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县风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4033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霍邱县风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霍邱县风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霍邱县风俗.docx

《霍邱县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霍邱县风俗.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霍邱县风俗.docx

霍邱县风俗

霍邱县风俗

霍邱县风俗

  本县人民历来勤劳淳朴。

在岁时、礼仪、服饰、语言、婚丧喜庆和饮食起居等方面,因受沿淮、丘陵和城东、城西两湖形成的自然区影响,东乡和西乡、沿淮与丘陵地区,风俗习惯有明显的差异。

俗谚说:

“家住十里地,各处一乡风。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的变革,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风俗形态也随之演变。

建国前,有良俗和陋俗之分。

建国后,人民政府提倡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风尚,如重礼节、谦让、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对那些有害于人民、有害于社会、有碍于生产的陋俗,如酗酒、吸毒、卖淫、赌博等,进行了限制和取缔;对新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不断的建设。

  一、岁时节日

  春节 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早晨,男女老少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点灯、点烛、焚香、放鞭炮、烧纸磕头,喜气洋洋迎新年。

今仅保留点烛、放鞭炮。

早饭过后出门拜年,遇熟人拱手互致问候:

“恭喜发财”;今多握手互贺:

“新年好”。

来客,敬烟茶、糖果、糕点等食品;关系亲密的拜年者多带糖果、烟酒等礼品,被贺人家要留酒饭。

旧有“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之俗,今仍保留。

初一至初三,早饭有初一挂面或饺子;初二汤圆;初三饺子或挂面的规矩。

为了吉利,初一、初二禁忌颇多,如不能动针剪、扫地、挑水、煮新饭、不可向外泼水、出外讨债、不借钱、不打人骂人、不倒垃圾,忌说不吉利的话等。

  初三早晨“送年”,形式同初一。

送年后,撤掉供品、倒掉垃圾、泼掉废水,开始煮新饭。

挑第一担水时,要在井旁烧香、放鞭炮,表示解封敬井,一切活动恢复正常,亲朋好友来往无所禁忌。

  初四为忌日,初四租“戳事”谐音,谓之出门有事;叶集、姚李一带,视初五为“破五”,是日,不走亲戚,不串门子,商店不开门;周集、石店一带从初一至正月十五日,家家忌吃“面疙瘩”,说“吃了面疙瘩好长疮”。

  新中国建立前,新年间店铺要关门5天,于正月初六开市。

作坊于正月十六开工。

建国后,国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但工厂、商店和服务行业的职工仍坚守工作岗位(轮换休假)可领取自己工资100%—200%的加班费。

初一至初二,文艺团体和机关学校宣传队到厂矿、机关、街头表演丰富多采的文艺节目。

机关、团体举行团拜活动。

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和群众团体向驻军部队进行慰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还向烈军属、老红军战士和残废、复退军人发慰问信或送慰问品,谓之“拥军优属”。

地方

人民政府组织人员与当地驻军进行军民

联欢,谓之“拥政爱民”。

机关单位、厂矿企业1980年以后,往往以团拜会形式互贺新年,减少互访,以保证职工假期休息。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夜称元夜,也叫“元宵节”、灯节。

“正月十五大似年”,是旧时春节的高潮,家家户户门前挂红灯,早中晚点烛、放鞭炮、焚香叩头,此俗今已消亡。

早上食元宵(糯米汤圆);西乡石店一带,农家中午蒸馍馍,谓之“争风”,预示收割,扬场有风;晚上菜肴丰盛,饭后炒花生、瓜子,谓之“炒虼蚤”(含卫生之意)。

农村还有照黄萤的习俗。

晚上,有龙灯、狮子灯、彩船、高跷、花鼓、花挑、走阁和大头和尚戏柳翠等各种灯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谓之“闹元宵”。

南乡姚李、叶集一带,是日早晨到庙上抢“红子”,抢到的“红子”送给久婚不育人家,预示“添丁进口”。

晚上,要给死去的先人(父母保持三年)送灯。

  正月十六日,是走亲访友的吉祥日子,谓之“跑百病”。

妇女们互相拜访,一直持续到正月底。

  建国后,其余习俗基本消亡(农村有所保存),放焰火、闹花灯、灯会等习俗仍沿袭至今。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又叫“春龙节”,为传统吉日。

