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4945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docx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一——急救的正确呼救

  我国统一的急救电话号码是“120”。

  为使伤病员及时得到救治,在呼救“120”时要注意:

  1、确定对方是否是医疗救护中心。

  2、讲清伤病员所在的详细地址。

如“××区×x路××弄×号×室”,不能只交待在某桥下或在某厂家旁边等不确切地点。

  3、讲清伤病员的主要病情,如昏迷、头部外伤、中毒,使救护人员能作好救治设施的准备。

  4、告知救护者的姓名及电话号码,如救护人员找不到伤病员时,可及时与呼救人联系。

  5、若是成批伤病员,必须报告事故缘由,如车祸、房屋倒塌、中毒等,并报告伤病员的大致数目,以便“120”调集救护车辆、报告政府部门及通知医院做好抢救准备。

  6、挂断电话后,应派人在住宅门口或交叉路口等候,以便引导救护车出入。

  7、准备好伤病员随带的物品;若是断肢的伤病员,要带上断离的肢体等,并确定1~2人陪同前往医院。

  8、如果在呼救20分钟内救护车仍未到达,可再次拨打“120”。

若伤病员情况允许,不要另找其他车辆。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二——止血

  血液是人体内输送氧气、养料,输出二氧化碳和废物的重要载体。

据有关测试推算,成人的血液占其体重8%,一个体重60kg的人,血液约为4200ml。

失血总量达总血量20%,以下时,出现头晕头昏,脉跳加快、血压下降、出冷汗、肤色苍白、尿量减少等症状。

当受外伤引起大出血时,失血量达到40%就有生命危险。

因此,止血是救护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必须迅速采取措施。

  1、外伤出血的种类

  当人体受到外伤时,依身体血管的种类,出血通常分成三种。

  

(1)动脉出血。

动脉血来自心脏,颜色鲜红。

动脉出血时血液随脉搏向外冲击,由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呈泉涌样、搏动性、甚至喷射状(如在大的动脉出血时)流出不止,故常使人在短时问内造成大量失血,容量引起生命危险。

压迫伤口的近心端,出血强度可以得到控制。

  

(2)静脉出血。

静脉血为回心血,颜色暗红,出血时血液从伤口的远心端缓慢流出。

但是,如果为大静脉出血,往往随呼吸运动而断续,吸气时流出较缓,呼气时流出较快,也有冲击。

静脉出血的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

  (3)毛细血管出血。

毛细血管是很微小的血管,出血时,血液像水珠样流出,常能自行凝固止血,故危险性较小。

  2、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

这一方法,多用于大血管出血止血。

例如当较大的动脉出血时,几分钟即可危及伤员生命,临时用手指或手掌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将动脉压向深部的骨头上,阻断血液的流通,可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这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紧急止血法。

  A、头顶部出血:

如遇到这种情况,可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耳前方搏动点(胫浅动脉)止血。

  B、头颈部出血:

一侧头颈部大出血,可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压迫同侧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之间,此处可摸到一个强烈的搏动(颈总动脉),将其压向颈椎止血。

但是,只在非常紧急时才能压迫它,并且时间不能太长,因为压迫后可能使脉搏减慢,血压下降,甚至心跳停止,所以千万不能两侧同时压迫。

  C、面部出血:

可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前方约3cm的凹陷处,此处可摸到明显搏动(面动脉),压迫此点可以止血。

  D、后头部出血:

可用两个拇指或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压迫耳后乳突后侧附近的搏动处。

  E、肩与上肢出血:

可用拇指压迫同侧锁骨上窝中部的搏动点(锁骨下动脉),将它压向深处的第一肋骨上止血。

只有上肢出血时,可用四指压迫腋窝部搏动点(腋动脉),将它压向肱骨上止血。

或在肱二头肌(欲称“小老鼠”)的内侧缘向肱骨上压迫肱动脉。

只有前臂出血时,可在肘窝部测血压处压迫肱动脉。

  F、下肢出血:

可用双手掌重迭,或以肘部压迫大腿根部中点稍下高处的搏动点(股动脉),可以止下肢出血。

足部出血时,可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部中部近脚处(胫前动脉)和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胫后动脉)止血。

  

