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3050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姜女性格分析.docx

孟姜女性格分析

孟姜女性格分析

[摘要]孟姜女的故事已流传了二千五百年。

从故事的演变发展中,不难看出孟姜女这个妇女形象,是人民群众借用一个恪守礼法的上层闺阁妇女的形象,逐渐把她加以改造,变为一个追求婚姻自主、敢于和统治者斗争、至死不屈、在悲惨的遭遇中取得胜利的英雄人物。

本文拟从孟姜女在封建社会中所受的压迫、以及她想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婚姻自主来分析她的性格,以便重建女性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中的地位,重新认识女性在中下层民众中的社会角色。

[关键词]孟姜女性格特征文学地位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引言----------------------------------------------------3

一.孟姜女故事的历史系统----------------------------------4

二.孟姜女性格分析----------------------------------------5

(一).谨守礼法-----------------------------------------5

(二).善哭成风-----------------------------------------5

(三).贞烈刚强-----------------------------------------6

(四).追求婚姻自主-------------------------------------8

三.从孟姜女看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8

(一).社会地位------------------------------------------8

(二).文学地位------------------------------------------11

结论-----------------------------------------------------12

致谢语-----------------------------------------------------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3

英文摘要---------------------------------------------------14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民间传说。

在这些传说中,《孟姜女》、《牛郎织女》、《梁山泊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四朵奇葩,被人们合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本文主要介绍孟姜女传说的历史演变进程,使人们对孟姜女传说有个大概的了解;分析孟姜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孟姜女性格形成与各个历史时代背景的关系,从而探究封建时代里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及文学地位高超的真正原因。

 

一.孟姜女故事的历史系统

 

孟姜女传说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

《左传》鲁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说齐侯出兵攻打莒国,将军杞梁在那里战死。

齐侯回来时,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使人吊唁她。

她竟然拒绝,说这不合礼法:

“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

”此事距今已二千五百多年,与今孟姜女传说毫无相同之处。

后《礼记•檀弓》与《孟子•告子》都记载杞梁妻善哭,给故事涂上了感情色彩。

在战国初期,这个故事跟当时齐国地方民间崇尚的“哭调”(乐歌的一种)相结合,把杞梁妻说成一位善唱哀调乃至因而变国俗的歌唱家。

到汉代刘向《列女传》则说她枕夫尸哀哭,“十日而城为之崩”。

东汉蔡邕《琴操》中记有《杞梁妻叹》之曲,据说就是她的哭调,其词曰: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兮城为堕。

”这里可以看出汉代统治阶级哲学家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说”所产生的影响。

杞梁妻的哭,到这时便成了崩城的感应,以致避兵而山回,因渴而泉涌(同官孟姜女传说)。

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感虚篇》里也记载了这个传统故事的新说法:

哭倒了城墙。

只不过他的目的是为了用理智的话(“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去驳倒它(“哀感皇天兮城为堕”)。

从东汉末到后魏,这个传说一方面添了哭倒梁山的新说法,如曹植的《精微篇》;另一方面沿袭着崩城的说法,说哭倒的是莒城,如郦道元的《水经注》。

到南北朝时代,哭城故事才与长城挂上了钩。

可见,在此之前是准备阶段,只有关于哭城的情节和孟姜女传说有联系。

更重大的转变出现在唐代的《同贤记》里。

故事中的杞梁不是大将,而是一个平民,为逃避秦始皇长城之役而躲入孟超家中,孟女仲姿正在池中沐浴,见之乃结为夫妇。

后杞梁被官吏拉走,在长城劳役中被吏打死。

仲姿往哭,城崩,滴血骨上认出了丈夫的尸体……。

这里直接说到了秦始皇北筑长城,打煞逃夫,由此有了和杞梁妻失夫而哀的矛盾。

此外,它还将杞梁妻与孟仲姿初步结合起来。

孟姜女故事梗概已基本完成。

至于杞梁妻和孟姜女完全变为一个人的文献资料是晚唐五代的敦煌曲子词《捣练子》:

“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

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1]