男女婚嫁、长工上工、商店开业多在此日举行。

俗谚说:

“二月二,龙抬头,打不得碾子使不得牛”。

禁忌打碾、使牛。

是日,吃“龙鳞饼”、“龙须面”;晚间,玩“龙灯”。

此俗50年代已消亡。

但城乡男女婚嫁仍喜欢选择二月二,以图吉利。

  寒食节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

是日,家家不动烟火,吃冷食。

建国后,讲究卫生,禁烟火、吃冷食之俗已绝迹。

是日,无人上坟(因受不生烟火所限)的习俗今仍保存。

  清明节 是日,祭祖扫墓。

晚辈为已故亲人培土包坟、烧纸钱、叩头、备碟子菜放在坟前,以示孝意,坟头上放一块圆锥形土块,象似帽子;男女合葬的放两块,视为扫墓的标记。

是日,栽树、泡稻种,腌制鸡鸭蛋可以不蚀顶,吃韭菜炒鸡蛋,谓之“不害眼”。

  建国后,除叩头、备碟子菜之俗消亡外,其它风俗仍存。

每逢清明节,除祭扫祖坟外,老师学生、干部职工有组织地开展为烈士扫墓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民国年间称“诗人节”。

是日,家家门前插艾,以示“驱邪”。

户户吃粽子、鸡蛋(把鸡蛋和粽子放在锅里一块煮,煮熟的鸡蛋好吃);烧菖蒲根熏蚊虫;用雄黄酒擦小儿的耳、鼻、肚脐处,防蚊叮虫咬;将中

草药配制的“香荷包”戴在儿童胸前,以示“避邪”;旧时,这一天多接新女婿过

节。

  新中国建立后,通行接未婚媳妇过节。

门前插艾,早食粽子、鸡蛋,仍沿袭至今。

  六月六 农历六月六日,在旧中国时期为“长工节”,又叫“穷人节”。

30年代、40年代,又称“教师节”。

是日,长工半年工满,东家与长工结工帐,决定其去留,是长工难过的日子,又叫“断头日”。

长工下工和新长工上工都由东家设酒席招待一顿饭,名曰:

“洗腿”。

县境偏南地区叫“过半年”。

  农历十月十五日,长工一年满工,形式同六月六日一样,也叫“长工节”。

此俗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土改”而消亡。

  七月七 农历七月七日,为“牛女节”,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过银河相会的日子。

是日,年轻未嫁的姑娘,晚上用五色丝线对月穿针,以卜终身。

穿过者,谓之“得巧”,即如意的意思,故也叫“乞巧节”。

此俗民国初年已消亡。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七月半”,又称“盂兰节”、“鬼节”等。

是日,上坟祭祖;丧家于此日做“七月半”,亲友送纸;富者要做隆重祭祀,请道士做“盂兰会”,俗称“斋孤”,设道场、诵经超度亡灵;道士放路灯、荷花灯(河灯)祭鬼。

  建国后,带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自行消亡,但上坟祭祖在农村仍旧保存。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是日,中午过节(县东乡早上过节),午餐丰盛,阖家团聚;晚上在院内摆设月饼、瓜果“赏月”,谓之“圆月”,以求全家团圆和睦,多系妇女主持,俗说:

“男不圆月,女不祭灶”。

晚间城乡有玩火把、“摸秋”的习俗,到田园里摸农作物不算偷,摸到高粱是“钱串子”,摸到丝瓜要“倒霉”,摸到冬瓜送给久婚不育的妇女,谓之可生男孩等。

  建国后,玩火把、“摸秋”、赏月之俗仍保留。

现盛行接未婚媳妇、新女婿过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古时,是登高、赏菊的节日,文人墨客即兴赋诗,佩茱萸,意在祛除病邪。

“重阳”与“虫莺”谐音,故又称“虫莺节”。

是日,农家有炸糍糕粘虫莺嘴的习俗,谓之不糟踏庄稼,还有“拾霜花”的习俗,即拾人家未摘尽的棉花。

建国后,此俗已废。

  腊八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大吉大利结婚喜庆的日子,俗称“老日子”。

此俗今在农村仍盛行;吃“腊八粥”的习俗建国初已消亡。

俗话说:

