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说课材料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36239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评课说课材料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评课说课材料1.docx

《评课说课材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课说课材料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评课说课材料1.docx

评课说课材料1

《三角形内角和》课堂教学评课材料

本课的设计思路符合新课标要求,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基础知识,然后通过一些由浅入深、由书本数学到生活数学的题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利用这一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最后将这一知识拓展到解决三角形以外的问题。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到了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到了学数学的价值,同桌、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多个角度考虑验证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全过程,并归纳概括。

(《标准》指出: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探究方法(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并会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探究方法,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用具:

剪刀、三角形纸片、量角器、三角板。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

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

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

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

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内角和》课堂教学评课材料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

因此,运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角形内角和》课堂教学评课材料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

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设计有独立活动、二人活动及分小组活动。

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角形内角和》课堂教学评课材料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

这节课有如下优点:

一是有效地利用40分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思考,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二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

三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三维目标都能达成。

板书设计依纲扣本,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

教态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

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

语言准确清楚,普通话标准,生动形象,有启发性。

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有变化。

运用教具的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

课上演示和操作熟练准确,达到良好效果。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在本课之前,学生又研究了三角形的特性、三边间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分类等知识。

积累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探索新知。

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猜想、动手操作、直观感知、探索、归纳、应用与创新”等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全过程,并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掌握探究方法(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并会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剪刀、三角形纸片、量角器、三角板。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情境导入、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应用生活,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学生猜想,激发兴趣。

在课的开始,为了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我创设的情境是

(1)开课时我出示一个富有表情的三角形,为它找寻答案为任务,直接情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2)解释“内角、内角和”,提出研究问题

在这里还适时地对“内角”一词作出解释,为学生扫清文本理解的障碍。

“三角形的内角之间有什么奥秘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为学生下一步的探究指明了方向。

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进行验证。

第三环节:

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展示多样性的思维方式。

学生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一起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倾听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评价能力。

第二、三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第四环节: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第五环节:

拓展应用,体验数学。

1、基本练习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第一个题的出示是课本的做一做,第二题的出示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提升练习

算一算等腰三角形顶角度数、等边三角形角的度数、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度数。

灵活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3、巧妙练习

(1)用两块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用两块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四、全课总结评价

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为自己评上星级,在梳理知识脉络的同时,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材料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

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

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

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

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材料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

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

《课标》指出:

“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策略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课要提高效率,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学方式的整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探索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教的策略。

采用师生对话(引导探究),生生对话(合作探究),生与文本对话(自主探究),安排充足对话交流过程,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可能性》评课材料

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三维的,既有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教学目标的确定,还要根据学生的本质学情。

张玉萍老师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针对学生已经感受过不确定现象这一事实,为了使学生获得探索数学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确定了“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为主要内容的预设目标,同时,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考虑到了以下两点:

一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教学目标:

二是数学源于生活,又返过来指导生活,给学生创设了从生活实际中提炼教学内容,又适用所学内容解释,指导生活实践的情境目标。

 

《可能性》评课材料

这节数学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了“小猫钓鱼”这个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故事,通过课件展示,学生提出了问题,接着,拿出一个装有8个白球的盒子,让学生通过猜想、实际摸球验证来复习二年级学过的“一定”、“不可能”等问题,然后再给盒子里放上两个黄球让学生进一步猜想当我们摸一只球时,会是什么球?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出了实验方案。

张老师设计了分六组,每组摸15次,六个组共计摸90次的实验,结论当然接近于“理论上的期望值”。

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验证了师生最初的猜想,使学生获得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的一般认识,进而用这一结论来解释开课之初“小猫钓鱼”钓到黄鱼的数量多的原因。

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验证、修订猜想→形成完整结论后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象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的经历,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整堂课中都得了培养。

《可能性》评课材料

张老师的整堂教学课,给学生创造了积极思维,动力实践,合作探究的氛围,始终以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

其教学行为不是直接指向教学目标,而是着眼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如:

给放有8个白球的盒子里,再放两个黄球,任意摸一球,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建构,如:

学生自己制定摸球游戏的规则;着眼于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的建构与生成。

同时,本堂课的教学方法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其教法和科学的逻辑关系,学生的认识规律相协调,课堂结构、知识结构、板书结构、认识结构互相适应。

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整堂课的时间分配妥当40分钟,有32分钟是学生活动,课堂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教师的语言艺术、组织艺术、调控艺术、应变能力在一堂课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想想看,猜一猜,有进步,继续努力”等口头评价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二年级学生整堂课都在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度过。

在教学态度上她严谨认真,一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本质学情研究的透彻,把握准确,把教材看成是一个例子,走出教材来设计教学,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二是课前准备充分,既对教材进行了科学的处理,又设计了旨在帮助学生不断探究的教学过程,还准备了大量的教具、学具。

对课堂上生成的资源抓得准,用得巧。

三是课堂表现严肃、认真,注意了学生的反馈和情绪反应,遇到偶发事件处理得当。

这堂数学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小猫钓鱼”的实际问题中来,又回到“黄山美景”、“举出生活中可能性大小的例子”的实践中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不断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无疑会得到发展,同时创新能力也会相应得到发展。

 

《可能性》评课材料

一堂好课,常常是教师的激发点拨和学生的感悟体味相生相克和互相碰撞的结果。

张老师在课堂上,用期待的目光,激励的眼神、准确的评价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给学生创设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种“交往”和“互动”是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讨论共同提高的过程。

