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7665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docx

完整word版麻醉学知识点

麻醉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

(考题)

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eedanesthesia):

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anesthesia):

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

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

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

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

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一知情同意

2•麻醉前准备:

1)心血管系统:

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

2)呼吸系统:

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

3)糖尿病:

择期手术,控制血糖w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

4)胃肠道准备:

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

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1)镇静

2)镇痛

3)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

4)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

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

1)镇痛药:

吗啡、哌替啶、芬太尼

2)苯二氮卓类:

地西泮、咪达唑仑

3)巴比妥类药物:

苯巴比妥

4)抗胆碱药:

阿托品、东莨菪碱

5)H2受体阻断剂:

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

I级:

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U级:

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

川级:

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

W级:

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

V级:

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

注:

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

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

1•局部麻醉:

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神经干(丛)阻滞麻醉:

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丛)旁,暂时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是临床上常用的局部麻醉方法之一。

3.常用的酯类局麻药包括:

氯普鲁卡因、普鲁卡因、丁卡因,酰胺类局麻药包括:

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丁哌卡因心脏毒性最强,罗哌卡因有感觉运动

分离现象,蛛网膜下隙阻滞最常用的是布比卡因(丁哌卡因)。

4.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考的是填空)

A.毒性反应:

a)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轻度表现为眩晕、多言、无理智及定向障碍,同时血压升高,脉压变窄;中度表现为惊恐、烦躁不安,血压明显升高,但脉搏趋于缓慢,并有缺氧和脊髓刺激症状;重度表现为神志丧

失,面部及四肢肌震颤发展为阵挛性惊厥、抽搐,如不处理,因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

b)心血管系统毒性:

轻度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重度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缓慢甚至心搏骤停。

治疗方法:

停药、吸氧,保证气道通畅;轻度毒性反应静注地西泮0.1mg/kg,以预防和控制抽搐;出现抽搐和惊厥,应采用硫喷妥钠、咪达唑仑及丙泊酚静注;惊厥反复发作,静注琥珀胆碱,行快速气管插管及人工呼吸;出现低血压可用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心率缓慢用阿托品静推,心跳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

B.过敏反应:

是指再次使用少量局麻药后,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

酯类局麻药发生较多。

轻者皮肤斑疹、血管性水肿;重者呼吸道黏膜水肿,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循环虚脱,危及病人生命。

治疗方法:

立即皮下或静注肾上腺素0.2-0.5mg,然后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

C.局部神经毒性反应:

局麻药浓度过高,使用不合适的助溶剂和防腐剂均可造成神经损伤。

5.神经阻滞麻醉总结:

麻醉方式

麻醉部位

适应证

并发症

颈深丛

阻滞

(重点)

Cl-4

气管切开术,甲状腺手术

1.局麻药毒性反应,2.咼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3.膈神经阻滞,4.喉返神经阻滞,

5.霍纳综合症,6.椎动脉损伤

臂丛阻滞

C5-8和T1的前支

腋路(前臂、手部)

锁骨上(上

臂、肘部)

肌间沟(肩

部、上臂)

腋路:

局麻药毒性反应,桡神经阻滞不全;

锁骨上:

气胸(最常见),星状神经节及膈神经阻滞;

肌间沟:

尺神经阻滞不全,损伤椎动脉,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膈神经、喉返神经麻痹,霍纳综合症

坐骨神经阻滞

L4-S3

侧卧位坐骨神经阻滞法

(膝关节以下部位)

指(趾)神经阻

指/趾神经

手指、脚趾手术

局麻药内不加肾上腺素,注药量不宜过多,以免压迫血管,引起手指坏疽。

第四章椎管内麻醉

1.椎管内麻醉(intrathecalanesthesia)包括:

蛛网膜下隙阻滞和硬脊膜外隙

阻滞(含骶管阻滞)。

2.蛛网膜下隙阻滞/脊麻(spinalan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神经传导阻滞的方法。

3•硬脊膜外隙阻滞(epiduralan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

4.脊麻的特点是所需麻醉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小,能使感觉和运动阻滞完善,麻醉

效果确切。

硬脊膜外隙阻滞的特点是局麻药的剂量和容量较大,药物由此吸收进

入血液循环可能导致全身副作用,可以通过置管而连续给药,有利于时间长短不能确定的手术。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联合阻滞(combinedspinal-epidural,CSE)则取两者的优点,在临床麻醉中应用日趋广泛。

