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6108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3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跳水

17跳水

文本分析

《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

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得救。

文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

故事蕴含着这样的道理:

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果断采取相应的行为。

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来记叙,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

教学这样的文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的内涵,并学会阅读。

五年级学生的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限,在语文学习中,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直接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的。

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的人格魅力上。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重点理解“放肆、吓唬、哭笑不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3.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场景,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4.分析船长的言谈举止,体会船长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性格特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从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到最终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把握船长这个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了解次要人物水手在叙事中的作用。

2.感受故事的惊险,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肆、桅、撕”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肆”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环游、航行、放肆”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划分层次,归纳段落大意。

3.初步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船长在紧急关头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性格。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弄清前因后果,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我国跳水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冠的视频或图片,学生观看,教师导入。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比赛吗?

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和跳水相关的惊险故事。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

跳水)

思考:

课文写的是谁跳水?

他为什么要跳水?

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

他以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峰,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主要作品有《幼年》《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教师给出学习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边听朗读音频边将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3)分角色朗读后,小组内自学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4)运用联系上下文推断或查字典、词典的方法学习词语,做好笔记,举例运用。

(5)把好句、不理解的句子做上记号,小组内探讨交流。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sōuhánɡsìmàowéisīdòu

一艘帆船航行放肆帽子桅杆撕逗

hǔzīliěɡōuniǔcānɡōumiáo

吓唬龇牙咧嘴钩住扭着船舱海鸥瞄准

◆识字方法:

“艘、航、帽、桅、钩、舱、鸥”等字可结合图片来识记;“撕、扭、咧、瞄”等字可以结合其形近字来识记;“逗、唬”等字可以通过表演或联系生活实际来识记。

◆需注意的字音:

“艘”“肆”“撕”“舱”是平舌音的字;“桅”读“wéi”,不要读作“wěi”。

◆需注意的字形:

“艘”的右上部是“

”,不要写成“申”;“帽”的右上部是“

”,不要写成“日”。

(2)理解重点词语。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眼巴巴]①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②形容急切地盼望。

[吓唬]使害怕;恐吓。

[龇牙咧嘴]①形容凶狠的样子。

②形容疼痛难忍的样子。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教师课件出示,学生根据提示填写。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走上横木)→(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段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在一艘帆船上,一只放肆的猴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写由于猴子的挑逗,孩子追猴子,最后被引到桅杆顶端,陷入绝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

写在万分危急的关头,船长沉着镇静,果断地命令孩子跳入水中,孩子得救。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熟悉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了船长这一人物形象,也划分了文章的层次。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2.交流收获,拓展学习。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课外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孩子处境的危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处理问题的方法。

1.把握故事的发展变化,体会不同人物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

2.理解“跳水”为什么是唯一解救孩子的办法,体会船长的机智、沉着、果断。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航行风平浪静取乐放肆帽子桅杆哭笑不得

眼巴巴吓唬海鸥瞄准心惊胆战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处境十分危险,这时候船长爸爸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船长是不是不近人情?

孩子最后跳水了吗?

孩子得救了吗?

这些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研读猴子的放肆

1.引导学生品读第1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在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明确:

作者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

地点:

帆船的甲板上。

人物:

水手们和猴子。

起因:

大家拿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

(2)人们拿猴子取乐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这样的环境对情节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

在风平浪静的环境中。

正是因为海上风平浪静,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2.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理解段落内容。

(1)读完以后用“△”标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

预设: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

明确:

猴子的动作:

跳、摘、戴、爬、坐、摘、咬、撕。

(2)写猴子的放肆行为有什么作用?

明确:

写猴子的放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孩子爬上桅杆想从猴子手里拿回自己的帽子作铺垫。

(3)在猴子放肆的同时,孩子有怎样的表现?

明确:

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吓唬它,大喊大叫。

(4)什么是“哭笑不得”?

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

示例:

生1:

“哭笑不得”在这里是指被惹人发笑的猴子戏弄,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生2:

孩子哭笑不得,是因为猴子摘了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且动作很滑稽,惹人发笑,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自尊心受到伤害。

3.再次引导学生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

思考:

文中描写水手有什么作用?

明确:

水手们大笑,拿猴子取乐,猴子似乎受到鼓励,因此更加放肆,摘下船长儿子的帽子,船长儿子哭笑不得,想去拿回自己的帽子,这样就有了下文爬上桅杆陷入危险境地的故事。

写水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作铺垫。

4.体会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小组互相配合表演出来。

(二)研读孩子的危险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教师给出要解决的问题。

(1)这段话中描写孩子神态的词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2)孩子在追赶猴子的过程中,心里会想些什么?

(3)写孩子的行为表现有什么作用?

(1)这段话中描写孩子神态的词是什么?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明确:

“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①猴子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

②水手们更大声地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2)孩子在追赶猴子的过程中,心里会想些什么?

