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6474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高中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笔记: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聚落的含义和分类

②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

▲9.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1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2.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等的影响。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概念:

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分类:

按照性质与规模聚落,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表现

案例:

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

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还有防御作用。

地形类型:

P89图4-4平原:

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便于(大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使聚落(的位置选择比较自由,)规模较大,形态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多,聚落密度较大;宜发展成城市。

P89图4-3丘陵、山地:

由于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地形较平缓,土壤肥沃,接近水源,便于小规模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但规模较小不易扩大,形态多呈点状或带状;人口较少,相对分散,密度较小。

地形阻隔不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高原:

热带高原的墨西哥城、巴伐利亚(地势较高,气候凉爽)

温带高原(昆明、丽江古城;拉萨<高寒区的河谷气温较高>)

盆地:

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的关系

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中学地理复习图册060-061.JPG

从图文资料中可知,丽江古城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选择在云贵高原地势平坦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分成多股干流穿越城区。

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纳西族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原因:

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

(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丽江得以保持的自然条件是:

周边山高谷深,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当地水热条件好,生物资源丰富。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在盆地边缘的绿洲----表示景观,不表示地形类型)。

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对城镇有利的自然条件: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

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水源。

4.除地形之外,还有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社会经济因素。

分析影响聚落分布因素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1)主导因素分析法。

在影响聚落分布的诸因素中,总有一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因素,在分析时要紧紧抓住它。

例如武汉位于河流交汇处,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就是河流。

(2)综合因素分析法。

即对聚落分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力求全面彻底。

分析时一般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再把这两方面细化为各种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如图所示:

 

列表比较识记法

地区

聚落规模

分布特征

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

较大

相对集中,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较小

 相对分散,多呈点状或带状分布

 较少

高原、山区和平原等地形使聚落的分布产生明显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聚落地形位置

原因分析

聚落形态

高原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呈狭长的条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平原地区

聚落分布最密集区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①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

②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2.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

地区

地形特征

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沙漠广布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高原波状起伏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山河相间,地形崎岖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

原地区

平坦广阔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

陵山区

地形复杂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2010海南分析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地理原因。

屋顶坡度较小:

地处内陆,降水少。

不设北窗、墙体厚:

冬季严寒且漫长,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以防风、保温。

南面窗户较大:

以便采光和冬季接受更多阳光,提高屋内温度。

根据古罗马帝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兴盛的可能原因。

地形平坦;草原辽阔;河流水资源较丰富,灌溉农业及牧业较发达;处于古代贸易的交通要道。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城镇分布、资源、交通、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对交通建设限制少(但在水网密集区比水网稀疏区需造桥梁多,工程造价升高,如南方与北方),工程造价低;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生物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人口城镇密集,交通需求量大;方式多样,线路密集,呈网状分布。

选线时要注意少占耕地、避开沼泽,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丘陵、山地:

聚落较分散稀疏,交通需求量小;由于地形崎岖/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避开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带,如断层、地震带、滑坡、泥石流,岩溶地貌区,高寒冻土区,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避开陡坡,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线路曲折,在山坡呈“之”字形(沿等高线修建盘山公路),工程造价高;(有利地形位置选择比较有限),只在山间沿谷地/沿山麓、缓坡、山间盆地、河谷谷地,沿等高线,地形较平缓,工程造价低。

 

在进行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交通线路的选线原则可总结如图所示:

案例: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征。

-----说明中国交通线与地形的关系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四川盆地

布局特点

形态特征

方式

东部平原

稠密

呈网状分布

方式多样

西部川西高原

稀疏、沿河分布

成因:

降低工程造价。

呈“之”字形

=沿等高线

方式单一、公路为主

呈环状分布:

塔里木盆地边缘、台湾岛

兰州市:

交通线沿河谷东西走向为主

城市形态呈带状----主导因素是地形;

兰州市区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P93活动题:

A.最短。

跨山顶、坡度大、修建成本高、运营不安全,

工程造价高;

B较长。

沿山谷修建,要穿越鞍部、坡度较大;

C较长。

坡度最小、相对而言较合理。

隧道选择背斜、避开向斜:

无法避开可或隧道。

3.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如下表所示: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密度

线路形态

网状分布,线路较直

呈“之”字形,线路曲折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图4-16

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据图回答:

这两幅图反映了影响交通线路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

这两幅图形象地反映了科技因素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能,能够在崇山峻岭中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线路,说明了科技进步使地形因素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不断减小。

教材第89~90页活动答案:

1.

(1)图4-3为山区聚落,图4-4为平原地区的聚落

5.略。

二、教材第91页活动

答案:

1.第三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依次减小。

2.我国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势较高,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线路稀疏。

三、教材第93页活动

答案:

1.