(1)屈肢加垫止血法。

此法适用于无骨折的四肢出血。

采取在肘窝、腋窝、腘窝或腹股沟处加棉纱垫、屈肢,然后用绷带、三角巾或布带扎紧的办法止血。

但此法伤员痛苦较大,不宜首选。

  

(2)止血带止血法。

止血带是通过压瘪血管而止血,一般适用于四肢大动脉的出血(毒蛇咬伤时,为防止蛇毒向全身扩散,也常使用止血带)。

因为上好的止血带能把远端肢体的全部血流阻断,造成组织缺血,时间过长会引起肢体坏死,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轻易使用止血带。

  (3)使用止血带注意事项。

  A、止血带要绑在伤口上方,即近心端,尽量靠近伤口。

但对上臂和大腿都应该绑在上段,中段易压迫致伤大的神经,引起肢体麻痹。

  B、要先加衬垫,如三角巾、毛巾、衣服等,然后再绑扎。

  C、绑扎松紧要适宜,以出血停止,远端不能摸到脉搏为好。

过松时常只能压住静脉,使静脉血回流受阻,而动脉血来源未断,血流有来路而无回路,反而加重出血,甚至引起肢体肿胀和坏死。

  D、使用止血带的时间越短越好,最长不宜超过3h。

但在此时间内也应每隔0.5h(冷天)或1h慢慢解开、放松一次。

每次放松2-3min,放松时用指压法暂时止血。

  E、上止血带伤员要设明显标记,标记上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

上止血带的地方要暴露。

  F、上止血带的伤员要尽快送往医院治疗,一到医院,护送人员应立即向医生说明使用止血带的情况。

  上止血带也有多种方法,这里主要介绍如下几种:

  A、布止血带绞紧止血法:

这一方法是将布块或三角巾折叠成条带状,平整地绕肢体一圈,两头左右交叉打活结,并在一头留成一小套然后取一个小木棒(或筷子、笔杆)穿在活结下,稍向上提边提边绞紧,再将绞紧后的木棒一头插入小套内,并把小套拉紧固定即可。

  B、布止血带加垫止血法:

这一方法是先在出血伤口近心端的动脉上放一个敷料卷或纸卷做垫,然后用绷带或折成条带状的三角巾或布带,平整地压在纸卷上,然后缠在肢体上勒紧打结,即可止血。

  C、橡皮止血带止血法:

常用的止血带为约lm长的橡皮管,先在肢体上加布垫,然后将橡皮管拉紧绕上2~3圈,借助橡皮管的弹性压迫动脉血管,达到止血目的。

橡皮管末端压在紧缠的橡皮管上面加以固定。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三——包扎

  所有开放性伤口,在急救时均需进行妥善包扎,以达到保护伤口,减少污染,避免外界对伤口的刺激和减少疼痛的目的。

  1、包扎时注意事项

  

(1)包扎前,先将衣服解开或剪开,充分暴露伤口,尽快地进行包扎。

  

(2)急救包接触伤口的一面,必须保持无菌。

  (3)伤口上或其周围不用磺胺粉等药物。

  (4)急救包要充分地遮盖伤口和伤部周围皮肤约5~10cm范围,一个不够时可用多个急救包。

  (5)较大较深的出血伤口,可先用一个急救包填塞,再加压包扎。

  (6)包扎时必须动作轻柔,不增加损伤。

不可过紧,以免妨碍血运;也不能过松,以免运送时滑脱。

打结时,不要扎结在伤口上。

  (7)如无活动性大出血,浸透的急救包可不必更换,外面再加急救包包扎即可。

  (8)对骨折或关节伤伤员,包扎后应加用固定器材。

  2、包扎材料的选择

  包扎材料通常使用绷带、三角巾及回头带等。

当现场缺乏上述材料时,也可使用干净毛巾、手帕、布料或衣裤等代替。

  三角巾是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棉布料,用处较多,使用方便,且容易掌握。

如没有三角巾,也可用1m见方的布料按对角线对折剪开而成。

其直角部位称顶端(顶角),有的顶端还有系带,两短角称端(两角),斜边称底边。

有时将三角巾斜对折成燕尾底状,两短角称燕尾角。

  3、包扎方法

  

