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3746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docx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1

XXXX农装事业部

管理制度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

编号:

QBD-015-2014

2014年9月发布并实施

XXXX股份有限公司农装事业部

文件名称

水稻收割机装配通用技术条件

发布日期:

2014.9

文件编号:

QBD-015-2014

使用范围:

履带全喂入水稻机

文件级别:

□公司级□事业部级■部门级

阅读范围:

归口管理部门:

责任人:

审批记录

起草人

会签人

审核人

审定人

批准人

修订记录

制度编号

起草/拟制人

修改日期

文件发布名称

修改原因

序号

修改部位

修改前

修改后

1.目的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收割机装配的基本要求、连接方法、典型部件装配要求、平衡和总装通用技术条件。

2.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XXXX股份有限公司农装事业部水稻收割机部件分配、总装及调试。

3.引用标准和基本术语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275~1993 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的配合 

GB5226.1~2002 机械安全机械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B/T7932~2003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10095.1~2001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第1部分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 

GB/T10095.2~2001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第2部分径向综合偏差与径向跳动的定义和允许值 

GB/T11365~1989 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精度

GB/T10089~1988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GB/T10096~1988 齿条精度 

GB 11368~1989 齿轮传动装置清洁度 

4.基本要求

4.1必须按照设计、工艺要求及本规定和有关标准进行装配。

4.2装配环境必须清洁。

高精度产品的装配环境温度、湿度、防尘量、照明防震等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4.3所有零部件(包括外购、外协件)必须具有检验合格证方能进行装配。

4.4零件在装配前必须清理和清洗干净,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屑、砂粒、灰尘和油污等,并应符合相应清洁度要求。

4.5配过程中零件不得磕碰、划伤和锈蚀。

4.6油漆未干的零件不得进行装配。

4.7相对运动的零件,装配时接触面间应加润滑油(脂)。

4.8各零、部件装配后相对位置应准确。

4.9装配时原则上不允许踩机操作,特殊部位必须上机操作时应采取特殊措施,应用防护罩盖住被踩部位,操作者须穿平底步鞋以防止破坏漆膜,电瓶及非金属等强度较低部位严禁踩踏;

4.10有拆卸、调整需要的部位如轴、带轮内孔、链轮内孔、联结螺栓等应涂润滑优质。

5.联接方法的要求

5.1螺钉、螺栓联接

5.1.1螺钉、螺栓和螺母紧固时严禁打击或使用不合适的旋具与板手,紧固后螺钉槽、螺母、螺钉及螺栓头部不得损伤。

5.1.2有规定拧紧力矩要求的紧固件,应采用力矩扳手按规定拧紧力矩紧固。

未规定拧紧力矩的螺栓,其拧紧力矩可参考附录一的规定。

5.1.3同一零件用多个螺钉或螺栓紧固时,各螺钉(螺栓)需顺时针、交错、对称逐步拧紧,如有定位销,应从靠近定位销的螺钉或螺栓开始,如图1所示。

图1螺钉或螺栓的紧固顺序

5.1.4用双螺母时,应先装薄螺母后装厚螺母。

5.1.5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螺钉、螺栓一般应露出螺母1~2个螺距。

5.1.6螺钉、螺栓和螺母拧紧后,其支承面应与被紧固零件贴合。

5.1.7沉头螺钉拧紧后,钉头不得高出孔端面,沉孔光滑,无毛刺;沉头螺钉改锥口无毛刺。

5.1.8防松止动垫圈在螺母拧紧后必须将花齿扳起并入螺母槽中。

5.2销连接

5.2.1圆柱销的孔钻铰后应符合图样公差配合要求,其中心与平面垂直。

弹性圆柱销孔公差为H12。

5.2.2圆锥销的孔钻铰后清理干净,圆锥销涂油后方可装入,其接触长度不小于工作长度的50%,重要的圆锥销其接触长度不小于工作长度的60%,并应分布在接合面的两侧。

5.2.3贯通的圆锥销其中心必须通过轴中心且垂直

5.2.4定位销的端面一般应略高出零件表面,带螺尾的锥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大端应沉入孔内1~2毫米。