“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

过了腊八,家家开始筹办年货。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为“祭灶日”,又叫“小年”,俗有“庄祭三,买祭四”之说。

旧时,厨房锅灶上砌有一个神龛子,叫“灶王庙”,上面

贴有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像,里面放着木质的灶神牌位,上写着:

“东厨司命九灵黄帝灶君位”,两侧有;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横批“水火平安”。

晚间,家主用黄表纸写上全家人数(要多报)、户主姓名、居住地址,叫“灶书”。

然后,放鞭炮、烧灶书、剪马草于灶前,并祷告:

“剪马草、备马料,大马喂得咴咴叫,小马喂得满岗跑。

上天好话多多讲,坏话莫要提,下界多带米少带柴,多多带些小红孩,多带跑马射箭的,少带穿针引线的……”送“灶神”上天,又叫灶奶奶“走娘家”(传说灶奶奶是玉皇太帝的女儿)。

送“灶神”时,还用糯米饭和灶糖粘灶王爷、灶奶奶的嘴,意思是上天言好事。

俗说:

“老灶爷上西天,好话多讲。

  座落在城外东南隅的“灶王庙”,逢到腊月二十三日,阖城人家都去烧香化纸,顶礼膜拜。

建国后,不但此风已绝迹,就连“灶王庙”也成百姓家了。

祭灶各俗,建国后一段时期已经消亡,80年代初起,城乡又有恢复。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为除夕,又叫“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是日,从早晨起打扫卫生,洗刷家具。

备祭品,煮菜肴。

中午便饭;饭毕,贴春联(也叫门对子),多用“斗方”写福字,并喜倒着贴,寓意“福到了”。

春联贴上,要债的也不再上门讨要。

老人去世的当年不贴门对,但也有用一张黄表纸或白纸写“守孝”两字,第二年贴蓝色门对,第三年贴绿色门对,第四年才恢复红色门对。

回族贴春联只贴门对,不贴门头、门方。

要挑满三天用水,并在井旁烧香、放鞭炮“封井”。

晚间,堂上烛火通明,供品齐备,即放鞭炮,烧香叩头拜家祖,长辈先叩,女的不叩。

拜毕,全家团聚,吃年饭。

碗筷要多拿,预示添人进口;菜要十碗,鱼和圆子不能少,谓之”十全十美”,全家团圆,年年有余;煮够三天饭,示意三天不下生;碗内要留点饭菜,叫“留仓底”,预示来年丰收。

除夕不留客,但也不在外作客。

饭后,晚辈给长辈“辞岁”,老人要给“压岁钱”。

夜间,阖家围着火盆“守岁”,称“一夜年双岁,五更分二年”,是民间的一种心愿,表示一年太早地度过,迎来人勤春早,喜庆丰收的一年。

此俗沿袭至今。

除夕夜有给耕牛喂饭的习俗。

俗说:

“打一千,骂一万,只要年三十晚上一顿饭”。

此俗至今在农村仍存。

夜近五更,用香、烛、纸、炮接“灶君”回来保“

平安”,叫“接灶”。

此时,鞭炮声此起彼伏,一直到拂晓,与接年炮、开门炮首尾相应。

  除夕夜,若听到大雁叫,谓收老人魂”,听到猫叫、狗叫,谓之“

小孩不安”。

因此,在春节后,清明前,有出嫁女儿送面制大雁(无女者,侄女送)给老人吃。

出嫁女有小孩者,父母则送面制的小猫、小狗给小孩吃,以保“平安”。

此俗在农村仍存。

  南部地区,在大年三十有供奉木炭之俗,将挑选好的粗炭裹上红布或红纸供奉,谓之“舒坦”,预示家庭生活美满幸福。

  建国后,“接灶君”、烧纸叩头、祭祖等封建陋俗已废除;贴占春联、挂年画、辞岁、守岁等习俗一直相沿至今。

70年代后期,城镇电视机已基本普及,除夕夜除放花炮、焰花外,城乡居民多阖家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春节文艺联欢晚会节目。

