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8324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数学教案-近似数与有效数字_七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意义

  2.给一个近似数,能说出它精确到哪一痊,它有几个有效数字

  3.使学生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培养学生把握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近似数的学习,向学生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由于实际生活中有时要把结果搞得准确是办不到的或没有必要,所以近似数应运而生,近似数和准确数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

从实际问题出发,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

  2.学生学法,从身边找出应用近似数,准确数的例子→近似数概念→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

  2.难点:

正确把握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及它的有效数字的个数.

  3.疑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个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提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自己找出类似的例子,教者提出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教者提出近似数的有关问题,学生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

有10千克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应该怎样分?

 生:

平均每人千克

师:

给你一架天平,你能准确地称出每人所得苹果的千克数吗?

  生:

不能

  师:

哪怎么分

  生:

取近似值

  师:

板书课题

  2.12 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教法说明】通过提出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研究近似数是必须的,是自然的,从而提高学生近似数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出示投影1

  下列实际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1)初一

(1)有55名同学

  

(2)地球的半径约为6370千米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

  (4)小明的身高接近1.6米

  学生活动:

回答上述问题后,自己找出生活中应用准确数和近似数的例子.

  师: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许多时候只能用近似数你知道为什么吗?

  启发学生得出两方面原因:

1.搞得完全准确有时是办不到的,2.往往也没有必要搞得完全准确.

  以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例,揭示近似数的有关概念

  板书:

  1.精确度

  2.有效数字:

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数精确到哪一位,这时,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例如:

3.3 有二个有效数字

  3.33 有三个有效数字

  讨论:

近似数0.038有几个有效数字,0.03080呢?

  【教法说明】通过讨论学生明确近似数的有效数字需注意的两点:

一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二是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的数字,教者在有效数字概念对应的文字底下画上波浪线,标上①、②

例1.(出示投影2)

  下列由四舍五入吸到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哪几个有效数字?

  

(1)43.8  

(2).03086  (3)2.4万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者板书.

  对于近似数2.4万学生又能认为是精确到十分位,这时可组织学生讨论近似数与5.4和近似数5.4万中的两个4的数位有什么不同,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法说明】对于疑点问题,通过启发讨论,适时点拨,远比教者直接告诉正确答案,理解深刻得多.

  巩固练习见课本122页练习2、3页

  例2(出示投影3)

  下列由四舍五入得来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几个有效数字?

  

(1)21.80 

(2)2.60万 (3)

  学生活动,教者不给任何提示,请三位同学板演(基础较差些的做第一小题,基础较好的做第二、三小题)其余学在练习本上完成,请一优秀学生讲评同桌同学互相检查评定.

  【教法说明】①通过本例的教学,学生能进一步把握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概念,②通过分层板演,学生点评,能提高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一、填空

  1.某校有25个班,光的速度约力每秒30万千米,一星期有7天,某人身高约1.65米,远些数据中,准确数为_________,近似数为____________

  2.近似数0.1080精确到__________位,有_________个有效数字,分别是____________

  二、下列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各有哪几个有效数字:

  132.0  21.5万  3

  学生活动:

学生抢答:

  【教法说明】抢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1)有效数字的意义及两个注意点;

(2)带单位的近似数(为2.3万)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近似数的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求法.

  八、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题中的效,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1)小明到书店买了10本书

  

(2)中国人口约有13亿

  (3)一次数学测验中,有5人得了100分

  (4)小华体重约54千克

  2.填空题

  

(1)3.14精确到________位,有_________有效数字

  

(2)0.0102精确到_________位,有效数字是__________

  (3)精确到__________位,有效数字是___________

  3.选择题

  

(1)下列近似数中,精确到千位的是()

  A.1.3万  B.21.010

  C.1018  D.15.28

  

(2)有效数字的个数是()

  A.从右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算起

  B.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算起

  C.从小数点后的第一个数字算起

  D.从小数点前的第一个数字算起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124页A组l.

  十、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5.1从问题到方程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方程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种手段。

2、初步掌握从现实生活问题到列出方程一般

途径。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从现实生活问题到列出方程的一般途径。

教学难点:

正确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复习提问。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一至两个方程,让

学生感知方程概念。

二、新授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问题①:

图5—1,(图上标明:

砝码质量,1kg和5kg,两个相同小球的质量为xkg)

2、师:

观察这个图形,你可以列出方程吗?

3、师:

你列出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即等量关系)

(二)大胆推测,积极探索

1、师:

从上述问题的解决可以看出,方程是解决现实生

活问题的一种手段,那么用方程解决的生活问题一般途

径是什么呢?