(1)头部包扎

  A、三角巾包扎法:

将三角巾底边折迭约二指宽,置于前额齐眉边,顶角向后覆盖头部,两底角经两耳上缘向后拉,在枕部压住顶角,然后将顶角折入底边内,两底角左右交叉绕到前额打结。

  B、毛巾包扎法:

将毛巾横放头部,其前边包住前额,把两个前角拉向耳上缘至枕后打结,然后再把毛巾的两个后角反折压住前角扎结之上,左右交叉返至前额打结,如不够长度可加扎一小带。

  

(2)面部包扎法

  A、单侧面部包扎法分二种。

一种是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折成鱼尾状,将一尾角放于伤侧面部,鱼尾底边沿耳上绕头至对侧打结,然后将前面尾角向外翻折拉紧后,绕下颌与覆盖头后之尾角打结。

另一种是毛巾包扎法:

将毛巾斜放于头顶,其前边盖住伤侧面部,把前边两角拉至对侧耳下打结,毛巾的后边向外反折,包绕下颌到耳后打结。

  B、全面部包扎法:

以三角巾顶角打结套于下颌,底边置于头后,两底角斜向头后拉直,左右交叉压底边,经两耳上缘绕到前颌打结,包扎后,可在眼、鼻、口等处提起布块各剪一洞,露出两眼和口、鼻。

  C、下颌、颞部包扎法:

将三角巾折成一条宽2~3寸横带状,在颞部开始绕下领经对侧耳前与另一端交叉,两端依相反方向绕头部帽缘一圈,到对侧耳部打结

  D、手、足包扎:

手心或脚底向下放于三角巾上,手指(趾)向三角巾顶角,并将顶角折盖手背或足背,两底角拉向手背(足、背),左右交叉压住顶角绕手腕或踝上而打结。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四——骨折固定

  人体的骨骼起运动支撑和保护重要器官的作用。

创伤往往造成骨折,骨折部位有皮肤裂伤,骨头与外界相通为开放性骨折,无皮肤裂伤为闭合性骨折。

  1、固定注意事项

  

(1)凡是骨折、关节伤、血管神经伤、广泛软组织伤等伤员,在送往医院前均须做好伤肢固定。

  

(2)先进行止血、包扎,然后固定。

  (3)刺出伤口的骨折端不要送回伤口内,一般畸形则按原形态固定,以免增加污染和刺伤血管、神经。

  (4)固定范围应包括伤部上下两个关节,固定物要扶托住伤肢。

  (5)肢体骨突部位应用棉垫或其他柔软材料作衬垫。

  (6)送往医院途中应重视伤员主诉,注意观察伤肢,适当抬高并予以保护。

严寒地区应注意保暖。

  2、固定材料选择。

骨折应用夹板临时固定。

常用的有木制、铁制、塑料制临时夹板。

如无临时夹板,可就地取材,用木板、木棍、树枝、竹竿、硬纸板等临时代用。

  3、固定方法

  

(1)舷骨骨折。

一种是木制夹板固定。

用木夹板两块置于上臂内外侧,再用两条三角巾折成带状扎牢,肘关节弯曲成90度,前臂用三角巾悬吊。

另一种三角巾自体固定。

用一块三角巾悬吊前臂,另一块三角巾固定上臂于胸侧。

  

(2)前臂骨折。

用两块长短适当的木板垫以柔软衬物,分别安置前臂屈侧与背侧,用三角巾包扎,再予悬吊。

若固定需要包括手及腕部时,则屈侧木板一端长达手指尖远处,用布团置于手掌使手呈半抓握位置固定。

  (3)股骨骨折。

用一块长木板或扁担,自腋部起至外踝处以5~6条三角巾,分别绕胸、腰、大腿、膝、小腿及踝部等处扎紧。

无木板时也可利用健肢与伤肢绑扎在一起作固定。

  (4)小腿骨折。

用一块木板自大腿中部至足部,用三角巾或绷带绑扎。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五——搬运伤员

  伤员经过初步救护处理后,必须迅速安全地将伤员送至医院或急救中心(站)进一步治疗。

  1、搬运伤员的要求。

搬运伤员时,要根据伤员的不同伤情,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注意搬运的体位和方式,动作要轻而迅速,数人抬扶病人时,动作还需一致:

对腰部、骨盆处骨折的伤员,要选择平整的硬担架床。

在抬送途中,尽量减少震动,以免增加伤员的痛苦。

在搬运途中,仍须严密监视病情,必要时作抢救处理。

送至医院或急救中心(站)时,应向医务人员交代伤员病情及抢救处理经过.以供下步的检查治疗作参考。

  2、搬运方法。

  

(1)徒手搬运

  A、单人搬运

  扶持法:

对病情较轻,尚能站立行走的患者,抢救者用右手从患者背部扶持其腰部,用左手牵住患者左手腕,钩住自己的颈部,让其身体微靠自己。

  抱持法:

抢救者一手托大腿,一手托后背,抱患者于自己胸前。

患者若有知觉,可让其一手抱着抢救者的颈部。

  背负法:

抢救者将患者背于身后,用双手抱住大腿,令患者双手抱住自己颈部。

  B、双人搬运

  椅托式:

两个抢救者以三只手交叉握住成椅面,第四只手作椅背托起患者。

  拉车法:

一个抢救者站在患者头部前,两手插入腋下,抬起上身,一个站在两腿中间,抱起两腿。

  平抱法:

一个抢救者一手托着腰,一手托着背,抱起患者上半身,另一人一手托臂部,一手托大腿,抱起下半身。

  

(2)担架搬运

  利用制式担架,由2~3名救护人员将伤员平稳地移上担架仰卧。

如是骨折伤员,需注意保护骨折部位,不要造成新的损伤。

伤员应脚部在前,头部在后,以便后面抬担架的人员随时观察伤员的情况。

抬担架的两人要错开左右脚,即前面的跨左脚时,后面的跨右脚,保持担架平稳前进。

如遇到要往高处抬,或低处走时,抬担架的两人应一个抬高,一个放低,以保持担架水平前进。

  (3)就便器材

  在没有担架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简易的担架,如用椅子、门板、毯子、衣服、大衣、绳子、竹竿、梯子等代替。

  (4)抬担架的方法

  担架员在伤员的一侧,将伤员抱上担架,然后将伤员固定于担架上。

抬担架的两人走步要交叉,即前左后右,上坡头在前,下坡头在后。

还要经常观察伤员情况。

  对昏迷伤员须严密监视病情,最好用担架抬,并使伤员侧卧,注意伤员的呼吸情况,以防止呼吸受阻;对脊柱伤伤员,应用平板担架搬运,伤员取仰卧位,搬运时要防止震动,上下担架时,应采用两人或多人平抱法;对开放性气胸患者,封闭包扎后取半坐位式,用单人抱持或双人椅子搬运法。

现场医疗急救常识之六——现场心肺复苏

  人体是靠心脏的跳动、血管的节律运动和肺的呼吸,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人体各个部分,以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并通过血液流动和呼吸,将二氧化碳和废物排出体外。

心脏停搏、呼吸骤停是最紧急的情况。

如未能在现场得到及时正确的抢救,伤病员将因全身严重缺氧而由临床死亡转为生物学死亡。

相反,如能在现场及时、正确地抢救,则部分生命可被拯救。

据统计,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

  在常温情况下,心脏停搏3s时病人就感到头晕;lOs即出现昏厥;30~40s后瞳孔散大;60s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6min后大脑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因此,对心脏停搏、呼吸骤停伤病员的抢救应在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开始复苏的时问越早,成活率越高。

  1、呼吸骤停的抢救

  

(1)引起呼吸骤停的原因

  引起呼吸骤停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触电、溺水、中毒、严重外伤、心脏病发作或异物进入呼吸道等。

  

(2)呼吸停止的判断

  抢救者用手在伤员的口上、鼻上可以感觉到有无呼吸,或放在上腹部,可以感觉到有无起伏。

一般呼吸停止会引起脸色发紫或极度苍白。

抢救者可轻拍或轻摇伤病员的肩部高声喊叫,如无反应,也可用刺激的方法如用手指甲掐压伤病员的人中,合谷穴6s。

伤病员一旦出现眼球活动或四肢活动及疼痛反应,立即停止掐压穴位。

严禁摇动伤病员头部以判断伤员呼吸是否停止,以免损伤颈椎。

  (3)呼吸骤停的抢救(口对口人工呼吸)