零点钟响,联欢会节目主持人向全国人民恭贺新的一年来临,城乡鞭炮齐鸣,达一二小时之久。

  回族节日 回族人有三大节日:

一是开斋节,又称肉孜节,在回历十月二日,此节一年一次,都在晚间,白天一天饮食不进。

二是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年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

回民将准备过年的鸡、鸭、鹅等送到清真寺,请阿訇宰杀。

三是圣纪节,纪念穆罕默德诞辰,在回历三月十二日。

相传此日又是穆罕默德逝世之日,故又称“圣忌”节。

此节多数回民不过,仅阿訇和年长回民到清真寺聚礼,以示庆贺。

  此外,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汉族传统节日,回民都宰杀鸡鸭牛羊改善生活,以示庆贺。

但回民不烧纸,不敬鬼神等。

  法定节日 “元旦”、“三八”、“五一”、“国庆”

为法定节日。

多在机关、单位实行,民间过的甚少。

  阳历1月1日为“元旦”,又叫“阳历年”,法定假一天。

新年伊始,要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和教训,制定新的一年工作计划。

  阳历3月8日为国际妇女劳动节,县妇女联合会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和会议。

妇女放假一天,看电影或看文艺节自。

  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法定假一天。

县总工会举行纪念活动。

  10月1日为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法定假二天。

国家规定:

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

大庆时,机关、团体、厂矿、学校扎彩门,挂彩灯,插彩旗,举行大型群众集会和游行。

晚间演出文艺节目,以示庆贺。

小庆举办一些小型庆祝活动。

  另外,3月12日为植树节、5月4日为青年节、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日、8月1日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建军节、9月10日为教师节,节日期间均举行纪念活动。

80年代起,青年男女结婚,不少选择在法定节日举行。

  二、生产习俗

  

(一)农事习俗

  开耕 农谚有:

“正月十五大似年,吃块

肥肉好种田”。

农历正月十五后,择一日叫牛(使牛),也叫“开耕”,即春耕开始,首次使牛。

套牛时,择牛头方向,哪方犁(利),将牛头朝哪方套。

叫牛后,可以随便使牛。

此俗50年代消亡。

  请长工 旧时大户种田,一般要请长工。

先由介绍人引荐,定好工价,东家同意后,备一桌酒席,请介绍人、长工入席,名曰“候伙计”。

规定农历二月二日上工,十月十五日下工。

为一年。

若中途长工辞工,或东家辞退长工须到六月六日下工。

双方愿意继续“圆好”,也在六月六日这一天重新设酒席一桌,饭毕谈妥继续打工到十月十五日下工。

其它时间不得擅自离退。

  插秧 旧时,插秧第一天早上,农家放鞭炮和烧一炷香,富家则放土枪二至三响,名曰“发黄”,也叫“开秧门(田)”,以示庆贺丰收。

东家选好“埂师”(插秧里手),到田间须谦让几句,然后“埂师”首先下田,领头插第一趟秧。

随后一些争强好胜者纷纷下田追赶“埂师”,若能超过“埂师”者,名叫“钻堵笼”。

这时,后人可随打前人的小腿,叫“打蚂蟥”,一般的力争不换趟,形成你追我赶热闹的竞争场面。

插了秧请“蟆师”和亲朋好友吃酒,谓之“吃秧碟”。

撒秧把时,不得将秧把甩在插秧者身上,意防“生灾”。

建国后,此俗已废。

  求雨 天久不雨,沟塘干涸,禾苗枯死,农家有向龙王求雨的习俗。

抬龙王泥像,赤膊光脚,头戴柳条圈帽在烈日下曝晒,焚香跪拜许愿。

若遇降雨,认为是感动龙王,于是焚香、唱三天大戏还愿。

新中国建立后,提倡人定胜天,兴修水利,此俗50年代初已消亡。

  收获 收获时,打下的粮食堆放场上,将草木灰撒在粮堆上,以防“天狗”吃。

此俗建国初已消亡。

  叶集柳树乡土地多系沙湾地,适宜种植大麻。

大麻成熟时,东家在请人砍麻前为庆贺丰收,放土枪或鞭炮,谓之“打麻炮”。

请人吃酒席,叫“吃麻碟子”。

此俗50年代初已消亡。

  

