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8737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

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解析版

2015-2016学年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最近,安徽科技人员研发的首个国产高性能芯片——“魂芯一号”在京精彩亮像。

B.2011年,我省金融机构完善了农村物流配送、联锁超市建设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C.福岛核电站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污水向周围飘移扩散,近期对我国环境无大影响。

D.十一年前内外棉的顾正红事件之后,尤其是四年前的“一•二八”战争之后,日本厂家对于这种特殊的廉价“机器”的需要突然地增加起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亮像—亮相;B项,联锁—连锁;C项,飘移—漂移。

 

2.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门槛/栏槛   衡量/车载斗量   宿敌/住了一宿

B.薄弱/单薄   供应/献愁供恨   新鲜/屡见不鲜

C.露天/露脸   中间/挑拨离间   强迫/差强人意

D.中流/中肯   当时/独当一面   便利/便宜/行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读音分别为kǎn/jiàn,liáng,sù/xiǔ;B项,读音分别为bó,gōng,xiān;C项,读音分别为lù/lòu,jiān/jiàn,qiǎng/qiáng;D项,读音分别为zhōng/zhòng,dāng,biàn。

 

3.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A.惴惴不安(zhuì)     造诣(yì)   懿范(yì)       台州(tāi)

B.逸兴遄飞(chuán)   骨髓(suǐ)   囚系(jì)       客栈(zhàn)

C.摇曳不定(yè)      谛听(dì)    岑寂(cén)     椒兰(jiāo)

D.乍雨乍晴(zhà)     疆埸(yì)    庐冢(zhǒng)   逦迤(y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B项,“囚系”中的“系”读音为xì。

 

4.下列各组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潦草   水龙头   咄咄逼人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B.分辨   景泰蓝   无动于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C.贪焚   奏鸣曲   乌烟瘴气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D.暮霭   万户侯   无耻滥言   躲得和尚躲不得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B项,无动于中—无动于衷;C项,贪焚—贪婪;D项,无耻滥言—无耻谰言。

 

5.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详和   端祥   大气层   大器晚成   人不可貌相

B.服帖   伏帖   总惹事   惹是生非   蚍蜉憾大树

C.泄密   渲泄   立新意   标新立异   花岗岩脑袋

D.曝光   暴露   软绵绵   棉里藏针   一锤子买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详和—祥和、端祥—端详;B项,蚍蜉憾大树—蚍蜉撼大树;C项,渲泄—宣泄;D项,棉里藏针—绵里藏针。

 

6.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蹊(qī)跷    切(qiē)磋     殒(yǔn)命    驯(xún)服

B.押解(jiè)    虚妄(wàng)   机械(xiè)    剖(pāo)析

C.粗糙(cāo)   罹(lì)难      阔绰(chuò)   斡(wò)旋

D.挑(tiǎo)拔   煤屑(xiè)    聒(guō)噪    渣滓(z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驯(xùn)服;B项,剖(pōu)析;C项,罹(lí)难。

 

7.扩展下面一句话,使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100字左右)

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枝瘦影,漫溢暗香。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梅花香自苦寒来,千枝瘦影,漫溢暗香。

梅花,俏皮而含羞地开在桥头、小院,傲立在风雪中。

含羞的花朵,不时惹得北风吹拂,将那漫天的花香消影,留给踏雪寻梅的墨客,留给追梦寄怀的智者,也留给失落孤独的旅人。

【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扩展语句时,可以从原句的内涵进行续写。

也可以用原句作为扩展的主体,在适当的地方添加适当的内容。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必须做到整个语句的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并且衔接自然。

 

8.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

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说我国古籍保护和修复工程的进程因专业人才的缺少而难以进行。

概括主要信息,应从每个独立的句子开始。

第一句提出问题,是古籍有待修复;第二句说明现状,是古籍残缺严重,急需修复;第三句表明难度,修复工程浩大。

由此可以抓到关键词是古籍、

残损、修复、浩大。

 

9.2009年是我国建国六十周年,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某学校“国庆”主题文艺晚会主持人的开场白。

要求句式基本一致,文意贯通。

甲:

六十年的风霜雨雪,

乙:

①__________________;

甲:

六十年的上下求索,

乙:

六十年的同舟共济;

甲:

滔滔黄河,淹不尽浩浩中华魂,

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

乙:

又是一轮花好月圆日;

甲:

走进十月,我们用一样的眼神凝望金秋,

乙: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

今天,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就要迎来六十岁华诞。

让我们共祝祖国生日快乐,共祝中华繁荣富强。

【答案】①六十年的坎坷历程   ②巍巍泰山,锁不住阵阵民族风   ③投入国庆,我们有一样的感慨发自肺腑。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句式基本保持一致,文意贯通。

同时这是国庆主题文艺晚会的开场白,要注意结合国庆的喜庆氛围。

 

10.认真品读《诉肺腑》中节摘段落,根据所学知识补写出其余两处的分析内容。

每空不超过20个字。

(黛玉)不想刚进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之事,宝玉又说:

“林妹妹不说这样的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黛玉所喜的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黛玉所惊的是:

这样贴己的话儿他一点也不避嫌。

黛玉所悲的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黛玉所叹的是:

既是知己,就不论金玉良缘;若论良缘,也是你我之间,何来宝钗?

