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7833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docx

第二节主要山脉3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节 主要山脉 3_高中地理教案

第二节 主要山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盂点】

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用投影胶片或小黑板绘制下列图表:

(1)中国轮廓空白图及分别绘有三组山脉的复合投影片(若用小黑板,山脉走向先用暗线绘出)。

(2)绘出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一课时,四年制可安排1.5课时,利用后面半个课时让学生做有关的读图、填图练习。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好“中国地形图”。

[讲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

它们像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讲述应放慢速度,边讲边指图,指图顺序应与下边要讲的三组山脉走向一致)。

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哪些著名山脉?

请在图上找一找。

(学生议论、看图)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 主要山脉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读图讲解]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图3·5),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脉多按一定的方向延伸成带状。

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为走向。

我国主要山脉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三组。

这就是东西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教师应再次正确指图)。

[板书]1.东西走向的山脉

[展示图片]打出中国轮廓图的投影,将绘有东西走向三列山脉的投影片叠加在中国轮廓图上(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加绘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

[讲述]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向南共有三列,它们是: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用红笔描出这三列山脉。

[板书]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指图回答]教师在中国地形挂图上依次指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让学生齐声答出山脉名称;教师说明山脉名称,让学生在图上正确指出其位置。

[展示图片]取走绘有东西走向山脉的投影片,换上绘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的投影片。

(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再加绘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

[板书]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指图讲述]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也有三列。

最西边的一列是:

大兴安岭—大行山—巫山—雪峰山。

[提问]还记得这是什么界线吗?

(学生回答:

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界线)

[指图讲述]位于中间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

第三列,也就是最东边的一列为台湾山脉。

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也用红笔描绘这三列山脉。

[板书]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指图回答]教师指图,学生答出山脉名称。

[板书]3.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读图]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并用红笔描出。

[讲述]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印度、尼泊尔等国边境上,它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一条巨大山系,东西绵延长达2400千米,中段向南凸出略成弧形(指图要准确)。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脉(让学生看图3·6)。

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我国与尼泊尔边境上,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同学们可以从课本前面的彩图5中看到它的雄姿。

[练习]请三位同学依次到黑板前指图说出山脉名称(学生依次指图,相互补充、划正)。

[提问]请同学们在图3·5上找出阿尔泰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并请一位同学到挂图前指出这些山脉的位置,再说说这些山脉各自是什么走向。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纠正)

[讲述]我国高大的山脉中,有东西走向的,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有呈弧形的;还有南北走向的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讲述应慢,便于学生跟随教师回忆所讲内容)。

这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好比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构成了“地形的骨架”。

[板书]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讲述]不同走向的山脉交织成的地形骨架把我国地表分隔成许许多多地形区(指图),各地形区内分布着相对低下的地形。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中国地形图”,看看各地形区内有些什么地形?

(学生议论、分析地图)

[练习]出示绘制的表格,请学生根据表格中所列的山脉,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它们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并把答案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

(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用个别提问的方法共同订正答案。

(复习巩固)

在我国山脉分布填充图上,注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

(教师应要求学生按课堂所讲述的顺序一一填写,提示学生沿山脉走向正确填写山脉名称)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1、2。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

——“种植业”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

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

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

(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

(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

(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

(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

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

(种植业。

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

(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

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

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

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

(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

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

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

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

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

(不是)

  (展示)动画:

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

(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

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

(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

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

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

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

(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请学生欣赏教材前面插页的彩图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七章中国的农业

  引言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

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

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

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教案示例2

——撒哈拉以南非洲“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1.本区热带草原为主的气候

  2.撒哈拉以南非洲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难点]热带草原气候

  [教具]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非洲气候带分布、非洲矿产分布图

  [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现在请大家推断一下,这样的纬度位置条件下该地区应以何种气候类型为主?

(大部分都是热带的气候类型)

  [引导读图]:

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

  [提问]

  ①本区绝大部分地方的年平均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

(20°C以上)

  [补充提问]这一点与北非相比如何?

(情况类似)因此非洲还有一个别称,叫做“热带大陆”。

  ②该地区的年降水量大部分在多少毫米以上?

(1000mm以上)

  [补充提问]这一点是不是也与北非相同?

(不同,北非的降水非常稀少,大部分都在200毫米以下)

  [引导读图]:

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提问]

  ③该地区有哪些气候类型?