后来故事中的细节不断增加,如一路上乌鸦带路,巧计锄奸,终于翻山越岭到了长城。

哭倒长城后又加上秦始皇逼婚,孟姜女迫使暴君当孝子,王公大臣为万喜良披麻戴孝,最后她自己跳进东海而死(清代唱本)。

这一故事到现代仍在各地广泛流传。

除故事外,还有唱词、民歌和戏曲等各种形式。

从清代到现在,这个故事的情节大概如下:

(1)查拿逃走

(2)花园遇见(3)临婚被捕(4)辞家送衣(5)哭倒长城(6)秦始皇想娶她,她要求造坟造庙和御祭(7)祭毕自杀,秦始皇失意而归。

[2]

二.孟姜女性格分析

 

(一)谨守礼法

春秋战国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列国内乱,篡杀频仍,诸侯兼并,战伐不已。

此时杞梁妻故事的中心是不受郊吊。

统治阶级认为她虽在哀痛的时候,仍能以礼处事,神智不乱,令人钦敬。

于是将她看成一个谨守礼法的典型加以赞扬,企图以此抚平老百姓心中的哀伤以及对战争的厌恶和抗拒。

老百姓对于他们在战争中遭受到的痛苦感到不满,于是借杞梁妻的故事来发泄他们内心反战的思想感情,盛赞她敢于和统治阶级相抗争的勇气。

只不过这种思想感情在当时是隐晦的、潜意识的。

由于它符合了老百姓感情上的需要,在民间可能就这样把这个故事传开了。

故事的主旨虽是在赞扬杞梁妻“贞而知礼”的节操,但杞梁妻的悲剧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说明当时的女性依附于男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因此,杞梁妻在“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列女传》)的情况下,不得不赴淄水而死。

(二)善哭成风

《孟子》云: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西汉刘向《列女传》里说道:

“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十日而城为之崩。

”由此可以看出杞梁妻的善哭,乃至变了齐国的国俗,哭崩了莒城。

西汉以前,封建割据,战祸连绵,统治者为争权夺利抽丁打仗,战死者不计其数,只留下一堆孤儿寡母。

广大妇女在战争中丧夫失子,无所依靠。

她们悲愤莫名,泪流成河,终于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直冲云霄,感天动地,城墙应声而倒。

崩城是她们抒发的强烈情感所产生的巨大效应。

自古以来,“哭”就与女性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为女性专有的权利。

清代《孟姜仙女宝卷》里就有众多描写哭的词语,如泪汪汪、泪凄凄、泪盈盈、泪涟涟、泪珠滚滚、泪满腮、泪满襟、两泪交流、泪扑簌、泪不干……在陕西,传说孟姜女是同官(今铜川市)人,当地著名的“哭泉”就同她直接有关。

有的说,孟姜女背丈夫尸骨归来,后面追兵紧逼,她逃到北高山,渴极了,又无水可饮,便大哭,于是地下涌出泉水,解救了她。

因为此泉是孟姜女哭出来的,所以称为“哭泉”。

有的说,孟姜女的泪水,滴入地下,翻冒出一股泉水,故称为“眼泪泉”。

[3]

女性的善哭,有其生理心理原因。

她们的身体较男性更为脆弱,更易受到伤害;她们的感情也远比男性更为纤细敏锐,情绪起伏较大,更易受外界变化的影响。

因此,哭就成为她们遇事时的“应激”反应。

封建时代,女性是社会中的弱势性别,哭成为这一性别面对男权制社会压力的无奈选择。

此外,女性的善哭还有其深层的原因。

封建伦理观念规定女性以柔弱为美,以顺服为德。

封建社会的妇女行为规范就体现了这种敬顺之道,服从之礼。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狭隘观念阻碍了广大女性才识的发展,使她们在遇到巨大变故时,既不能运用足够的智慧去解决,又不能奋起反抗社会制度的不公平,统治阶级的不人道。

于是,哭就成为她们主要的发泄渠道,成为她们指向封建礼教的武器。

女性的“善哭”便渐渐地出名,慢慢地定型。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写到了女性的善哭。

善哭就这样渗进了女性的血液里,成为她们自身难以分割的一部分。

但此时杞梁妻们的哭只能算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虽然最终哭倒了城墙,那也不过是老百姓悲愤下的幻想,是感情上酣畅淋漓的发泄,并不一定是事实。

