时候,他们就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将原来是为铁路培养技术人才的专科学校开始改造成为培养重工业高级技术人材的多学科工业大学。

在他们看来,办学定位明确与否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专家介绍的苏联高等教育建设的经验和建议,哈工大于1951年提出了“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造计划”的报告,提出了设立机械、电气工程、化学、采矿、冶金、土木建筑、铁路等7科33个专门组,以及关于学校招生、聘请苏联专家、实验室设备和房屋修建等具体计划,党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为了具体落实中央的批示,1952年,陈康白同志主持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五年发展计划(1953~1957)》。

他们集中了全体苏联专家和学校的各种教学干部、脱离日常教学工作,全力以赴地研讨草拟哈工大第一份发展规划蓝图。

这份全面发展规划包括了本科工程师、主任技术员(专修科)、工学院师资的培养、教学人员的补充、科学研究工作、教材建设、学生和教学科研、基建和设备等重大问题。

按照规划,5年内学校规模到15000人。

这是一个相当宏伟的蓝图,后经修改补充和多年的实施,为哈工大今天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制定了“五年发展计划”后,在以克雷洛夫为首的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于1954年进一步制订了学校发展计划,做出了“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地规定了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水平较高的工程师,高等工业学校师资,学习与介绍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的经验,确定了学校设置3系18个专业和学校发展规模,同时对于聘请苏联专家、补充与提高师资、增添教学设备和基本建设等一系列主要问题都作了相应规定,对学校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1956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哈工大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12年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对哈工大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学科设置、科研学术等做出了具体规定,指导了学校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建设。

   陈康白校长表示,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制定,为哈工大前进指明了方向,促进了哈工大的发展,正式确立了新型大学的方向。

按照既定目标,哈工大取得了很大发展。

这段时期所取得的一个显著成绩是:

1952年,经教育部批准,哈工大在国内最早建立起五年制本科(培养工程师)和两年制研究生部(培养高校师资)的新教育制度。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全面引进苏联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

 当时苏联工科教育的最大特点,一是重视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教学,二是重视工程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三是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工程师,讲究规范和严谨。

这些特点经由苏联专家,被带到了哈工大、留在了哈工大、影响着哈工大,对哈工大发展建设的影响非常大,现在哈工大还可以见到苏联教育特色的影子。

 当时,苏联教育理论主要是凯洛夫教育学理论,该理论主要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凯洛夫认为:

“教师本身是决定教学培养效果的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虽然他也主张“学习是学生自觉地与积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但是他又认为,“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之实施,除了经过教师,别无他法”。

因而确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主导性。

据黄文虎院士回忆说:

“当时哈工大非常重视苏联专家的意见,他们被叫做苏联顾问,权威性很高。

学校专门拿出一个本子,记录苏联专家的建议,对于苏联专家的建议,要重点解决,不能过一个星期。

” 

 在课堂教学中,苏联专家带来了新颖的“习明纳尔制度”。

习明纳尔又译课堂讨论,是一种师生互动、同学交流、共同讨论、互相启发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讨论之前,要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认真阅读参考文献,写好发言提纲。

通过准备阅读原著和其他文献,通过讨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会深刻得多,而且会从同学的发言中、老师的点拨中学到个人阅读没有掌握的知识。

第一批苏联专家组组长古林在课堂教学中就非常提倡习明纳尔,取得了良好效果;1954年秋季,苏联专家罗日杰士特文斯基、罗斯托夫采夫等苏联专家通过习明纳尔讨论,系统地介绍了苏联高等学校建设经验,对提高领导干部水平起了积极作用;斯卡昆专家介绍高等工业学校的生产实习问题,里沃夫专家介绍关于生产实习时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经验,也都采用了习明纳尔制度……

 “三层楼”的课程结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经由苏联专家引进的教学制度。

苏联高等教育的定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反对通才教育。

因此高等教育的学制较长,一般都需修业5年,课程设置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所以我国俗称它为“三层楼”。

基础课中特别强调政治理论课,必须学习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几门课程。

所有课程都是必修课,不设选修课,平时工科则作课程设计,实行学年制。

毕业要求也较高,学生需完成毕业设计,并通过国家考试合格,方能毕业。

这种制度,在建立学位制度之前,哈工大一直沿用着。

1947年考入哈工大预科、1949年入本科机械系学习的中国工程院徐滨士院士回忆说:

“哈工大学生基础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动手能力强,这是一大特色。

那时,学校特别注重抓实践科目,例如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选的是工程实际题目,真刀真枪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 

 为了全面引进苏联的教育行政制度,加强对哈工大教育的引导工作,当时,从校长、各系以及教务部、研究部、总务部、图书馆等均有苏联专家担任顾问,并陆续抽调一批研究生担任各系助理主任,教研室正、副主任和教学行政部门的领导工作,使苏联教育经验慢慢融合于哈工大的教育传统之中。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全面引进苏联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国初期的我国教育不仅仿效苏联的教育制度,而且学习和采用了他们的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当时哈工大领导认识到,只有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合中国国情和哈工大实际的教学计划,即正确的战略目标,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哈工大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首先抓住修订教学计划这一环节,进而修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并进一步制订出比较完备的教研室工作计划。

 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修订了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包括了专业的培养目标,总/周学时、课程设置/考试考查门数、课程设计和作业的个数、毕业设计和考试时间、开学日期等等……在修订教学计划后,很自然地出现一个修订教学大纲的问题,以保证教学计划执行,否则总时数减少了,而每门课程内容不变,势必还是忙乱。

在修改教学大纲的同时,许多课程经苏联专家建议还订出了教学日历,这样整个一套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就大大加强了。

古林等苏联专家系统介绍了苏联教学制度,并帮助哈工大制订机器制造工艺、焊接设备及工艺、发电厂输配电等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改造和建立教学过程,按照新的教学大纲为本科生讲课。

机器制造工艺专业1952年7月已有按照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培养出来第一届毕业生。

以克雷洛夫为首的苏联专家帮助修订了机械制造工艺、机床刀具、金相热处理、焊接设备及工艺、锻压设备及工艺、铸造设备及工艺、电机和电器、发电厂输配电.工业企业电气化、工业与民用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等13个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到1957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苏联的教学方式讲究严格,方法多种多样。

当时,哈工大的教学方式就已经非常丰富,主要有讲课、习题课、实验、家庭作业、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以卡岗为首的苏联专家提出讲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建议给学生讲课必须是最好的教师,对没有开过课的教师要在指导教师的参加下讲授已经试讲过的课程;对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必须试讲,掌握实验,并和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参加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参加考试委员会等,这样才能保证讲课的质量。

根据专家的建议,哈工大抓紧讲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教务部专门制定了关于讲课的若干规定。

 在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同时,在苏联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哈工大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总结经验教训。

1955年春季,在以罗日杰士特文斯基为首的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贯彻了高教部关于研究和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的指示,建议先研究容易发现的问题和易克服的缺点,如删减课程中的重复部分,再深入研究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减轻学生负担与改进教学过程相结合。

在专家的帮助下,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法工作,删除了次要和重复的材料,加强实验准备工作,删减了课程设计和作业中过于繁琐的部分,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了减轻,学习成绩上升了。

1955年上半年学生学习负担低年级每周由60小时降低到55小时左右,学习成绩优良者由71.4%上升到78.5%,不及格者由8.1%下降到3.6%。

以卡岗为首的苏联专家1956年提出了专业设置和修订教学计划建议。

当时,在高等教育界出现了一种轻视生产实际、轻视专业课程,主张大量缩减专业课程,取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恢复旧大学的教学制度等等现象。

苏联专家坚持理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应该有一定的比例,认为专业课时数削减过多,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独立工作,理论基础课时数紧缩太多,学生就不能创造性地工作。

专家建议根据学校特点是培养设计工程师,学生一定要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修订教学计划必须保证实验、设计和生产实习的质量和要求……这些建议对学校的正确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哈工大在1956~1957学年修订教学计划中,正确贯彻执行了学习苏联的方针,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教学过程。

 哈工大是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最早开展教学研究的高校。

在古林等专家的建议和积极参加下,哈工大1951年7月举行第一次会议,苏联专家系统地介绍苏联教学工作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以克雷洛夫为首的苏联专家帮助学校举行第三、四次会议。