5.2.5开口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尾部应分开60°~90°。

5.2.6重要的圆锥销装配时应与孔进行涂色检查,其接触长度不应小于工作长度的60%,并应分布在接合面的两侧。

5.3键连接

5.3.1装键前,清除键槽锐边。

5.3.2平键与固定键的键槽两侧面应均匀接触,其配合面间不得有间隙。

5.3.3间隙配合的键(或花键)装配后,相对运动的零件沿着轴向移动时,不得有松紧不均现象。

5.3.4钩头键、锲键装配后其接触面积应不小于工作面积的70%,且不接触部分不得集中于一处;外露部分的长度应为斜面长度的10%~15%。

5.3.5间隙配合的键,相对运动的零件沿着轴向移动时,不得有松紧不匀现象,接合面不得有划痕,擦伤等。

如稍有可用细挫及细砂布修光。

5.4铆接

5.4.1铆接的材料和规格尺寸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铆钉孔的加工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5.4.2铆接时不得破坏被铆接零件的表面,也不得使被铆接零件的表面变形。

5.4.3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铆接后不得出现松动现象,铆钉的头部必须与被铆接零件紧密接触,并应光滑圆整。

5.5过盈连接

5.5.1压装

5.5.1.1压装时不得损伤零件。

不准用铁榔头直接锤击零件,应根据零件材料选用铜榔头、木榔头、皮锤等。

5.5.1.2压入过程应平稳,被压入件应准确到位。

5.5.1.3压装的轴或套引入端应有适当导锥,但导锥长度不得大于配合长度的15%,导向斜角一般不应大于10°。

5.5.1.4将实心轴压入盲孔时,应在适当部位留有排气孔或槽。

5.5.1.5装配过程中按工艺要求选用压力机,不准用压力机直接压装零件,骨架式油封、轴承须用专用工具压装。

5.5.1.6压装零件表面除有特殊要求外,压装时应涂以清洁的润滑剂。

5.5.2热装

5.5.2.1装配过程一般选用热鼓风烤箱加热零件,温度一般控制在120℃左右。

5.5.2.2零件加热到预定温度后,应取出立即装配,并应一次装到位置中间不得停顿。

5.5.2.3零件热装时,必须靠紧轴肩或其它相关端面.零件经过冷缩后,零件与轴肩或其它相关端面的间隙在图样未做规定时,不得大于配合长度尺寸的1/1000。

5.5.2.4热装后一般应让其自然冷却,不应骤冷。

6.典型部件装配要求

6.1滚动轴承的装配

6.1.1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的配合应符合GB/T275规定。

6.1.2轴承在装配前必须是清洁的,与轴承配合的零件表面不应在磕、碰、伤等缺陷。

6.1.3对于油脂润滑的轴承,装配后一般应注入约二分之一空腔符合规定的润滑脂。

6.1.4用压入法装配时,应用专门压具或在过盈配合环上垫以棒或套,不得通过滚动体和保持架传递压力或打击力,且注意不要伤及保持架、密封圈、防尘盖。

6.1.5轴承内圈端面一般应紧靠轴肩,对圆锥滚子轴承和向心推力轴承应不大于0.05mm,其它轴承应不大于0.1mm。

6.1.6轴承外圈装配后,其定位端轴承盖与垫圈或外圈的接触应均匀。

6.1.7装配可拆卸的轴承时,必须按内外圈和对位标记安装,不得装反或与别的轴承内外圈混装。

6.1.8可调头装配的轴承,在装配时应将有编号的一端向外,以便识别。

6.1.9带偏心套的轴承,在装配时偏心套的拧紧方向应与轴的旋转方向一致。

6.1.10在轴的两边装配径向间隙有可调的向心轴承,并且轴向位移是以两端端盖限位时,只能一端轴承紧靠端盖,另一端必须留有轴向间隙C。

如果没规定C的数值,通常可按C=0.2~0.4mm规定,当温差变化较大或两轴承中心距较大时,间隙C的数值可按下式计算:

C=Lα△t+0.15

式中:

C——轴承外座圈与端盖间的间隙,mm。

L——两轴承中心距,mm。

a——轴材料的线膨胀系数(见表1)。

△t——轴工作时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0.15——轴膨胀后剩余的间隙,mm。

表1轴材料的膨胀系数

材料

弹性模量E(MPa)

泊松系数

线膨胀系数α(10~6℃~1)