(二)渔业习俗

  旧时,本县渔民在开网捕鱼时,习俗甚繁,择其主要者述之如下:

渔船上的部件各有不同的别名。

蓬桅上的提头,叫“替死鬼子”;小蓬索,叫“老鼠尾巴”;船头上的两个木桩,叫“呲牙鬼子”,又叫“大王耳朵”,船头上两个木墩子叫“将军柱”等。

  农历正月初五日为“五风头”,是开网好

坏的预兆,决定一年生产丰歉的日子。

是日风好,意为大吉大利,生产景气;风头不好,谓之“不吉利”。

是日不管风头顺、逆,都要放鞭炮、行船、开网(即开始捕鱼)。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用麻秸扎两个火把燃着,从船头向船梢燎照一

遍,叫“照船”,意为可驱逐邪秽。

农历正月初一日尤其隆重,鸣锣,焚香,放鞭炮,船头披红挂彩;船上放猪头蹄、糖果供品,宰只大红公鸡,将鸡头的血靠船淌浪板往下滴到水里,谓之“大吉满湖红”。

  风网船上的新旧网,每年用猪血染后放在锅里蒸一下,则可下湖捕捞。

捕捞前在船周围的水面上撒些锅底灰或者草木灰,意为迷糊鱼眼,使鱼辨别不清网眼,鱼容易上网。

  农历九月十七日,为“大王”生日。

俗传大王是条大蟒蛇,又叫“金龙四大王”。

是日,大王庙举行香火会,所有停泊在附近的船家,扶老携幼,都去烧香跪拜,祈求保佑“大王”平安。

此俗建国初已消亡。

旧时,忌妇女从船头上船。

此俗至今在部分船家仍有。

  (三)商业习俗

  旧时,商店开业均在农历正月初六。

开业时,焚香、放鞭炮,叫“小开市”,也叫“开门”,以示开业大吉。

  农历二月二日,叫“大开市”。

是日清晨,米坊经营者焚香、放鞭炮,把常与粮坊行有来往的人请到店中,中午款待一顿饭,叫“贺坊子”。

年终停止营业,进行盘存。

并两斗对合,外封“斗大元宝”封条,算盘上贴“黄金万两”;米蜇上贴“五谷丰登”等吉利条文。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第一个到店里打酒或买其它东西的人要是男的(图个吉利),不管酒壶大小都得灌满,给钱多少不问;到药店第一个买药的人,既不收药钱,还要管一顿饭。

木工开工一般在正月初六日,意为一六(路)逢生;开工时,先讲做棺材,示为一年好财气。

木工及其他手工收徒分门里和门外两种,自己小孩学徒为门里,外人投师者为门外。

门外投师又分两种:

一种在师傅家吃住的,时间三年,送师一年,计四年,出师后,师傅送给全套工具;另一种不住宿生活的,出师后不送工具。

新中国建立后,旧俗已废。

拜师学徒尚存。

  货郎担是回族祖传的“梁子”生意(粱子即扁担),凡经营货郎担者一定要拜师,谓曰:

“初左”,祖传为“父子皮”。

建国后,随着国营、集体商业的发展,从事货郎担生意的日渐减少。

  三、生活习俗

  

(一)服饰

  本县清末至民国期间,穷富衣着差别很大,发型也有所区别。

富者,男的穿长袍、马褂,戴六块瓦的瓜皮帽(缎帽壳),颜色按老幼由

浅到深;冬季外套八团马褂,前面正身绣有“寿”字,穿皮袄、皮袍,戴皮帽;老人戴风帽,下穿钗裤;夏天穿长衫。

穷者,多穿土布(土纺土织)棉袄、夹袄、束腰带、戴猴帽(线织的);雨天,戴斗笠,披蓑衣。

女的穿大短褂,偏大襟,下束百褶裙(穷人无裙),褂边、裤边、裙

边用彩色丝线镶嵌,衣服领袖、鞋袜帮底,纳边绣花;女的扎耳眼、戴耳环、耳坠(有金、银、铜、玛瑙、翡翠等不同质地)、手镯、项链、金戒指和涂脂抹粉等,贫富不同,饰物质料有异。

