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6525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8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docx

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

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二地理(必修)期末综合练习四

14.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D.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

17.读下图为①(105°E,26°N)、②(128°E,42°N)、③(90°E,43°N)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

24.读某国人口构成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

31.地轴和晨昏线所成夹角的度数恰好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

B

解析:

晨昏线与地轴夹角的度数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度数

33.在锋面系统中,冷锋的锋后和暖锋的锋前易形成降水,例如梅雨天气的形成。

B

43.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

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  :

_水循环__、_大气循环_、__生物循环_、__岩石圈物质循环_。

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气候要素的

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二地理(必修)期末综合练习一93分

下表为某国不同年份人口增长变化比较表,据此完成15-16题。

年份

出生率%

3.8

2.8

4.1

1.5

死亡率%

1.8

1.5

3.9

0.8

自然增长率%

2

1.3

0.2

0.7

14.目前该国

A.人均寿命较短B.少年儿童比重呈降低趋势C.老龄化趋势减缓D.社保负担减轻

图19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9分)

(2)在①②③三处住宅区中,最有可能属于高级住宅区是②,理由是位于河流上游方向,附近有湿地公园,环境优美;公路干道通过,交通便利(2分)

(3)⑤处是该城市传统工业区,其主导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钢铁工业,⑤处工业区集聚的主要条件有煤、铁资源丰富;近铁路,交通便利

(4)④处布局高科技产业园的主要条件有离机场较近,交通快捷;靠近湿地公园,环境优美。

全A计划考点演练

P116

11.嫦娥二号发射后所进行的探测工作未涉及以下的哪一星系

A、地月系B、太阳系C、总星系D、河外星系

三、1.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2)属类地行星的有      (填字母)。

据图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是

解析: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其结构分为三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和土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中,木星的体积、质量最大,土星的卫星最多,地球的平均密度最大,土星的平均密度最小,公转的周期与距离太阳的距离成正比。

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问有一个小行星带。

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近圆性(公转轨道接近于圆)和共面性(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而地球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这些是地球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

学习时应注意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地球为什么具备这样的条件,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之间的区别。

P117

(1)2.在八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现象很相似,主要表现为

①火星有类似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②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都比较适中③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与地球很接近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

答案:

5.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会引起地球电离层的扰动,使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到影响

B、使地球电离层突然出现“磁暴”现象

C、太阳活动会对两极地球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影响,还会出现极光

D、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没有任何关系

(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 ③地球上大气层对地面有保温效应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P118

如下图所示,当地球上夜半球与东半球重合时,回答7~8题。

7.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

A、(70°E,0°)B、(90°W,0°)

C、(110°W,0°)D、(180°E,0°)

8.此时北京时间是

A、15时20分B、3时20分

C、6时D、21时40分

【答案】B

 解析:

由70°E为24点可以求出东八区的时间为3时20分

P119

2.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3)此时地球上除日界线两侧日期不同外,还有一条经线的东西两侧日期也不相同,这条经线是150ºW。

(5)从昼夜半球看,图中NAS叫晨线。

二、我国一旅游团准备去韩国釜山(35020′N、1290E)旅游.据此回答2题.

2.该飞机于北京时间12点从北京起飞,一小时后到达釜山,当地的区时应是()

A.12点B.13点C.14点D.都不是

6..假设某河流自西向东流,流水对北岸的侵蚀比南岸严重,而且在该区域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则该河流所处的纬度可能是

A.20°SB.20°NC.30°SD.30°N

P122

5.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整个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

A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县(约113?

?

E,34?

?

N),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

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见下左图),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利用它可以了解四季变化。

   

(1)横梁在“长堤”上的正午投影逐日向 (填写方向)移动。

(3)每日横梁在“长堤”上离观星台最近的投影出现时间比北京时间12:

00早还是晚?

为什么?

答:

                                                                      

(4)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夏至日时横梁在“长堤”上正午投影的位置有何变化?

为什么?

答:

变远(或向北移动)    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移至北纬23度26分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横梁在“长堤”上正午投影距观星台更远

P125

4.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B.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C.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D.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

答案:

A解析:

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中,岩石经变质作用,其中的矿物成分重新排列,有用的矿物成分富集在一起,形成矿产资源;岩石出露地表,被外力侵蚀,密度大的先沉积,也易使一些有用矿物富集。

变质岩经地壳运动上升到地表,受外力作用在低洼的地方沉积而形成沉积岩。

P126

(2011·武汉高一期末)读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回答问题。

(2)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分别是:

H__外力作用______

(3)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指由岩浆到__各类岩石_再到_新的岩浆_的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由各部分的位置可以确定G为地幔,E为岩浆。

A、D由E形成,根据其位置可以确定D位于地壳内部为侵入型岩浆岩,A出露地表为喷出型岩浆岩;C由沉积物形成应为沉积岩。

B由A、C、D形成应为变质岩。

地壳的物质循环是指由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再由各类岩石形成新岩浆的循环往复过程。