(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

(2)以东西走向为主。

(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影响很大。

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

2.C 理由:

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带来很大困难,工程造价高;B方案线路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方案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故C方案比较合理。

四、教材第94页活动

答案:

四川盆地周围山地环绕,地形闭塞,山地阻隔了其对外交通联系,因此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6.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考察公路选线方案,下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思考完成。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    合理,理由是什么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什么

(3)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    。

a到b和c到d的直线距离相等,a到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    c到d线路。

 

解析:

b到a线路在山区,应避开陡坡,以节省成本;兴修交通线的目的是调动沿线经济的发展,等级较低的交通线应尽量联系居民点;在山区兴修交通线,为了避开不利地形,节约成本,线路往往呈“之”字形分布。

答案:

(1)② 受地形的影响,山谷中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多地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迂回前进 大于

▲3.全球气候变化

①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图示

▲4.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标: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模仿读图分析表述能力

度量指标:

温度、降水量、风等气候要素的变化;

雪线:

平衡线,一种气候标志线:

决定因素:

气温、降水量、地形条件

冰期:

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大陆冰川覆盖了北美洲大部分地区;间冰期:

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

冰盖/冰原:

由多年冰雪压积而成的巨厚冰体,尚存南极冰盖、格陵兰冰盖,是庞大的固体淡水库

 

地质时期:

1万年以前,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

历史时期:

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以后,近1万年来的气候;

近现代气候:

近一两百年来,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

震旦纪、石叠二炭纪、第四纪大冰期;

大冰期之间相隔2亿-3亿年为大间冰期。

期间气候波动变化=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一般温暖期比现在干旱;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地质时期:

 

解释气温距平变化,雪线作为气候变化标志线。

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公元前5000~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

对环境的影响:

年均温比现在高3-4℃,北半球极地冰盖消失海平面上升75cm;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展到加拿大、英格兰;出现于14-17世纪欧洲的小冰期,使传统农作物歉收绝收。

历史时期:

 

自1861年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除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减少外,北半球中高纬降水量比热带地区增加更多。

0.5%-1%/年0.2%-0.3%/年

对环境影响:

雪盖、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冰川融化、海水增温体积膨胀);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1/3动植物的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会导致大量物种灭绝,极地动物的栖息地减少;(CO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有可能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

对人类的影响:

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开发利用难度;加强了自然灾害(北半球中高纬暴雨增加,亚洲、非洲干旱增加;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侵蚀造成沿海巨大经济损失);影响农业生产领域(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CO浓度增加,对我国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通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旱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危害人体健康。

近现代气候变化:

 

措施:

(通用)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率②调整能源结构,采用新能源、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保护森林④加强国际合作⑤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案例:

海平面上升,会对天津造成哪些影响?

海水倒灌;地下水质下降;土壤盐化加剧;港口及其他设施、工业废水排放也会受到影响。

▲5.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a

▲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b

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c

▲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

1、基本概念:

直接从自然界获取水能∨水电×

产生经济价值

物质或能量

属性: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按自然属性分类:

矿产资源(非)、气候、水、土地、生物资源

按自我可再生性质分类: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不合理开发利用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分布具有规律的

地域分布都是不均衡的

结合陆地资源的特征举例说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①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自然资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对自然资源利用要综合考虑和对策;

 

能源:

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是物质的运动,统称能源。

按其形成和来源来分: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日地月引力形成的潮汐能。

可再生资源有:

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

非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可燃冰(化石燃料---沉积岩)

常规能源:

多年来大规模使用: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新能源:

20世纪中叶以来才开始被利用:

核能、地热能、海洋能、太阳能、沼气、风能(重新利用于发电)

一次能源:

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人们需要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

如:

汽油、焦炭、煤气、蒸汽、电能

发热量:

原煤/千克5000千卡石油10,000千卡

天然气/m9310卡标准煤/千克7000千卡

煤与石油:

优:

分布广,储量大(探明储量是石油的20倍)开发

利用技术难度不大;

缺:

发热量、燃烧率不高;运输使用不便;灰渣、粉尘

多,容易污染环境;不能直接用于汽车燃料;

煤炭的用途:

燃料、工业原料;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意义:

新能源多属于可再生资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改善能源结构,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可燃冰:

水+天然气的固体(低温高压条件)

储存位置:

深海底、陆地冻土区;使用方便,燃烧率高,发热率高(煤石油10倍)是化工原料,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的2倍;开采条件恶劣;易气化;易造成生态破坏。

 

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发展阶段

时期

人类技术水平

新增加的自然资源种类

工业部门及城市

狩猎-采集社会

旧石器时代

粗制石器、钻木取火

燧石、树木、鱼兽、果

新石器时代

精制石器、刀耕火种

栽培植物、驯化动物

农业社会

青铜器时代

青铜斧、犁、冶铜技术、轮轴机械、灌溉技术、木结构建筑

铜锡耕地木材河流

铁器时代

铁斧、犁、刀、冶铁技术、齿轮传动机械、石结构建筑

铁铅金银汞石料水力

中世纪

风车、航海

风能、海洋水产

文艺复兴时期

爆破技术

硝石(制造炸药与肥料)