  首先要保持伤员呼吸道畅通。

让伤员仰卧,解开上衣颈部纽扣,头部充分后仰。

必要时让头部悬空,或在肩部垫些衣物,使呼吸道尽量伸直,并注意不让舌根后缩堵住咽喉。

同时检查口腔、咽喉部有无异物,如痰、凝血、呕吐物或外来物,如有应尽快清除。

  消除方法:

分开伤员嘴唇牙床,用手指伸进去清理口腔。

如伤员牙关紧闭,则用食指沿腔颊与牙齿的空隙进入至牙床的后侧伸入口腔。

如果伤员咽喉部有异物,用双手重叠,以掌报置于伤员胸骨下半部,连续向下按压4~5次,或置于肚脐上2指处,向下按压的同时向上方推挤,连续推挤4~5次,将异物从咽喉部推出,也可让患者侧卧,击拍其背部使异物落人口腔。

对于小儿,可将其翻转俯卧倒悬在抢救者手臂上,用手推击小儿的两肩胛处即可。

  接着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抢救者须位于伤员头侧,伤员位置较低,那么抢救者还须跪下抢救。

一手按下前额,一手牵开下颌,将伤员口张开。

如仍无自主呼吸,抢救者深吸气后,张开大口,用口封住伤员口部,用力进行吹气,(有条件的话可隔一层纱布吹气)。

为防止吹入的气从鼻孔跑掉,同时还需按住伤员鼻子,造成伤员被动吸气。

吹气要深而快,每次吹气量800~1200ml(或伤员需要量)。

有效的吹气,应能见到伤员胸部明显抬起。

开始应连续两次吹气,以后每隔5s吹1次气,一次吹气毕,松开口鼻,让伤员呼气至胸部下降复原,或用手轻压胸部,以助气体排出。

然后再进行下一次口对口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次数,成年伤员每分钟15次左右,青少年儿童20次左右,婴幼儿30次左右。

吹气的力度,对成年伤员要大些,否则空气不容易吹入伤员肺部,对婴幼儿则要适当减小吹气力度和吹入量,防止肺泡破裂。

刚开始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最初的6-7次吹气,频率要快些,力度要大些,量要多些,以后则恢复到正常要求,但要保持吹气平稳、有效。

  口对口人工呼吸应进行到伤员被送到医院医护人员手中,或伤员能自主呼吸为止。

抢救进行中需经常观察伤员的呼吸情况及脸部皮肤颜色有无改变。

  人工呼吸有多种方法,但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简单,实施较为有效,也符合现场急救的根本要求。

大气中含氧21%,二氧化碳几乎为零。

抢救者吹出的气中含氧16%,含二氧化碳4%。

这种含氧略低的气体对于呼吸停止,体内严重缺氧的伤员仍是有益的,稍微过量的二氧化碳也无碍健康,并对呼吸中枢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较长时间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者应适当加快吹气速度,以使吹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有所降低。

另外,成年人之间的肺活量相差不多,一次吹气量基本满足伤员的一次吸人量。

人的吹气力度也不能很大,不然会造成伤员肺部受损。

  当然还需注意吹气可能通过食道大量进入伤员胃部,造成胃扩张,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缓慢。

所以吹气后,可用手按压伤员胃部,以助气体排出,或在吹气的同时,用牵引下颌的手指下压喉结下气管,可防止气体过量进入食道。

  如果伤员口部有伤,或其他原因不能进行口对口吹气,改用口对鼻人工呼吸效果也一样。

这时吹气时需将伤员口部封住,以防空气从口部跑掉。

假如伤员不能仰卧,则可以将其头侧过,露出口鼻,也可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效果一样。

  2、心跳骤停的抢救

  

(1)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

  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有多种。

常见的有急性心肌梗塞、触电、溺水、中毒和严重外伤。

  

