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3406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docx

高三历史测试题中国近代史含答案

高三历史专题练习中国近代史

1.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

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2.“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为解决这一问题,革命党人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B.召开北美大陆会议

C.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               D.成立中国同盟会

3.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约法规定:

“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4.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

这一状况的出现最能说明

A.封建专制思想销声匿迹     B.《临时约法》影响深远

C.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1924年国共革命统一战线和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社会的各政治阶层历来就具有团结合作、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

B.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目标与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基本一致

C.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一致

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6.流行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

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这两段歌词改编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B.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C.北伐战争、抗日战争  D.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7.遵义会议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力挽狂澜”的一次重要会议。

其依据是

①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提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③从军事、组织、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 ④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④

8.1925年初到1925年底,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是:

工业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1927年毛泽东则大声疾呼: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是反革命。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

9.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革命目标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②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③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④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2010年7月7日,抗战大画《浩气长留》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展出,93岁的台湾原“行政院长”郝柏村致辞说:

“七七是中华民族血与泪交织的年代,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开始。

”这里的“站起来”的含义是 

A.中国从此摆脱了东西方列强的侵略      B.中国开始扭转任人宰割的衰败局面

C.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D.中国从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强国

11.“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12.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惊异地说:

“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年……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在于

A.清朝主流经济本能的作用     B.英国商品的倾销仅限于五口以及东南沿海

C.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    D.鸦片输入增加削弱了国人的购买力

13.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14.以下选项符合19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是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拉开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C.清政府展开了政治自救运动 D.资本成为列强经济渗透主要手段

1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个中国人是安徽人王茂荫(清朝户部侍郎),他因币制改革在1854年受到申斥。

这件事的背景不可能是

①马克思货币理论传人中国,引起币制改革

②鸦片大量进人,白银外流

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军费开支浩大

④西方对华输出资本猛增,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民国初年的天津,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民族企业有数十家,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      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此起彼伏

C.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7.以下是1920年至1936年中外产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的数据。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B.国民政府的推动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D.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18.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优点的时候,不是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柏杨的比喻

A.肯定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B.指责了当时资本家引进机器的做法

C.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D.批评了当时的“中体西用”观念

19.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

“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0.1911年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的丁文江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

这表明

A.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B.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

C.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仍然存在D.中国传统因素融入到近代教育中

21.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

因为非重要的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

统方式受到冲击而造成的如此猛烈、痛苦的动乱。

”以下历史事件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洋务派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       B.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C.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   D.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

22.在日本流亡期间,梁启超认识到,在政治制度背后实际有一种更广的文化支持,具体表现为国民素质或曰国民性。

因此,他提出要造就“新民”,并以“中国之新民”作为自己的笔名。

为此,他在1902年2月创办了《新民丛报》。

对本段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梁启超对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文化心理层面

B.梁启超由倡导君主立宪转变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进步    

C.《新民丛报》自此成为保皇派宣传君主立宪思想的重要平台

D.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关键在于国民政治觉悟尚未开启

23.1934年公映的影片《渔光曲》

A.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B.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C.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D.主题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4.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

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

A.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

C.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

《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其中一条标语是:

“中华民民万岁”。

……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

“共和造端,一人首揭。

毂我蒸民,振兴实业。

四万万众,人足家给。

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三:

一百年前,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几乎亡国,国父领导革命,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向人民许下富强的承诺。

一百年前,中国历史只有朝代的更替,人民不能当家做主。

“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民主的承诺。

一百年前,中国社会贫富悬殊,文盲遍地。

“中华民国”的建立,向人民许下均富与教育的承诺。

——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纪念辛亥革命九十九周年讲话》

材料四: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

……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

 “老爷”、“大人”,不许府属官员坐轿。

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教科书

材料五:

皇帝………加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

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

⑴上述两则材料表明《申报》对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

(2分)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

(2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

(2分)

 

(2)马英九在讲话中称“中华民国”的成立对人民许下一系列承诺,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孙中山一生是如何实践这些承诺的?

(8分)

 

(3)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采取剪辫子、改称呼、禁缠足等移风易俗的措施?

(4分)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是怎样“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的?

(8分)

26.2010年,“艰难的抉择”是网络流行语。

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于公是望!

——曹国藩《复李少荃中丞》

材料二: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

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

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

……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

……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三: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

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

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

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

但是他们不帮助我。

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

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请回答:

(1)材料三中,曾国藩抉择了什么?

(2分)据所学知识指出,迫使他做出这一抉择原因的主要史实。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粱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

(6分)

 

(4)综各以上材料,指出上述历史人物作出不同抉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分)

 

专题练习三中国近代史参考答案

01—05CDCDB06—10ADACB11—15AACBD

16—20DBDDD21—24AACC

25.

(1)态度:

从漠视、非议到认同、赞赏。

 (2分)

用意:

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强调主权在民。

 (2分)

时代要求:

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2分)

win获胜wonwon理由:

当时中国深受列强侵略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限,国家积贫积弱。

(2分)

3.以n结尾的词,在词后加t。

如:

mean—meant,burn—burnt,learn—learnt

(2)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并为维护民主共和发起“二次革命”、 “护法运动”等斗争;倡导移风易俗,并采取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措施;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

 (8分)

send送/寄sentsent(3)实质: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也是反清革命的举措)。

 (2分)

win获胜wonwon原因:

旧的风俗习惯会阻碍革命。

移风易俗会让人们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推动社会进步。

 (4分)

learn学习learnt/learnedlearnt/learned(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等人复辟帝制相继失败;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进攻;五四运动以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的潮流不可阻挡。

 (8分)

spell拼写spelt/spelledspelt/spelled

say说saidsaid26.

(1)抉择: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分)

lean倾斜leant/leanedleant/leaned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

(2分)

(2)变化:

从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

(2分)

6.含有元音字母o/i的词,将o/i变成a。

如:

sing—sang,give—gave,sit—sat,drink—drank说明:

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

(4分)

(3)说明:

接受中共和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进行国共合作。

(6分)

高中英语不规则动词表(4)作用: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