2、观察问题一的解决过程,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

画出思维线路图:

实际生活问题                      列出方程

 

针对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点评,从实际问题中要设出未知

数、列出代数、找出等量关系等。

(三)提出新问题验证猜想。

1、出示问题②(书P140)

2、带学生认真审题。

3、师:

谁能把这个问题数学化(即出未知数,用代数式

表示有关量,找出等量关系等)。

4、为了能更容易地找出等量关系,我们可以作如下猜想:

 

胜场数

负场数

得分数

假设一

10

2

 

假设二

8

4

 

本题讨论

x

 

 

(归纳等量关系:

得分数=胜场得分+负场分分,学生列出

方程从而解决问题)

三、总结经验,形成成果

师:

从问题①中,我们探讨是用方程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

一般途径,在问题②中我们运用这信途径顺利列出了方

程,请一位同学再把你的得出的这个结论再说明一下。

四、交流验证

学生讨论解决P141试一试

五、练习巩固P141练一练1、2

六、作业布置P143 1、2、3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平行线的性质: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能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用的时候容易出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由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2、教法建议

  由上面的重点、难点分析可知,这节课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知识多,也有了一些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几何,进度不可过快,尽量多创造一些学习、应用定理、公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讲授新课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

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

探究实验活动还是从画平行线开始,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导证明出其它的两个性质.教师可以用“∵”、“∴”的推理证明形式板书证明过程,学生在理解推理证明的过程中,欣赏到数学的严谨的美.

  

(2)综合应用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区别,并能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地应用它们成为了教学难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两步推理的证明题,让学生填充理由.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题目的已知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只有自己构造起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灵活应用.

  (3)适当总结

  几何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总结如何学好几何.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对简单的题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书写逐渐规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点:

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开放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前面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

它们正确吗?

  3、是不是原本正确的话,颠倒一下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是否一定正确?

试举例说明。

  如、“若a=b,则a2=b2”是正确的,但“若a2=b2,则a=b”是错误的。

又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

但“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则是错误的。

因此,原本正确的话将它倒过来说后,它不一定正确,此时它的正确与否要通过证明。

  二、新课

  1、我们先看刚才得到的第一句话“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先在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几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此时,两直线是否平行是未知的,要我们通过同位角是否相等来判定,即是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故我们称之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

而这句话,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已知“平行”从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因为平行是作为已知条件,因此,我们把这句话称为“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即: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现在我们来用这个性质公理,来证明另两句话的正确性。

  想想看,“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句话有哪些已知条件,由哪些图形组成?

  已知:

如图,直线a∥b

  求证:

(1)∠1=∠4;

(2)∠1+∠2=180°

  证明:

∵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4(对顶角相等)

   ∴∠1=∠4

  

(2)∵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180°(邻补角的定义)

   ∴∠1+∠2=180°

  思考:

如何用

(1)来证明

(2)?

  例1、如图,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经量得∠1=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解:

∵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A与∠B互补,∠D与∠C互补

   ∴∠B=180°-115°=65°

   ∠C-180°-100°=80°

  答:

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65,80°

  练习:

P79 1、2、3

  小结:

平行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作业:

P87 9、10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直线的概念.

  2.掌握直线的表示方法,直线的公理和相交直线的概念.

  3.使学生熟悉简单的几何语句,并能画出正确的图形表示几何语句.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一些几何语句(如:

某点在直线上,即直线“经过”这点;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有且只有”的双重含义,即存在性和惟一性)的教学,训练学生准确地使用几何语言,并能画出正确的几何图形.学生通过“说”与“画”的尝试实践,体验领悟到“言”与“图”的辩证统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严密的思考方法及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学习好数学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直线公理的讲解,举出实例说明它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再进行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激励学生要勤于动脑、敢于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模型的观察,使学生体会物体的对称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直线体会直线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并尝试指导与阅读相结合.

  2.学生学法:

自主式学习方法(学生自己阅读书本知识,总结学习成果)和小组讨论式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直线的表示方法,直线的公理及相交线.

  

(二)难点

  两直线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理解,直线公理的理解.

  (三)疑点

  两直线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实验法解决直线公理的理解;通过逆向思维解决两直线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三角板、木条、铁钉.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知识点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直线及其性质,通过画图及对几何语言的认识培养学生图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逐步领悟,教师概括总结和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

投影仪显示本章开始的正十二面体的模型,学生观察这一复杂图形中有哪些是我们认识的简单图形?

(学生会很快找出线段和角.)

