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5996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docx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篇一:

《2016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

  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

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系列质量报告的研制目的

  系列质量报告积极回应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回应了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热烈关切。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大标准维度,力图全面回答、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状况;《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大视角,展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与出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实现情况;《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近170所经过合格评估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系列质量报告的主要特点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

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高水平专家团队精心研制而成。

  一是充分体现和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系列质量报告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40多万个数据,并对20多万份专门调查问卷、数百人次深度访谈进行了系统分析整理统计。

  二是在国内评估和国际认证的成功实践基础上,推出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

无论是全口径高等教育质量的“五个度”质量维度,还是工程教育质量的“三个面向”,或者新建院校“三基本、两突出”,都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借鉴国际教育质量评价先进经验,建立了自己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新标准新体系。

  三是强调国际可比性,把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国际实质等效性。

工程教育质量强调国际完全实质等效,尤其突出了国际工程联盟组织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成果导向(obe)、质量持续改进(cqi),得到了《华盛顿协议》组织来华考察专家的高度认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五个度”标准,也具有国际通用性和普适性,是中国质量标准领域的新探索,也是对世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新贡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欧盟、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等国际组织与专家的高度评价。

  四是强调全面客观,全方位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信与自省。

对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给予积极肯定,展现我们充分的教育自信,同样直面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展示我们冷静的教育自省,力图为今后中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精准发力提供重要依据。

我们用8个字来概括研制发布系列质量报告的目的和意图,就是“存史、资政、预警、导研”。

  三、系列质量报告的重要结论

  

(一)历史纵切面中国高等教育“井喷式”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起到人才和智力的决定性支撑

  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一是绝对量的变化以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例。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17万;改革开发的1978年87万;刚刚过去的2015年3700万,与新中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超过310倍,位居世界第

  一。

目前,全世界平均每5个在校大学生中至少有1个是在中国高校学习的。

  二是相对量的变化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例。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0.26%;改革开放的1978年

  55%;刚刚过去的2015年40%,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超过150倍,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三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建国后首次统计的1952年679亿元人民币;1978年4545亿元人民币;2015年67万亿元人民币与1952年相比,增长了1000倍,成为世界上二个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之一。

  四是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已占106家。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8400多万。

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中国高等教育接近1亿人才和智力的贡献和支撑,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我们说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伟大的、辉煌的、无以伦比的历史性成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伟大的、辉煌的、无以伦比的历史性贡献。

  

(二)时代横切面“做大”的基础上开始“做强”,“五个度”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真实面貌

  一看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人才数量充足、类型多样。

  中国高等教育“体量”世界最大,极大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大学”的强烈愿望,人才培养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并适度超前。

2000年以来,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中国主动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保持协调。

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占据“半壁江山”,与产业结构对接更加紧密。

  二看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质量的“软实力”显著增强,特色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四种类型”(即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在扭转了以往“千校一面”的状况,高等学校正在朝着各安其位、各显其能、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方向发展。

  一些重点建设高校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科研成果集中在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数量占据三分之二以上,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祝中的地位日益凸显,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新建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更加切合实际。

2009年之前,新建院校自觉面向地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比例不足80%;2009年之后,100%的新建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

  围绕“怎么去培养人”,校企合作、行业协作的一套“组合拳”取得明显进展,校内外联合培养和协同育人初见成效。

  三看办学资源支撑度质量的“硬指标”高速增长,部分985大学硬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高等教育“硬件”建设数量上井喷式增长,各级各类高校面貌焕然一新。

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高校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了6倍,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增加了9倍,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增加了7倍。

从2010年到2014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增加了57%;十多年来,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数增加2倍多,而且超过半数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研究生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他们将成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中坚力量。

  四看质量保障有效度质量的“保障体系”开始迈入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高等学校全面建立起内部质量保障制度,90%以上的高校成立了专门性质量保障机构,有效开展各种形式的质量评价。

