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8170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docx

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

2019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高考状元纠错: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教文化事

【2018考纲解读】

1.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变革

3.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4.从先进的科技文化成就看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

5.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1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匆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错误解答】A、C

【错解分析】部分考生对题目的要求不太明了,没有从“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要求出发,也有一些考生对引文的意思不太明了,所以不能作出正确判断。

【正确解答】B

2、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错误解答】C

【错解分析】考生对宋朱新儒学的构成把握不准,基础知识不扎实。

【正确解答】A

3、春秋战国时期的以下思想,反映了历史发展新趋势的是()

①无为②仁政③法治

A、①②③B、③C、①②D、②③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是考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新趋势掌握不准,以至作出错误判断;二是考生对三种思想理解认识不到位。

【正确解答】D

4、以下思想家中既有唯物主义的观点,又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

A、老子B、苟子C、王充D、王夫之

【错误解答】A

【错解分析】考生对老子的思想,掌握不全面。

【正确解答】D

5、明末李贽说: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予孔子而后足也。

假设必待取足于孔子,那么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D、抨击腐朽统治

【变式训练】

1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主要表达了()

①思想控制的加强②中央集权的强化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学派的消亡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1、B解析:

④是错误的,“独尊儒术”只是限制了其他学派,并不意味着这些学派的消亡。

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B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A、C、D三项都是错误的。

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反对使用严刑峻法的思想家有()

①老子②孔子③孟子④苟子⑤庄子⑥韩非子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③⑥D、①②⑤

3、A解析:

此题用排除法。

B、C两项含有“韩非子”,应首先排除,A、D两项中是孟子与庄子观点的区别,两者比较容易排除D项。

4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黄宗羲那么大力抨击君主专制,对此认识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都具有片面性B、都属于进步思想C、都有利于封建统治D、都不利于封建统治

4、B解析:

对人物的分析应把它们放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去辨别。

易错点2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变革

1、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教义综合了多种思想,主要有()

①西方基督教教义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③农民的平均主义④儒家大同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错误解答】A、D

【错解分析】考生对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理解记忆不准确,基础知识不扎实。

【正确解答】C

2、卷Ⅱ)梁启超阐述变法图存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A、《时务报》B、《国闻报》C、《中外纪闻》D、《循环日报》

【错误解答】B、C

【错解分析】考生对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活动等相关知识点没有落实到位,特别是对于宣传维新思想的几个主要刊物记忆不清,因此发生混淆。

【正确解答】A

3、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粹主义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一些考生对题干的意思不明白,或者对三民主义没有落实,不能准确掌握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各自的内涵。

孙中山担心的是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三民主义中只有民生主义涉及这方面问题,故只有C项正确。

【正确解答】C

4、卷)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

“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考生误选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完全掌握“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新文化运动只是思想解放运动。

【正确解答】C

5、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线

B、四项基本原那么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变式训练】

1从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来看,林那么徐最突出的贡献是()

A、主张师夷长技,冲破了愚昧闭塞的思想状况

B、领导了禁烟斗争,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C、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D、提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建议

1、A解析:

林那么徐领导的禁烟斗争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但其影响只是暂时的;而他首倡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那么打破了中国思想界的愚昧狂妄和闭塞,为中国社会后来的进步开了先河,其影响是深远的。

2之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

A、坚持反封建B、倡导学习西方C、主张民主共和D、传播马克思主义

2、A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只有A项最适合。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是因为它()

A、纠正了“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B、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C、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3、D解析:

因为在开展这次大讨论之前,束缚人们思想的主要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具体表现在“两个凡是”上。

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4、D解析:

康有为撰写两书的目的是“托古改制”故能排除A、B、C三项。

易错点3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1、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错误解答】D

【错解分析】考生发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不明白话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不能把它的兴起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发生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基础知识不牢,教材没落实;二是误把话本当成宋词,其原因主要是疏忽大意。

话本的特点是通俗平易,娱乐性强,刚好适应了因商业和城市兴起而产生的市民的需要,故B项正确。

【正确解答】B

2、卷)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中年以后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A、怀念中原故土,渗透了忧伤的感情