根据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确定各字母的含义。

二、冲A行动——迈向成功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图2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2.图示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曾经受到过变质作用B.存在火山遗迹C.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分布D.适宜建大坝水库

P128

1.褶皱和断层是内力作用的最常见形式。

B

解析:

+岩浆活动

P129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_山谷_,原因是_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为谷地_;向斜在地貌上是_山地 ,原因是_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_。

读某地储油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图中的储油构造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出油量会逐渐减少,这时采用向油井中注水的办法,原因是水的密度比油重,向地下注水既可以富集石油,又可以提升石油在地下的位置。

解析;依据物理学的知识,即可判断出三者的分异规律及向油井中注水的原因所在。

(4)岩层a形成时期的地质环境是(  )

A.沉积作用为主         B.火山爆发 

C.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D.风化作用为主

答案:

A解析:

由图可知岩层a为储集层,该层有沉积的矿物,因此以沉积作用为主。

P130

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着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面的问题作简要的分析说明。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  ,甲、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沉积作用形成的。

(与你答案不一样,你的是外力)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__甲 _地比较好。

(5)下列地区的形成中,与甲地的地质构造有关的是__D________(选择填空)。

A.东非大裂谷   B.华山    C.渭河平原   D.喜马拉雅山

P132

3.热力环流中气流始终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B

解析:

在热力环流形成后,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在热力环流系统中,在垂直方向上由于空气冷却,会出现由低压流向高压的现象。

热的地区不一定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如副热带地区。

(三)综合题

答案:

二、冲A行动——迈向成功

图12是“大气热力作用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a            B.b                   C.c              D.d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a            B.b                   C.c              D.d

答案:

1.B 2.C

解析:

1.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环节应为b

2.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主要是大气逆辐射,环节应为c

3.图3为“城市风原理逻辑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热力环流的某个环节数字序号为具体内容,下列组合最恰当的是

①城区和邓区地面冷热不均          ②空气垂直运动

③高空、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④空气水平运动

A.甲①,乙④,丙③,丁②      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C.甲③,乙②,丙①,丁④      D.甲②,乙③,丙①,丁④

答案:

B

(二)综合题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示意图”,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近地面__C_点是高压区,_A_点是低压区。

(2)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图略(为逆时针方向运动)

(3)如果不考虑摩擦力,B点吹_偏北_风。

(与你答案不一样,你的是西风)

(4)A、B、C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上,此时若地球位于远日点,则A点处在_陆地_(陆地或海洋)

解析:

因1、2、3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所以1、2、3三点气压相等;又因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所以1>5,4>3,故5点气压比4点气压小,在高空产生自东向西运动的气流,形成近地面气压的差异C>A。

第七讲气压带与风带P134

7.在大陆西岸,常年受该纬度带盛行风影响的气候类型是                             (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D解析:

由纬度可确定该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为盛行西风。

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8.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地区的天气特征是

A.高温多雨B.高温少雨C.温和多雨D.温和少雨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带全年盛行下沉气流,要它控制下全年高温少雨。

正确答案选B

P135

3.北半球的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南半球的西北风带风为西北风。

A

P136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A气压中心的名称:

A_亚洲高压____。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_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副极地低压带。

(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西北_风,D点盛行_东北_风,我国的天气以_寒冷干燥____为主要特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看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

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答案:

B解析:

在低纬环流中,盛行上升气流的丁为赤道低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的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原因;①为低纬信风带。

常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干旱,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下列四种气候类型中,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是( A )

 

三、综合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为_1 _月图,B为__7_月图,理由是_A图的亚洲大陆,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证明大陆有高压中心;B图风由海洋吹向陆地,说明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是夏季。

(2)A图中高气压的位置在_蒙古、西伯利亚_一带,如无海陆热力差异,在其纬度上分布着_副极地低气压_带,高压形成的原因是_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_。

(3)①为_东北_季风,它使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形成_旱_季,原因是_风从陆地吹来。

(4)②为__西南_季风,它使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形成_雨_季。

(5)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征是_高温多雨_,原因是东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_。

冬季气候特征为_寒冷干燥 _,理由是_西北季风来自较高纬度大陆_。

解析:

此题可以说明:

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②季风的形成原因;③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亚欧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上气温高,形成了亚洲低压,其中心位于30°N附近。

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空气强烈收缩下沉形成亚洲高压。

气候和风向密切相关,风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使受其影响地区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则相反。

风由大陆吹来则较干燥,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带来降水。

我国东部地区1、7月份等压线基本上与经线平行,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再加上地转偏向力因素,冬季盛行西北季风,由高纬度大陆吹来,故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季风,由低纬度的海洋吹来,所以高温多雨。

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夏半年盛行从赤道的海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形成雨季。

P139

2.若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季风环流,则此季节江苏省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

