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8627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docx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届高三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

【市级联考】浙江省嘉兴市丽水市2019届高三3月选考科目教学测试联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史记》记载: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

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仲壬,是为帝仲壬。

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

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

”这说明当时

A.分封对象都是王族的嫡系子弟

B.嫡长子继承方式已遭人为破坏

C.宗法继承具有嫡子与兄弟相结合的特点

D.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2.《景德镇陶录》载:

“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人陶氏所烧造。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

这反映唐朝时期的景德镇

A.以生产白瓷名闻天下

B.制瓷业以私营为主

C.瓷器生产的规模较大

D.制瓷业已具备较高的技艺

3.有学者指出,宋明理学的形成反映了知识分子希望“建构一种超越万物万象万事之上,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的终极依据,可以笼罩并解释社会、自然与人类的‘真理’”。

该学者旨在强调理学

①思想体系庞大严密

②具有干预政治的远大抱负

③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④注重循序渐进的治学方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明以来,内阁大学士“选理机务”“表率百僚”,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地位每况愈下。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A.内阁职责功能的变化

B.强化皇权的内在需求

C.军机处的设立

D.宦官专权导致的政治黑暗

5.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

下列信息按先秦、汉、唐、宋朝排列正确的是

竹简隶书一牛挽犁素纱禅衣水排

心学文人画《萍洲可谈》商业街柳词

雕版印刷《春望》釉下彩绘海上丝绸之路坊市

刀形币《小雅》淬火工艺青铜鼎士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6.某作品以近百年的战争为题材,“在民间起着历史教科书的作用,甚至起着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对明清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影响至深。

”这部作品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7.有历史学家指出:

“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它比1840年具有更明显的标界意义”。

下列项中,具有“标界意义”的是

①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②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③洋务运动兴起

④学习西方从器物走向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

8.1876年看似平凡。

但在这一年的1月21日,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正式赴英就任;4月,左宗棠率军攻入新疆。

下列现象在这一年也已发生的是

A.北京领事用电话与总理衙门官员沟通

B.上海轮船招商局船队活跃于主要港口

C.“大清邮政局”递送员派送报纸

D.清政府正在全国各地自办有线电报

9.近代某次战争后,清政府一方面允许外国人“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同时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这些举措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表现在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B.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C.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10.有人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

事实上,革命党人的起义和流血一直没有停过,“党人之从事运动者,初不少怠,尤注意军队”。

这说明辛亥革命

A.坚持暴力斗争的道路

B.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C.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

D.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失败危险

11.据载,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被枪口逼迫剪了辫子,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夕割了辫子。

这说明

A.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

B.辛亥革命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

C.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

D.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

12.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知识分子提出要根治“无常识之思维”和“无理由之信仰”,激扬理性,破除愚昧和迷信。

为此,他们提倡

A.科学精神

B.政治民主

C.文学革命

D.文明西化

13.该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胜利”是

A.平型关伏击战

B.台儿庄大捷

C.枣宜会战

D.百团大战

14.有诗云:

园里瓜菜绿蓬蓬,圈里猪羊肥滚滚。

端碗举筷吃上席,公社食堂赛天宫。

这说明当时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

B.农村工作中存在明显“左倾”的错误

C.“文革”动乱正在向农村蔓延

D.家庭联产承包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15.20世纪70年代,共和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在外交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演出。

下列事件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中日建交

④中美建交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16.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告台湾同胞书》,引发海内外广泛热议。

它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方针是

A.采用和平方式统一

B.国共展开第三次合作

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

17.1980年,时任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的步鑫生,打破“大锅饭”,推行了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办法,成为名动全国的改革先锋。

步鑫生的成功说明当时

A.计划经济主导下的经济体制出现松动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

D.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始启动

18.我们经常会说:

请用数据说话。

公元前399年,雅典进行了一次轰动全城的大审判,被告是苏格拉底,罪名是腐化青年。

以下是两次投票的数据,这说明

法官人数

支持票

反对票

第一次

500

280

220

第二次

500

360

140

 

A.投票数据已经被人篡改

B.雅典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民主程序

C.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D.公民素养是政治民主的根本所在

19.在某一时代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人物,称为“再生人”,他们是一群只注重生活情趣的人,藐视传统、道德、禁忌、教皇乃至上帝,在艺术方面,他们是独立的个人,喜欢在他所绘的画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再生人”的产生反映出这一时代