  清末和民国初年,老幼皆留发辫。

男的留辫子,把四周头发剃光留顶发梳辫,拖在身后或盘在头顶。

小女孩梳丫角,大女孩梳独辫拖在身后;出嫁后绾成髻盘于脑后,插上簪子,叫“梳纂”,以分别闺女和媳妇。

  辛亥革命时,提倡剪辫子。

男的多剃光头,少数剪为短发,垂于脑后。

女孩不梳丫角,以辫子和髻区分闺女和媳妇。

民国20年(1931)后,服制、发型有了改进。

男的多不穿马褂,改穿对襟短装,取缔留长辫,开始留“东洋头”,戴礼帽(穷人戴毡帽、灯笼帽)、“火车头”帽,女的虽有裙子,但不常用(做新娘、过年、走亲戚时穿裙子),也不镶衣边;富家女子穿旗袍,涂脂抹粉稍减;妇女可以起名、入学和参与社会交往,剪短发渐多。

  回族阿訇或年长者戴白帽子;长者留胡须。

  新中国建立后,土布已逐渐被淘汰,多以斜纹布、劳动布、士林布、灯芯绒、府绸等为一般衣料。

服装、发型等也有了不断地变化,男女服装的款式和花色品种日渐更新,不拘一格。

50至60年代,服式大体为青年装、对襟装、中山装、干部服、工人装等,颜色以蓝、黑、灰、青为主要。

男留平头或分头。

多戴八角帽或军帽,冬季戴苏式护耳帽,穿“二五”大衣(约二尺五寸长)盛行;妇女留短发或长辫盘于头顶;女青年喜穿苏联大花布;冬季戴方块头巾和围巾;晴纶、尼龙袜逐步代替了棉纱袜;穿胶鞋、塑料鞋者多于穿布鞋。

“文化大革命”中,无论男女老幼,特别是红卫兵时兴穿全套草绿色解放军服,背语录包,并以佩戴毛主席像章为荣;女青少年梳双辫或运动头;男女青少年戴黄色军帽。

1978年至80年代,服式逐渐趋向西装、港装、夹克、牛仔裤、直筒裤、喇叭裤、健美裤等;夏秋季女青年多穿裙子;冬季男女多穿羽绒衣、雪花呢长短大衣;质地由化纤布到尼晴纶布、混纺布和呢绒等布料。

中、老年人爱戴鸭嘴帽;夏季多穿凉鞋;春秋多穿皮鞋;冬季多穿毛皮鞋。

城镇女青年盛行烫发,多穿高跟或半高跟鞋,少数戴耳

环、项链,留披肩发,扎双辫者渐少;男青年多留大包头、燕尾头、烫发和留胡子。

雨天穿深统胶鞋者普遍;手表在城乡基本普及。

  

(二)饮食

  “干稀搭配”适合本县群众的饮食习惯,但生活习俗有差异。

本县东部、南部地区多水稻,群众以食大米为主,麦面、杂粮辅之;西部、沿淮一带多产麦和杂粮,水稻少量

,群众以食面和杂粮为主,兼食大米。

  餐次 本县群众虽一日习惯三餐,但根据家境贫富,年景丰歉而定。

旧时,贫苦农民农闲只吃两餐,一干一稀;缺粮户只吃稀饭。

富裕农民有省吃俭用的习惯,往往也只吃两餐;农忙季节,增添一餐“下昼”。

一般的早晚吃腌菜(腊菜)或其他咸菜,盐头大,免得多吃。

中午以蔬菜为主,多自家园里种的。

遇到灾年,穷人更难于糊口,只得卖儿卖女,离乡背井,乞讨度日。

官宦之家,不管年景好坏,均一日三餐鸡鱼鸭肉,甚至山珍海味。

  新中国建立后,城乡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一日三餐,建国初至70年代两稀一干,80年代两干一稀,精米细面,杂粮辅之;新鲜蔬菜,肉食禽蛋,食品构成由粗到细,注重饮食卫生,讲究营养。