其中什么气候类型的范围最广?

(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北非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

(热带沙漠气候)

  ④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基本上根据赤道对称)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仍然是纬度位置)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各气候类型之间的界线与什么气候要素密切相关?

(年降水量)

  [转折]既然热带草原气候在本地区面积最广,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

  [引导读图]热带草原干湿季示意图

  [提问]1.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干湿季)

  2.热带草原地区在干湿季节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

(湿季,风从海洋吹来,降水丰富,草长得比较高,动物集中在这里,农民的收成也比较好;干季,无风、降水稀少,植被长势不好,动物会迁到水草比较丰盛的地区,农民也收不上粮食。

  3.如果干季延长会发生什么情况?

(出现旱灾)

  [补充]在非洲,旱灾时常会发生,而且有时持续几年,会严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所以这里出现饥荒也是正常的。

  [引导读图]基桑贾尼和恩贾梅纳气温曲线将水柱状图

  [提问]这两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各有什么特征?

哪一个是热带雨林气候,哪个是热带草原气候?

理由是什么?

  [学生描述、判断]略

  [转折]由于非洲有着各种类型的热带气候,尤其是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因此这里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资料,并介绍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

  [转折]除了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之外,撒哈拉以南非洲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引导读图]非洲矿产图

  [提问]1.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的矿产?

与北非有什么差别?

  2.南非、几内亚、赞比亚、尼日利亚主要的矿产是什么?

  [学生读图回答]略

  [补充介绍]这里黄金和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是世界第一,其他矿产资源也非常多,被称作“资源大陆”。

其中南非是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赞比亚是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

在几内亚湾还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尼日利亚是本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三、气候类型及特征

  1.主要气候类型→“热带大陆”

  2.分布特征

  3.热带草原面积广大

  四、“资源大陆”

  1.矿产资源的特点

  2.主要矿产及其分布

  黄金→南非铝土→几内亚铜矿→赞比亚石油→尼日利亚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并由此达到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的教学分析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冬季时北半球陆地是冷源,在大陆中心地区形成高气压中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这个冷高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夏季北半球大陆是热源,升温速度非常快,因而在陆地内部形成低压中心,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这种高低气压的分布特点教材通过一、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阅读掌握。

由于这种高低气压的存在,因此在不同季节,陆地和海洋之间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就会出现随季节改变风向的风,这就是季风的形成。

应该明确的是季风环流也属于大气环流的一部分,通过知识间的相互关联,可以了解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但也有例外,南亚的夏季风其形成,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过赤道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即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因此形成季风环流的因素应该由两个,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环流的知识教材配备了相应的图像,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部

分知识。

关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教学建议

  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可以从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或利用黑板上已绘制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边讲解边绘图,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素材库提供的动画演示,以亚欧大陆为例,使学生明确,夏季时,亚欧大陆是一个热源,空气强烈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压,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时,亚欧大陆是一个冷源,空气受冷下沉,近地面大陆内部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

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引入季风环流,比较利于学生递进式的学习,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学习季风环流应该明确三点:

第一,注意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图像资料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的能力;第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上的差别,使学生明确季风的成因除海陆热力差异外,还有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的原因;第三,无论是东亚季风还是南亚季风,冬、夏季风的特点一及影响的范围应该明确,这为学习气候知识奠定基础。

运用各种原理示意图或多媒体动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应该是本课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的教学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此地球表面受太阳辐射多少的变化就会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因此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季节移动,移动规律教材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形象直观,利于学生判读理解。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教材没有明确提出,但在后面章节中会用到这部分知识,因此教师在这里可以适当补充,一般情况下高气压控制的地区,由于气流作下沉运动,水汽不易凝结,多呈晴朗天气,低压控制地区,空气作上升运动,水汽容易凝结,多阴雨天气,对于风向,一般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运动的空气,随着空气的运动,气温不断上升,水汽不易凝结,而由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运动的空气,随着空气的运动,气温不断下降,水汽容易凝结,多阴雨天气。

关于三圈环流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即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分析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

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等。

关于三圈环流的知识,使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切入,首先明确赤道与极地间冷热不均,引起赤道地区空气上升,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形成赤道与极地之间近地面和上空气压的差异,导致赤道与极地之间近地面和上空的大气作水平运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则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由于三圈环流的成因各不相同,因此七个气压带的成因也各不相同,其中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动力因素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