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8176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四节国的生物灾害

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

(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

填坑堑皆盈。

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思考探究:

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

蝗虫灾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蝗虫

(1)特点:

群聚群迁;集群庞大;远距离迁飞。

(2)危害:

在迁飞过程中,蝗群片刻工夫就会把一大片庄稼吃成光秆,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3)分布:

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4)防治:

化学防治:

包括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等方法。

生物防治:

包括牧鸡食蝗和微孢子虫灭蝗等方法。

2.水稻螟虫

(1)特点:

是我国南方水稻的主要害虫。

近年来,水稻螟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正在扩大,暴发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而且有向北方扩散的趋势。

(2)危害:

从幼虫起就能钻入稻株的叶鞘和茎秆中,取食营养物质,造成水稻枯鞘、枯心,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3)防治:

①农业防治:

包括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②生物防治:

主要措施是放养水稻螟虫的天敌。

③化学防治:

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

3.黏虫

(1)危害对象:

黏虫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甜菜、白菜等。

(2)危害:

黏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农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发生与分布:

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四次大规模黏虫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南到东北的广大东部地区,在西北、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

(4)防治:

①人工杀虫:

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等。

②生物防治:

包括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③化学防治:

措施主要是喷洒农药。

4.松毛虫

(1)危害对象:

松毛虫是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

(2)特点:

危害大,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00万公顷,减少林木产量300万立方米。

(3)危害:

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农作物虫害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的蝗灾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森林虫害的发生

———————应用体验不可少——————

下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

A.火山、地震、干旱、洪涝B.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C.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2.蝗虫是危害最严重的生物灾害,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灾害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D.③④

3.蝗虫的习性是(  )

A.群聚和群迁B.单独行动

C.群聚和独迁D.不群聚也不群迁

解析:

1.B 2.D 3.A 第1题,地震持续时间最短,约几秒;火山略长;洪涝持续几天到几个月之久;干旱可达几月到几年不等。

第2题,干旱高温有利于蝗虫孵化,引发蝗灾,而洪涝多雨有利于蝗虫生长。

第3题,蝗虫具有群聚和远距离迁飞的特点,所到之处对农田、草场和森林造成严重威胁。

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蝗灾属于暴发性、迁飞性和毁灭性的农业生物灾害,蝗灾、水灾和旱灾并称为中国的三大自然灾害。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707年。

近年来,受异常气候、土壤沙化和盐碱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我国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灾反复,蝗灾发生逐年加重。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虫神庙有不同的名称。

(1)据图中显示的信息,说出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说明蝗灾与气候的关系。

(2)列举治理蝗灾的主要措施。

解析:

(1)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蝗灾的分布特点。

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

(2)题,主要是联系所学知识从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方面具体回答。

答案:

(1)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

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

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出现严重蝗灾。

(2)利用农药、毒锌等进行化学防治,也可利用牧鸡、微孢子虫灭蝗等进行生物防治。

P43思考提示 1.由图可以看出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2.可以利用我国历史上各地遗留的虫王庙来判断各地的旱灾情况。

鼠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

(1)图片中反映的是什么灾害?

提示:

鼠灾。

(2)我国鼠害有什么特点?

提示:

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损失较重。

——————基础知识要记牢———————

1.鼠害的特点

我国农牧区鼠害十分严重,每年鼠害发生面积一般超过2000万公顷,损失粮食150亿千克。

2.鼠害的危害

包括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破坏森林和草场、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传播疾病等。

3.鼠害的防治

(1)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器具捕杀害鼠的方法。

(2)化学防治:

利用药物杀死害鼠。

(3)生物防治:

利用害鼠的天敌(鹰、隼、蛇)、寄生虫控制或杀灭害鼠种群数量的方法。

(4)综合防治:

综合采用多种防治技术,以达到更理想的防治效果。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我国鼠害的特点、地域差异及灾情

地域差异

特点

灾情

常见鼠类

分布地区

造成鼠害原因

喜湿鼠类危害区

褐家鼠、小家鼠

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大部、华东和华南的全部以及西北地区少数地区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主要农业区