【答案】①所喜的是你我之间果然心息相通,是个知己

②所悲的是自己身世孤苦,情感真挚却无人做主,疾病渐成难负深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这是《红楼梦》中的选段,解答此题要对《红楼梦》有整体的了解,要了解宝玉和黛玉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

林黛玉作为寄居在贾府的孤女,本身敏感多疑,虽与宝玉情意相投,但是却又疑虑重重。

黛玉听到宝玉对湘云说的话,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喜的是:

二人心意相通;惊的是:

宝玉不避嫌;悲的是:

自己身世孤苦,即便有情却又无人做主;叹的是:

既是知己,就不论金玉良缘;若论良缘,也是你我之间,何来宝钗?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

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

词人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

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

二是靖康之难以后,诗人流落在江南,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2.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B

2.全词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

无论忽寒忽冷容易致病的天气,还是单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

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显得格外深广深厚。

【解析】

1.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说法错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说的不是酒味淡,也不是说酒量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中的秋景主要有:

南飞的大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黄昏的细雨。

大雁使人想起故乡,满地的黄花使人万分凄凉,窗外的梧桐、黄昏的细雨使人寂寞无助,这些景物都是围绕着“愁”展开的,写出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12.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题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

2.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

【答案】

1.“舞榭歌台”,曾经歌舞升平的繁华喧闹的境地,现在是一派荒凉了。

“斜阳草树”,刘裕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现在也是如此萧条不堪了。

和刘禹锡的《乌衣巷》中“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的意境极为相似。

2.这首词用典故多不能说是毛病。

它所用的典故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对比鉴赏的能力。

“舞榭歌台”曾经歌舞升平,喧哗热闹的场景如今早已烟消云散了;“斜阳草树”是刘裕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如今也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地方。

一切都已改变,怎不让人唏嘘?

怎不让人想起刘禹锡的《乌衣巷》中“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边野草花。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看一首词的用典是不是“掉书袋”,就要看他的用典是否与题目相关、是否有助于思想感情的阐发等。

它所用的典故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

            ,            。

            ,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            。

(柳永《雨霖铃》)

(3)积土成山,            ;            ,蛟龙生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

【答案】

(1)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多情自古伤离别   杨柳岸   晓风残月

(3)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

(1)荫、檐、暧暧、墟;

(2)杨柳、残;(3)焉、渊。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1)孔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            。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杜甫《登岳阳楼》)

(3)            ,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4)            ,            ,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答案】

(1)不知礼   无以立也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4)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

(1)立;

(2)坼、乾坤;(3)孤鹜;(4)幕。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摘自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案:

拿出)

B.引赵使者蔺相如(引:

引导,带领)

C.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曲:

委屈)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亡:

失去)

2.下列内容能分别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的一项是

A.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B.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D.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使舍人怀而逃之

3.结合两组文字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

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市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市,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市,又会失信于天下。

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3)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

【答案】

1.D

2.A

3.B

4.

(1)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

(2)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

(3)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赵国,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案:

察看;B项,引:

延请;C项,曲:

理亏。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A项,蔺相如为完璧归赵争取时间,体现他的“智”/蔺相如为了和氏璧不怕死的决心,体现他的“勇”;B项,人物为秦王/蔺相如为保和氏璧的动作,体现他的“智”“勇”;C项,蔺相如的话/后世王世贞的评价;D项,蔺相如让仆人偷偷带和氏璧归国,体现他的“智”/后世王世贞的话。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说法不当。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

(1)情:

真实的;窥:

伺机图谋;

(2)欲:

想要得到;曲直:

是非对错;(3)奈何:

为什么;怀:

怀揣;直:

有理的一方。

【备注】(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

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

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

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

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

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

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

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

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

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

“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

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

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

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

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

”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

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

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

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

 

1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

“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武不应。

律曰: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

“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

应当

B.副有罪,当相坐               坐:

治罪

C.反欲斗两主                   斗:

使……争斗

D.虞常果引张胜                 引:

招供

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何谓相坐       何:

副词,多么

B.空以身膏草野   以:

介词,凭借

C.后虽欲复见我   虽:

连词,即使

D.匈奴之祸       之: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答案】

1.A

2.C

3.D

4.①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被(匈奴)侵犯了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②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或“一起”)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