A.人文主义的盛行

B.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复苏

C.对主权在民思想的高度肯定

D.宗教改革运动正在蓬勃展开

20.下表为《1500-1913世界部分国家人均GDP(国际元)统计表》。

这反映出

年份

1500

1600

1700

1820

1870

1900

1913

德国

676

777

894

1058

1821

2711

3648

英国

714

974

1250

1707

3191

4158

4921

美国

400

400

527

1257

2445

3780

5301

中国

600

600

600

600

530

546

552

日本

425

500

520

570

669

966

737

 

①工业化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的推动尤为突出

③500年间世界经济地区不均衡加剧

④殖民地多少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1771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设立了一座水力纺纱厂,它被称为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

这一“现代意义”主要是指

A.动力的革命

B.生产组织的革命

C.城市化开始

D.产业结构的调整

22.美国1787年宪法将数字引入政治:

参议员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

这些“数字”的规定

A.减少了选举带来的人力物力消耗

B.平衡了大州与小州间的利益

C.避免了议员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3.有人这样描述:

大自然的昼夜节律不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节律,人类从此得以征服黑夜,他如同为人间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他”的这项发明应该是

A.火车

B.电灯

C.电报

D.电脑

24.如图所示战役发生时,二战其它战场正在进行的是

A.盟军发动诺曼底登陆战

B.日本正加紧对中途岛的进攻

C.意大利宣布投降并退出二战

D.苏德在库尔斯克地区展开激战

25.一战中,法军司令福煦在贡比涅森林的火车车厢内接受了德国的投降;二战中,希特勒命人拉出“福煦车厢”,让法国人签署投降书。

二战后,为了解决两国“福煦车厢”的难题,法德

A.共同加入了北约

B.建立了煤钢联营

C.相互支持并修筑柏林墙

D.唯美国“马首是瞻”

26.2021年,考古学家在希腊“奥林匹亚考古遗址”发掘出一件刻有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古代碑刻,最早能追溯到公元三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

这块石碑是希腊与德国考古团队经过三年合作,在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遗址附近发现的。

希腊文化和体育部宣称“如果能够确认详细年份,那么它很可能就是现今所有挖掘文物中,最早以文字记载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作品。

”这说明

A.历史都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最终都会以考古文物的形态呈现

B.历史时空具有相对稳定性,时空定位是开展历史考证的目标

C.考古研究不能仅停留于文物的发现,还离不开对文物的考证

D.考古研究既依赖于考古学界的发掘,也需要得到官方的认证

27.据史载,明清时期,建宗祠、修宗谱、定族规的风气极为兴盛,几乎没有不立祠堂的宗族。

安徽歙县棠樾鲍氏是明清著名的商人世家,资财雄厚,其宗祠建于棠樾村口,祠前石路上至今耸立着七座由明清两代帝王御赐匾额的石牌坊,足见当年之壮观。

祠堂祭祖是宗族最重要的活动,族中16岁以上的男子必须出席祭礼,族人违犯族规家法,要在祠堂以祖先的名义执行处罚。

这说明

A.宗祠兴盛与当地经商风气直接相关

B.宗族势力发展对中央集权明显不利

C.传统礼教因宗族势力发展而焕发生机

D.中国古代具有家国一体的文化特质

28.拿破仑的一生就是一部战争的传奇史书。

下列对图中所示战役的表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法军牺牲局部利益,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实施决定性打击

B.②—拿破仑果断地将暴乱平息于炮火之中,成为共和国救星

C.③—各附庸国及诸小邦趁机摆脱法国控制,法军陷入四面楚歌

D.④—英军开始支持不住,后盼来援兵,法军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29.文学艺术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下列作品按创作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人间喜剧》

②《唐璜》

③《四海一家》

④《自由引导人民》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30.古罗马在建筑风格上展现出来的崇高、完美更具世俗,更能让人振奋,却难以产生希腊神庙的神圣感。

它是现实人生的一种“合宜”,是经济繁荣、和平安定和追求现实刺激的崇高,有的崇高还直接与某种“悲剧”情绪相联系。

下列最能体现这些特点的遗产是

A.大斗兽场

B.图拉真广场

C.万神殿

D.圣彼得大教堂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上半期国内外大事记(部分节选)