城镇居民有吃早点和饮茶的习惯。

中秋节多以子鸡烧板栗为佳肴。

过年时,农村一般家庭都要杀猪(自养),多不出售;有困难购只出售部分。

把整猪留作食用,是本县人生活的特性之一。

因猪肉可作多种菜肴,农家来客招待丰盛。

由于饮食和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增长。

  本县叶集,一年四季有吃热锅子羊肉的习俗和饮茶习惯,今仍存。

  回族忌食猪、狗、驴、马、骡等不反刍动物肉和一切动物的血,自死(包括自己宰杀)动物不食,习食牛、羊、鸡、鸭、鹅(除鱼),但须经阿訇宰杀。

酒是比猪肉更为严厉的禁品,但在实际生活中,禁猪肉比禁酒更严。

忌养猪,禁私宰。

“文化大革命”期间,回族居民多自宰自食。

  饮酒 本县群众历来有饮酒的习惯。

俗话说:

“无酒不成席”。

家里来客,不能没有酒,俗称:

“怪酒,不怪菜”。

为了助兴喝酒,不管是在宴席上,还是家里来客,都猜拳行令,打杠子(双方用筷子敲击餐桌,喊鸡、虫、老虎、杠子;鸡吃虫,虫蛀杠子,老虎吃鸡,杠子打老虎,一物降一物,输家喝酒)。

从80年代起,请客送礼风盛行一时,有的甚至拿公款大吃大喝,吃喝招待是本县一大公害,群众批评一些干部“点上是稀客,面上是游客,酒桌上是常客”。

有的群众讽刺说“霍邱县——喝酒县”,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县委、县人民政府多次下

文禁止不准用公款大吃大喝,收到一定效果,但仍屡禁不止。

1989年,在惩治腐败中,县委、县人民政府规定:

从8月份开始,全县每个大小单位,每月都要公布一次吃喝招待帐,写明招待对象,陪客人员,开支金额等,接受群众监督和上级监督部门检查。

干部下乡检查工作(短期),凭县人民政府招待所餐券到食堂就餐,实行餐券加补贴制度。

对今后带队下去违反规

定大吃大喝的,吃喝费由带队负责人和招待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

  宴席 旧时宴席分等级,俗云:

“什么客,什么待”。

一等席叫鱼翅席,头碗上鱼翅;其次,有燕窝汤等名菜,共100个大碗。

二等席叫鱼皮席,头碗上鱼皮或海参,共40个碗。

三等席叫八大海,即八个大海碗装菜(今多兴十大海),每桌席必有大烧圆子(三碗上)和虾米汤(四碗上)两样菜。

一、二等席只有官宦之家才办得起,而且有乐队伴奏。

三等席延续至今,也有变相八大八小的或32个围碟的。

  (三)居住

  本县群众喜住门朝南的房子,因它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旧时建房,请“阴阳先生”划门向,看风水,选择宅基他讲究山水地势,门向东南或西南,忌子午向(即正南);忌门向对山墙;有的因地形地势不利向阳,门对其它方向,若宅基上坡有水道,须建迎水向;若宅基迎街,须建迎街向。

宅基应前阔后高,谓之“门前开阔,前程远大。

屋后地高,后辈官升”。

偏房不能高于主房(堂房);忌右房(称白虎)高于左房(称青龙),民间有“只能青龙高万丈,不能白虎抬头望”之说。

穷家常无立锥之地,更无法谈什么风水,有的借亲戚地角,有的只能利用荒坡、野埂搭个茅草庵予以避风霜雨雪。

  建房动土开工时,要放鞭炮;上梁时,梁木正中裹以红布或红纸,书写“吉星高照”、“福禄寿喜”等吉利条幅贴上;有的在竖柱上贴“竖柱正逢黄道日,上梁恰遇紫微星”的对联;还要放鞭炮、撒糖果或上梁馍,以示庆贺,此俗今仍存。

竣工时,宴请建筑工人,以示感谢。

至于室内陈设,则因贫富而异。

富者,多以书画、陶瓷、檀木家具;贫者,仅有桌、凳、床等简单必备的生活用具。

  新中国建立后,群众建房选宅基,择门向之俗仍保留。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城乡人民居住条件逐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