1953年2月第三次会议总结了办二年制专修科的经验,会上作了31篇报告。

1954年5月第四次会议总结了四年来学校学习苏联,结合中国实际办工业大学的经验,会上作了31个报告。

会议提出了创造性地学习与运用苏联经验,结合中国实际,逐步过渡到独立地掌握整个教学过程的任务。

1955年,受高等教育部委托,哈工大召开第一次机电专业会议,会议历时11天,全国29所高等工业学校、11所中等技术学校、中央有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共384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中高等教育部曾昭伦副部长作了“关于制订及使用教学大纲的一些原则问题”的报告。

1957年,以马依奥罗夫为主的苏联专家则提出,通过学报、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料的交换,开展和扩大同苏联高等工业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

 当时,哈工大教学都是采用苏联高等工业学校相应专业的教材。

教材来源主要是:

一是采用现成出版的教材,二是教师进行翻译,三是编写讲义。

教师们还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推陈出新。

从1949年到1960年哈工大共出版编写1678种教材,基本满足了学校的教学需求。

在这11年,教材工作经历了影印、翻译、编写3个阶段:

1949-1955年,主要采用苏联原版教科书和影印苏联教科书;1955年以后逐步转入以翻译教科书和苏联专家讲稿为主,仅1955-1956两年中共翻译198种教材,相当于1949-1954年6年中所翻译教材数的两倍;1956年开始了大量编写工作,到1956年共编写65种教材。

教材的建设工作也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

教材出版后不仅在哈工大使用,而且向全国工科大学提供,起到学习苏联的辐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哈工大在国内的知名度。

 在引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过程中,哈工大实行了典型推进的方法,即由个别专业或教研室先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在全校推广。

黄文虎院士回忆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虽然是按照苏联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在具体问题上则注意结合中国实际进行讲解,尽可能介绍新产品规则或生产工艺,并注意继承祖国科学遗产。

如理论力学教研室整理了力学方面的历史文献。

”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加强系与专业建设,逐步完善机构设置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哈工大的系与专业规模不断扩大。

1951年春,高教部党组为哈工大拟订的改革计划草案中,虽然确定在原有的土木建筑、机械、电气工程、化学、采矿等系的基础上扩展成7个系25个专业、35个专业组,但在1951年实际上只有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及工具、金相学及热处理设备、冶金、民用建筑、取暖、给水及上下水道等专业于当年开始招生,其他专业尚处于陆续投入筹建的阶段。

1952年,哈工大进行了院系调整后,学校保留了3个系13个专业,即机械系6个专业、电机系3个专业、土木建筑系4个专业。

从专业设置状况可以看出哈工大已完全转为为发展国家重工业服务的方向。

1954年,机械系增设了锅炉和蒸汽透平(后改名为汽轮机制造)两个专业;1955年,机械系又增设了企业组织与计划专业,电机系增设了动力经济专业;1956年,学校发展到6个系22个专业;1957年,锅炉制造、汽轮机制造和水力机械3个专业由机器制造系分出,另成立了动力机械系。

仪器系又增设了数学计算机仪器专业。

至此,哈工大共设立7个系23个专业,下设57个教研室,76个实验室和资料室,基本上建设成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的多学科工业大学。

这个专业体系的形成对哈工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今天,这些系和专业大部分仍然是哈工大的骨干组成部分,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排头兵,是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重点单位。

 在进行系与专业建设的同时,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工大建立起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实体——教研室。

教研室有两重任务,一是进行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研究,二是进行科学研究。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学校科系专业增加的同时,教研室也不断增设,学校每年都有计划地增建新的教研室。

1951年到1956年,哈工大从马克思主义基础、电工学到水利机械、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哲学,共增设了42个教研室。

教研室是学校的教学基层单位,以专业为单位,所有教师都按照自己的专业被分配到相应的教研室,他们共同备课,讨论本专业的学术问题、编写教材。

这种组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集体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能发挥老教师指导帮助青年教师的作用。

1950年,作为青年教师在哈工大研究生班进修的俞大光院士回忆起哈工大电工基础教研室建立的时候,对苏联专家соколов副教授充满了感激之情。

他说,1951年,哈工大聘请的第一批苏联专家开始来校,其中就有со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