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6596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docx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办法

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成贵铁路隧道比重大,安全风险高,为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及质量,规范成贵铁路隧道监控量测管理,根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和《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以及《关于印发〈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标准化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工管办函〔2014〕92号)的相关要求,结合本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工作应作为确保安全的关键工序纳入隧道开工条件之一,施工中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实施。

项目经理对本标段内的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工作负总责。

第二章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目标

第三条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管理目标:

1.指导隧道施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杜绝因监控量测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安全事故,尤其要杜绝施作初期支护后因监控量测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关门”事故。

2.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3.确保结构的稳定性,验证支护结构效果,为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提供依据,为优化和变更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4.实现监控量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预警发布与处理全过程信息化管理,APP采集软件、现场网络条件、专用电脑及客户端等软硬件系统应执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数据接口暂行规定》(工管办函〔2014〕75号)。

第三章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成贵铁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行建设、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建设单位是建设项目监控量测管理的责任主体,设计单位是监控量测设计的责任单位,施工单位是监控量测实施主体,监理单位是监控量测实施的检查单位。

各参建单位应成立监控量测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责任体系。

第五条建设单位职责

1.制定监控量测管理实施办法,明确管理体系和规范管理流程。

2.配备信息化管理员,专人负责,组织数据采集应用软件培训。

3.明确各参建单位和人员责任,对各参建单位监控量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成贵公司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工程部长、安质部长、综合部长、段落指挥部主管副指挥长为副组长,工程部主管工程师、段落指挥部工程分部负责人及主管工程师、安质分部负责人为组员的监控量测管理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程部,负责监控量测的日常管理工作。

各部门、段落指挥部主要职责如下:

综合部:

负责公司监控量测网络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工程部:

负责数据采集应用软件培训;负责日常监控量测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指导、检查、督促各参建单位监控量测工作;对重大变形异常段(红色预警)及时了解情况,督促相关单位完成处理,跟踪处理结果;负责对参建设计、施工、监理等监控量测工作的检查考核;负责与软件服务商沟通协调,督促其对现场提供服务保障;负责监控量测中有关技术参数、技术方案优化等牵头组织设计研究;负责定期编发监控量测简报。

指定一名专业工程师兼(专)职负责隧道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工作。

安质部:

参加公司组织的重大变形异常段原因分析和处理。

段落指挥部:

对施工单位监控量测信息平台和现场配置(人员、设备、布点等)进行检查验收。

根据信息平台发布预警信息了解情况并督促相关单位及时对变形异常段进行处理,盯控预警信息处理闭环。

第六条施工单位职责

1.建立本标段监控量测信息平台,完善监控量测管理组织体系及责任分工,人员设备配备应满足要求。

2.编制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包括实施项目、办法、频率、人员设备配置、信息反馈及处置等内容,报监理单位批准实施,报段落指挥部、公司工程部核备。

3.按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组织实施,明确施工现场布点、实测、上传数据核对等工作负责人,项目客户端管理配置专业人员,配备符合要求的仪器和设备。

确保监控量测项目及频率符合规范及现场实际要求,保证监控量测数据的真实、及时和完整。

4.落实根据监控量测管理等级采取的相应施工措施。

出现预警后,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预警。

5.负责在实施监控量测工作前,填写监控量测日志表,详细记录监控量测实施部位里程位置,工况环境及地质简明情况。

监控量测日志表

序号

日期时间

量测部位

备注

上导里程

中导里程

下导里程

仰拱里程

说明:

1.监控量测日志表由监控量测实施人员填写

2.备注栏中填写对量测有影响情况如:

点位损坏、数据传输、停测原因等,以及向上级管理人员汇报,掌子面工程地质进行直观描述,初期支护观察情况等简要说明。

6.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据采集和上传,在每个掌子面完成量测后实时上网传输,根据软件分析结果,对出现异常的部位(平台预警部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措施及时录入信息管理平台。

7.专人负责终端机管理,专机专用,终端机不得进行其他工作。

同时建立管理台帐和月报制度,结合地质情况分析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预警后采取工程措施的效果,对施工安全进行评价。

在月报中对安全管理基准(变形速率和累计变化量)进行分析评估,并对预留变形量提出调整建议,每月25日前向监理单位、段落指挥部、公司工程部上报月报。

月报重点内容:

结合地质情况分析变形规律;分析各隧道掌子面的安全状态;分析各类预警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及其控制变形的效果;提出预警基准调整建议;现场监控量测管理中好的经验和存在问题(针对客户端、手机用户、网页);监控量测系统平台使用过程中的优化改进建议等。