发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 

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耐旱鼠类危害区

小家鼠、黄鼠

西北地区大部、青藏高原大部及东北、华北地区的边缘地带

降水少、气候干旱

二、鼠灾的防治措施

防鼠

防鼠主要是创造鼠类不能生活的环境与条件,使其不能正常取食、栖息与繁殖,迫使鼠类的数量逐渐下降直至局部灭绝,外来鼠也不能侵入

 

机械

灭鼠法

最久的灭鼠方法,它是利用某些物理学原理,主要是利用力学平衡原理和杠杆作用,制成灭鼠器械

生物

灭鼠法

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灭鼠的方法。

动物灭鼠主要利用老鼠的天敌来灭鼠。

有些植物对鼠类有驱避作用。

微生物病原菌对鼠类有杀害作用,但现在有许多争议

化学

灭鼠法

主要指用有毒的药物防治有害的鼠类。

包括毒饵法、熏杀法、驱避法、绝育法、外激素法等

———————应用体验不可少——————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老鼠损失贮粮3500多万吨,因鼠害减产5000万吨,足供3亿人吃1年。

此外,老鼠还是各种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

全球90%的鼠种,携带着200多种病原体,能使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有57种。

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材料中的损失主要是由________造成的(  )

A.家鼠        B.田鼠

C.草地鼠D.森林鼠

2.下列有关鼠类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鼠类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B.鼠类传播禽流感,危害人类健康

C.森林鼠和草地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

D.鼠类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3.鼠灾对我国农业生产已造成很大威胁,我们应加强灭鼠保粮工作,下列措施中最科学的是(  )

A.加大毒鼠强的投放力度

B.人人参与,捕捉老鼠

C.将地面硬化,让其无藏身之地

D.生态灭鼠,保护和饲养老鼠的天敌

解析:

1.B 2.B 3.D 第1题,材料中提到的损失主要是粮食损失,因此应主要是由田鼠造成的。

第2题,禽流感主要是由鸟类传播,因此不属于鼠灾危害。

第3题,灭鼠工作应该采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措施,A项会使鼠类抗药性增强,同时会杀灭其天敌。

B项单靠人力捕捉远远不够,C项不利于生态保护。

4.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了解到,进入2016年5月份以来,内蒙古发生大面积鼠害,截至5日,鼠害面积达8734.68万亩,严重危害面积3645.46万亩,涉及12个盟市27个旗县区。

在草原鼠害较重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草原,入春以来,草原鼠害达800多万亩。

正处牧草返青的季节,但到处是裸露的黄褐色的地表和令人触目惊心的鼠洞。

最高有效洞口数达每公顷2800个,严重地区每公顷达到1400多只鼠。

(1)由材料可知,我国鼠害严重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鼠害地域差异显著,可分为两大鼠类危害区。

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材料中所提到的鼠类危害区属于____________。

(3)草场过载与鼠害加剧有无关系?

为什么?

(4)画出草地鼠害与草场退化恶性循环示意图。

解析:

本题以时事材料为基础考查我国鼠灾的形成、分布和危害。

从材料可知鼠害的形成和干旱的环境有关。

在草原区的主要鼠种为亚洲中部的耐旱鼠,如小家鼠和黄鼠等,其存在会使草原退化,并和过度放牧的人类活动共同形成恶性的循环过程。

答案:

(1)降水少,气候干旱地区广 草场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为鼠类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

(2)喜湿鼠类危害区 耐旱鼠类危害区 耐旱鼠类危害区

(3)草场过载与鼠害加剧有关系。

其原因为草原过载,会导致草场退化,进而使鼠害加剧。

(4)画图略。

P48思考提示 1.某些生物,一旦被自然或人为地引入新的地区,脱离了原来的生存环境,就有可能无节制地繁衍,给新栖息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经济损失。

2.

