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8771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docx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一【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

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

A.纸价昂贵,与金属币价值相当

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

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2.中国传统文人耻言营利,认为一涉及“经营”,就是对人格的一种贬损,而明朝王阳明基于“满大街都是圣人”,指出商人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更有一些士人以儒家理论去指导经商活动。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传统四民观念的彻底崩溃

B.程朱理学官方正统地位的丧失

C.社会动荡士人谋生的艰难

D.经济发展促成社会观念的更新

3.明朝以后,“生活”一词的内涵由耕织扩大到商业买卖。

商业买卖被视作“治生”的合法手段,小说中出现了“生意”一词,民间也将买卖之事视为“生理”。

皇帝也在劝农诏谕中;鼓励农民利用农闲,去忙一些其他的“生理”。

这反映了当时

A.传统思想观念已开始面临挑战

B.朝廷放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民间弃农经商的现象发展普遍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4.唐代将城市居民按坊居住并进行管理,宋代坊成为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

城市由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开始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

此变化反映出

A.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

B.商业活动改善了城市的环境

C.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转入松弛

D.下层市民开始主导城市生活

5.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6.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7.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8.北宋时,商税额在三万贯以上的城市有三十九个。

这些城市没有一个不是“州”的治所所在,其中还有很多是“路”的首府。

这说明

A.北宋统治者奉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C.商品经济发展需政治权力作为庇护

D.政治中心有发展商品经济的优势

9.“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

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

“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

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工商皆本”成为共识,社会分工日趋扩大

B.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

D.“团、行、市,作分”是政府加强管理的手段

10.明清时期的临清出现“舟车毕集,货财萃上”“十九皆徽商占籍(落户居住)”的现象。

此材料可以用来佐证临清

A.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B.实行严格的坊市制

C.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11.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

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B.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C.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12.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13.1573年,两艘载有中国商品的大帆船从菲律宾马尼拉成功地航行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标志着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正式开始。

一时间阿卡普尔科云集了“东方的丝绸、香料、细棉布……返航时则运回水银、可可和银币”。

大帆船贸易使中国

A.货币流通受到影响

B.朝贡贸易逐步解体

C.外贸由入超变出超

D.远洋贸易迅速发展

14.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摩肩擦背,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

“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这说明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商业经营时间不受限制

C.坊市制度开始打破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15.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

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十分之一。

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人的四分之一。

这反映了

A.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D.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16.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

该现象反映

A.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B.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17.中国古代的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具体表现为集市的设置和日常管理、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政府力图保护私营商业

B.私营工商业超过官营

C.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立法

D.用法律规范商业行为

18.据考古发现,宋代一些匠人、私营作坊主或商铺等多将自已的名字或商号标刻在所生产的商品或包装上,如“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钱家干果铺”等。

这反映了当时

A.工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

B.商品产销注重提高知名度

C.民间贸易出现垄断性经营

D.民间手工业走向了专业化

19.明朝后期,一些富商大贾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而希望改变自身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

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

这种现象

A.动摇了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B.改变了古代中国的阶级结构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和世俗化

D.反映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20.“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关于草市描述的很多,下列关于草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B.草市在唐代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宋代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D.明清时期草市已被地方工商业市镇取代

21.下表为历史典籍中关于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些记载。

这些记载表明宋代

历史典籍

记载内容

《续资治通鉴长编》

(鲁)宗道局近酒肆,尝微行就隐肆中

《治资治通鉴长编》

(向)敏中因密使访其贼,吏食于村店

《宋史》

(王曾)侵(王)子融邸店尺寸地,至自诣开封府诉之

 

A.政府对重农抑商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B.商税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C.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差异进一步扩大

D.商品经济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

22.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而商贾佳以是牟大利”;佛山镇的铁锅全国各地“无处不需”、“四方贾客各辇运而鬻之”。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B.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C.区域之间市场需求存在差异性D.商品交换突破狭隘区域市场