8.监控量测点的布设要保证及时布设测点且牢固可靠,反射贴片与全站仪激光束基本正交。

9.认真落实变形异常段的处理措施。

10.明确施工现场布点、实测、上传数据核对等工作负责人。

项目客户端管理作为监控量测工作信息化的核心,人员配置必须具有工程技术、监控量测、电脑操作、网络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且熟练操作本信息化系统。

11.项目部应设一专业监控量测工程师,负责掌握每天标段内所有测点的监控量测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相关领导。

项目经理、分管副经理、总工程师、安质部长及工程部长每天应掌握管段内的预警信息并及时组织处理,消除预警。

第七条设计单位职责

1.设计文件中应明确需量测监控的项目及相关技术要求。

2.确定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值,并结合实际评估论证后相应调整。

3.对监控量测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及时提出技术方案和确定工程措施。

4.根据二次衬砌结构稳定情况确定需长期观测的隧道及监控量测项目,报段落指挥部批准实施并报公司工程部核备。

第八条监理单位职责

1.组织核对设计文件中提出的监控量测项目是否齐全,能否满足规范要求。

2.负责审批施工单位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对量测人员、仪器设备不到位的隧道,不得同意施工或给予暂停施工。

3.监督、检查监控量测工作实施情况。

重点核查测点埋设是否符合规定,跟踪检查现场量测、监测记录、数据分析处理、信息传递等情况,并作好记录。

当对监测结果有疑问时必须进行复测,每月每个掌子面必须进行一次抽查实测。

4.对量测实施不到位的,可发出书面通知单,要求限期整改,并将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建设单位。

5.负责组织总结监控量测工作(每月监理例会要总结当月的监控量测工作,监理月报中应反映监控量测实施情况),协调解决监控量测有关事宜,改进量测监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6.各监理单位应安排专人每天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浏览,对错误数据、漏测(传)数据、报警数据进行现场核实、处理,必要时上报建设单位,并留有处理情况记录等管理痕迹。

对信息平台中自动形成的黄色、红色预警后采取的措施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7.总监、副总监、分站长每天应掌握管段内的预警信息,专业监理工程师每天应掌握所管隧道的监控量测运行情况,并按规定和有关要求,对异常情况进行组织、督促,监督施工单位处理。

第四章监控量测管理等级和工作流程

第九条采用变形总量和变形速率对隧道安全进行等级管理。

1.位移管理等级(见表3-1)及采取措施(见表3-2)。

 

表3-1位移管理等级

安全等级

变形量/mm

正常

(绿色)

预警二级(黄色)

预警一级(红色)

备注

围岩级别

<26

26~53

>53

不包括高地应力软岩和膨胀岩隧道

<33

33~66

>66

Ⅴ、Ⅵ

<50

50~100

>100

注:

“~”含义为包括上、下限值

(已根据成贵调【2014】10号要求修改极限位移值)

表3-2措施对应表

安全等级

处理措施

正常(绿色)

正常施工

预警二级(黄色)

加强监测,必要时采取网喷混凝土等措施进行补强

预警一级(红色)

暂停施工,增设横、竖支撑进行抢险,后续施工时,应加强支护,调整施工工法。

2.测点位移速率≥5mm/d时,由监理工程师组织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处理措施;当速率连续2天>10mm/d时,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原因分析和制定处理措施并上报建设单位段落指挥部批准;当测点位移速率大于15mm/d由公司段落指挥部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处理措施。

第十条变形总量应控制在管理等级范围内,当变形总量未达到控制基准时,采用变形速率的大小对稳定状态进行判断和控制。

第十一条监控量测数据整理、分析和反馈应符合下列要求,监控量测信息化系统工作流程见图3-1.

1.每次监控量测后应及时通过网络将数据上传到服务器。

2.通过专用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自动生成事态曲线图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并与位移管理等级进行比较。

3.出现红色预警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研究制定相应措施。

图3-1监控量测信息化系统工作流程图

第五章监控量测基本规定、工作程序及有关要求

第十二条现场监控量测工作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现场情况的初始调查;

2.编制本标段监控量测实施细则;

3.布设测点并取得初始监测值;

4.按规定要求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及原始数据的上传;

5.监控量测成果的分析及信息反馈,总结采取工程措施后的效果。

6.提交监控量测成果(平台完成)。

第十三条监控量测系统应可靠、稳定、耐久,在服务期内运转正常。

客户端PC机专机专用,专人管理。

仪器设备应按规定进行检查、校对和标定。

用于上传数据的手机或其他手持通讯设备,必须与测量仪器固定匹配。

第十四条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严防损坏。

测点编号原则如下:

拱顶沉降点—GD(如GD832+825),周边收敛测线—ZB(如:

ZB832+825-1、ZB832+825-2),地表沉降点—DB(如:

DB832+825-1、DB832+825-2,自左向右布设)等。

如果测点被破坏,应及时补设,其中拱顶只设一个沉降观测点。

第十五条施工现场必须建立严格的监控量测数据复核、审查制度,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如有监控量测数据缺失或异常,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详细记录。

测点坐标采用绝对坐标记录(或采用与绝对坐标网相关联的局域网坐标)。

第十六条根据监控量测精度要求,应减少系统误差,控制偶然误差,避免人为错误。

应经常采用相关方法对误差进行检验分析。

第十七条施工与监控量测应密切配合,监控量测元件的埋设与监控量测应列入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监控量测工作应尽量减少对施工工序的影响。

第十八条监控量测应作为施工组织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安全施工、质量控制及时提供围岩稳定性和支护、衬砌可靠性的信息,为施工中调整围岩级别、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和变更施工方法提供参考。

开工前应根据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进行监控量测设计。

该设计应包括:

量测项目、量测仪器、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信息反馈及量测人员组织等。

第十九条监控量测的项目应结合规范和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

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见表4-1、4-2)。

选测项目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及其它特殊要求,经参建各方研究确定。

表4-1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

1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察、地质罗盘、数码相机

2

衬砌前净空变化

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全站仪)

±1.0mm

一般进行水平收敛量测

3

拱顶下沉

全站仪

±1.0mm

4

地表下沉

全站仪

±1.0mm

浅埋隧道必测(H0≤30m)

表4-2监控量测选测项目

序号

监控量测项目

测试方法和仪表

测试精度

备注

1

隧底隆起

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

±1.0mm

2

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

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

±0.1mm

3

围岩内部位移

多点位移计

±0.1mm

4

围岩压力

压力盒

≤0.5%F.S.

5

二次衬砌接触压力

压力盒

≤0.5%F.S.

6

钢架受力

钢筋计、应变计

±0.1%F.S.

7

喷混凝土内力

混凝土应变计

±0.1%F.S.

8

锚杆轴力

钢筋计

±0.1%F.S.

9

二次衬砌内力

混凝土应变计、钢筋计

±0.1%F.S.

10

爆破振动

振动传感器、记录仪

1mm/s

临近建筑物

11

围岩弹性波速度

弹性波测试仪

12

孔隙水压力

水压计

13

水量

三角堰、流量计

13

纵向位移

多点位移计、全站仪

备注:

①F.S.为元件满量程;(应力应变的精度表述应为元器件满量程的比例)。

②监控量测选测项目除上表所列项目外,还包括设计单位针对工程实际情况有特殊要求作为选测项目。

第二十条隧道施工过程中应作好洞内外观察记录工作。

1.洞内观察分开挖工作面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1)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初喷混凝土之前进行。

重点观察记录工作面的水文和工程地质情况,并做好地质素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

对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应留存影像资料。

观察中发现工程地质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对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完成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变形状况,分析初期支护、二次衬砌的可靠性和围岩的稳定性,并记入施工(监理)日志。

2.洞外监测

(1)洞外监测的重点为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山间洼地、岩堆、破碎带、地表塌陷区、及偏压洞口的地表开裂、下沉和隧道洞口边、仰坡的稳定状态、地表渗、流水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2)地表下沉的量测必须在隧道开挖之前进行。

量测断面应与隧道内的量测处于同一横断面,观测点布置执行技术规程要求,监控范围应延伸布置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以外。

地表构筑物应在其周围增设观测点。

量测应超前于隧道开挖工作面进行(距离为隧道埋深与隧道开挖高度之和)。

监控量测时间应一直持续到地表下沉长期稳定、隧道衬砌施作完毕后停止。

第二十一条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其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等按表4-3规定进行。

不同施工方法量测断面布点示意图见图4-1-1~4。

测点或测线编号、点位埋设位置应按图示进行。

拱顶下沉原则上设一个测点。

表4-3必测项目量测断面间距

围岩级别

Ⅴ~Ⅳ

断面间距(m)

≯5

≯10

30~50

注:

①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②软岩隧道的观测断面适当加密;

③在特殊部位(斜井与正洞交叉口等)应加密测点布设断面,且点位可以不在一个断面上;④

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

图4-1-1台阶法开挖量测断面布点示意图

图4-1-2全断面法开挖量测断面布点示意图

图4-1-3CD法或CRD法开挖量测断面布点示意图

图4-1-4双侧壁导坑法开挖量测断面布点示意图

第二十二条拱顶下沉、收敛量测初读数宜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

同一处拱顶下沉、收敛量测、隧底隆起、围岩压力等洞内量测应设在同一断面,以便于整个量测形成信息体系,相互印证。

拱顶和地表下沉量测基点应与洞内、外水准基点建立联系。

第二十三条瓦斯隧道的监控量测信息化,应做到隧道内网络畅通,做到实时监测,实时上传。

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测量的时间、通风条件以及通讯设备的安全防爆。

第二十四条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测点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