  中国建立了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了一整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了以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支柱的评估制度,广泛开展国际领域质量保障合作,走出了一条“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质量保障新路子。

  院校评估确立的“五个度”质量标准,日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和积极评价;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程序、方法、结论等被认为与“华盛顿协议”高度一致,认证专家工作水平专业一流。

  中国评估首次走出国门,实现历史性突破。

受俄罗斯国家公共认证中心的正式邀请,2015年10月至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先后分批赴俄评估。

本轮赴俄评估开拓了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新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体量和质量也日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201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将赴中国以教育部评估中心评估专家的身份,参加评估中心组织的对中国高校的评估。

  五看学生和用户满意度质量的“客户评价”口碑较高。

  各类高校基础设施和教学、生活环境等整体提升幅度较大,在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加大人员、资源投入和制度保障,学生的在校学习体验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较高。

相关调查显示总体上看,全国高校的学生院校满意度分值为09(5分制)。

579所普通高校的抽样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总体认可,高校学生评教的“优占比”达70%以上。

高校普遍坚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表示认可,对院校提供的就业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

  (三)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短板和软肋也较突出

  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中国高等教育问题依然不少。

主要表现为“四不够、一不高”。

  其一,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不够,科研水平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短板”问题依然严重。

  其二,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软肋”。

  其三,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不够,教学经费和实践资源不足,实现由量到质的新跨越仍是突出问题。

其四,质量意识和质量文化不够,绩效评价不力,不少高校“等靠要”思想还相当严重,对教师评价“重科研轻教学”。

  其五,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不高,不同类型院校学生对学习过程体验和就业状况满意度存在不平衡现象,“级差”现象明显。

  四、结语

  中国高等教育的作用已不仅仅是过去的“全面支撑”,更要转变为当前和未来的“率先引领”。

在“十三五”开局的大战略大背景下,高等教育红利就是人力资本红利,是中国持续发展、由“大”变“强”的源动力。

一百多年来的近现代中国发展史告诉我们,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极度动荡时期,教育不能救国;当国家处于和平建设时期,教育能够兴国;当国家处于伟大复兴的跃升时期,高等教育可以强国。

  篇二:

《《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

  《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

  高职,给学生成长和经济发展正能量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幅放缓、企业生存困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过去一年的发展态势如何?

能否助力学生、企业、政府,打赢这场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就业保障与经济发展“保卫战”?

2013年7月16日,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编写的《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

报告从数据出发,从培养结果出发,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回答。

  关注1学生成长成才

  2012年,就业压力转化为320万高职毕业生的奋斗动力,就业期待承载了他们身后320万个家庭提升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的梦想。

据有关方面对各类高等院校统计,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次于最高的“985”院校。

围绕就业热点,本年度报告首次推出培养质量“计分卡”。

  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今年,这一问题的现实性与挑战性凸显。

对于学生与家庭,尤其是城乡中低收入阶层而言,“要不要读高职”已成为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作为对这一问题的回应,《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首次使用“计分卡”形式,选取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自主创业的比例、专业相关度和对母校总体满意度5项关键指标,直观呈现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

  培养质量,关键指标稳中有升。

麦可思公司的跟踪调查显示,在这5项指标中,2012届高职毕业生全部高于2011届的基线水平。

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比2011届上升0.8个百分点,与2012届本科毕业生95%的就业率基本接近。

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731元,比2011届上升10%。

有9%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2011届上升0.7个百分点,2012届本科毕业生为2%。

有64%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比2011届上升1个百分点。

83%的毕业生表示对母校满意,比2011届上升3个百分点。

  作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后备军,高职毕业生在经过职场磨炼后是否具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收入涨幅如何?

能否获得晋升?

创业的比例如何?

