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7274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docx

《社会学研究法》讲义03选题与文献回顾1025剖析上课讲义

加拿大beadworks公司就是根据年轻女性要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的需求,将世界各地的珠类饰品汇集于“碧芝自制饰品店”内,由消费者自选、自组、自制,这样就能在每个消费者亲手制作、充分发挥她们的艺术想像力的基础上,创作出作品,达到展现个性的效果。

(4)创新能力薄弱

体现市民生活质量状况的指标---恩格尔系数,上海也从1995年的53.4%下降到了2003年的37.2%,虽然与恩格尔系数多在20%以下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表明上海消费已开始进入富裕状态(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依据恩格尔系数,将恩格尔系数在40%-50%定为小康水平的消费,20%-40%定为富裕状态的消费)。

自制饰品一反传统的饰品消费模式,引导的是一种全新的饰品文化,所以非常容易被我们年轻的女生接受。

4、如果学校开设一家DIY手工艺制品店,你是否会经常去光顾?

(五)DIY手工艺品的“价格弹性化”

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

还要有责任感,要对公司、员工、投资者负责。

务实精神也必不可少,必须踏实做事;

(1)价格低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饰品消费的影响

10元以下□10~50元□50~100元□100元以上□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开始于对研究问题的选择。

“选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一项研究的选题的意义在于确定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任务和方向。

从理论检验的角度出发,选题是理论能否与经验事实相对应,能否进行验证的前提。

从理论建构的意义出发,选题也预示着能否概括、提炼出有价值的理论。

较长时期从事某些理论领域的研究,或较长时期从事某个社会生活领域的研究,研究者能够发现生活世界中出现的有“意义”的事件,能够高屋建瓴地选择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使将要进行的研究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节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一、研究问题的概念

1.所谓研究问题(researchquestionorproblem),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问题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问题”或“现象”既有些相似,又有所不同。

社会研究中的许多“问题”,的确常常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某种社会问题,这是它们有些相近的原因;但社会研究的问题通常比社会世界中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为具体、更为集中、也更为明确,这是它们之间有所不同的地方。

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研究主题(researchsubjectorresearchtopic)。

2.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

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相比,显得相对宽泛,也更有一般性。

比如,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社会流动等等,就是研究主题的几个例子。

而“青年结婚消费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如何”、“三代人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与互动方式是怎样的”、“城市居民的住宅状况对邻里交往有什么影响”等等,则是研究问题的几个例子。

一般来说,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

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社会生活包括众多的层次和方面,构成众多不同的领域。

在每个方面或领域中,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研究问题。

对于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说,它只能在众多的可能性面前进行选择。

因为社会研究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现象、探索社会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既不是笼统的和无所不包的,也不是盲目的和漫无边际的,而是十分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项社会研究,可以说都是针对某一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某种特定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

不同的研究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不同,所针对的现象或问题也不同。

3.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的关系

研究主题指研究所属的理论领域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某类现象。

研究问题是就某个理论或实践领域中的主题提出具体需要研究的问题。

例如:

1.关于外来工的研究,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的总体情况来看,广大内地的外来人口总是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总量供应是充分的。

但近几年沿海地区却出现严重的工人短缺现象,有人称之为“民工荒”。

在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民工短缺?

这是一个研究主题,或研究领域。

我们在研究中提出的具体问题是,外来工的人力资本、工资待遇、劳动条件、企业用工需求、企业制度、劳动市场的完善程度、政府监管、地区差异、区域性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增长等因素如何影响外来人口的求职与流动?

进一步如何影响外来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工人短缺)?

2.研究关于外来人口非正式就业的行业性聚集现象的研究,研究主题同样是外来人口流动问题。

我们看到,有许多著名的外来工聚集的社区,如北京的浙江村和河南村,深圳的平江村和江西、湖南、湖北人聚居的村庄社区等,我们希望就这些现象进行研究。

研究的问题是,市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网络与社会资本对非正式就业聚集的构成了基本的影响;非正式就业聚集的正功能与负功能并存。

4.研究问题选择是影响社会研究层次深浅、质量高低差别的最初和最直接原因。

研究问题的选择能体现研究的水平。

因为在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用到研究者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又需要研究者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比较强的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

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从选择到最终确立,正是上述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研究者在上述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或不足,都会在所选择和确立的问题上留下“痕迹”,都会直接影响到所选问题的水平和质量。

二、研究问题的来源

美国政治学者贝蒂·H·齐斯克说:

“依靠丰富的想象创立并发展一个可行的研究问题是研究工作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美]贝蒂.H.齐斯克,《政治学研究方法举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P34)。

特别是对于初次独立进行一项社会研究的人来说,他们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似乎比实际去研究这个问题还要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者来说,要选择一个有价值的、有新意的、可行的、并且适合个人情况的研究问题,并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

