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447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docx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

《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读书笔记

备课篇

备课,首先是从精神上、思想上重视上课、准备上课——谨慎而为,态度决定行动;其次,才是从物质上、行动上准备课。

在新课程背景下。

这种“精神”“思想”除了一贯的“爱岗敬业”外,还有一层就是“新课程理念”,即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怎样做才符合“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备课行动”呢?

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省等是看不见的准备,这种准备是上位的,看似无用,却无所不用;撰写教案、设计练习等,是看得见的准备,瞄准“有用、有效”;集体备课则是群策群力的准备(个体有备而来是前提,集体彼此分享是关键,个体再备而用是目的,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是归宿)。

这三方面的准备和谐统一,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主题一:

研读课标

国家课程标准是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对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课标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

怎样研读课标呢?

1、读“前言”,把握基本理念。

2、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

(1)确立三维目标。

(2)熟记学段目标。

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三位一体,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3、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主题二:

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

如何读懂教材、钻研教材,实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

(一)解读文本,充分与编者、作者对话。

(二)读教参,站在编者的肩膀上看教材,与编者对话。

主题三:

了解学生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

“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备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愿望,把教学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同时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结合起来,使教材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怎样了解、分析学生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二)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

1、从心理学中了解。

相同年龄的孩子,具有相似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思维特征,即“大同小异”。

2、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

3、从预习反馈中了解。

4、就课题(或在预习中提出不懂得问题)提出问题。

5、从学生学习过的相似内容了解。

(三)为学困生提供特殊服务。

主题四:

设计练习

练习,是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而精心设计的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或综合练习,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十分有益。

主题五撰写教案

写教案,是在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学生和环境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

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的资源库。

前者是有形教案,后者是无形教案;前者是显性备课,后者是隐性备课;前者是备课于书,后者是备课于心。

教案内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明确、恰当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条件。

明确,是指师生对一堂课应达到的目标、方向有共同的认识。

恰当。

主要是“五符合“,即符合三维目标精神、符合年段的特点、符合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符合40分钟容量。

2、基本的教学程序。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以及教材特点,安排一节课的先后次序。

3、问题设计。

以提出问题(包括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来调动学生、深化理解、促进思维、推进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要精心设计问题,少而精。

4、练习设计。

5、教学反思。

上课篇

主题一讲授的技能

讲授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叙述事实、描绘现象、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释规律并使学生理解的活动方式。

讲授,不等于注入式,它不是“注入式地讲”,而是积极创造地讲,讲在点拨、在启发,即教师在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理解力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表达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体验着学习的乐趣。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绝不能谈讲色变,讲授仍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教学技能。

讲授的基本形式: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讲授的基本要求:

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营造听讲的氛围、针对性、启发性、适时性。

主题二提问的技能

课堂提问的误区: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重数量,轻质量。

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

这些提问重形式轻实效,表面上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并无实效。

3、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6、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7、提问措辞不清,指向不明,学生难以理解。

提问时叙述过快或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辞,使学生不明其意。

8、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思考时间。

9、提问面向少数学生。

主题三倾听的技能

教师不仅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而且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为教学获得更丰富的资源,构建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倾听与应答中体验到自己的想法被关注,自己的生命被理解和尊重。

教师学会倾听,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成长的氛围,自己的生命也在倾听与理解中丰富。

“课堂上,没有比倾听孩子们心灵的声音更幸福的了。

倾听是一种主动行为,倾听的核心是思考。

教师倾听时,需要伴随着观察、辨别、选择的过程,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

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理解,准确把握精神实质。

虽然新课程倡导生成性的教学,但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倾听的有效策略:

1、接纳与平等。

教师倾听学生,不仅是用耳,更是用心,不是把学生仅作为教育对象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

这种接纳也体现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

2、专注与耐心。

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的目光、神情和倾听的姿态向对方传递一个信息:

“你所说的一切都是十分有意思的,我非常希望了解你的一切”。

当学生的见解、行为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能打断孩子的话语,更不能取笑孩子,把观点强加给孩子,要从内心深处捕捉到他们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的变化,鼓励他们再想想,再说说,用足够的耐心包容孩子。

3、回应和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倾听,而且还要适当地做出回应。

回应的方式一般常用的有下面几种:

(1)认可,对学生所说的话表示已经听见,可用点头或“哦”等附和声,以及身体语言对对方表示及时的认同和鼓励;