23.南宋时,临安饮食业盛极一时。

《都城纪胜》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

在京师只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待业。

今茶坊皆然”。

《梦梁录》中记载“五间楼前大街坐铺中瓦前,有带三朵花点茶婆婆,敲响盏,掇头儿拍板。

”由此看出当时饮食经营者

A.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B.追求多样化营销手段

C.关注市民的文化需求

D.注重强化服务态度

24.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商帮主要从事长途贩运

B.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

C.农本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25.我国西北地区很早就有植棉织布的历史。

《梁书》卷五十四中记载,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多草木(指棉株),草实如茧……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1960年发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309号墓葬则发现了同时期的借贷棉布和锦的契约。

上述材料表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D.考古和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26.《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

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刺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

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

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

27.宋以后,福建北部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在洞庭湖等地区还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

这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

B.宋代农村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C.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

D.新航路开辟加快了物种交流

28.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

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29.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

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B.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C.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D.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30.傅筑夫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中谈到:

“唐代商业初步显现了商业的生活化、世俗化与平民化,近代型商业已初露端倪。

”下列选项能证明其观点的是

A.当时重商主义政策日渐盛行

B.当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督

C.当时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当时日用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

31.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

“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

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

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

”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

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

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

32.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

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文字介绍:

“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

照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33.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A.商品经济较快发展

B.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C.官营手工业渐衰落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34.万历年间,《安丘县志》记载:

市场一般设置官员校验度量衡等器具,又有牙役以分之,集头以总之。

山市则县卒亲往治理。

材料反映

A.农业发展受到限制

B.全面控制工商业

C.保障市场秩序稳定

D.打破了坊市制度

35.“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

”材料表明当时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小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商业发展打破时空限制

36.下图是北宋中期草市分布图,由此图可以推断北宋

A.新兴经济中心草市分布密集

B.各地商业发展水平相对平衡

C.长途贩运贸易促进草市繁荣

D.宋室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37.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中记载:

中国商人也踊跃到海外经商。

康熙晚期,苏州造船厂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大者可载万余石,小者亦数千石,商人有倾产造船者。

上海著名大海商张元隆“广制洋船,海上行走”,拥有海船数十艘,立志要造一百艘海船。

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A.中国民间商人海外贸易的积极性高涨

B.民间海外贸易额一度超过官府海外贸易额

C.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D.闭关锁国政策没能阻碍海外贸易的长期发展

38.明清时期,出现了众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商人群体。

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的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促进社会风气的更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

下列对明清商人群体评价错误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的推动者

B.社会经济转型的推动者

C.社会风气更新的促进者

D.特色商业文化的构建者

39.《西都杂记》称:

“西都禁城街衢,有执金吾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依据上述材料,以下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A.西都的城市功能仍以政治功能为主

B.西都城内商业活动已打破坊、市的界限

C.街衢是指当时北宋著名的商业街——御街

D.西都的商业活动已取消了时间限制

40.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质疑:

“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其研究结论是:

“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唐代柜坊和飞钱的问世

C.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参考答案

1.C

【解析】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指纸质货币交子出现,原因不是纸价昂贵,故A项错误。

纸币因其材质不如金属货币利于流通,故B项错误。

纸币出现是由于金属货币沉重不利于大宗贸易,故是商品经济繁荣,票证制度发展的结果,故C项正确。

D项不是纸币出现的原因,故D项错误。

2.D

【解析】

【详解】

材料主旨是士大夫对经商态度从否定到肯定。

这说明社会观念出现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在于商品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D项;明清时期传统四民观念依然存在,A项排除;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官方正统地位依然存在,B项排除;材料强调部分士大夫观念变化,而非营生艰难,C项排除。

【点睛】

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

其备考启示如下:

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3.A

【详解】

材料“时人将商业买卖视为一种‘治生’的合法手段,甚至是致富途径”反映了当时传统的轻商观念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故冲击了传统观念,故A正确;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传统政策,排除B;C中的“普遍”太绝对,排除;由黄皇帝的诏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是背离的,排除D。