或者如王充所说“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只是一种巧合,而“世好虚,不原其实,故崩城之名至今不灭”(《论衡•感虚篇》)。

也或者如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天人感应”那样,哀思动天,故崩城以示神迹,褒扬其贞烈。

因而,在这个悲歌哀哭的故事里,杞梁妻的形象还比较模糊,其反抗也比较软弱无力。

(三)贞烈刚强

要准确把握孟姜女形象,就必须看到她性格里的贞烈刚强。

故事的开头,杞梁妻(孟姜女雏形)是一个知礼吊孝、殉节而死的女性,连统治阶级也赞扬她的贞烈。

民间作者借这样一个封建社会贞烈女子的雏形,来创造孟姜女的形象,说明她一出现,就具有坚强、贞烈的性格。

后来孟姜女向城哭夫、万里送寒衣、负骨归葬,尤其是投水而死,更是贞妇殉节的最突出的表现。

女性自杀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断复现的母题(motif),它表明,封建时代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面对社会文化和心理压力,自我侵犯(自杀)成为解决此种压力的对策之一。

女性自杀是中国传统社会性别歧视的直接后果,孟姜女的自杀被说成是为了贞洁(如《列女传》),或反抗君王,但都是为了做女人的权利与尊严,她的采取攻击性自指(即自杀)的策略,呼唤性别的平等和做人的清白。

表面上看来,杞梁妻的投水是受了封建伦理观念中“从一而终”的影响,以死守贞节。

实际上,那时虽已提倡夫死不嫁,从一而终,但并不严格。

春秋时,孔子就将其子伯鱼的寡妻改嫁到卫国。

到了汉代,虽然朝廷表彰贞节,刘向著了《列女传》,班昭也在《女诫》中说:

“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但是,社会对于女性再嫁,并不责难,贞节观念仍然比较宽松。

例如,西汉巨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因倾慕司马相如的才华风采,与之亡奔,当垆卖酒,不但没有因此受到责难,反被传为千古佳话。

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蔡文姬,早年丧夫,乱中被掳去南匈奴,下嫁左贤王。

曹操将她赎回后,又嫁给同郡董祀。

其所著《胡茄十八拍》成为不朽之作,文姬本人也名载史册。

她一生嫁过三个人的遭遇,并不影响她的清誉。

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当时社会对女性改嫁是能够接受的。

此后,自汉至唐,夫死后妻改适他人的事,还是屡见不鲜。

真正实行从一而终的只是极少数的妇女。

而杞梁妻就是其中一名。

她在葬完丈夫后自述:

“吾何归矣!

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

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

今吾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内无所依以见吾诚,外无所依以立吾节,吾岂能更二哉!

亦死而已!

”(《列女传》)她既无依无靠,又不愿改嫁变节,在没有安身立命之法的情况下,只好以死来维护她对爱情的坚贞。

此外,在孟姜女故事的不同版本中,多数提到了孟姜女美貌非凡,使得坐拥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秦始皇都一见倾心,欲纳之为妃。

这是身为一个古代女子所能得到的最大的荣耀与幸运,嫁与人间君王,从此富贵无双。

但孟姜女不为所动:

与其做暴君淫乐的玩具,不如以死捍卫纯洁的爱情。

自古艰难唯一死,而她则死得义无返顾,足见她的贞烈。

说她刚强,是因为临婚被捕时,她没有被这巨大的变故骇倒,而是与公差讲理争论,争取留下丈夫。

相比之下,万喜良就懦弱多了,他除了和孟姜女哭哭啼啼叙别之外,毫无办法摆脱困境。

她以金闺弱柳之体,三寸金莲之足走过关河险阻,万里寻夫,沿途屡遇艰险,如遇贼抢劫,官吏勒索,但她都坚强无畏地走过来了。

她的意志之坚强,连仙人都感动了,屡屡出手救她于困厄之中(清《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

为寻夫骨,她敢于哭崩暴君的长城,这种举动需要何等的勇气!

当她被带到秦始皇面前审问时,她表现得不卑不亢,从容镇定,并没有被天威吓倒。

这是何等的不容易!