示例:

生1: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

生2:

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写孩子的行为表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

孩子想夺回自己的帽子,结果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危险的境地,为下文故事进入高潮作了必要的铺垫。

过渡:

孩子受到猴子的戏弄,并不甘心,他不停地追赶,结果如何呢?

让我们接着往后读。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把握孩子的危险处境。

(1)猴子的放肆衬托孩子的危险。

①引导学生在课本上标出描写猴子的动作、孩子的神态的词语。

明确:

猴子的动作:

逗、爬、钩、挂、坐、扭、龇、咧。

孩子的神态:

气极了。

②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交流猴子和孩子的心中所想。

示例:

猴子心想:

帽子在这里,上来呀!

你敢来拿吗?

不行吧!

不如我吧!

孩子会想:

你跑不掉的,我非抓住你不可。

(等着瞧吧,我一定要拿回帽子!

③为什么继续写猴子的放肆?

明确:

正是猴子的放肆,进一步激起了孩子的怒气,他不顾后果,结果使自己的处境更加危险。

(2)直接描写孩子的危险。

①教师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

(课件出示)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A.学生齐读,在读中感受当时情况的危急。

B.结合课文内容,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当时的情形。

明确:

情况紧急、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C.结合书中的插图想一想:

孩子会不会失足?

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预设:

学生在读书、看插图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讨论。

示例:

生1:

孩子会失足的。

因为横木离甲板太高,只要他往下一看,就会吓得发抖,一紧张就会失去平衡,就非常可能失足跌落,直摔在甲板上。

生2:

因为横木很窄,所以他即使拿到帽子后,也很难转身。

如果退着往回走,更容易失足从横木上摔下来。

生3:

孩子的两条腿已经不由得发起抖来,因为紧张,体力不支,孩子极有可能从横木上掉下来。

(3)侧面描写孩子的危险。

过渡:

仔细读读这段话,会发现,还有两句写到了甲板上的水手。

找出这两句话,想想它们在段落中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出示描写水手的语句,引导学生思考。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思考:

写水手们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侧面描写,衬托孩子已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而且众人无能为力。

从句中的“吓呆”一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经历过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的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进一步表现出孩子的处境的危险。

(三)研读船长的机智

过渡:

正在这时,甲板上有个人吓得大叫起来,孩子听到叫声,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不由得向下一望,两条腿发起抖来。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出现了?

(板书:

船长)

1.品读课文第5自然段,讨论下列问题:

(1)看到身处险境的孩子,船长是怎么做的?

从中可以感受到船长怎样的特点?

预设:

找出第5自然段中描写船长的词句,把握船长的言行,思考船长的特点。

明确:

船长立刻举枪瞄准孩子,逼迫他跳到海里去。

从船长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作出判断时间短、速度快,体会到他的果断、机智、镇定。

(2)在危急的时刻,船长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示例:

①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只能往海里跳,借助海水缓冲可能有生还的机会。

②要快,否则孩子就会失足掉下来。

③要用枪逼迫孩子,使孩子不犹豫,马上跳下来。

(3)拓展:

还有没有其他的搭救办法?

预设:

放救生垫、让不恐高的船员爬上去救、叫孩子慢慢地沿原路返回……学生充分讨论后,认为只有船长的办法最可行、最好。

加深理解船长在短时间内想到最佳办法,从而体会到他的机智、果断。

2.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1)教师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理解。

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

理解示例:

生1:

说明孩子从很高的横木上跳下来,就像炮弹一样猛,可想而知如果落在甲板上一定会死。

由此更反映出船长的机智、果断。

生2:

把孩子的身体比作炮弹,这样比喻更能说明横木离水面很高,孩子跳入水中时像炮弹出膛一样猛。

从另一方面衬托出人们的紧张心情。

生3:

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写出了孩子落入大海时的状况——孩子像一颗炮弹一样落到水里。

炮弹的比喻说明速度之快、力量之猛,因为孩子是从大船最高的横木上跳下来的。

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理解示例:

生1:

四十秒钟虽然不长,但水手们由于担心、害怕、紧张,因而觉得时间太长了。

生2:

破折号在这里表示转折,显示出当时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急切的心情。

生3:

四十秒钟非常短,但为了救人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说明人们的心情太紧张了,紧张得让人难以忍受,巴不得马上就能救出孩子,因为每一秒钟都关系到孩子的安危。

(2)事情的结果如何?

由此可以看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孩子最终成功获救,人们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从这个让人欣喜的结果中,我们感受到了船长的机智勇敢、沉着果断,挚爱孩子,具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超越常人的人格魅力。

三、回顾课文,拓展提升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跳水”这个故事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正往回航行的帆船上,船上有船长、水手、孩子和猴子。

由于水手拿猴子(),使猴子很()。

猴子()孩子,孩子就去()猴子,一直追到了(),处境非常危险。

船长看到后,()孩子跳水,使孩子脱险,最后得救了。

2.延伸课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你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示例:

遇事要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做事前要考虑后果;开玩笑要有分寸等。

(2)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儿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

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今后做事前一定要想想后果。

3.学习课文的写法。

(1)课文的题目是“跳水”,可文章前面大部分内容都与跳水无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水手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追猴子,追到桅杆顶端陷入了绝境,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才有了跳水这个事件。

水手们从始至终都在场,可当孩子陷入了绝境,竟然不知所措。

是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解决了问题。

有了前边的铺垫,才显出船长的机智果断。

可见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种写作方法和一般的写事的文章不一样,它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关键情节写作的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①比较:

在孩子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众人是怎么做的?