有的问题可能主要来源于研究者的某种好奇;有的问题则可能起源于研究者偶然碰到的一件事情;有的问题可能来自于研究者与朋友的一次聚会或交谈;有的问题则来源于研究者无意之中读到的一篇文章、一本杂志或一部著作。

当然,应当指出的是,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这种碰运气似的机会,或者总是期待着某种突发的“灵感”。

与此相反,我们应该主要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所熟悉的生活经验,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所具有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对选择研究问题过程中的某些带规律性的方法和常见的选题途径的熟悉和了解。

所有的研究都是从某种具体的思想开始,这些思想有时是规范的假设,有时是研究者个人的直觉,有时则仅仅只是偶然的思想火花。

了解这些思想是怎样转化为具体的、系统的研究计划的,对于社会研究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先用下面的例子来描述一种思想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这种思想转化为具体研究设计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是个自行车迷。

在研究美国自行车竞赛联合会的比赛记录时,他发现集体项目的成绩比个人计时赛的成绩要好得多。

在这项具体观察所得到的发现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行为动力渊源问题(这个理论是当代社会促进论的原型)。

他的理论基本上提出了“其他人的行为是一个刺激因素”的观点。

特里普利特认为,如果他的这个结论正确,它就不仅适用于自行车比赛,同时也应该适用于其他类似的活动。

为了验证他的这一理论,他设计了一项绕线的实验。

他选择了40个儿童,并让其中一部分孩子自己单个绕线,而让另一部分孩子在一起比赛绕线。

实验的结果证实了他的理论假设:

一起比赛的孩子比单独的孩子绕线的速度要快得多。

因此,特里普利特从一个简单的观察开始,进而把其思想应用于实验研究,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即其他人的活动怎样影响到行为的个体([美]杜加克斯等,《八十年代社会心理学》,三联书店,1988,P26-27)。

社会研究的问题有哪些主要的来源?

1.现实社会生活

2.个人经历

3.相关文献与研究积累

第二节选题的标准

一、重要性

重要性(significance)即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通俗地说,就是指一项研究问题所具有的用途或用处。

我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研究问题,首先必须具有某种意义或价值,或者说,首先必须是“值得去做”的。

当然,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来说,这种意义或价值会有大有小。

同时,它既可以是理论方面的,也可以是实践方面的,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兼而有之的。

理论方面的意义或价值,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一门学科的发展、对某种理论的形成或检验、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等所能作出的贡献上;

(美)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对近代华北农村的研究提出了中国农村经济中由于人多地少而形成的“内卷化”(过密型)特征,具有很强的理论解释意义。

(美)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1994[1988],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一书中对华北农村的研究提出的中国农村的基层权力中存在着一种“经纪人”(经营型、保护型)现象。

对中国农村及全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权力研究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美]戴慕珍在对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研究中提出了基层社区领导的“庇护人”作用(Oi,JeanC.,1992,“FiscalReformandtheEconomicFoundationsofStateCorporatisminChina”,WorldPolitics,Vol.45,No.1[Oct.];Oi,JeanC.,StateandPeasantinContemporaryChia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9.[简.奥伊,当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载《国外社会学》,1996,5-6,孙立平译])。

实践方面的意义或价值,则主要体现在研究问题对现实社会生活所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能否进行科学的回答和能否提供合理的解决办法上。

例如,研究问题“社会转型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其关注点主要在于探讨社会生活中的职业流动现象与整个社会的转型之间的关系,因而主要具有理论方面的价值;而研究问题“当前我国的吸毒现象及其防治对策研究”,则主要针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社会问题,因而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

费孝通在20世纪80-90年代对全国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研究中概括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对当时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虽然现在看来也有其局限性。

国内目前比较热门的农民工(外来工)问题研究,对国家政策、地方治理、外来工权益保护、城市化建设等社会实践有很好的政策咨询和实践指导作用。

二、创造性

创造性(creativityofinnovation)也可以称做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一项问题具有创造性,更经常地是指该问题在研究的思路、或者研究的角度、依据的理论、研究的对象、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内容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与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有自己独到的、新颖的地方。

研究中的理论创新大体上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

1、首创性创新——最具创造性的问题当然是那种全新的、前人从没有做过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属于“填补空白”的问题。

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其重要性在于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文明中自己的学者的反思。

2、拓展性创新——如边燕杰的上述论文。

边燕杰的论文《找回强关系》对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理论中关于求职中的关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移植性创新——如美国心理学家关于IQ研究的理论和测量方法(量表)被中国心理学家移植到中国来,经过整理、修订之后成为适合中国人情况(本土化了的)的理论和研究工具。