(2)心跳停止的判断

  抢救者用手放在伤员的左胸,可以感觉到有无心跳。

或按压大动脉、颈动脉、下肢股动脉等可感觉到有无脉搏。

上述检查,如衣服过厚应解开进行。

另外观察伤员的脸色是否发紫,瞳孔有无放大,都有助于判断。

抢救者须在十数秒内作出明确判断心跳是否停止。

  (3)心跳骤停的抢救(人工胸外心脏挤压)

  让伤员平卧于平地上或硬板上以保证挤压效果。

抢救者位于伤员一侧,双手重叠以掌根放于胸骨下l/2处,即两乳头正中间手臂伸直,依靠上身的重量,用力向下挤压,使胸骨下陷3~4cm。

用力过程中,手指不能用力,更不要压在肋骨上。

然后放松,双手仍放在胸骨上,随伤员胸骨上升而上升。

下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应保持相等。

完成一次挤压放松后,再进行下一次心脏挤压动作。

  胸外心脏挤压的次数,成年人为60次/min左右,儿童为80~l00次/min,婴幼儿次数还可多些。

胸外心脏挤压的力量应视伤员的情况而定,是成人还是儿童,胸壁丰满还是瘦弱。

对于年少的或瘦弱的,可适度减轻挤压力量。

对于幼儿只需用一只手压,使胸骨下陷2~3cm。

对于婴儿用食指和中指,或只用拇指在胸骨中央下压I~2cm即可。

  胸外心脏挤压的力量,一般是比较大的,因为要使胸骨下陷数cm,力量小是不能奏效的。

但用力要均匀,要有节奏。

粗暴、过猛有可能使胸骨压迫肝脏受损,也会造成肋骨骨折,软骨断离,以致气胸肺挫伤。

胸外心脏挤压,下压时,心脏血液排人动脉,放松时,静脉血返回心脏,完成一次心脏搏动。

持续的心脏挤压,构成了血液循环。

有效的心脏挤压,应能在伤员颈动脉或股动脉处,可触及搏动,如果瞳孔略有缩小,嘴唇略转红润,则挤压效果明显。

  胸外心脏挤压,应进行到患者被送到医院医护人员手中,或恢复主动心跳为止。

所以抢救者需经常观察伤员的心脏有无主动跳动。

  胸外心脏挤压方法简单,无需医疗器械,符合现场急救的要求,实施也较为有效。

医学研究资料表明,有效的胸外心脏挤压,可维持收缩压在10.64~14.63kPa(80~1lOmmHg),舒张压在4~6.65kPa(30—50mmHg),心脏排血量在正常值的25%-50%之间。

  3、呼吸、心跳均骤停的抢救

  引起呼吸、心跳停止的原因,有许多是相同的,所以有时呼吸心跳会相继停止。

另外,呼吸骤停后,人体缺氧,也会引起心跳停止。

反之也一样。

当发现伤员呼吸骤停或心跳骤停,也要检查心脏跳动是否正常或呼吸是否正常。

如果呼吸心脏两者都骤停,则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须同时进行。

  如抢救者有两人,那么两人分工。

一个做人工呼吸,一个做胸外心脏挤压,方法同前,但两人需协调配合。

胸外心脏挤压时,肺部也受到挤压,也有气体排出;双手放松时,肺部复原,也有气体吸人。

不过此进出的气体量少,不足以维持呼吸的最低要求。

口对口人工呼吸,在吹气的同时,又在做心脏的挤压动作,则进气阻力增大,进气量就要减少,影响呼吸效果。

所以在吹气时,心脏应处于放松状态,吹气毕,在排气时,心脏受挤压时效果最好,因为人工呼吸与心脏挤压频率不同,所以在每次做人工呼吸吹气动作时,心脏挤压速度可适当放慢些,以取得协调。

这样每分钟能做15次左右人工呼吸,50次以上胸外心脏挤压。

另外在抢救开始时,应先做几次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然后两者再配合进行。

  如果抢救者只有一人,则只能轮流做两项抢救工作。

这时,应先做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再做胸外心脏挤压l0次,作为一个周期,以后按此继续进行。

这样平均每分钟做口对口人工呼吸6—8次,心脏挤压30~35次,对于一个呼吸、心跳停止的伤员,只要抢救者动作正确,抢救方法还是有效的。

  心肺复苏,除了快而准之外,在急救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立即派人去请医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