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3398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docx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高二历史知识点1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孙中山北上:

1924年,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

对内要消灭军阀势力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实现和平统一。

(2)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五卅运动的时间:

1925年

性质:

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_—五卅运动。

领导机构:

上海工商_会——统一领导三罢斗争的组织。

省港大罢工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斗争:

16个月。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二次东征的对象:

叛军陈炯明;结果:

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国民政府将所属军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

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的意义:

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1)北伐胜利进军

目的:

为_国主义,_阀统治,统一中国。

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战果:

消灭孙吴主力,革命重心转移(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2)工农运动的发展: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陈独秀、周恩来亲自指挥,取得胜利。

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其中成果的是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九江和汉口的英租界——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收回权益。

高二历史知识点2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

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

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高二历史知识点3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

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

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8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高二历史知识点4

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

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

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

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

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

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

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

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

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

目的:

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

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

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

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

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

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

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

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

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

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经济:

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

高二历史知识点5

北朝(439-581)东魏—北齐(灭于北周)

西魏—北周(灭于隋)

东晋(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

隋(581)

二.阶段特征:

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朝代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

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

⑴均田制(赋税制度:

租调制)

条件:

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

内容:

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

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

内容:

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

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迁都洛阳

意义:

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农业:

北方:

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

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

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表现:

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

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手工业:

灌钢法(南北朝):

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

白瓷(南北朝)

商业:

总体来说不活跃,但南方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北方:

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

建康(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文化思想:

A.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

原因:

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

表现:

佛道盛行;儒学弊端。

B.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文艺:

书法:

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出现士人群体,特立独行。

特点:

表现个人意境,具有写意性。

代表:

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绘画:

魏晋南北朝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特点:

注重写意及个性表达。

代表: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文学:

骈体文注重对仗排比,文采华丽。

科技:

数学:

祖冲之(南朝)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世界1000年之久。

农学:

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高二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五篇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