即使是七尺男儿,也可能在声威显赫的皇帝面前吓软了腿,更别说与皇帝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了。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九五之尊,是“天子”,神圣不可侵犯。

只有皇帝向百姓下命令的权利,没有百姓与皇帝谈条件的资格。

但孟姜女却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巧妙地利用了秦始皇荒淫无耻的弱点,提出苛刻的条件,而且在条实现之后,跳海自尽,狠狠地捉弄了皇帝一下,使皇帝威风扫地,颜面尽失。

这真是对最高封建统治者和整个封建政权的极辛辣的讽刺!

孟姜女坚强无畏、机智勇敢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与杞梁妻的哭崩城墙相比,孟姜女在爱情磨难中表现出巨大的反抗精神和坚强的性格毅力,由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反抗转化为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斗争,它对于原来的“知礼”和与世无争地死去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四)追求婚姻自主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的女主人公(织女略有特殊)在爱情、婚姻上都从精神上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表现得异常大胆和主动。

白娘子、祝英台的情况十分明显,自不必说。

《孟姜女》的主人公择偶,则是在被动中有主动,主动中却又交织着被动(推到父母“许亲”)。

关于孟姜女求嫁万喜良,许多论者仅从“妇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的封建伦理层次分析,认为不能说明她在爱情上的主动性,甚至连爱情都说不上,而只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贺学君先生认为如果穿越社会伦理,进入心理层次,那么应该承认,孟姜女作为一位青春少女,与其他人一样,同样有着强烈的爱的渴望。

但是她的特定的处境,使她无法象白娘子、祝英台那样有条件自由地选择爱的对象。

花园邂逅万喜良时,她那强烈的爱的渴望便无可选择地(其实她自己亲眼见过,在心灵深处还是选择过的)落到了他的身上。

这时,“妇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的封建宗法观念,似乎已失去原本的意义,而成为她向父母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合法”依据。

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主动精神。

这种幻想中的主动,正是现实中妇女们渴望自由的深层心理的真实反映。

[4]

故事的另一高潮是孟姜女拒婚抗辱。

她拒绝了秦始皇欲强加给她的“妃子”的身份以及随之而来的荣华富贵。

她宁愿一死以维护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也不愿沦为封建帝王的玩物,与其他三千妃嫔争宠献媚。

因此,在今天看来,她的抗争便具了更深层的意义——反抗整个封建宗法制度,追求婚姻自主,追求真挚的爱情和自由幸福的生活,也追求一种人格上的独立和尊严。

三、从孟姜女看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

(一)社会地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以男子为中心,女性处于附庸地位。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成为捆绑女性的四大绳索,令她们举步维艰。

但在封建社会中影响最大、流毒最深的女性行为规范还是“三从四德”。

“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如杞梁妻的自诉“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便是这种思想影响的结果。

它规定了女性所有的行为,都要做到顺从、服从、屈从。

“三从”后又发展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到了宋代,“从”的道德又发展为“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的贞节观。

“四德”是“妇言、妇德、妇容、妇功”,是“三从”的延伸,也要求女性敬顺服从。

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还流传一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

为什么女性的社会地位远比男性来得低下呢?

是社会政治历史的原因,还是女性自身所无法突破的局限?

在西方一部分女权主义理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男女不平等和歧视女性的现象。

这种观点忽视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因而不能正确解释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男尊女卑的根本原因在于男女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而不在于女性的先天素质差。

当范郎在旷野空谷提出“何物为媒”的难题时,孟姜女独具慧心,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机锋相对地回答:

“头顶青天为媒主,脚踏黄土为媒娘,荷叶挽做交杯盏,池塘清水当酒浆。

”[5]鲜明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才思敏捷,出奇制胜,胆识非凡。

山海关的《孟姜女》(郭述祖整理)中说:

“孟姜女长大成人,长得如花似玉,而且聪明过人,能绣花,又能作诗写文章。

”有的孟姜女传说还说,她在书馆里念书,所看的书读一遍“就能背通本”;在家描龙绣凤,不用花样就把龙凤绣活了。

[6]在众多传说中,孟姜女文采风流,聪明过人,卓而不凡,其先天的智慧,后天的才能又有哪一样输于须眉?