从科学意义上说,社会研究只有创新才能对科学知识的积累有推进作用,如果没有创新,就不能增加新知识,就只是对前人的学习和模仿。

三、可行性

可行性(feasibility)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换句话说,就是指研究者在现有的主、客观条件下去从事这项研究行不行得通。

主观限制是指研究者自身条件方面的限制。

它包括研究者在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操作技术等方面的限制,甚至还包括研究者的性别、年龄、语言、体力等等纯粹生理因素方面的限制。

客观限制是指进行一项研究时受到的外在环境或条件的限制。

如研究时间不够、研究经费不足、有关文献资料不能取得,所涉及的对象、单位和部门不能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合作,研究问题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令,或者违反社会伦理道德,或者与被研究者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相违背等等,都是导致一项研究课题无法进行的客观障碍。

研究人员(及团队)能力与组成

研究对象可接触

研究方法

外部行政资源的配合支持

物质条件

社会环境(法律、道德、习俗、政治、社会接受程度)

四、合适性

合适性则指的是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这种个人特点主要包括研究者对该研究问题的兴趣、研究者对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熟悉程度、研究者与所研究的对象之间的相似性程度,以及研究者所具有的各种资源、条件与该问题的要求相符合的程度等等。

合适性与可行性不同,可行性所解决的是研究的“可能性”问题,而合适性所涉及的则是研究的“最佳性”问题。

这也即是说,可行性是关于这项研究“能不能做”的问题,而合适性则是关于这项研究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不是最好”的问题。

研究者的选择是从多种有可能研究的理论或实践的问题中寻找一个较为方便、简单易行、最合适出成果的问题进行研究,不能贪多求大。

补充:

选题与研究项目的申报、立项

1、研究者选题——纯自主选题、申报研究课题

2、社会机构选题——上级确定、外部委托

3、学术界选题——学者讨论研究、政府引导或政府如今研究;课题指南、具体课题召标(参考关信平《社会研究方法》)。

第三节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在实际选择一项研究问题时,初学者或缺乏经验的研究者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常常选择了一个比较大的、宽泛的,或者是比较笼统、比较模糊的问题领域,甚至是某一类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研究问题。

应该认识到,从前面第一节所介绍的几种来源中产生出的各种兴趣、想法、思路和问题,通常还不是我们所说的研究问题。

要使这种最初的、粗略的、一般性问题,转变成为焦点集中的、切实可行的研究问题,就必须进行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工作。

一、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

所谓研究问题的明确化(focustheproblem),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

这是选择研究问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研究问题的明确化,可以把我们的兴趣和关注点集中到研究领域中的某一具体方面,并将其潜在的、含糊的维度减少到我们所能处理的水平上。

二、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1.缩小内容范围

研究内容——从高、中层次的社会现象中,找出具体的研究问题

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对研究内容予以明确的描述,对问题的背景和影响因素予以明确的假设,(研究对象限定)

1.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对于初学者来说,要使所研究的问题明确化,可以采取先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将一般性问题转化为特定的问题的做法,通过不断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来达到这一目标。

在将宽泛的问题转化为狭窄的问题的过程中,文献回顾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关文献回顾的含义和方法详见下节)。

比如,我们打算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通过阅读有关文献,进行文献回顾,发现已有一些研究专门探讨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区因素、大众传播因素等等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但是,很少有研究去探讨同辈群体的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这时,我们就可以专注于这一特定因素,选择一个类似于“同辈群体与青少年犯罪”,或“不良伙伴对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影响研究”这样的研究问题。

2.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陈述研究的问题也是使研究问题能够明确化的十分重要的一步。

无经验的研究者常常意识不到问题的陈述所具有的重要性。

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划定了与研究相关的资料范围。

它使得研究者知道哪些资料必须考察,同时哪些资料可以放在一边。

与此同时,这种陈述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研究方法。

好的问题陈述具有下列两种特征:

(1)所陈述的问题必须是在研究者的能力范围之内;

(2)所陈述的问题既不能太宽泛,又不能太微不足道。

对问题进行陈述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同时,在对研究问题进行界定、陈述和明确化的过程中,最好能运用变量的语言,且采用提问的形式。

比如,“跨文化交流短训班是否明显地改善了参与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那些经常看、或者有时看、或者很少看电影的人在观看动机上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别?

”一个常用且有效的提问形式是:

“现象(或变量)A与现象(或变量)B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比如,“看电影的频率与看电影的动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在学术刊物发表的研究报告中,问题的陈述有时是在研究目的陈述中出现,有时则是在文献评论的结尾处作为一种小结出现。

第二,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外,问题的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

比如,前面两个问题陈述中,第一个包含了“参加培训班与否”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两个变量;而第二个则包含了“看电影的频率”与“看电影的动机”两个变量。

只包含一个变量的问题陈述通常为描述性研究的问题。

比如,“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发展状况究竟如何?