  演示:

投影从正十二面体的模型中分离出某一部分,即线段、角.

  引出课题:

要掌握比较复杂的图形知识,需要从较简单的图形学起.本章我们就学习最简单的图形知识,即线段和角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的两个图形.在这个基础上,以后我们再学习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等等.

  【板书】第一章 线段 角 一、直线 射线 线段 1.1直线

  探究新知

  1.直线的概念

  师:

对于直线,我们并不陌生,小学就已经认识了它,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几种日常生活中“直线”形象的例子吗?

  【教法说明】学生有小学的基础,会很快说出一些实际例子,如:

黑板边缘、书本边缘、拉直的线、笔直的公路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演示:

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利用电脑显示一些实例,如:

黑板、书本、笔直公路等等.然后变换抽象成一直线.

  师:

我们在代数中,常用一条特殊的直线,你知道吗?

  (学生会回想起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师小结: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几何中的“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我们可以用直尺画直线,但画出的只是直线的一部分.

  2.直线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自然段,总结直线的表示方法.

  【教法说明】对于直线的表示方法很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理解.但记忆不一定深,这种采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一是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爱看书且会看书.自己学到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告诉的记忆深刻得多.

  由学生小结,得出直线的两种表示方法:

  

(1)用直线上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

记作直线.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

记作直线.

  【教法说明】用字母表示图形,小学没有介绍,现在学生初步接触,所以教师这里要补充说明点的表示方法.同时指出:

以后学习中,常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便于说明与研究.

  3.点和直线的位置

  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找一点.然后,引导全体学生讨论:

平面上一条直线和一个点会有几种位置关系呢?

  师生共同总结:

  

(1)点在直线上,如图,叙述方法:

点在直线上,或直线经过点.

  

(2)点在直线外,如图,叙述方法:

点在直线外,或直线不经过点.

  【教法说明】在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中,要注意几何语言的训练.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各有两种不同的叙述方法,要反复练习,以培养他们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

  4.直线的公理

  实验尝试:

用一个铁钉把木条钉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转动木条,并观察现象.教师在木条上加上一个钉子,再让学生转动,并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以上实验你认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

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同时板书公理内容.

  [板书]公理: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言之,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体验证实:

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经过一点和两点画直线.

  【教法说明】

(1)学生通过实验,对直线公理有认识,但欲言之而不能,或虽能表达出意思但不严密.此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一定要强调几何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向学生们讲清“有且只有”的两层含义.第一个“有”说明的是存在性,过两点有直线存在.“只有”说明的是惟一性,经过两点的直线不会多,只有一条.如果把直线公理说成是: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就是错误的了.

(2)公理得出后,让学生再次动手验证,使学生体会到公理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便于学生对公理的记忆.(3)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教师补充等手段,使学生了解直线公理的应用,如:

木匠怎样在木料上画线;植树时怎样能使树坑排列整齐等等

  【教法说明】通过公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使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只有现在好好学习,积累本领,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并体会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5.相交线

  师:

根据直线公理,过两点有几条直线?

  (学生会答出:

有且只有一条.)

  师:

反过来,两条不同的直线可能同时经过两个点吗?

  (学生容易答出:

不能)

  师:

两条不同的直线不可能同时过两个点,也就是说,两条不同的直线不能有两个公共点,当然,也不能有更多的公共点.因此,我们得出一个新概念;

  [板书]如果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我们叫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这两条直线叫相交直线.

  如图,直线和直线相交于点,点是直线和直线的交点.

 

  【教法说明】两直线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是本节课的难点.从 公理入手提出问题,再反过来考虑,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突破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1)

  1.问答题

  

(1)经过一点能否画直线?

能画几条?

  

(2)经过两点能否画直线?

能画几条?

  (3)只用直线上的一个点来表示直线是否可以?

用直线上的两个点表示直线呢?

  2.读出下列语句,并按照这些语句画图

  

(1)直线经过点.

  

(2)点在直线外.

  (3)经过点的三条直线.

  (4)直线与相交于点.

  (5)直线经过、、三点,点在点与点之间.

  (6)是直线外一点,过点有一直线与直线相交于点.

  【教法说明】问答题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巩固直线公理,作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言”与“图”的转化能力.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点:

 

  八、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补充:

按照下面的图形说出几何语句.

  

(1) 

(2)

  (3)  (4)

  (5)

  附答案

  补充:

(1)直线过(点在直线上).

  

(2)点在直线外(直线不过点).

  (3)直线、相交于点.

  (4)直线过、、三点.

  (5)直线、、、都过点.

  思考题:

课本第16页B组的第2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