加热

冷却

碳钢、低合金钢、

200000~235000

0.3~0.31

11

~8.5

灰铸铁

70000~80000

0.24~0.25

11

~9

可锻铸铁

105000~130000

0.24~0.26

10

~8

6.1.11在轴辊类零件的两边装配圆锥滚子轴承或向心推力球轴承时,通过调整端盖调整垫或两轴承间刚性隔环调整轴承予紧力。

6.1.12推力球轴承的紧圈与轴一般取过渡配合(紧固与轴同转),松圈与相邻固定件贴在一起,不随轴转动。

6.1.13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双向推力球轴承向游隙按(表2)调整。

表2

轴承内径

向心推力球轴承向游隙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向游隙

双列推力球轴承向游隙

轻系列

中及重系列

轻系列

轻宽,中及中宽系列

轻系列

中及重系列

≤30

0.02~0.06

0.03~0.09 

0.03~0.10

0.04~0.11

0.03~0.08

0.05~0.11

30~50

0.03~0.09

0.04~0.10

0.04~0.11

0.05~0.13

0.04~0.10

0.06~0.12

50~80

0.04~0.10

0.05~0.12

0.05~0.13

0.06~0.15

0.05~0.12

0.07~0.14

80~120

0.05~0.12

0.06~0.15

0.06~0.15

0.07~0.18

0.06~0.15

0.10~0.18

120~150

0.06~0.15

0.07~0.18

0.07~0.18

0.08~0.20

150~180

0.07~0.18

0.08~0.20

0.09~0.20

0.10~0.22

180~200

0.09~0.20

 0.10~0.22

0.12~0.22

0.14~0.24

>200~250

0.18~0.30

0.18~0.30

6.1.14滚动轴承装好后,相对运动件的转动应灵活、轻便,不得有卡滞现象。

6.1.15轴承外圈与开式轴承座及轴承盖的半圆孔均应接触良好,用涂色法检验时,与轴承座在对称于中心线的120°范围内应均匀接触;与轴承盖在对称于中心线90°范围内就均匀接触。

在上述范围内,用0.03mm的塞尺检查时,不得塞入外环宽度的三分之一。

6.2齿轮的装配

6.2.1装配齿轮时,齿轮与轴的配合必须符合设计要求,齿轮基准端面与轴肩(或定位套端面)应贴合,并应保证齿轮基准端面与轴线的垂直度要求。

6.2.2相啮合的圆柱齿轮副的轴向错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齿宽B≤100mm时,错位△B≤0.05B;

当齿宽B>100mm时,错位△B≤5mm。

6.2.3齿轮装配后,齿面的接触斑点和侧隙,应符合GB10095和GB/T11365的规定。

齿轮齿条副、蜗轮、蜗杆副装配后的接触斑点和侧隙应分别符合GB10096和GB/T10089的规定。

6.2.4蜗轮副装配好后,还要检查其转动的灵活性,传动中间平面极限偏移符合GB/T10089的规定。

6.2.5齿轮箱装配后,用手转动时应灵活平稳。

6.2.6齿轮箱装配后的清洁度应符合GB11368的规定。

6.2.7圆锥齿轮安装时,大齿背要求对齐。

6.3链轮、链条的装配

6.3.1链轮与轴的配合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空套链轮应在轴上转动灵活。

6.3.2主动链轮和从动链轮的轮齿几何中心平面应重合,一般应小于或等于两轮中心距的千分之二。

6.3.3链条与链轮啮合时,工作边必须拉紧,并保证啮合平稳。

6.3.4链条非工作边下垂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若设计未规定应按两链轮中心距的1%~2%调整。

6.4带与带轮的装配

6.4.1同一回路的带轮轮槽对称中心面的位置度为:

中心距小于1.2m时不大于带轮中心距的0.3%;大于或等于1.2m时不大于带轮中心距的0.5%。

6.4.2各传动带的张紧度应达系统检验的要求。

6.5液压系统的装配 

6.5.1液压系统的管路在装配前必须除锈、清洗,在装配和存放时应注意防尘、防锈。

6.5.2各种管子不得有凹痕、皱折、压扁、破裂等现象,管路弯曲处应圆滑,不得有扭转现象。

6.5.3管路的排列要整齐,并要便于液压系统的调整和维修

6.5.4注入液压系统的液压油应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

6.5.5装配后液压管路及元件不得有渗漏油现象,为防止渗漏,装配时允许使用密封填料和密封胶,但应防止进入系统中。

6.5.6液压操纵系统和转向系统应灵活、无卡滞现象。

6.5.7液压系统装好后,应按有关标准进行运转试验。

6.5.8有关液压系统和液压元件的其它要求应符合GB/T3766的规定。

6.6电器系统的装配 

6.6.1电气元件在装配前应进行测试、检查,不合格者不能进行装配。

6.6.2仪表、指示器显示的数码、信号应清晰准确,开关工作可靠。

6.6.3应严格按照电气装配图样要求进行布线和连接。

6.6.4所有导线的绝缘层必须完好无损,导线剥头处的细铜丝必须拧紧,需要时搪锡。

6.6.5焊点必须牢固,不得有脱焊或虚焊现象。

焊点应光滑、均匀。

6.7密封件装配

6.7.1装配密封件时对石棉线和毡垫应先浸油,对油封和密封圈,装配前应涂上润滑油脂。

6.7.2油封的装配方向应使工作压力把密封唇部压紧在轴上,不得装反。

如油封于防尘时,则应使唇部背面向轴承。

6.7.3安装油封时,应按工艺规定采用专用压油封工具或导向套工具,不准用铁榔头直接捶击,避免由于装配不当而造成变形和损伤。

6.7.4装毛毡圈时,毛毡圈的内孔应小于轴孔直径2mm,接口部分剪成30°的斜角搭接,以防密封不严。

装配时应在毛毡上加入润滑油

6.8平衡 

6.8.1脱粒滚筒、无级变速和转速超过400r/min、重量大于5kg的带 轮应进行静平衡或动平衡试验,平衡精度均不应低于G6.3级。

6.8.2对回转零部件的不平衡质量可用下述方法进行校正:

6.8.2.1用补焊、螺纹连接等加配质量(配重)。

6.8.2.2用钻销去除质量(去重)。

6.8.2.3改变平衡块的数量和位置。

6.8.3用加配质量的方法校正时,必须固定牢靠,以防止在工作过程中松动或飞出。

6.8.4用去除质量的方法校正时,注意不得影响零件的刚度、强度和外观。

6.8.5对于组合式回转体,经总体平衡后,不得再任意移动或调换零件

6.9各调节机构应保证操作方便,调节灵活、可靠。

各部件调节范围应能达到规定的极限位置。

6.10各操纵机构应保证操作轻便灵活、松紧适度。

所有要求自动回位的操纵件,在操纵力去除后,应能自动返回原来位置。

6.11总装 

6.11.1总装时,对随机附件也应进行试装,并要保证设计要求。

6.11.2刚性割台离地间隙应一致,其差值允许不大于15mm。

6.11.3行走制动装置和停车制动装置,应保证收割机停车可靠。

6.11.4发动机启动应顺利平稳,熄火彻底可靠;在环境温度不低于-50°C时,应能顺利起动。

6.11.5所有整机标志应按设计要求粘贴到指定部位,不得偏斜或不平整。

6.11.6试验机器在出厂前应保证主机有2小时以上的运转记录。

附录一:

普通螺栓扭紧力矩

螺栓强度级

螺栓公称直径/mm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7

30

36

42

48

扭紧力矩/N.m

4.6

4~5

10~12

20~25

35~44

54~69

88~108

118~147

167~206

225~284

294~370

441~519

529~666

882~1078

1372~1666

2058~2450

5.6

5~7

12~15

25~31

44~54

69~88

108~137

147~186

206~265

284~343

370~441

539~686

666~833

1098~1372

1705~2736

2334~2548

6.6

6~8

14~18

29~39

49~64

83~98

127~157

176~216

245~314

343~431

441~539

637~784

784~980

1323~1677

1960~2548

3087~3822

8.8

9~12

22~29

44~58

76~102

121~162

189~252

260~347

369~492

502~669

638~850

933~1244

1267~1689

2214~2952

3540~4721

5311~7081

10.9

13~14

29~35

64~76

108~127

176~206

274~323

372~441

529~637

725~862

921~1098

1372~1617

1666~1960

2744~3283

4263~5096

6468~7742

12.9

15~20

37~50

74~88

128~171

204~273

319~425

489~565

622~830

847~1129

1096~1435

1574~2099

2138~2850

3736~4981

5974~7966

8962~11949

附录二:

常见机构的装配操作规范 

1.链轮装配操作规范(带平键)

1.1用锉修整键槽周围的毛刺。

1.2在键槽周围涂抹润滑脂(油),将键装到键槽上,用铜锤将键装入键槽底部。

 

1.3在链轮与轴的配合面上涂抹润滑脂(油),将链轮装到轴头上,当链轮上键槽与键对正后,用专用套筒顶住链轮轮毂,用铜锤打击套筒另一端,将链轮装到位,采用多次打入的方式,一次用力不能太大。

 注意:

外力不能作用在链轮幅盘上。

2.轴承装配操作规范:

 

2.1冲压轴承座外球面轴承 

2.1.1往轴上安装新轴承前,必须先把轴承外套上的固定销拔掉(出厂时装入),并使轴的表面光滑干净,并涂油防锈兼润滑。

2.1.2将轴承座和轴承配好(轴承座与轴承的配合面应涂润滑脂),套在轴上用专用套筒推至所需位置处进行安装。

固定轴承座螺栓拧紧时,一端先不要拧得过紧,让轴承外圈在轴承座内能转动。

然后等装好相对应的另一端轴承座后(同时装好轴),再将两端轴承座螺栓拧紧。

在拧紧螺栓前,先将轴转一、二圈,让轴承本身自动校正调心位置。

2.1.3拧紧轴承内圈上的内六角螺钉。

2.1.4装偏心套时,应将偏心套套在轴承内圈的偏心台阶上,并用手 顺着轴的转动方向拧紧,然后再用冲头插入或顶住偏心套上的沉孔,用锤打击冲头,使偏心套安装牢固,但注意不要无限打死,最后将偏心套上的内六角螺钉锁紧。

2.2铸铁轴承座外球面轴承 

2.2.1安装新轴承前要使轴的外表面光滑干净,轴承与轴、轴承与座之间的安装面均应涂抹适量润滑脂。

2.2.2固定轴承座,将轴承插入轴承座缺口内(轴承与轴承座的润滑孔槽应对正),用小铁棍插入轴承内圈并转动,使轴承切入轴承座,用黄油枪向轴承座加油嘴内注入足量锂基润滑脂。

2.2.3用专用套筒将轴承装到轴上所需位置。

2.2.4轴承座螺栓在机器上固紧之后,再将轴承上的紧定螺钉拧紧在轴上;如果是带偏心套的轴承,应先将偏心套沿轴旋转方向打紧,然后再拧紧内六角螺钉。

2.3单列向心球轴承 

2.3.1装配前先在轴承与轴、轴承与座的配合面上涂抹少量润滑脂。

2.3.2装配时应用专用套筒顶住轴承内圈(外圈),用铜锤打击套筒,将轴承装到轴(座)上所需位置。

2.3.3将轴承往轴上安装时,外力应作用在内圈上,将轴承往座孔内装时,外力应作用在外圈上,轴承带编号或油封一侧朝外。

3.螺栓连接

3.1六角头螺栓、螺母:

一端用开口扳手固定,另一端用气扳机拧紧,当紧固螺栓规格M10以上时,气扳机应冲击2次以上,开口扳手与气扳机的规格与紧固螺栓相对应,压缩空气压力应达到气扳机使用要求。

3.2防松装置:

 

3.2.1弹簧垫圈防松:

紧固时,以弹簧垫圈压平为准,弹簧垫圈不能断裂或产生其他的变形。

3.2.2开口销、带槽螺母:

先将螺母按规定力矩拧紧,装上开口销,将开口销尾部分开60-90°。

3.2.3止动垫圈、圆螺母防松:

装配时,先把垫圈的内翅插入螺杆的槽中,然后拧紧螺母,再把垫圈的外翅弯入圆螺母的外缺口内。

3.2.4止动垫圈、六角螺母防松:

拧紧螺母后,将垫圈的耳边弯折, 使其与零件及螺母的侧面贴紧。

3.2.5双螺母防松:

安装时,薄螺母在下,厚螺母在上,先紧固薄螺母,达到规定要求后,固定薄螺母不动,紧固上面厚螺母

3.2.6串联钢丝防松:

螺栓拧紧后,将钢丝穿过一组螺栓头部的小孔并扎牢。

应注意钢丝的穿入方向,使螺栓始终处于旋紧的状态。

3.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