”“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具有什么样的择业意愿?

”它们分别只包含了“社会化发展状况”这一个变量和“择业意愿”这一个变量。

第三,问题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

可检验的含义指的是所研究的问题必须能够产生不止一种回答。

那种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陈述则是不合格的问题。

前面所列举的例子中,“参加培训班”可能改善了、也可能没有改善参与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看电影的频率”与“看电影的动机”之间可能有关系,也可能没有关系;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发展状况”或许是正常的,或许是基本正常的,或许是不正常的;而对大学生择业意愿研究的结果则既可能是“金钱导向的”,也可能是“权力导向的”,还可能是“声望导向的”。

总之,我们应该明白,在清楚、明确地定义研究问题之前,就匆匆忙忙地去收集资料,这种做法尽管是可行的,但却不是有效的。

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常常是:

在你所收集的资料中,许多是无用的,许多是错误的,许多又是残缺的。

因此,每一个社会研究人员在具体从事一项社会研究课题时,应该养成首先将问题内涵明确化的好习惯。

当我们运用上述知识,选择到一个有价值、有新意、切实可行、自己也很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同时,这一研究问题又经过了明确的界定和清楚的表述,那么,这项社会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从一开始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中的子项目《外来工的非正式就业》的研究设计的例子。

另见附件。

第四节文献回顾

一、文献回顾及其意义

所谓文献回顾(literaturereview)也称为文献综述或文献述评,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分析、综述和评论,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文献--现有的研究和理论

新的研究--经验观察和概括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的增长

熟悉、掌握、追踪前沿(热点与冷门)、梳理内容、提供指导

回应现有理论:

拓展、细化、深化、整理、修订、补充、兼并包容和超越

发现现有理论中的问题——破绽\争论与对话点(Argumentinsometheories)

就有争论或可以重新讨论的问题展开新研究(Arguewithsometheoreticproblems)

文献回顾是社会研究过程中前期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

尽管它对于研究的各个部分都将提供有益的信息,但它特别与研究课题的选择密切相关。

这一过程表明,熟悉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与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问题的明确化密切相关,同时它也是进行一项社会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

文献回顾对于一项具体的社会研究所具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我们将会比较全面地了解本领域中的研究状况,特别是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这种了解对于帮助我们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将我们自己的研究放到现有研究的背景中去,便于我们确立自己的研究在该领域中的位置。

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增加人们的认识,对学科理论的发展,或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所具有的意义和贡献(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贡献)。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可以了解到以前的研究者在探索该问题领域时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研究策略,以及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这些角度、策略和方法代表了以前的研究者所尝试过的探索道路。

无论其成功与否,都为我们在自己的研究中进行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和分析提供了一种借鉴和参考的具体框架。

文献回顾的结果,既可以使我们在一种与先前研究稍微不同的框架中来重新安排自己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去探讨这一问题的一些新的方面。

此外,文献回顾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和利用现有研究中对某些关键变量的操作化方法和测量指标。

(3)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文献回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它在客观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与该研究领域有关的背景资料。

这种背景资料既是研究者在选择研究问题时的参考框架,它同时也是研究者在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发现进行解释时所依据的一种参考框架。

任何一项社会研究都可能会产生一些研究者未曾预料的结果,或者是与研究者所期望的结果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

而要正确地理解这些结果,合理地解释这些结果,都将离不开文献回顾所给予我们的这种背景资料。

二、文献回顾(文献综述、文献述评)的方法

1、检索、阅读文献(中西方研究出发点的差异)

2、现有文献中有关研究问题的理论现状描述

3、现有文献中有关的影响因素、因果推断等理论解释(观点)

4、总结和评述——争论和对话点

5、提出自己的假设

6、文献索引的格式

7、读名著、学经典(摒弃垃圾文字)

8、区分理论文献(文献回顾)与资料文献(文献研究法)

l.如何查找相关的文献

CNKI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JSTOR西文过刊全文库

ProQuestResearchLibrary(PRL)综合学术期刊数据库(含原ARL学术期刊)

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AnnualReviews

农民工万向东蔡禾王宁非正式就业逆向软预算约束

社会研究最主要的文献来源通常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相关的著作;二是相关的论文;

三是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

与研究领域相关的著作常常能给我们提供相对全面的研究背景和理论。

图书馆则是这方面文献的主要来源。

相关著作的查找主要依据图书分类法进行。

研究者至少应对《中文图书分类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通常,在大学的图书馆中,一般都会有专门的计算机检索工具,读者可以通过“书名”、“作者”、“主题词”、“索书号”等进行检索和查询。

当然,这方面的详细知识,读者还可以阅读图书文献学方面的专门书籍,或者通过进行图书情报方面的课程的专门学习来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