1915年

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7年

中国参加一战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9年

中国新注册工厂数335家,其中棉纺织企业年增长数接近20%

战胜的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1920年

印度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毛泽东领导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40年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1945年

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材料二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所以,无论如何,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

这些阶级,或者已经觉悟,或者正在觉悟起来,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则是领导的力量。

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请从“经济影响政治,思想引领行动,道路决定出路”的路径,简述近代中国是如何走上这一道路的。

(2)结合材料二,指出毛泽东认为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有何特点。

用一句话概括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的重要作用。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预示了世界历史全球阶段的来临。

……这些世纪中发展起来的某些全球性关系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紧密起来。

因此,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

……欧洲也受到新的全球性经济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94年11月第二次APEC首脑会议及部长级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召开。

会议最终达成的《茂物宣言》,将“致力于单方面实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但是,这一计划存在许多难点:

一是计划目标大,缺乏实现目标的具体细节;二是计划内容过广、过宽,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冲突很难避免,美国一向保护国内纺织业等竞争力较弱的工业部门,日本的农业政策非常敏感,不会轻易作出更大的让步。

中国和东盟等的某些工业部门如汽车工业等,以及银行、保险等服务业起步晚,实力脆弱,在一定时间内仍需加以保护。

总之,被《茂物宣言》所掩盖的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矛盾必将不断暴露出来。

——根据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下册》摘编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列举1500年以后欧洲出现“新的全球性经济”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2)APEC的《茂物宣言》体现了什么精神?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指出APEC以怎样的组成方式面对“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矛盾”?

33.(加试题)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在鲁国宫廷中待了若干年,但没有什么影响。

此后他便带着学生周游列国,……他发现的情况颇令人沮丧,很多人都是贪婪、不诚实、不负责任,对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漠不关心。

因此,他决心要推动人们……他把道德行为与传统的角色和等级相联系,因而成为周朝制度的伟大维护者,……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行为受惯常制度支配、等级差异导致和谐互助的社会。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四合院,是一种由四面房屋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内院式建筑(如图)。

四合院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尤以北方地区最为典型。

对于四合院的解读,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视角:

①遵循了建筑与自然环境、气候的和谐统一:

从剖面看,庭院南北向距离与房高的平均比例为10:

3这样低矮平缓的比例便于夏季风的进入,能在湿热的夏季带走多余的热量和水份。

这一特征在中国古代大量的建筑中都有所体现。

②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礼制的秩序感:

四合院民居在布局上多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房屋四角以廊道或围墙联系围合,形成主次分明、安静内敛的居住环境。

这种结构恰恰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法要求。

——根据朱瑾、王军《四合院的文化阐释与伦理解读》等论文摘编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简述孔子决心“成为周朝制度的伟大维护者”的社会因素。

指出孔子政治理想中体现“等级差异导致和谐互助的社会”的主要观点。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视角的认识?

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以秦长城为例进行阐述。

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以平遥古城的民居为例进行阐述。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34.(加试题)西塞罗说:

“事实上有一种真正的法律,即正确的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上,是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

希腊人认为,自然界是有别于人的东西,也是有规律、有秩序的……但更重要的是,它的规律和秩序是人可以把握的,因为它是数学的。

希腊人相信心灵是掌握自然规律最可靠的保证,因而极大地发展了逻辑演绎方法和逻辑思维。

在几个特殊的科学领域里,希腊人成功地将它们数学化。

希腊科学是有缺陷的,它不重视对自然现象实际的、细致的考察。

它注重的是说明和理解自然……如果考虑到今天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用“缺陷”来评判希腊科学无论如何是不恰当的。

——根据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摘编

材料二这种对理性的信任是启蒙运动的另一个基本特点……自然神论者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他们拒绝接受上帝支配世界并任意地决定人类的命运这种传统的信仰,相反,他们寻找一种与理智的判断相一致的自然宗教……他们坚决认为,上帝创世后,允许世界按照某些自然法则运转而不加以干涉。