父亲是怎么做的?

明确:

周围人的反应:

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船长:

镇定、果断地作出了决定。

②教师总结写法:

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描写船长,而是通过周围人的反应,衬托出船长的镇定,这就是侧面描写。

通过其他人与船长表现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船长的沉着镇定、机智果断。

(3)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预设:

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对刻画人物所起到的作用。

4.教师出示小练笔,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小练笔:

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

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把握精彩情节,体会人物心理,感受人物性格

师:

快速浏览,思考:

文章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生1:

孩子遇险的部分。

生2:

我认为是孩子得救的部分。

师:

对文中的精彩部分,同学们可以见仁见智。

现在我们就从前往后梳理,先看看孩子遇险的部分。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并在书上作批注。

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

(1.学生自主读书;2.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指导)

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

师:

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生:

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大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孩子去追赶猴子,才一步步走上了横木。

师:

谁能来读读作者描写猴子的句子,你们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

用了很多动词。

师:

这些连续使用的动词,对文章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

很生动地把猴子气孩子的样子描写出来了。

师:

猴子的举动激怒了孩子,这时孩子会怎么想?

生:

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没有面子了。

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师:

这时孩子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生:

气极了。

师:

文章中用的是“气极了”,为什么不用“气急了”?

生:

“气极了”表示孩子生气已经到极点,而“气急了”虽然也表示很生气,但是没有“气极了”表示的程度深。

师:

这时候孩子的处境怎样?

能找出文章的句子来读读吗?

生: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

生:

万分危急、危在旦夕、千钧一发……

师:

看到这里你感到紧张吗?

你想救他吗?

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

(学生各抒己见,想出很多办法,但都被学生自己当场否决了)

师:

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可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也就是孩子的父亲,是怎么做的?

生:

父亲逼迫孩子跳水。

师:

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

生1:

不会。

生2:

船长只是拿枪吓唬孩子。

师: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父亲的话,想想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

如果不这样说,孩子可能会马上失足掉到甲板上。

师:

你对船长的举措有什么想法?

生1:

船长太聪明了,他急中生智,是一个机智果断的父亲。

生2:

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危险,却没有害怕,想到了办法,船长是一个沉着冷静、经验丰富的父亲。

生3:

船长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太爱自己的孩子了。

师:

正是船长临危不惧,才让孩子得救了。

现在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课文)

赏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感悟,探讨了孩子遇险时的情景,以及父亲的表现。

在老师积极的启发下,学生分析了关键人物的心理,明确了船长父亲遇事冷静、处事果断的性格特点。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要内容,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归纳、感悟的能力。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情节曲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理解课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去品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探究感悟。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局,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学生课前的困惑,使学生随故事的发展,情感也产生波澜,感悟船长遇事沉着、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体会到他极大的人格魅力。

五年级的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我的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学生都获得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但个别同学的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得有动力,有热情,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分析材料需要把握以下角度:

70年的历史进程,有辉煌,也有困境、挑战与失误;有磨难,也有成功;70年是一首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诗篇;伟大祖国的成就都是人民创造的;祖国的发展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祖国的发展既需要总结经验,更需要改革开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伟大的祖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70年伴随着磨难、牺牲、拼搏、奋斗。

当代青年对于历史要更清醒,更辩证,更理性,更实事求是来看;对于未来要更充满理想,充满自信,充满激情,更有改革的担当与历史责任。

参考立意:

①青年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节点,要更自信、更坚定。

②青年人要担当起改革的责任与使命。

③青年人要在革新中自我提高。

参考素材:

例文2:

任重道远,继往开来“人生七十古来稀”,就个人而言,70年几乎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而对于“新中国”来说,70年就像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成长为健步如飞的少年:

你健康、阳光、朝气蓬勃。

未来就像一幅壮美的画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你有太多的故事已成为传奇。

当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时,有多少华夏儿女热泪盈眶,一百年所遭受的屈辱在那一刻终于得以洗刷。

为了你,他们甘愿吃苦受累,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于是,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了祖国多出石油,他们天不怕,地不怕,哪里有石油,那里就是自己的家。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回荡。

正是有了这样“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才有了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载人飞船的翱翔太空;才有了“高峡出平湖”宏伟蓝图的实现,震惊世界的港珠澳大桥的胜利竣工。

祖国,我想对你说。

70年,太多太多的苦难已化为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忘不了唐山、汶川大地震,忘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