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5244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docx

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选修一

历史:

选修一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公元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面临挑战,其主要威胁来自于

A、奴隶的反抗斗争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挑战D、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压力

2.公元前7世纪,雅典农民埃斯庇罗斯不可能

A.参加公民大会B.因欠债沦为奴隶

C.入选长老会议D.参加反抗贵族的暴动

3.导致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根源是

A.政治上权力的不平等B.经济上平民处于受剥削地位

C.平民易因债务问题沦为奴隶D.贵族政治专权与经济压榨

4.公元前8~6世纪,雅典的公民不包括

A、贵族B、平民C、工商业奴隶主D、债务奴隶

5.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B.萨拉米斯岛危机

C.“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6.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

“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①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②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③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④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7.梭伦说: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

”文中的“他们”是指()

A.贵族B.平民C.外邦人 D.奴隶

8.在财产等级制度下的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

A、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多而尽义务少

B、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

C、财产越少,等级越低,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少

D、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少而尽义务多

9.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A、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

B、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C、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D、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

10.“解负令”的颁布使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奴役的对象,雅典非债务奴隶主要来源于

A.国内平民B.破产的“六一汉”

C.破产的农民D.奴隶市场和海外掠夺

11.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

典的政策,他达到目的最便捷的条件是自己有

A.栽种葡萄的技术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大量的土地D.高超的手工业技术

12.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是

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元老院D.民众法庭

13.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00麦斗的平民,他可以

①参加公民大会②当选“四百人会议”的成员

③当选为陪审员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4.穿越时光隧道,当回到梭伦时代的雅典,你不可能看到公民()

A.正在抽签选举

民众法庭的审判员

B.步行进城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C.公民大会正在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诘的场面

D.正在陶片上写下他们认为的危险分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被放逐国外

15.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

A.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B.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

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

D.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

16.面对雅典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梭伦重点

A.发展农工商业B.倡导节俭抑制浪费

C.抑制粮食涨价D.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

17.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个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

A.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制原则B.形式上承认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利

C.创立了最早的抽签选举法D.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时代

18.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推

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19.“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世袭特权)遭到新的失败。

”这是对哪次改革的评价?

()

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柏拉图改革

20.公元前594年开始的梭伦改革对雅典开辟了一条通向民主的道路,其积极影响不包括

A.发展工商业经济,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B.稳定平民阶层,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得以根本解决,稳定了社会

D.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起了楷模作用

21.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的措施是

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鼓励发展工商业

C、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D、设立“四百人会议”

22.僭主政治的建立

A、使贵族权益失而复得B、贵族政治得到加强

C、削弱了平民的经济地位D、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23.雅典僭主政治和贵族政治的相同结果是

A.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B.削弱了贵族的势力

C.被民主政治所取代D.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24.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平民公民共治B.奴隶主民主政治

C.贵族专制政治D.平民民主政治

25.克里斯梯尼改革

A.巩固了氏族贵族的统治地位

B.建立在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的基础上

C.是对梭伦改革的批判和否定

D.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形成

26.下列图片的历史人物为希腊民主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梭伦改革奠定了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②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③克利斯提尼时期确立了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利武器④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27.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图1图2图3

A.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的专制B.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

C.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D.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

28.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

其主要意义在于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

29.梭伦改革的积极作用有

①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②大大促进了雅典农工商业的发展

③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④解除了雅典平民沦为奴隶的威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

30.在古希腊文中,“民主”一词是由表示人民和表示主权的两词组合而成。

现代西文中的“民主”一词都出自这个希腊古词。

这一语言现象所表明的历史本质是()

A.民主这一词汇是由古希腊人创造的B.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

C.西方文字继承了古希腊的词汇D.民主一词就是人民掌握主权的意思

3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3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33、

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C、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

34、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

35、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B、改革的方式C、改革的性质D、改革的成果

36、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37、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霸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38、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39、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40、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

其条件有:

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变法中秦国强大④人民渴望统一

A、①②④B、②③

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1、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B.“废沟洫”C.“尽地力”D.“为田开阡陌封疆”

42、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43、《史记·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44、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

4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

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

46、下列改革中,含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A.周世宗改革B.商鞅变法C.管仲改革D.王安石

改革

47、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

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

48、“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C.秦孝公的支持D.人民大力拥护

49、秦国之所以已经成为富强之国,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50、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51、秦国商鞅变法有其历史局限,下列不是其局限的是

A.轻罪重罚B.户赋、劳役沉重C.国情依旧如旧D.旧制度、风俗文化仍然存在

5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53、商鞅变法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

①连坐法的推行②轻罪重罚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4、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增强了本国争霸斗争的实力D、都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

5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56、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57、“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说惠王”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58、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59、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60、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61、商鞅曾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其实质作用是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2、“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

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63、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

64下列关于商鞅变法错误是

A.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B.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改革运动

C.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商鞅变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65、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6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67、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

68、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壮大了本国争霸的实力D、都改变了所在国的社会性质

6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

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

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

0~~500斗。

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

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

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

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

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

(3分)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

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分)

(3)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梭伦改革。

(6分)

7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

治。

材料二太史公曰: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刑公

子虔,欺魏将,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原注:

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

遂灭,僭差无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1)从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带来怎样的社会结果?

(不得摘抄原文)为什么会出现“民勇于公

战”的局面?

(2)材料二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其评价是否有道理?

为什么?

(3)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

(4)材料三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

否定了什么?

(5)材料四评价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

与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

(6)材料三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

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

1—10CCDDBBACBD11—20DABDAABBAC

21—30ADCBDACCBB31--40DBACCABADD41--50ACDAABABAB51--60CAACADADCD61--68BCBBCDAC

69.

(1)特点:

体现了“中庸”色彩;革命性。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

(3分)

(2)实质:

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由其财产资格来决定。

(2分)

目的:

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

(3分)

(3)评价:

a.积极性:

梭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总之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b.局限性:

民主化改革不彻底,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6分)

70、

(1)结果:

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富足,遵纪守法。

原因: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w.w.w..c.o.

m

(2)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

材料二认识到商鞅变法也有消极性,但认为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是

其受恶名,最后被车裂的根源是片面的。

商鞅的悲剧结局,是因为变法极大打击了旧贵族势力,遭到了他们的仇视。

商鞅作为法家人物,主张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保证了改革的进行,也起到积极作用。

(3)因为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获得人民群众支持。

其人个性果断,坚持自己主张,严刑峻法是成功原因。

(4)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

(5)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6)新兴地主阶级;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