(2)重组,把发言者的话按照自己理解的话重新组织一下,以便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3)总结,把学生的话进行归纳概括,一方面突出中心和主要思想,一方面检验是否理解正确。

(4)追问,指对学生所说的某个观点、概念或行为进行进一步探询。

(5)自我暴露,教师就学生所谈的内容,通过述说自己的经历或经验作出回应,从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教师要选择适当地时机予以回应,注意不要打断学生的话头。

4、理解和共情。

倾听,不仅需要思维和智力的投入,更需要“有感情的听”

和“共情的听”。

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话语和情感要适时表露自己的理解和认同的感情,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自己同思索、同欢乐、同悲伤。

5、鉴赏和学习。

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应以鉴赏的态度欣赏每一个独特的声音,这也是教师向学生学习的过程。

主题四观察的技能

观察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是教师要尽量、充分关注学生的行为,要尽量地“看到”,另外则是有针对性地对所观察的行为予以反思,以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观察是获得学生学习信息的渠道,也是师生展开对话的基础。

观察的内容

1、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

2、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

3、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

主要是看学生是不是开动脑筋,进行深度思考。

具体说,可以观察学生对于老师的问题是否给予流畅有条理的回答,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另外要观察学生的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4、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

5、观察学生的生成状态

观察学生是否对后继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是否提出了深层次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

主题五点拨的技能

点拨,就是指点、启发。

所谓“点”,就是点其要害,点中重点;所谓“拨”,就是拨其疑难,排除障碍。

点拨技巧注意的事项:

1、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不要把点拨变成变相的灌输,因此,要倾听理解学生的想法,以学生的思路来引导师生间的对话与互动。

2、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把握点拨的时机。

主题六情境创设技能

(一)教学情境创设途径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实验、参观等。

教学中的图像包括板书、图画、挂图、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情境。

(1)操作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

(2)表演

(3)活动

(4)演示

3、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情境

所谓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只是的总称。

6、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主题七课堂调控技能

课堂调控的要素:

教师自控、调控学生、调控教学。

听课篇

教研员怎样听好课?

1、明确听课目的。

教研员听课重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传递信息,发现人才,培养典型教师。

概括起来有五种类型:

研究性听课、指导性听课(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指导时应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

骨干教师进行高层次指导;中下教师侧重常规性指导,因人制宜)、检查性听课、总结性听课、观摩性听课。

2、胸怀固有责任。

教研员是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高于教师。

教研员平时必须注意学习。

教研员听课的准备工作包括:

钻研课标、教材、教参

3、吸纳于心听课。

教研员听课应注意教师对教材教法的处理和选择是否得当。

如教学目的是否明确、具体;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内容的处理、表达是否科学、完整,并有机渗透德育;教学内容的深度、密度是否面向大多数;教师是否创新。

教研员要做好课堂记录,把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的不同见解、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写在相应位置,以便评课时讲评交流。

4、加强总结提炼。

听课要做到听、看、记、思有机结合

听什么?

主要听:

(1)教师是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2)是否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语言是否流畅、表达是否清楚。

(4)是否有知识性等错误。

(5)是否有创新的地方。

(6)教师的思维是否宽泛,学生的发言是否准确。

看什么?

主要看:

(1)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如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板书是否规范合理,教具(包括多媒体)运用是否熟练,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处理课堂偶发问题是否灵活巧妙。

(2)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如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参与教学过程,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调动,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记什么?

一是教学实录,二是教学评点。

思什么?

主要思考:

(1)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

(2)对教师成功的地方或不足,要思考原因,并预测对学生所产生的相关影响。

(3)如果是自己来上这节课,应该怎样上,进行换位思考。

(4)假如我是学生,我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

(5)新课程的理念、方法、要求等是否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并转化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

(6)这节课是否反映了教师正常的教学实际水平,如果没有听课者,教师是否也这样上等。

评课篇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我们先看看教育教学专家的描述:

余文森教授:

有思想、有文化、有智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就是好课。

三维目标和谐统一的课,就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

叶澜教授: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即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常态课、有待完善。

有意义: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知;进一步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地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变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得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

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首先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

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

如果没有效率或只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变化。

生成性: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由师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

这样的课是平实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助准备才能上的课。

有待完善: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

只要真实的课就有缺憾。

公开课要上得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成为真实的课。

于永正老师:

成功的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成功的课是让学生有憧憬和梦想。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对“究竟什么是体现新理念、实实在在的课”形成初步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即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恰当;二是教学重点、难点要突出;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四是教学方法要得当;五是教学效果要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