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8710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量8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B.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2.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

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构造社会理想:

平等、互利、兼爱[来源:

Z#xx#k.Com]

创造治国理念:

公开、公平、公正

树立人生追求:

真实、自由、宽容

建立文化基础:

仁爱、正义、自强

A.①③②④        B.③②①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①②

3.“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

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传入

4.何谓美女?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标准。

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雍容富态、健康自然成了美女的主导性标准。

而到了宋代,标准则变为文雅与自我克制,缠足后的纤纤小脚成为美女的重要条件。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女性文化涵养的提高

C.男性审美观念的变化D.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

5.明朝李贽说: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他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由此可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是主张

A.人文主义    B.仁爱精神     C.尊重人性    D.个人主义

6.凯伦·阿姆斯特朗在《轴心时代》一文中认为:

800BC年至200BC年之间,尤其是600BC—300BC间是人类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古希腊的先哲和中国先秦百家诸子几乎同时都把关注的目标转向了

A.宗教神学     B.自然哲学     C.社会现实       D.民主与科学

7、柏拉图解释某一命题时说:

“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

”据此判断该命题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C.理念论D.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8.有人说:

“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惟独禁人的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信仰得救;致良知D.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9、马丁•路德说:

“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

”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10.17~18世纪幵始,法语逐渐打破了拉丁语垄断的局面,直到1919年,法语仍一直是欧洲大陆外交活动中使用的主要语言。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法语自身的魅力B.工业革命的影响C.启蒙运动的影响D.文艺复兴的影响

11、传统农学思想讲究“风土”之说,徐光启则不赞同过分拘泥“风土”的观念,且“多方购得诸种,即手自树艺,试有成效,乃广播之。

”这反映出了

A.明末清初,中国实验科学的兴起B.新旧观念在明清时期冲突的激烈

C.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中国农业科技已受近代科技影响

12、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B.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D.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1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亲临泰山封禅,并命丞相李斯刻石以纪功。

如果让你从书法的角度来评价李斯所刻的铭文,你认为下列哪一说法最准确

A.圆润纤细,布局均匀,画如铁石,字若飞动

B.起笔、运笔、转折、收笔,都能曲尽其妙

C.注重规范法度,端庄浑厚,雍容大度

D.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14.某文学青年喜欢自诩尊重史实,酷爱续写武侠名著。

下列续写情节符合历史常识的是①续写《寻秦记》:

(战国)赵盘怀疑《九章算术》中隐藏着武功秘籍 ②续写《神雕侠侣》:

(南宋)杨过和小龙女行侠仗义,救了理学大师程颐③续写《大唐双龙传》:

(隋唐)寇仲率领战舰从水路攻打扬州④续写《七剑下天山》:

(清初)韩志邦很欣赏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科幻片《星际穿越》是对“以一种全新的模式重建了宇宙体系,物体不只是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的,长、宽、厚与时间组成四维的时空连续统一体”科学理论的具体形象的表达。

该理论的提出

A.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B.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D.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16、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

这里的“时代倾向”最可能是指

A.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B.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

C.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D.第二次工业革命

17.下面是1850~2000年全球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固体燃料的消费开始于1850年          B.2000年液体燃料完全取代固体燃料

C.科技进步带动燃料的发展更新          D.蒸汽时代人类使用液体、气体燃料

18.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己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这说明

A.电子商务己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

B.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

D.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19.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

“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

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

”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主要“变”在

A.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          B.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

C.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           D.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

20.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21.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惟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

”这体现了陈独秀

A.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B.认为人权取决于智能

C.崇尚无政府主义状态D.主张人性自由与解放

22.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表明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23.201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逝世4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一日子,某同学搜集了众多毛泽东著作。

以下各段文字均出自毛泽东的著作,按时序排列整理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24.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

“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

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

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5.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都日益完善与规范。

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

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

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

宋元统治者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民众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甲午战争失败后,教育救国的思想屡屡见诸报章,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

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

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类教学机构纷纷成立。

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把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列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兴盛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维新派教育实践的变化。

(8分)

 

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重大科技成就简表

时期

中国

世界

16世纪(明中期)

《本草纲目》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17世纪(明后期到淸初)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徐霞客游记》

天文望远镜、近代化学、力学、解析几何、血液循环学说

18—19世纪中(淸)

[来源:

Z§xx§k.Com]

蒸汽机、电磁感应原理、…、

材料二:

16—18世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授席位的情况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

1621年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哲学、萨维里天文学

1663年

剑桥大学卢卡西

数学

1669年

牛津大学

植物学

1702年

剑桥大学

化学

1704年

剑桥大学

天文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发展存在的差异和发展特征?

(8分)并各举一例近代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成就。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期新增课程的变化趋势,(2分)并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6分)

 

28、(16分)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影响着社会政治和经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

……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

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

材料二:

中国共产如果不能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第4卷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

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分配的问题大得很。

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

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

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

请思考:

(1)阅读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什么新的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

有何重要意义?

(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追求?