C.寒冷干燥D.温和多雨

5.图5为P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及气候资料图,读

图可知

A.R河入海口北岸堆积,南岸侵蚀

B.P地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C.A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D.P地呈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网上答案为A

(二)综合题

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5)气候⑦在北美洲不如亚洲典型的原因是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解析:

气候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北美洲不如亚洲典型的原因是由于在北美洲的东南部相对于最大大陆的亚欧大陆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季风不活跃;

 

P141

7.上图所示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

A.低温少雨B.温和多雨C.炎热干燥D.炎热多雨

解析:

图中气温下降,气压升高,为冷锋,从图中气温的数值可知是冬季,因此是低温少雨。

 

P142

1.无论何种锋始终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降水的位置始终主要集中在冷气团一侧。

A

(三)综合题

1.读下面两幅天气系统,分析回答

(1)左图天气系统的名称是,判断理由

右图天气名称是

第10讲水循环P145

2.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a—d环节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

②b环节直接为陆地降水输送大量水汽

③c环节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有重要意义

④d环节水量受地表植被条件影响不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P146

8.读“淮河流域图”,回答1~2题。

2.淮河流域建设了多座水库,根本目的是

A.改变淮河流域气候      B.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C.调节干流的流量        D.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解析:

2.淮河流域建设了多座水库,根本目的是防洪,调节干流的流量

P147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如果此图表示北半球中纬度的大气环流圈,B、C在近地面,A、D在高空,则②是_西风带__(气压带或风带),在其控制下的气候特征是_温和湿润__。

P148

3.下图中的四幅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正确的是(实线箭头表示暖流,虚线箭头表示寒流)

A                  B                  C                 D

答案:

C

P149

在夏威夷海岸与北美洲海岸之间出现了一个“太平洋垃圾大板块”,可称之为世界“第八大洲”。

这个“垃圾洲”由数百万吨被海水冲积于此的塑料垃圾组成。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海岸目前正经受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危险局面。

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下面试题。

11.下列洋流中,促使垃圾在太平洋上聚集,形成“垃圾洲”的主要洋流可能有(  )

①北太平洋暖流 ②加利福尼亚寒流 ③阿拉斯加暖流 ④北大西洋暖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使该“垃圾洲”让美国海岸面临“危险局面”的洋流是(  )

A.北赤道暖流 B.加利福尼亚寒流 C.日本暖流 D.阿拉斯加暖流

答案:

B解析:

由图文材料可知,“垃圾洲”是在北太平洋的中低纬环流的作用下形成,在加利福尼亚寒流作用下会靠近美国海岸。

(三)综合题

1.读“洋流模式图(图15)”,回答下列问题。

(2)从图示来看,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是: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_副热带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_副极地_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_西风漂流__。

(3)图中数字②表示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降温减湿_,①代表的洋流附近形成了世界性大渔场,其原因是_盛行上升流,营养物质丰富

解析:

(1)图中数字代表的洋流中,属于暖流的是③,从低纬向高纬流,水温比流经海域高

(2)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3)数字②表示的洋流为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①代表的洋流附近形成了世界性大渔场原因是盛行上升流,营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存,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食物。

(二)综合题

读南美洲周边海区表层海水等温线图,回答问题。

(7分)

 海水是海洋中各种现象、运动和过程存在的介质,海洋中很多现象和过程与海水温度等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

1.等温线Ml和M4相比,温度数值较高的是_M1__

 ①、②两海域中,表层海水温度较低的是__①_______。

3.甲处是世界著名的__秘鲁_渔场,与该渔场形成有关

 的洋流按成因划分属于__涌升流__。

 

第12讲P151

读图,回答2题。

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答案:

C解析:

本题组以某地区各自然要素关系图切入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第1题,图中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2题,图中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因此发育了贫瘠的红壤。

P152

1.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

A_热带雨林带,B_热带草原带__,C_热带荒漠带__,D__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_。

(2)从图中可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为_赤道_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_纬度_变化的方向更替,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_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_热量_为基础的,在高纬地区表现明显。

解析:

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的南北两侧为热带荒漠带,热带荒漠带的南北两侧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城分异,它们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P154材料

(2)根据材料探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答: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即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势力特别强盛。

 

(3)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整体  性,这种特性表现在:

答: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的改变: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周围区域环境状况的改变。

解析:

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对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气候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地理走向世界的重要领域;本题主要从其对大气环流形式的影响上进行探究,在读懂环流形式图的基础上,迁移相关地理空间位置分布即可作答。

P155

读我国村落的两种平面形态示意图

2. 有关甲、乙两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乙图村落呈带状并沿河道延伸

B.甲图一般分布在北方,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C.乙图聚落用水和交通便利,便于搬迁

D.从自然环境条件考虑,甲比乙较容易发展成城市

答案:

C(提示:

北方由于地形较平坦,多为大型聚落,规模大,密度较小)

3.(与你答案不一样,你答案是B)下列属于与甲图聚落分布形态一致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