4.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唐代时期坊市分界严格,宋代时期坊市分界打破,出现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实质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城市职能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

B项,题干并未体现商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排除。

C项,题干未提及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排除。

D项,题干强调城市适应一般市民的生活需求,而非下层市民主导城市生活,排除。

5.D

【详解】

根据材料“稍稍繁盛……皆取办于一镇之内”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由此证明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项;材料没有谈及当时政府的收入来源情况,不能证明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限制和时间限制,故排除B项。

官府因为有所需求才取办于市镇,无法判定政府扶持市镇,排除C项。

6.B

【详解】

由材料“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可知,文化与商业的结合推动了武城县的经济发展,故选B。

由材料可知,原本山西武城县农村集市就有,只是比较不活跃,故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描述,排除;材料中举办的文化活动是县令为了改善集市冷清的局面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不能反映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动丰富,排除C;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材料只是提及了集市的繁荣,无法确知武城县是否已经实现了乡村城镇化,排除D。

7.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之比,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正确;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A与材料不符,排除。

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C排除;

8.D

【解析】

【详解】

北宋实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不可能庇护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C;材料没有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排除C;州治所或路首府作为地方政治中心,有着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优势,如相对较多的人口形成的较大的市场等,故D正确。

9.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可知南宋时期都城中“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故选C。

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五行八作”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不是政府可以划分的管理手段,排除D。

10.A

【详解】

材料“货财萃上”、“徽商占籍”说明临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重要的工商业市镇,故A项符合题意。

宋代坊市制已经被打破,故B项错误。

“重农抑商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雇佣劳动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点睛】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越了以往的历史年代,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表现在:

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1.D

【详解】

由材料中的“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等信息可以看出,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城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故答案为D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也未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排除B、C项。

12.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13.A

【解析】

【详解】

材料“东方的丝绸、香料、细棉布……返航时则运回水银、可可和银币”反映了大帆船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使中国货币流通受到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也没有反映朝贡贸易逐步解体,故B项排除;材料并未比较中国不同时期的外贸情况,不能体现中国外贸由入超变出超,故C项排除;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中国远洋贸易迅速发展,故D项排除。

14.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临安夜市繁荣,且无论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这说明当时商业经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坊市制度“开始”打破,故C选项错误;夜市繁荣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时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每当夜幕降临……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据此再结合所学宋代商业发展的知识即可正确判断选B。

15.C

【详解】

清朝初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即使贸易顺差,说明中国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很有优势,受他国的欢迎,故选C;题干没有涉及海关关税税率,A错误;题干看不出来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B错误;中国对外出口货物并不意味着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

16.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南方大地上的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运动。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可以判断出是社会动荡的现实阻碍了南方经济的发展,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银行制度的出现,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对南方经济的影响,B选项排除;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7.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私营商业立法主要集中在对集市的管理上….商品的种类和质量、严禁欺诈和欺行霸市等方面”可知政府立法以规范私营工商业的运行秩序,故D项符合题意。

A项,题干旨在表明政府立法规范私营工商业管理,并不代表政府保护私营商业,故排除。

B项,材料未体现私营工商业和官营商业比较,故无法说明,排除。

D项,材料只涉及私营商业立法未能反映整个经济立法体系,故排除。

18.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匠人、私营作坊主或商铺等多将自已的名字或商号标刻在所生产的商品或包装上,体现了宋代商人已具备利用商标提升知名度的产品营销意识,故B项正确。

A项,题干并未体现宋代工商业经济的高度繁荣的现象,排除。

C项,商家标刻名字或商号并非以垄断市场为目的,排除。

D项,题干未涉及生产专业现象,排除。

19.C

【分析】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明末工商阶层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文人阶层为工商阶层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故两者互动结合有力推动文化的社会化、世俗化和商业化,C项正确。

工商阶层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优雅化,但并不能改变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排除A。

工商阶层与文人阶层的结合,无法改变当时社会阶级结构,排除B。

材料与经世致用思想无关,排除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