胡云翼在《中国妇女与文学》里说:

“因为生活的层层桎梏,那些被压迫在宗法社会底下的妇女,她们一切值得讴歌的天才和能力,都不容许表现出来,简直可以说,她们的能力是受礼教的摧残而葬送了。

”[7]可见女性不是做不出可歌可泣的事业,而是她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做,根本就不能做。

她们被封建礼教压得死死的,根本就没有受教育,展现才华的余地。

可是一旦有了机会,她们的所作所为丝毫不逊于男子,甚至远胜于男子。

范杞梁本是一介书生,且是缉拿的“逃犯”,在不少的地方传说或戏曲里面,范杞梁是一个懦弱之人或者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相比之下,孟姜女的“万里寻夫”、“面斥昏君”、“投海殉情”,就显示出女性在忠于爱情、追求幸福和敢于斗争方面的精神力量。

中国古代女性长期被剥夺了一个做为社会的人所应享受的一切权利,甚至连爱的自由都没有。

在长期的压迫下所积蓄起来的对于地位不平等,人格独立,爱情婚姻自由的渴望和要求,渐渐汇成一股洪流,急切需要寻到一个突破口。

民间文学特殊的形式和功能符合了她们的要求,赐予她们将这些感受表达出来的机会。

她们精心塑造的一个个女性人物,敢爱敢恨,敢欲敢死,敢于反抗封建宗法社会的层层桎梏,挑战封建统治者直至整个封建制度的权威。

这里以孟姜女故事为例来说明。

首先,封建社会里,君为臣纲,君意乃天意,臣子不可违,更何况是地位比臣子更为低下的臣妻!

但杞梁妻就敢于拒绝齐侯的郊吊,给他一个钉子碰,并最终取得胜利。

我们不妨将它视为古代女性迈出自发抗争的第一步。

其次,封建时代往往将女性视作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视作服侍男性的奴婢和淫欲消闲的玩物,对女性的要求是顺从,不能容许有勇敢、坚强、果断的性格。

更残酷的事是封建礼教对女性身体的摧残。

三寸金莲和弱柳扶风的身体致使古代女性大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将宝贵的光阴虚掷在自我的小天地里,等待男子的怜惜和垂爱。

因此,孟姜女故事里极力描写孟姜女万里跋涉的艰难疲惫,这位来自深闺的弱女不知遇到了多少困难、挫折,但她始终没有动摇、后退,凭着一具娇弱的躯体,一双三寸的小脚便行遍千山万水,来到长城脚下。

这个故事情节除了表现孟姜女坚贞的爱情,超乎常人的意志和毅力之外,还隐含了古代女性对于突破身体局限,解放双足的渴望和大胆幻想。

她们将自身做不到的事交付与孟姜女,让孟姜女替她们完成世代的心愿。

现实越是黑暗残酷,孟姜女的行动便越是勇敢大胆。

最后,中国古代的婚姻,要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要说女子,就连男子,也没有婚娶的自主权。

父母一旦替子女定下亲事,那么,不论对方高矮胖瘦美丑老少智愚,子女都得接受,没有半点自由。

更有甚者,在子女尚未出世时,双方家长便已指腹为婚,擅自决定了子女的终身。

这种唯父母之命是从的婚姻,常常造就许多怨偶,拆散许多情侣。

从《孔雀东南飞》到《钗头凤》,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女性遭受封建礼教迫害的活生生的事实。

在那个男女婚姻不能自主的时代,由于父母之命,不知发生了多少“棒打鸳鸯”的爱情悲剧。

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琬不过是其中的几对罢了。

相对于以上两对情侣的听从父母之命,在婚姻问题上,孟姜女要显得大胆得多。

她主动向万喜良提出“请为君妻”,并借“妇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为由,向父母争取婚姻的自由。

毛难族、壮族传说中的孟姜女,性格非常开朗、直爽,对待爱情十分大胆主动;湖南傩戏《美女下池》中,孟姜女的性格不仅机敏、勇敢、大方、执着、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甚至还有些“调皮”和“浪漫”。