(1)危害性严重,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在发生时间与过程上,有突发性和渐发性之分。

(3)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具有区域性特征。

(4)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

 

一、选择题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约200亿千克、棉花400万担,种植业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森林虫害受灾面积700万公顷,经济损失达50亿元。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虫灾的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

A.虫灾一般指昆虫造成的灾害,因身材小,不会造成较大的灾害

B.破坏森林,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

C.蝗灾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

D.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2.对我国农作物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虫灾是(  )

A.黏虫       B.蝗虫

C.蚜虫D.稻飞虱

3.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是(  )

A.寒潮B.干旱

C.雷暴D.洪涝

解析:

1.B 2.B 3.B 第1题,发生虫灾的害虫是昆虫,虽体积小,但数量多、繁殖快,对农作物及牧场造成严重的威胁。

蝗灾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

鼠灾危害人体健康。

第2题,蝗虫种类多,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危害最严重的虫灾。

第3题,蝗虫易在干旱、温热的环境中生长繁殖。

我国北方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致使蝗灾十分严重。

读中国部分生物灾害局部分布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1、2、3、4图例所代表的生物灾害依次是(  )

A.稻瘟病、小麦锈病、棉铃虫病、落叶松毛虫

B.飞蝗、稻瘟病、小麦锈病、油松毛虫

C.落叶松毛虫、小麦锈病、云南松毛虫、棉铃虫病

D.小麦锈病、棉铃虫病、稻瘟病、落叶松毛虫

5.在塔里木河流域易遭受的生物灾害是(  )

A.水稻病、马尾松毛虫、棉铃虫病

B.小麦锈病、棉铃虫病、飞蝗

C.水稻病、鼠灾、飞蝗

D.小麦锈病、松毛虫、棉铃虫病

解析:

4.D 5.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生物灾害的分布。

第4题,1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有大面积的小麦种植;2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3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4位于我国最西北,由于受来自北冰洋水汽的影响,该地有落叶松分布。

第5题,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但周围有高山冰雪融水,适合耐干旱的小麦和棉花的生长。

物种入侵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注意和重视。

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达几百种之多,正给我国造成各种危害。

据此回答6~7题。

6.黄浦江上游大量出现的一种外来漂浮植物是(  )

A.菱角B.金鱼藻

C.水绵D.水葫芦

7.这种外来漂浮植物繁殖能力强,蔓延迅速,其主要危害是(  )

①影响通航 ②威胁堤坝安全 ③产生有毒物质 ④危及生物多样性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6.D 7.C 第6题,本题属于常识性知识,水葫芦是引进物种。

第7题,外来生物入侵,侵占当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危及生物多样性,同时水葫芦漂浮在水面上,影响航运。

二、综合题

8.读中国松毛虫危害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油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势分界线)处;落叶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温度带),赤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温度带),马尾松毛虫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温度带)。

(2)我国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解析:

(1)题,根据图例,结合题目表述要求可直接得出答案。

(2)题,注意题目要求是“人为因素”,一方面是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原始森林减少,而人工种植的品种、种类单一,因而森林生态系统脆弱;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导致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

(1)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中温带 寒温带 暖温带 热带 亚热带

(2)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森林;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我国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立法仍是空白。

材料二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

它暴食一夜可吃尽身边所有绿色叶片。

它从北美始发,搭船随货,越洋渡海侵入欧亚,遍及全球。

材料三 美国陆军工程兵曾应奥巴马的要求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关于防止鲤鱼进入美国五大湖区的计划,整个计划预计将耗资180亿美元,用25年建堤拦住亚洲鲤鱼。

有人认为此举劳民伤财,但多数科学家认为,这种体型巨大的亚洲鲤鱼在五大湖中几乎没有天敌,也没有对手。

它们不仅繁殖迅速,也给湖中其他生物种群,比如鲑鱼,带来灭顶之灾。

而且这些鱼在受惊时会跃出水面,然后以自由落体方式下降,这对于小船上的渔民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1)你认为物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有哪些?

(2)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灾害有哪些?

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1)题,结合生物入侵的含义可知物种入侵的途径。

(2)题,生物入侵将对入侵地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侵入地生态平衡并危及人类健康,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防治外来物种可利用法制手段及生物措施手段防治。

答案:

(1)自然入侵;人为引进(无意引进;有意引进)。

(2)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给受害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

利用入侵生物的天敌、人工清除、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