因而,自然神论者能同时做两件不相容的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理性自然观”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启蒙时代“理性”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从思想和科学的角度简述“自然神论”在这一时代的意义。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由材料“立太丁之弟外丙……立外丙之弟仲壬”,可知材料中王位继承存在兄终弟及的情况,排除A;材料表明王位继承以嫡长子继承方式为主,排除B;材料“立太丁之弟外丙……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表明宗法继承具有嫡子与兄弟相结合的特点,故选C;材料涉及的是宗法继承问题,没有涉及权力分配问题,排除D。

2.D

【详解】

由材料“称为假玉器”可知,景德镇的制瓷业已经具备较高的技艺,故选D。

材料无法体现名闻天下,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行业的性质为私营,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制瓷业的规模,排除C。

【点睛】

本题主要考察对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概况,抓住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即可作出解答。

3.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建构一种超越万物万象万事之上”可知,理学思想体系庞大严密,①正确;由材料“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的终极依据”可知,皇权也被压制在理学体系中,故②正确;由材料“终极依据,可以笼罩并解释社会、自然与人类的‘真理’”可知理学借用了佛教和道教关于世界终极问题的讨论,③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循序渐进的治学方法,④错误;综上所述,选A。

排除BCD项。

【点睛】

本题考查对宋明理学的理解,需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和对材料的理解予以判断。

4.B

【解析】

【详解】

材料本身涉及的就是由内阁在地位、职能上的变化,不符合问题的设问方向,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内阁到军机处为了不断加强皇权,明清皇帝不断地削弱了丞相的权利,B项正确;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内阁地位的降低并非由军机处的设立而形成,排除C;清朝并不存在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D。

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我看着,①中最晚的事物为东汉时期的一牛挽犁和水排,故①为汉;②中最晚的是开创于南宋的心学,故②为宋;③中皆为唐朝事物;刀形币为春秋战国时期事物,故④为先秦;因此正确顺序是④①③②,故A项正确;排除BCD项。

6.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作品以近百年的战争为题材”可知,只有A项符合题意。

《水浒传》未有百年之说,排除B;《西游记》为神魔小说,排除C;《红楼梦》题材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识记,抓住材料“作品以近百年的战争为题材”即可作出解答。

7.D

【解析】

【详解】

①为甲午战争后兴起的社会思潮,排除;②③第二鸦片战争(1860年)后在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变化,正确;学习西方从器物走向制度的标志性事件为维新变法,时间为甲午战争后,故④错误;综上,选择D。

排除ABC项。

8.B

【解析】

【详解】

电话1882年传入中国,排除A;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于1872年,故B项正确;大清邮政局创办于1890年,排除C;有线电报最早自办于1877年台湾,排除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时间的把握,需要学生掌握较好的基础知识。

9.C

【解析】

【详解】

“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对应的知识点为《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对应的知识点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由此获得了初步发展,故选C。

A项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B项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排除;D项与材料中的举措无法对应,排除。

【点睛】

本题需学生掌握列强诸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另外也需要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运用能力。

10.A

【解析】

【详解】

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起义和流血一直没有停过,“党人之从事运动者,初不少怠,尤注意军队”,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材料在批驳“辛亥革命是中国的光荣革命”的说法,没有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所以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点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1.D

【详解】

黎元洪和袁世凯并不属于革命党人,根据材料无法得出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的结论,故A错误。

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并不是辛亥革命移风易俗的成果,且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得出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的结论,故C错误。

结合材料可知辫子在当时已经成为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是否剪辫是表明自身革命立场的手段,故而黎元洪和袁世凯即使不情愿也被迫剪辫,即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故D正确。

12.A

【解析】

【详解】

与材料“愚昧和迷信”相对的即为科学精神,故选A。

BCD皆与题意不符,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抓住材料“愚昧和迷信”即可做出判断。

13.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该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可知,这次胜利指代的是平型关大捷,故选A。

台儿庄大捷为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时间晚于平型关大捷,排除B;枣宜会战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组织的一次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C;百团大战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在敌后战场上组织的一次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抗战的士气,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大的战役,需结合重大战役的特征予以分析。

14.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中的浮夸风可知,公社指代的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属于左倾错误,故选B。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间为1953年到1956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文革发生于1966年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

本题需要学生结合材料中脱离实际的状况的分析和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征的把握。

15.B

【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为1971年10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时间为1971年7月,中日建交为1972年9月,中美建交1979年1月,综上选择B。

排除ACD项。

【点睛】

本题只需学生熟练掌握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为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