5.成人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中,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仰卧位,脊椎最高点位于C3和L3,最低点位于T5和骶部。

脊柱的韧带由内向外依次是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脊髓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依次是软脊膜、蛛网膜、

硬脊膜,形成三个间隙蛛网膜下隙、硬脊膜下隙、硬脊膜外隙。

穿刺要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至硬脊膜外隙,再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

新生儿脊髓终止于第3或第4腰椎,成人脊髓终止于第1、2腰椎之间,蛛网膜下隙穿刺,成人应选择第2腰椎以下的间隙,小儿应在第3

腰椎以下穿刺。

骶管是硬膜外腔的一部分,上起自硬脊膜囊,即第2骶椎水平,

行骶管穿刺时切勿超过第二骶椎水平。

脊神经共31对,包括8对颈神经,12

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

甲状软骨部分为C2,胸骨上缘为T2,双乳头连线为T4,剑突下为T6,肋缘下为T8,平脐为T10,耻骨联合水平为T12。

6.蛛网膜下隙阻滞,局麻药进入脊髓的途径:

局麻药透过软脊膜达脊髓:

此过程缓慢且仅浸润脊髓表浅层。

局麻药沿Virchew-Robin间隙穿过软脊膜达脊髓深部。

7•硬膜外阻滞时局麻药的主要作用方式:

椎旁阻滞,

经根蛛网膜绒毛阻滞脊神经根,

局麻药弥散通过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隙产生“延迟”的脊麻。

8.椎管内阻滞的顺序:

自主神经f感觉神经f运动神经f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

具体顺序是:

血管舒缩神经纤维f冷感消失f温感消失f对不同温度的辨别f慢痛f快痛f触觉消失f运动麻痹f压力感消失f本体感消失。

9.局麻药的作用部位是脊髓和神经根,作用机制是穿过神经膜,抑制Na+通道,阻断神经传导

10.临床麻醉基本要求:

镇静、镇痛、肌松

交感神经,感觉神经阻滞f内脏和躯体镇痛

运动神经阻滞f肌松作用

无直接镇静作用,协同镇静药物的镇静作用

11.一般交感神经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高2-4个神经节段,运动神经阻滞平面又比感觉消失平面低1-4个节段。

12.蛛网膜下隙阻滞时的体位是侧卧低头屈膝位或坐位;穿刺点选择L3-4,L2-3,

L4-5;主要部位为蛛网膜下隙。

13.蛛网膜下隙麻醉适应证:

下肢,下腹部,会阴部,中短手术(2-3h)

14.蛛网膜下隙麻醉禁忌证:

穿刺点感染,菌血症,重度低血容量(shock),凝血障碍,颅内压增高,病人拒绝,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脊柱外伤。

15.影响蛛网膜下隙阻滞平面调节的因素包括:

穿刺部位、病人体位、药液比重、

注药速度、穿刺针尖斜口方向

16.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术中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术中并发症

处理方法

血压下降、心率缓慢

补充血容量,静注麻黄碱、阿托品

呼吸抑制

吸氧、辅助呼吸、机械通气

恶心、呕吐

若因血压下降引起,先升压

17.肩胛下角平第8胸椎水平,两侧髂嵴连线最高点平对第4腰椎。

17.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1)头痛:

术后1-3天。

特点为坐起时明显,中年女性多见。

预防及治疗:

细针穿刺,术后去枕平卧6h。

补液,止痛,硬膜外盐水、右旋糖酐或自家血填充。

2)尿潴留:

中医针灸,热敷下腹部膀胱区,副交感兴奋药。

3)蛛网膜下隙感染:

后果最严重。

4)暂时性神经症状(TransientNeurologicSymptoms,TNS):

临床

表现:

腰麻后12-36h,持续2-3天背痛,并放射到臀部下肢,与局麻药种类和手术体位有关,与浓度无关。

治疗: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18.蛛网膜下隙阻滞的神经并发症包括:

脑神经受累、假性脑脊膜炎、粘连性脑

脊膜炎、马尾神经综合征。

19•连续硬膜外麻醉(CEA):

硬膜外置管后,可连续注药,产生连续硬膜外阻滞,称连续硬膜外麻醉。

20.硬膜外麻醉时患者的体位是侧卧低头屈膝位或坐位,穿刺点选择切口中点相对应脊间隙。

21.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目的是减缓局麻药吸收速度,延长作用时间,但高血

压患者避免加用。

22.决定硬膜外阻滞范围的最主要因素是麻醉药容量,决定阻滞程度和作用持续时间的主要因素是麻醉药的浓度。

23.硬膜外麻醉注射的试验剂量为3-5ml,目的是排除意外进入蛛网膜下腔的可能。

如果注药后5min内出现下肢痛觉和运动消失,以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提示局麻药进入蛛网膜下隙。

