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6692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docx

高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高中生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技巧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

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要想做到雅这一点,必须对我国的古今语言十分熟悉,并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修养,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尤其是目前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并不太注重,因此翻译时能够做到信和达就已经很不错了。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技巧:

  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比如: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

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

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

”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

《狼》:

“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

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比如《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如《观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

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如《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

”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如《出师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

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如《核舟记》:

“石青糁之。

”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

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

如《鸿门宴》:

“秋毫不敢有所近。

”直译: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意译:

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

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

“(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

“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

“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

“(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

“夫战,勇气也。

    译句:

“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

“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句: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

“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

“甚矣!

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

“何以战?

”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句:

“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译句:

“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

“(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句: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

“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

“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

“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

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

“然则……”:

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

”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

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文言文翻译方法指导

(一)坚持四个步骤:

1、审:

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

2、切:

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用下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

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4、誊:

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二)关注七个重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

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

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

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08全国卷Ⅰ)

译文:

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例2:

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08山东卷)

译文:

哥哥说:

“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

”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关键点:

“无论”(两个单音词)“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3: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05湖北卷)

译文:

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例4: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06湖北卷)

译文:

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

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

“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

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判断句](08浙江卷)

译文:

(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说:

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宾语前置句](08全国卷Ⅱ)

译文:

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说:

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例3.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省略句](08江苏卷)

译文:

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解说:

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帝”。

例4.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被动句](08安徽卷)

译文:

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去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不能接受诏令。

解说:

无语言标志的被动句,“不容”即“不被宽容”。

例5:

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06湖北卷)

答案: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

(4分)

【解析】重点词:

纤微过失意思是有小的过错;捶楚,用杖打。

省略句。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

例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08四川卷)

译文:

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又辞官离去。

(得分点“故”为“原来”“谢”为“推辞”)

例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08四川卷)

译文:

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至行”为“崇高品行”)

例3: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2005年高考湖北卷)

译文:

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分析:

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

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

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否则,就会出现错误。

例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古今异义,实词)(08江苏卷)

解说:

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2.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古今异义,虚词)(08山东卷)

解说:

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

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

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1: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2004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

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

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

所以该句应译为:

(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

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2:

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年高考山东卷)

分析:

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

该句应译为:

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

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复合虚词)(08宁夏、海南卷)

解说:

“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复合虚词)(08江苏卷)

解说:

“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例3.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

(复合虚词)(08天津卷)

解说:

“是其”由两个代词构成,用作主语通常偏指“是”,“是其”应译为“这”。

例4.非若吏人、百姓然(固定格式)(08上海卷)

解说:

“若……然”,由动词“若”和助词“然”组成,表示比拟,可译为“像……似的”。

例4.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固定格式)(08安徽卷)

解说:

“岂……哉”,由副词“岂”和语气词“哉”组成,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呢”。

例5.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固定格式)(08湖北卷)

解说:

“虽……亦”,由连词“虽”和副词“亦”组成,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也”。

例6:

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

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

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

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

正确的翻译应为: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7: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2004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

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

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

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

例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分析:

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

即此句应译为:

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

何以……为?

(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

(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

(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

(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

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

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

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

例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91年高考全国卷)

分析:

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

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

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

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

此句应译为: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2:

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

(2002年高考上海卷)

分析:

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3: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密《陈情表》)

分析:

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

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

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

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4:

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

“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

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

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

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

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

文言文翻译技巧(高中)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意义比较实在,表示事物、动作、行为、变化、性质、状态、时间、处所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八类。

实词可以根据意义和功能分成体词和谓词两大类。

八类实词中,只有副词既不属于体词,也不属于谓词。

体词主要用来指称人或事物,以名词为代表,数词、量词、区别词和代替这几类词的代词。

谓词主要用来陈述,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和代替这两类词的代词。

体词和谓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

体词主要作主语和宾语,谓词主要作谓语,谓词前可以加上否定副词“不”,体词则不能加。

虚词只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常见虚词:

之、其、是、焉、尔、然、莫、或、相、见、岂、乃、于、与、因、为、以、而、且、则、虽、若、者、所、夫、盖、也、矣、乎、哉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

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

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

“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介宾结构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

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

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