报告对学生毕业三年后的情况也进行了调查。

  后续发展,毕业三年后收入倍增。

2012年,被调查的2009届高职毕业生,月收入为4160元,比毕业半年时的月收入增加了2270元,涨幅为120%,整体上在毕业三年后实现了收入倍增。

有56%的毕业生三年内发生过职位晋升,略高于本科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52%),有28%的高职毕业生三年内晋升1次,有28%的晋升2次及以上。

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3%,比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增加了3倍,本科毕业生该比例增长倍数为0倍。

  在现行高考分批次招录体系中,高职生一般被认为是高考的“失败者”和“失意者”。

经过三年的在校学习生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何变化?

社团活动参与度如何?

对母校是否满意?

报告对此也进行了调查。

  高职三年,正能量持续提升。

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价值观得到提升,其中,学生认为价值观提升最多的方面为乐观态度(59%)和积极上进(57%)。

75%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社团活动,其中,在校期间参与度最高的社团活动为“社会实践及公益类”(33%),其次为“体育户外类”(22%)。

对母校的各类满意度较高,其中,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为81%,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为75%,对生活服务的满意度为75%。

  案例注重培养质量,学生后续发展有潜力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丁仕源被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为“中国90后创业最年轻的富豪”,他现在执掌的活动策划企业让他拥有了1200万元的财富。

丁仕源说“我要感谢我的母校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去实现梦想。

  桂林福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3期共450人的订单班培养,至2012年有30%毕业生已成为该公司的骨干力量,其中1人升任厂长,4人担任副厂长,1人担任质检部副站长。

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评价“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会做人,能做事,踏踏实实学习,认认真真钻研,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

  关注2合作共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高职教育新的使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高职教育新的任务,高职教育面临着区域转型和产业提升的历史新机遇,必须在“依存度”和“地域性”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地校一体、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作用。

国家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求各地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以招收当地生源为主的高职教育,在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统筹下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更大空间,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教学与行业用人单位对接,不仅为当地新兴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在国家重点支持的航空航海、高速铁路、重大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产业界的认可。

  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共建共享。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地方政府将高职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地校一体,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显现了人才吸纳、人才回哺的人口集聚效应,有效提高了城镇普通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

高职院校办学重心下移,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

  在服务农业现代化中实现自身增值。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直面农业、深入农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高校涉农类专业能否真正服务“三农”,毕业生能否“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关系到县域经济转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近10年来,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一直具有较好的对口率、稳定率和服务“三农”贡献率,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农技服务,科研经费不断取得新突破,社会服务能力连年提升,学校在为“三农”服务中体现了自身价值。

  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中提升能力。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均衡,中小企业异军突起,但其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步显现。

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技术研发服务,培养紧缺人才解决企业难题,有效解除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

2012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

  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案例对接重点产业,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办学就跟进到哪里;重装企业需要什么样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思路,与省内100家大企业集团、10个重点产业园区实现了“产学对接”。

近5年,中国二重、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攀钢集团、三一重工集团等企业接收了6500余名该校毕业生。

德阳市市长陈新有说“如果没有各类职业院校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德阳的工业经济,特别是重装基地建设不可能得到这么好的发展。

  关注3地方政府责任

  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力度开始加大,以政府投入为主的高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正在形成,体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

  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学校教育经费收入为1250.8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9%。

在高职院校经费收入结构中,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费的比重接近九成(85%),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78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重自2010年首次超过学杂费后,进一步上升到54%,这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以政府投入为主的高职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正在形成。

  2011年,全国地方普通高职高专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达到15072元,其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水平达到8011元,政府投入强度超过这一水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17个,其中北京、西藏、宁夏、新疆、广东、内蒙古、辽宁等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超过10000元。

但是,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各地政府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仍明显偏低,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只有地方普通本科学校的56%。

  另外,部分省区高职学生学费负担相对较重。

以“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消费支出”为参照,发现重庆、广西、陕西、海南等地的高职生均学杂费超过了当地农民人均

  篇三: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编著

  编者按

  7月中旬,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国家版首次面向社会发布。

这是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者、管理者与教学者梳理过去、厘清现状、展望未来的一种努力与尝试,对于提高办好职业教育的认识,增强办好职业教育的信心和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