工业社会

产业革命时期

蒸汽机为标志

煤的大量使用

第一次技术革命:

煤炭工业、20世纪初“煤炭”时代;最早工业中心:

英国的曼(棉纺织工业中心)斯特、伯明翰(钢铁工业中心)形成了以煤炭、钢铁工业为骨干的大型工业区;棉纺织工业:

顿巴斯(俄国)、鲁尔(德)、阿巴拉亚矿区(美)

殖民时期

火车、轮船、电力、炼钢、汽车、内燃机

石油

第二次技术革命:

19世纪70年代,以电气化为标志,兴起钢铁工业、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加工、汽车飞机制造,形成了:

西欧、美国两大工业基地,如系欧德鲁尔区、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英国的中部,美德赶上了英国。

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决定因素:

靠近矿产资源富集地区。

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交通运输便利程度;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飞机、化肥

铝、磷、钾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人造纤维、原子技术

稀有元素、放射性元素;石油和煤不仅作为能源,也作为原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技术

更多的稀有金属、半导体元素、遗传基因

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等)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

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

20世纪60年代开始,石油时代,过渡期仍然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兴起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激光工业、生物制药;形成新兴工业中心:

美国的西部、南部“阳光地带”的新兴电子、宇航工业、英国英格兰地区、德国南部慕尼黑的宇航、电子等、美国“硅谷”-旧金山、日本“硅岛”-九州岛、印度-班加罗尔、中国-中关村;新兴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

知识与技术

阐述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结论:

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越来越低;自然资源是人类物质基础,其数量分布、开发利用条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种类越多,利用范围越广,利用深度拓展。

世界和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及其变化

长远看。

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化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多样化利用阶段

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下降,总生产量和消费量增加很快,导致比例下降,数量仍在增加。

 

 

▲8.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

▲9.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10.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引入: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资源,受惠于自然的同时,也受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对人类产生的危害。

基本概念:

自然灾害纯自然原因;造成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自然现象。

按成因可分为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流沙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海水入侵、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

危害:

直接或间接造成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区划图册P44

特点:

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

最常见:

洪涝、干旱/旱涝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角度:

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洪水来量+泄洪能力+滞洪能力+堤坝)

自然原因:

气候:

副高异常--雨带移动异常(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台风;

我国暴雨特点:

北方地区特点:

雨季短,夏季暴雨集中;

南方地区特点:

暴雨历时长、强度大---洪水表现:

发生早、

来势猛;洪峰次数多、水位高;持续时间长。

融雪性洪水:

长时间寒冷降雪,积雪厚,短时间增温融雪;

地形:

东部地区地势低平,多洼地,容易积水,行洪不畅,河道泛滥;

迎风坡长时间的地形雨;

河流:

水系形状、比降、河道曲直、有无湖泊调节径流、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洪水易泛滥成灾、

水位高低、洪枯流量变化大;发生凌汛;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特别是雨季大范围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洪水来量大,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灾害;

植被:

植被状况(涵养水源、削减洪峰)

人为原因: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占用分洪区;

城市化发展,生态破坏,水系破坏;地面沉降明显;

从自然和人类活动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画出淮河流域界线。

自然:

洪水来量:

受梅雨、台风影响,夏季暴雨集中;

水系:

上中游呈扇形水系,源短流急,汇水快,干流压力大;中上游河道弯曲狭窄,泄洪不畅;

泄洪能力:

(地形)中下游地势低平(河床纵向比降小/落差小),洪水下泄缓慢;中上游河道弯曲狭窄,下游无直接入海口,泄洪不畅;地上河;堤坝抗洪能力差;

滞洪能力:

调洪、滞洪场所(少湖泊、水库)不足;湖泊泥沙淤积,洪泽湖已成“地上湖”;

长江没有足够的调洪和滞洪、蓄洪场所;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

洪峰流量减少而水位却上升,说明河道、湖泊淤积,使河道湖泊调峰能力下降;

人为:

植被破坏/滥伐森林,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床抬升,使湖泊萎缩,调蓄/削峰补枯能力下降;占用分洪区;水库少。

措施:

水利工程:

上游修建水库(三峡工程);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疏浚、疏通)整治河道/湖泊;修筑堤坝;开挖入长江水道/下游开挖入海新河。

生态工程: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改进耕作制度;上游植树造林,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遏制水土流失加剧;

工程措施:

 

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政府民间救助;实行防灾保险;拟定居民紧急撤离计划、对策。

非工程措施:

 

12.山东33.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采取不同措施。

A.植树造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