24.硬膜外间隙的确定方法:

阻力突然消失,负压现象,无脑脊液流出。

25.影响硬膜外阻滞平面的因素有:

导管的位置和方向、药物容量和主要速度、

体位、病人情况(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用量宜少)。

孕妇用量宜少的原因是妊

娠后期下腔静脉受压,硬膜外间隙静脉充盈,间隙相对变小,药物容易扩散。

26.硬膜外阻滞的适应证:

颈到足(除开胸手术),禁忌证同脊麻。

27.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1)穿破硬脊膜:

改换其他麻醉方法

2)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血管:

立即给予面罩辅助通气,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还可给予地西泮和肌松药控制呼吸,同时给予循环支持治疗。

3)导管折断:

一般不会引起并发症,随访。

4)全脊麻:

维持病人呼吸和循环功能。

出现心搏骤停应立即心肺复苏。

5)异常广泛阻滞:

6)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

对症处理

7)硬膜外血肿:

12h内行椎板减压术。

28.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比较

比较

蛛网膜下隙阻滞

硬膜外隙阻滞

相同点

脊神经阻滞的禁忌证相同

穿刺点

L3-4、L4-5

C-S

注药腔隙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隙

穿刺针

细,

22-26#

粗,18#

给药方式

单次

连续

起效

持续时

扩散方

向头(截断性麻醉)

向两侧

(节段性麻醉)

生理反

应快慢

麻药用

第五章全身麻醉

1.全身麻醉:

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麻醉药,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暂时性(可逆)抑制,以达到意识及痛觉丧失,反射活动减弱,有时可使肌肉松弛。

2.全身麻醉的特点:

病人意识消失

3.全麻的基本要求:

镇静(遗忘)、镇痛、肌肉松驰、抑制反射。

4.全麻分期:

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麻醉苏醒

5.全麻分类:

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复合麻醉、联合麻醉。

6.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inimumAlveolarConcentration,MAC):

在一个大

气压下,50%的病人在切皮时无体动的最低肺泡气浓度。

7.吸入麻醉药的麻醉强度用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表示。

8.吸入麻醉(inhalationalanesthesia):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体内,产生可逆性全身麻醉作用。

9.理想的吸入麻醉药的特点:

1)不燃烧、不爆炸;

2)在CO2吸收剂中稳定;

3)麻醉效价高,能同时使用高浓度氧;

4)血/气分配系数小,麻醉加深和减浅迅速;

5)体内代谢低,代谢产物不导致肺、肾功能损害;

6)不刺激呼吸,适用于吸入麻醉诱导;

7)不抑制循环功能;

9)能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耗氧量,不增加颅内压,不诱发癫痫;

10)不致畸、不致癌。

10.氧化亚氮是唯一同时具有镇静、镇痛作用的吸入麻醉药,由于血/气分配系数

低,禁用于张力性气胸、闭袢肠梗阻、脑室手术。

11.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有:

氟烷、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最常用)、地氟烷氧化亚氮、乙醚。

12.静脉全身麻醉药:

经静脉注入人体后,可使病人镇静、催眠、遗忘,直至神志完全消失的药物。

13.常用的静脉麻醉药有:

硫喷妥钠、丙泊酚(最常用)、咪达唑仑、氯胺酮、依托咪酯、Y-羟基丁酸钠。

其中氯胺酮同时具有镇静、镇痛作用,并具有意识与感觉分离现象,故称分离麻醉。

14.肌松药分为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

前者以琥珀胆碱为代表,临床

特点是持续去极化、肌颤、全或无现象、双相阻滞。

后者以筒箭毒碱为代表,还

包括泮库溴铵、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罗库溴铵等,临床特点为占据受体、无肌

颤、衰减、强直后易化,胆碱酯酶抑制药拮抗。

15.应用肌松药的注意事项:

1)不能实施人工通气是使用肌肉松驰药的绝对禁忌证。

2)肌肉松驰药不是麻醉药,只有肌肉松驰作用。

3)肌肉松驰药只松驰骨骼肌,对平滑肌和心肌无直接作用。

4)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可拮抗非去极化肌松药的残留作用。

但应同时使用阿托品,以阻断乙酰胆碱对毒蕈碱样受体兴奋所致的不良反应(唾液分泌增加、肠痉挛、心动过缓,甚至心跳停搏)。

5)在拮抗长效肌松药时,由于拮抗剂作用时间较短,其作用消失后肌松药的残留作用再次出现可导致呼吸抑制。

6)应通过多种方法(尺神经刺激器、拇指收缩、抬头试验、双手握力、病人潮气量、呼气末C02分压、动脉血气)确认肌松药作用完全消失后,才可撤除辅助或控制呼吸。

7)琥珀胆碱可引起短暂的血钾升高,眼压、颅压升高,因此禁用于严重的创伤、烧伤、截瘫、青光眼、颅压升高者。

8)体温降低可使肌松药的作用延长,吸入麻醉药、某些抗生素(链

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及硫酸镁等可增强飞去计划肌松药的作用

9)合并神经肌接头疾病者慎用飞去计划肌松药

10)有的肌松药有组胺释放作用,有哮喘史和过敏体质者慎用。

16.麻醉性镇痛药(narcoticanalgesics,narcotics):

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解除或减轻疼痛,并能消除因疼痛而引起的情绪反应的药物。

常用药物有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雷米芬太尼。

17.全身麻醉的适应证:

1)对生命功能(特别是自主呼吸)有较大干扰的手术或有创检查;

2)不合作的病人(如小儿、精神病人)

3)清醒病人不能耐受的特殊医疗干预(如低温、控制性降压)

4)病人必须保持难于耐受的特殊体位或长时间的固定体位时;

5)必须机械通气的手术和检查;

6)同时在全身多部位的手术;

7)伤害性刺激强烈但又很短暂的检查和治疗(如肠镜检查、电休

克、心房纤颤电复律等);

8)不便于实施局部麻醉的区域手术(如颅内手术);

9)病人要求术中完全无知晓;

10)ICU中为危重病人降低全身或重要器官的耗氧量。

18.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1)呼吸系统并发症:

1)呼吸抑制:

辅助或控制呼吸,解除病因

2)呕吐与误吸:

给予氨茶碱、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支气管,给

予大量糖皮质激素,机械呼吸治疗

3)呼吸道梗阻:

洗净呼吸道分泌物,解除支气管痉挛,给予大量

糖皮质激素,气管内插管,紧急气管切开。

4)

急性肺不张:

抗生素、胸部物理治疗、纤维支气管镜吸痰。

(2)循环系统并发症:

1)低血压:

对症治疗

2)高血压:

解除诱因,酌情给予血管舒张药。

3)心律失常:

发生室颤行电除颤,并按心肺复苏处理。

4)心脏骤停:

最常见原因是缺氧,按心肺脑复苏处理。

(3)体温异常:

1)体温升高:

提高吸入氧浓度,静注咪达唑仑,物理降温,警惕

恶性高热。

2)低温:

主动升温措施

(4)麻醉苏醒延迟:

维持呼吸循环正常的基础上查明原因,进行相应处理。

19.决定吸入麻醉药进入体内的因素:

1)麻醉药的吸入浓度

2)肺泡每分钟通气量

3)心排出量

4)吸入麻醉药的血/气分配系数

5)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血中的浓度差

20.全凭静脉麻醉(totalintravenousanesthesia,TIVA):

静脉麻醉诱导后,

采用多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复合应用,以间断或连续静脉注射法维持麻醉。

21.静-吸复合麻醉:

在静脉麻醉的基础上,持续或间断吸入低浓度的挥发性麻醉药,既可维持麻醉相对稳定,又可减少吸入及静脉麻醉药的用量,有利于麻醉后迅速苏醒。

22.理想的静脉麻醉药应具备如下条件:

1)易溶于水,水溶液性能稳定,对机体无刺激性

2)起效快,清除迅速,麻醉深度可控性强,代谢产物无生物活性

或毒性

3)

对呼吸、循环无抑制作用

4)

有镇痛作用

5)

麻醉诱导和恢复时无不良反应

6)

不诱发组胺释放

第六章气道管理

1.上呼吸道包括:

鼻、口、咽、喉;下呼吸道包括:

气管、支气管、肺内分支支气管。

2.呼吸道各部分引起气道梗阻的因素:

1)鼻:

鼻息肉,鼻中隔偏曲以及炎症引起的粘膜水肿和分泌物增加

2)咽:

扁桃体肿大,舌后坠

3)喉:

反复插管刺激或在喉头的手术操作刺激。

4)气管和支气管:

痰液或异物阻塞,颈部巨大肿瘤侵犯或压迫。

3.影响解剖气到通常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1)分泌物、出血、异物:

吸引器吸引、手或器械辅助清除、直接喉镜明视下吸引或清除

(2)舌后坠:

单手抬颏法或双手法托下颌法疑有颈椎损伤者,严禁头后仰必要时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轻度者,头偏向一侧可能解除

(3)喉痉挛:

轻度,刺激解除后多自行缓解;中度,麻醉剂纯氧面罩加压给氧、适当加深麻醉并辅助呼吸;

重度,使用麻醉药和肌松剂解痉、立即行气管插管、必要时紧急行环甲膜穿刺

(4)支气管痉挛:

吸氧或麻醉机面罩辅助给氧、解痉药物治疗

(5)神经肌肉系统异常:

呼吸球囊或麻醉机面罩辅助呼吸、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4.面罩通气的适应证:

1)无胃内容物返流误吸风险的短小全麻手术

3)

紧急情况下辅助或控制呼吸

5.面罩通气的并发症:

胃膨胀及返流误吸(最严重),眼、口、鼻周软组织压伤,喉痉挛(少见)

6.气管插管分为:

气管内插管、支气管内插管

7.气管插管的并发症:

1)气管插管所引起的损伤

2)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导管不畅

3)痰液过多或痰痂

4)导管过深致意外单肺通气

5)麻醉机或呼吸机故障

8.管理气道的常用方法:

口咽通气管、鼻咽通气管、面罩通气、喉罩通气、气管插管

9.困难气道(difficultairway):

一般是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生、急诊科医生或ICU医生,在给病人面罩通气和/或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时,发生困难。

包括:

面罩通气困难和直接喉镜插管困难。

面罩通气困难指经过正规训练的麻醉医生或急诊ICU医生,在没有特殊器械及其他人员的帮助下,面罩给予纯氧正压通气过程中,出现通气不足,使麻醉前SpO2大于90%的患者无法维持SpO2在90%以上。

直接喉镜插管困难:

①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无法看到声门的任何部分;②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插管时间超过10分钟或尝试3次以上仍插管失败者。

10.张口度:

最大张口时,上下门齿之间的距离,正常值3.5-5.6cm

11.甲颏间距:

头后仰至最大限度时,甲状软骨至下颌骨颏突之间的距离。

正常值》162.5px

12.颈部活动度:

最大限度曲颈到伸颈的活动范围,正常值〉90°

13.Mallampati试验:

(必考!

I级:

可见软腭、咽腭弓、悬雍垂

U级:

可见软腭、咽腭弓,悬雍垂部分被舌根遮盖

川级:

仅见软腭

W级:

未见软腭

I-U级插管一般无困难,川-W级插管多有困难。

14.困难气道的常用处理方法:

1)置入喉罩通气(首选)

2)纤支镜引导插管(金标准)

3)置入气管食管联合导管

4)经气管喷射通气

5)逆行引导插管

6)紧急环甲膜或气管切开

第十三章ALI和ARDS

1.急性呼吸衰竭(acuterespiratoryfailure,ARF):

原来呼吸功能正常,由于

各种突发原因引起严重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2.ARF的诊断:

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吸入一个大气压空气、排除心内解剖分流等因素条件下PaO2V60mmHg,或伴有PaC02>50mmHg。

3.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由各种非心源性原因所导致的肺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难治性低氧血症和肺水肿。

4.ALI/ARDS的病因:

肺部直接损伤:

1)胃内容物误吸

2)肺部感染(病毒、细菌或毒素)

3)创伤(肺挫伤等)

4)吸入毒性气体或烟雾

5)放射线

6)淹溺

7)

脂肪栓塞等

肺外间接损伤:

1)脓毒症

2)胸部以外的多发性创伤、烧伤

3)休克

4)急性胰腺炎

5)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

6)体外循环等

7)长期吸入纯氧

5.ARDS的病理改变特征是弥漫性肺泡损伤(DAD),病理改变过程分为渗出期、增生期、纤维化期。

早期病理特征为非心源性高渗透性肺水肿。

6.ALI/ARDS的诊断标准:

ALI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

2)PaO2/FiO2<300mmHg(无论是否使用PEEP)

3)X线胸片双肺浸润影

4)肺动脉楔压(PAWP)<18mmHg或无左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

ARDS诊断标准:

在ALI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凡PaO2/FiO2<200mmHg,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