(2分)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思想的相关内容。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主要原因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诸侯争霸,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孔子主张回到过去的时代去。

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不是春秋时期,B项排除;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是在战国时期,C项排除;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是在西周时期,D项排除,故答案选A。

2、【答案】D【解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兼爱”是无等级无差别的爱,与材料“构造社会理想:

平等、互利、兼爱”相符,故①是墨家;法家主张“法不阿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材料“创造治国理念:

公开、公平、公正”相符,故②是法家;道家庄子主张“齐物”“逍遥”,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与材料“树立人生追求:

真实、自由、宽容”相符,故③是道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主张“舍生取义”,与材料“建立文化基础:

仁爱、正义、自强”相符,故④是儒家;故选D.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3、B4、D

5、【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李贽的主张。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灭人欲”是反对封建理学对人性的压抑,是在强调要尊重一个人的人性,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西方人文主义者的主张而非李贽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孔子的主张而非李贽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李贽是强调人性而非主张个人主义,人性和个人主义是有区别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提及的时间段(公元前600——公元前300年),这在西方属于希腊先哲最早的自然学派和智者学派的活跃时期,在古代东方的中国,这属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无论是孔孟儒学的“仁”还是墨家的“非攻”“尚贤”,这些东西方的思想先哲们无不都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社会现实方面,关注人和人类社会。

故选C。

7、A

8、【答案】D【解析】近代西方“不禁人的本能”,就是弘扬人的本能,这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精髓,启蒙思想、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只不过是人文主义的某一表现形式而已,都涵盖在人文主义之下。

古代中国“禁人的本能”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故选D。

而其它ABC三项均不能体现出来。

9、B

10、【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的影响。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扩展才使法语逐渐打破了拉丁语垄断的局而,从而导致了直到1919年,法语仍一直是欧洲大陆外交活动中使用的主要语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法语自身的魅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工业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时间来看应该是启蒙运动而非文艺复兴的影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1、【答案】D【解析】从中国科技史的角度讲,徐光启作为中西文化科技交流先驱者的地位,要高于他作为农学家的地位。

而且,故意地淡化他早在17世纪初就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的事实,显然不利于正确的把握历史。

徐光启引入西方科技的时间,在鸦片战争之前230多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与徐光启几乎同时代的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是带有近代百科全书意义的专业科技巨著,比西方的第一部百科全书要早出100多年。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小说能够够适应市民阶层需要,体现了自身较强的适应性,故D正确。

材料反映明清小说包容了传统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故A错误。

材料未涉及封建君主制的需要,故B错误。

材料主旨也不在于商品经济的开放性,故C排除。

1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成就。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

泰山封禅的铭文应为小篆,A项正确。

B项体现出书法的意境,为晋人书法的特点,B项错误。

C项是楷书的特点,D项为草书的特点,故错误。

14、【答案】B【解析】《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时期,不是战国的,故①错误。

程颐是北宋人,因此②不符合历史常识。

隋朝末年,京杭大运河已经开通,因此可以从水路攻打扬州,③符合常识。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人,“经世致用”是他提出的,清人完全可以欣赏到。

④符合常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D【解析】该题指的是相对论。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提到,达尔文主义⋯⋯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俾斯麦“铁血”统一德国,体现了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故A正确。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没有受到进化论影响,且中国不属于西方社会,故B错误。

美国独立战争时进化论没有产生,故C错误。

第二次工业革命不能反映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故D排除。

17、【答案】C【解析】题中图片只能看出1850年人类消费固体燃料的数量,但是无法得出开始于1850年的结论,故A项错误;按照图片,2000年固体燃料的消费依然存在,“完全取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人类使用能源的方式不断更新,使用能源的能力不断提高,推动了新型燃料的使用,故C项正确;蒸汽时代使用的主要是固体燃料,从电气时代开始对液体和气体燃料的使用逐渐增加,故D项错误。

1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没有体现“电子商务有成为第三产业的主流”,排除A项;知识经济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发达国家才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排除C项;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信息技术的确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故选D。

19、【答案】C【解析】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故A项错误;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是“乾嘉”时期学术变化的特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有利于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故D项错误。

[来源:

学,科,网]

20、【答案】B【解析】据材料“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可知清政府借鉴日本学制,与复兴传统教育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可知清政府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不符,故D项错误。

21——25DDCCB

二、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6、

(1)原因:

政治上,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重文轻武,社会相对稳定。

经济上,农耕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上,理学兴起与发展。

(6分)

(2)变化:

创办新式学堂;内容上增加自然科学;学校专业化趋势明显;以培养变法人才,救亡图存为目的。

(8分)

27、

(1)差异:

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2分)发展特征:

中国科技多是经验的总结,仍是传统科技。

西方重视实验以及规律的总结,属于近代科技。

(6分)成就:

物理:

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生物:

细胞学说,拉马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各举一例,每例2分,共4分)

(2)趋势:

以人文科学为主到自然科学为主。

(2分)

原因: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影响;远洋航行、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代议会制的确立(任答三点得6分)

28、

(1)举措:

提出耕者有其田。

(2分)原因:

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

(任答两点得4分)

(2)重点:

改善人民的生活;关键:

发展生产力。

意义:

巩固新生的政权。

(6分)

(3)特点: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4)追求:

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等。

(言之有理即得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