同时,在这一堂课中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非常及时、准确,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基本准确,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积极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等都非常到位。

当然,这堂课中,还有不少值得改进和探讨的地方。

一堂课,既要有与本节课有关的扎实的知识功底,又要有对课堂进程的驾驭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积累与学习中不断地去完善、提高。

当然,以上仅仅是我的个人之见,还需要和诸位同仁商榷、研究,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判。

《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诗,同时也是一首歌词。

歌词颂扬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

二、教学目标

  依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课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抓住重点词,品读语句、段落,从而理解词句和课文,形成知识技能的积累。

  

(2)通过观察、朗读、想象说话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3)、发挥媒体资源的优势,感受英雄牺牲的过程,体会王二小机智勇敢、英勇献身的精神,初步感受英雄的内心世界,领会爱国主义感情。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朗读体验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3、抓课文留白想象法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视频看有关二小的故事片去抨击学生的情感心灵,配以饱含深情的引导话语,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然后导入提问,放牛的哪儿去了?

  ㈡品读课文,引导想象,触及人物心灵。

  课文的2~5自然段以精辟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二小去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三)通过朗读功能,体验情感“高峰”。

  学习第四,五节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个别读,集体读,师生读,分组读。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挑在枪尖,摔死”来朗读感悟,想象二小牺牲时的情景。

学生用愤怒的语气读八路军复仇的句子,使感情体验达到高潮。

  (四)通过说话训练,表达真情。

  重播影视视频,再次感受二小的壮举。

战斗结束后,人们赶来又会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你想对死去的二小说什么?

你是------。

  ㈢欣赏歌曲,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歌曲,让哀婉动人的歌声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慷慨激昂的诗篇触动学生的情感。

作业查找历史上还有哪些像二小这样的小英雄?

《鸟的天堂》说课材料

1、利用多媒体再现促感悟。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让学生感悟文章的重点句,反复诵读。

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此时再让学生写写你仿佛看到的情景,达到了一定效果。

2、词品句加强朗读。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

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让学生体会到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这样,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通过反复地诵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3、注重个性的体验和感受。

设计这节课非常注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品质,那么在课堂如何体现学生的这种个性反映呢?

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呢?

我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

"阅读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因此,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的创造发现。

例如:

让学生模仿文章写鸟多、美,后欣赏视频后,让学生模仿段落进行防写。

在让学生模仿小画眉的感受注重学生自己个性的表达。

开发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

、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和时间赛跑》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我”从爸爸的谈话中、从太阳落山、鸟儿的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我”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结构:

质疑定向——探究体验——反思升华——自主作业。

  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

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进行全班交流,有中心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

发言。

我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谈自己的理解,这样课堂上你争我辨,气氛活跃,既开拓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探究体验后,我再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并结合实际进行反思升华,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作者写出了这好的文章,可见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如果他不和时间赛跑,他会在文学上取得成功吗?

  2、假如有一天你也和时间赛跑,努力学习,并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成功,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和时间赛跑其乐无穷呢?

  3、说说自己和别人浪费了时间的一两件事,并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通过反思,明白了不珍惜时间就不会事业有成,和时间赛跑是人生中的最大乐趣,而且懂得了今后该如何珍惜时间,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习惯奠定了基础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十里长街送总理》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真实,具体地叙述了1976年1月首都人民群众聚集长安街向周总理告别的感人情景。

第二课时要学的第二、三段是课文抒发感情的焦点。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方面:

1、读中体会人民群众怀念、爱戴总理的思想感情,并体会随着时间迁移这种感情的升级;2、通过读表现这种思想感情;3、抓“不约而同”、“慈祥”的教学,通过各种手段加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并为第三课时这两个词的造句作铺垫。

(二)说教法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

我设计以读为突破口开展训练。

如何读好,读出感情,如何激发全体同学读的积极性,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

为了读好,我采用了以下手段:

1、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2、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通过复习第一段内容,带领学生逐渐进入情境。

  2、学习第二段

  

(1)放录像,看灵车到来时的情景。

  

(2)自由轻声读第二节,用“--”划出写灵车到来的句子,用“”划出人们的表现。

  (这一题目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为进一步读讲作准备)

  (3)思考:

人们的心情怎样?

从哪里看出来?

  (4)品词句,入意境

  通过讨论“不约而同”的意思、表现、程度,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小组学习法,互相启发,激发学习积极性。

  (5)质疑:

为什么都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根据学生的已有认识水平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

  (6)读,表现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读出失去总理的悲痛。

  读中加强评价。

  (7)学习第3节

  a、望着灵车,人们想到了什么呢?

  先自由读,然后师生接读。

  b、比较句子,品味感情。

  把第一句的两个“多少”换成“很多”,体会看到周总理的自豪、幸福,并读出这种感情。

  c、理解“慈祥”的意思。

  为了帮助理解,挂出周总理像,讨论慈祥的含义。

  d、激发学生想象周总理的光辉形象。

  (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有一定了解,引导他们回忆,有助于更好地入情入境。

  e、练习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第三段

  

(1)总结学法,即理思路→品词句→读出感情

  (教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点,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2)理思路,找出写人们心情的句子和人们表现的句子。

  (3)品味“牵动”

  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的话,你想说些什么?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理解“牵动”的丰富内涵)

  比较两句句子

  删去最后一句的“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和原句比较,体会人们希望周总理的逝世不是现实的心情。

  (4)指导朗读,背诵

  4、简要小结,完成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