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隧道宽度+埋深),地表有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

按照《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4.3.3要求布设。

地表下沉量测频率应与洞内量测频率相同。

第二十五条各项量测项目量测频率根据位移速度(见表4-4)确定。

表4-4量测频率(按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mm/d)

量测频率

≥5

2次/d

1-5

1次/d

0.5-1

1次/2~3d

0.2-0.5

1次/3d

<0.2

1次/7d

第二十六条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结束,或二衬紧跟后无法观测即结束量测。

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经各方研究后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第二十七条量测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次量测后应及时通过网络将电子数据整体传输上传至公司服务器用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时态曲线图的形成。

2.通过平台获取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

3.数据异常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由现场指挥部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研究制定相应措施。

隧道稳定性结合现场观测和位移发展变化趋势,综合以下几方面作出判别:

1.隧道开挖工作面状态及支护状态观测结果;

2.位移速度;

当出现下列失稳先兆时,施工单位应停止洞内掌子面作业,立即向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报告,由建设单位(或委托监理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应急抢险措施,及时组织人员实施。

1.局部石块坍塌或层状劈裂、喷混凝土层的大量开裂及钢架扭曲等;

2.累计位移量已达到极限位移的2/3时,且仍未发现位移速度有明显减缓的趋势;

3.初期支护接近侵入二次衬砌结构尺寸内。

第二十八条施工中应将现场监控量测作为工序纳入作业循环,并结合地质预报作出评价,优化设计参数,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十九条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接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和监测,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或增加量测的项目和内容。

量测数据应及时分析处理,并与工程类比法相结合,及时调整支护参数或施工决策。

在特殊地质、地形条件下隧道整体可能发生单向偏移时,对量测数据进行人工计算、分析。

第五章隧道监控量测信息系统的应用

第三十条在全线隧道推广应用。

施工、监理、设计等参建单位应按成贵公司要求与部署,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全面应用工程监控量测信息化系统。

第三十一条监控量测终端采集软件应经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组织评审通过。

第三十二条客户端PC机专机专用,专人管理。

用于上传数据的手机或其他手持通讯设备,应与测量仪器固定匹配。

第六章考核

第三十三条施工单位须按监控量测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监理单位强化过程监督,设计单位及时跟进调整方案,公司将定期和不定期对全线监控量测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和考核,原则上每半年不少于一次,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对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的信誉评价。

检查,考核主要内容及奖罚:

1.施工现场测点的布设、量测数据的上传。

对未及时进行测点布设和上传数据等行为,每个量测断面每滞后一天给予一张灰牌处罚。

2.现场量测至上传网络服务器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通过网络服务器平台查询标段整体出现一次给予批评,出现两次给予灰牌处罚,累计三次给予黄牌处罚。

3.对平台预警信息(包括错误数据产生的假性预警)处理权限和时效。

红色预警:

由项目总工或项目经理组织在2小时内启动消除预警程序。

黄色预警:

由工区技术负责人或工区经理以上人员组织在3小时内启动消除预警程序。

对于一次未及时处理预警的作业面给予一张灰牌处罚,对于单作业面累计三次未及时处理预警的给予黄牌处罚。

4.未按规定要求间距(误差允许在一榀钢架间距范围)进行量测断面布置或量测频率不满足规定要求的行为,累计发现五处给予一张黄牌处理。

5.项目经理、项目总工、总监理工程师在每天9点前必须掌握前一天平台上预警信息及处理措施;下午18点前掌握当天12点前平台上预警信息及处理措施。

经公司查询未按以上要求做到的累计2次给予相应单位一张灰牌处罚,累计5次给予相应单位一张黄牌处罚,累计超过5次的对相应单位进行全线通报批评并给予黄牌处罚。

6.施工单位应加强测点保护工作,当测点破坏后应及时补点监测,对每出现一次测点破坏后第二天还未补点量测的行为给予一张灰牌处罚。

对同一个作业面一周内对测点破坏2次或不按规定标准埋设点位或保护不力的给予一张灰牌处罚,3次的给予黄牌处罚,超过3次的进行全线通报批评,并给予黄牌处罚。

7.对采用黑客技术攻击网站及服务器进行数据篡改行为的单位给予重大不良行为记录的处罚。

8.在公司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中,对监控量测数据准确、上传及时、预警管理到位的标段给予绿牌奖励。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实施办法由成贵公司工程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