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她表现得十分坚定,简直是火辣辣的。

她不怕受范郎连累,对他深表同情;也不管他如何推脱,始终真诚热烈地表示自己的爱。

[8]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较少,所以其传说中的孟姜女远比汉族传说中的孟姜女更为开放大胆。

从孟姜女故事的发展来看,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精神风貌的“孟姜女”(或称杞梁妻)。

在雏形阶段,“杞梁之妻”不过是一位知礼持重的将军夫人而已;成型阶段,杞梁妻孟姜女成了一个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反对徭役的被迫害者,表现出封建社会中期(隋唐、宋元之时)中下层人民对频仍的战争,尤其是繁重的徭役的揭露与控诉。

定型阶段,孟姜女变为一位敢于同面临的厄运以及封建最高统治者(秦始皇)进行斗争的卓越反抗者,表现了封建社会末期(明清至“五四”运动以前)广大劳动人民对其苦难的社会生活和外强中干的反动统治者的强烈抗争。

[9]其反抗的意愿愈趋强烈,矛盾冲突愈趋白热化,斗争形式愈趋高级。

(二)文学地位

在封建时代里,女性的社会地位极端低下,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女性的地位却是很高的。

从先秦屈辞到明清诗文,中国文学史成功地塑造了无以数计的女性形象。

谁敢在文坛说男尊女卑呢?

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女性的地位就更高了。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的几位女主人公,更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封建时代劳动人民所理想的外形美、心灵美、行为美高度统一的女性的典型形象。

为什么女性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此之高,以女性为主角的民间文学作品如此之众且深受劳动人民的欢迎与喜爱呢?

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他们同样受到四大绳索的束缚,男性仅比女性少受一道“夫权”的限制。

出于同样的阶级感情,出于对封建统治者、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憎恨,他们理解并接受了孟姜女型的人物和故事,世代辗转流传,并依自己的爱憎将它加以改造,融入他们对生活、对幸福、对理想的执着热爱,积极追求和必胜信念,以及对破坏人们幸福的恶势力的痛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例如,人民群众因喜爱孟姜女刚强倔强的性格,佩服她追求婚姻自主的勇气,巧计戏弄秦始皇的机智,忠于爱情、不羡富贵的高风亮节,进而同情她的遭遇,她的命运,不愿意她就这样决绝地死去,所以就为孟姜女故事加上了带有神奇意味的结局,借以弥补自己心灵上的遗恨。

北方的民间传说就有孟姜女投水后,秦始皇怒不可遏,命人捞起尸首,用铁扫帚扫去身上的皮肉,由于孟姜女宁死不屈,铮铮铁骨怎么也扫不动。

洁白的皮肉掉在水里就变成了无筋无骨的“银鱼”。

鱼眼内的红丝便是孟姜女愤怒的泪血,表达了被害者死不瞑目的斗争意志。

苏州亦有孟姜女的脚带变成裙带鱼的传说。

有的传说讲孟姜女死后化鸟,口里不停地喊着“秦始皇无道!

秦始皇无道!

”显示了死而不灭的仇恨和死而不熄的反抗精神。

还有的说……这些奇特的结局,进一步完善了人物性格的塑造,而且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意境。

[10]而民俗的形成,如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北方民间给已故亲人“送寒衣”的习俗,更是老百姓对孟姜女故事喜爱的延伸。

这种心理因素,促成了习俗与传说的结合,使传说的情节更为曲折丰富,更能牵动人心。

民间故事大多以女性作为主角,是因为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最低。

通过社会地位最低的女性形象来表现人民群众对地位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的反抗,其地位落差更大,反抗力度更强,意义更重大,读起来令人倍感痛快。

此外,由于广大劳动人民直接遭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相似的社会地位产生了相似的社会心理,他们要求反对封建专制和暴政,因此,他们比封建时代的文学家们更能突破封建正统观念的束缚,同情女性遭受的痛苦,大胆表现女性美好的品质,卓越的能力,甚至乐于让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远比男性光辉、高大,让男性人物起对比、陪衬作用。

清末民初的《绘图孟姜女万里寻夫全传》中,当孟姜女向万喜良提出结亲的事时,他囿于礼法观念,一时犹豫不决,又因为他有苟安软弱的一面,最后还是应承了。

但当他被捕押赴长城服役时,只懂得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