B、着重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C、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D、反映市民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考生一方面对李清照的生活时代不十分清楚;另一方面对她的诗歌特点没掌握,导致误选。

【正确解答】A

3、卷I)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是()

A、慷慨苍凉B、朴实恬淡C、缠绵婉转D、浮艳华丽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部分考生对曹操的生活时代记忆不清晰,对他的诗歌特点掌握不准确。

【正确解答】A

4、观察以下两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错误解答】B、C

【错解分析】一种错误是考生缺乏分析判断能力,错误地把东西文化理解为儒学与基督教;另一种错误是考生对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不清楚。

【正确解答】A

【特别提醒】科技文化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它的发展受社会现实的影响,反过来它又影响社会的发展。

在做本类题目时,一定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忌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变式训练】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

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B、孟浩然C、杜甫D、杜牧

1、C解析:

诗句表达了对昔日“盛世”的怀念和当今破败的不满。

几位诗人中,杜甫刚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2导致明清时期民主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A、抗清斗争高涨B、社会相对稳定C、商品经济活跃D、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2、C解析:

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经济因素又起着决定性作用。

3以下文学艺术作品能表达出明清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①《西游记》②《红楼梦》③《儒林外史》④《聊斋志异》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A解析:

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就是封建制度的衰落,封建等级秩序和论理纲常受到挑战,四部文学作品中都反映了这一特点。

4张择端之所以能绘出《清明上河图》,主要是由于()

A、绘画技巧和风格的成熟B、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C、人民生活的需要D、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D解析:

主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去分析。

【难点突破】1从先进的科技文化成就看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

1、隋唐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走在世界前列。

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②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③唐高宗编修的《四部医典》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隋唐文化的掌握情况,可用排除法解答。

《四部医典》是唐代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唐高宗时编写的是《唐本草》,故排除③。

【答案】D

2、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突出,有外国学者称赞中国古代的一些科技成果“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以下科技成果中,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①指南针的发明应用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③火药的发明④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的条件有两个:

一个是遥遥领先于世界,使西方“望尘莫及”。

按这个条件,四个科技成果都符合;另一个条件是“改变世界面貌”即对世界文明的演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这一条件,④不符合。

【答案】A

3、下面表达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

“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者才毕,那么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欧洲人开始始用这一技术是在()

A、8世纪中期B、11世纪中期C、14世纪中期D、15世纪中期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基本时间的识记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可得出这一技术是活字印刷术,再根据课本上的大致时间,可作出判断。

【答案】D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举世闻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象征。

其实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发明创造,足以同四大发明相媲美,如十进位值制,赤道坐标、针灸疗法等。

时至今日,这些古代发明还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西方有些学者称古代中国是“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难点突破】2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1、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

……言语不通,嗜不同”。

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礼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乃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

……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初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答题时围绕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

认识到中华文明对各民族的影响,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答案】

(1)从分散走向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进(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实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

政治中心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或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

2、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根据现实的需要,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请你结合时政热点,举例说明儒、道、墨、法等诸家思想中的哪些成分可以为现实所利用?

【答案】

(1)利用法家思想中的发展变革观点,推进社会改革,实现“与时俱进”;利用法家的“法治”思想,推进“依法治国”。

(2)利用儒家的“仁”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推进“以德治国”,利用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尊重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

(3)利用道家“无为”思想、儒家“仁”思想,解决好“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利用墨家“兼爱”“非攻”思想,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维护世界和平;利用苟子“制天命而用之”观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

上述思想的利用,都有利于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发展”。

【特别提醒】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分析,既要看到它有利的方面,也要看到它不利的内容,尤其主要的是与时俱进地根据现实需要,把传统文化中有益成分充分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018名师预测】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选项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法家思想备受统治者推崇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D、道家思想最受欢迎

1、B解析: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只能法家思想能够为统治者所用,用以消灭割据,实现统一。

2以下各项中,发挥和光大了儒家思想的是()

①“制天命而用之”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天人感应”④“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A解析:

①③④分别是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他们都发展了儒家思想。

而②那么是指“焚书坑儒”。

3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B、强调消除人的私欲C、教育官吏注重清廉D、维护人伦纲常

3、A解析:

宋朱理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观点。

4中国古代法显、玄奘、义净西行探求佛学和以佛学为主的石窟艺术的发展,都反映了我国文化的()

A、高度繁荣的特征B、处于世界领先的特征C、吸纳融合的特征D、影响深远的特征

4、C解析:

玄奘等探求佛法,主要是学习外来文明。

5以下古代著作中,初步表达“西学东渐”思想的是()

①《本草纲目》②《农政全书》③《天工开物》④《齐民要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C解析:

《农政全书》中介结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中收录了一些外国传来的技术。

6以下人物的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主张截然相反的是()

A、荀子和庄子B、韩非子和孔子C、柳宗元与老子D、孟子与墨子

6、A解析: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而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那么主张“无为”。

7我国古代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和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家分别是()

A、黄宗羲、顾炎武B、李贽、王夫之C、李贽、黄宗羲D、黄宗羲、王夫之

7、C解析:

此题用排除法即可。

8明清思想家最不同于前代思想家主张,而反映了突出的时代特征的是()

A、黄宗羲提倡“法治”B、王夫之的唯物思想C、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8、D解析:

反君主专制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9以下人物取得的成就被外国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9、B解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作用主要在医学;郭守敬的贡献集中在天文学领域;而毕异的印刷术和蔡伦的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两项,在近代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符合“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要求,所以选B项。

10明清时期产生的民主思想与17、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相似点有()

①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要求②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③都提出了资本主义的政治构想和基本原那么④都对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一定影响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C解析:

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只是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11宋元时期,中国的科技领先于欧洲。

导致当时西欧科技落后于中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西欧()

A、封建社会的阻碍

B、还没有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不能推动科技的发展

C、社会经济制度落后于中国

D、天主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和对思想的严格控制,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11、D解析:

欧洲当时正处于中世纪,封建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严重制约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12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文化专制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D、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12、A解析:

B、C、D三项都是A项的具体表现。

13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其实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

A、具有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传统

B、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D、对清政府的统治不满

13、B解析:

林那么徐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说明他们倡导的新思想,就是通过学习西方科技来抵抗外来侵略。

14康有为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

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

C、提倡西学,全盘否定儒家传统思想道德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14、B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

15与维新派的“兴民权”主张相比,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权主义”思想更进步,这主要表达在革命派()

A、主张民主共和B、主张实行暴力革命C、宣传启蒙思想D、联合工农群众

15、A解析:

注意锁定在“民权主义方面”,B项尽管是“进步”,但不属于“民权主义”;C项是共同点,D项不符合史实。

16“实业救国”主张的进步性在于()

A、反映了人民群众抵制外来侵略的愿望

B、反映了爱国官僚的爱国行为

C、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争取政治权力的要求

D、反映了民族资本家争取国家繁荣的努力

16、D解析:

主张“实业救国”的是张謇等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

17林那么徐、魏源倡导的新思想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A、启迪人们放弃陈腐观念

B、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C、为以后思想的进步作了先导

D、阻止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17、D解析:

新思想的兴起并没有起到阻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作用。

18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①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反映了人民要求民主独立的愿望③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④是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

18、A解析:

“三民主义”有明显的局限性,并不彻底。

19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愚之信共和,必排孔教”,这说明他()

①反对儒家传统道德②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③完全否定儒家思想④代表无产阶级的文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9、C解析: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提倡民主与科学,认为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道德是社会发展的大障碍,但当时他依然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20贯穿于延安整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线是()

A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反对主观主义D、加强党的团结

20、A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B、C、D三项只是某个事件表达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12年《申报》载:

“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犹未改革。

”“于共和国之组织,假设选举,假设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那么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二:

1916年《新青年》栽:

“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

假设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

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那么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

材料三:

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调查问题

调查结果

1、以下各种方法,你以为哪种可以救国?

(军阀宰割、外国共管、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725票,外国共管19票,军阀宰割O票

2、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