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89413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docx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3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流利、理解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领悟诗情。

2.通过阅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感情色彩,感悟段落之间语言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特征。

3.查找古汉语词典,利用课文注释,将古诗翻译为现代汉语。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练习写作技巧,应用到平时的语文写作当中去。

2.理解蕴含作者感情的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

查找诗作背景资料,整理作者相关经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马诗》

一、创设情景,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

马的图片。

今天这堂课,先来看看这是什么动物?

(马。

那么大家知道跟“马”有关的诗句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由此可见啊,马,在古诗中是一种独特的意象特征,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

马诗(板书)

二、学习生字,理解注释

(一)教师范读课文,再领读课文。

(二)学生整体齐读,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

(三)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学习注释,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

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

何时将要。

金络脑: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课前概况,背景简介

(一)课件出示:

李贺生平简介,诗作写作背景。

(二)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引发兴趣。

四、阅读分析,感知诗情

(一)分析诗的一、二句

1.找同学朗读诗的一、二句。

2.结合注释,翻译“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点名回答。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3.“大漠沙如雪”这句诗中的“雪”点明了写诗的季节在冬天吗?

(不是冬天)

4.那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漠”比作“雪”。

5.那么第二句“燕山月似钩”中的“似”字和“如”字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吗?

(同样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比作“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平沙大漠、明月如钩的画面。

6.大家还能想出其他含有比喻句的古诗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7.这两句主要是在描写?

(景色)其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大漠、沙、燕山、月、钩。

8.大家还知道边塞诗其他的意象吗?

(课件出示: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9.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吗?

(具有浓厚的汉代文化情结和鲜明的边塞风貌特征。

(二)分析诗的三、四句

1.自古诗情融为一体,写景便是为了(抒情)?

诗的一、二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为全诗奠定了凄清、雄浑、大气的感情基调,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诗的三、四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线索。

2.点名朗读三、四句。

3.结合注释,翻译“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点名回答。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4.根据课文注释,“金络脑”的意思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5.引导学生对“马”的形象进行描绘,并组织语言写成一段话。

6.这匹马使用黄金佩戴的鞍具,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象征着马受到重用和地位显著。

7.所以,作者是真的在写马么?

联系之前了解的古诗的写作背景,笔下的马有什么别的寓意呢?

小组探讨交流。

(课件出示:

作者并不是在写马,实际是在写自己,以马自喻,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被赏识的悲愤。

四、课文结构

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一二句;

第二部分:

三、四句。

一、二句:

写景,渲染环境气氛,为后文抒发的感情做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三、四句:

抒情,照应前文,通过写“马”以抒情,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悲诉。

五、课文主旨

本诗作者以马自喻,通过咏马来描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人生,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殷切期盼。

六、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āmòyānshānxiāngsì

()()()

héshíluòyìbùjué

()()

(二)形近字组词。

脑()钩()踏()

恼()沟()蹋()

(三)结合《马诗》的诗句,发挥想象,写写作者笔下的马的形象。

 

答案:

(一)沙漠燕山相似何时络绎不绝

(二)竖排:

头脑恼怒铁钩水沟踏步踢踏

(三)略。

七、总结拓展

李贺的写作态度,他写诗从不急着立题,而是先要到生活中去发现题材,挖掘题材。

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带着家中的小童子,边走边思索,一旦有了好句子或是来了灵感,他便把所想到的灵感火花迅速记录下来,并把它们投进小童子所背负着的小锦囊里。

一到家里,他连饭也来不及吃,就从小锦囊里拿出他白天所投进去的断章零句,当即进行整理,并把它们写成一首首令人叫好的诗作。

这种善思、善于观察,做事高效,认真追求极致的态度,值得后人学习。

八、课堂小结

《马诗》共有共有23首,今天我们学习的《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通过这次课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笔下的“马”的形象,体会到了作者感情线索的变化特征,希望同学们课下可以阅读李贺其余22首古诗,以此作为课外的阅读积累,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找我答疑解惑或者小组交流。

九、板书设计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意象:

大漠、沙、燕山、月、钩。

写景抒情

第二课时《石灰吟》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

(课件出示:

石灰图片)那么同学们了解石灰的开采烧制过程吗?

(课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

石灰吟(板书)

二、认识生字,理解注释

(一)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师范古诗的正确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3.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锤凿焚烧碎骨浑

(二)理解注释。

1.学生领读。

2.同桌之间自由阅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1)等闲:

平常。

(2)浑:

全,全然。

(3)清白:

指高尚的节操。

三、精读古诗,理解感情

(一)理解古诗

1.大家自由阅读,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翻译古诗。

2.教师巡视,帮助理解。

3.学生试翻译。

4.教师进行纠正。

(1)翻译“千锤万凿出深山”。

(课件出示: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2)翻译“烈火焚烧若等闲”。

(课件出示: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3)翻译“粉骨碎身浑不怕”。

(课件出示: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4)翻译“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件出示:

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二)分析主旨

1.分析诗的第一句。

(1)诗的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大家能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石灰开采过程的艰难。

(2)“千”和“万”就是一千次或者一万次吗?

(这不是实指,是虚指,夸张的手法。

(3)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更加突出石灰经历千锤百炼才能开采的事实。

2.分析诗的第二句。

(1)诗的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烈火”可以看得出什么?

(石灰烧制时温度十分高。

(2)结合注释,想想“若等闲”是什么意思?

(好像平常一样。

(3)既然经历了高温,石灰还像平常一样,那么这两个词不矛盾吗?

为什么?

(不矛盾,这样从侧面烘托出石灰经历磨练从容不迫的态度。

3.分析诗的第三句。

(1)诗的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中“粉骨碎身”是什么意思?

(粉骨碎身指身躯粉碎,牺牲性命。

(2)从中大家能看出什么?

(看出石灰英勇无畏、坚毅刚强的英雄精神。

4.分析诗的第四句。

(1)石灰即使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那么它畏惧了吗?

(没有畏惧。

)引出诗的第四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2)那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想表达什么?

(作者通过描写石灰,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即使经历打击也会保持清白、正直的秉性,追求高尚的人格。

5.那么这种手法叫做?

(课件出示:

托物言志。

四、课文结构

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诗的一、二句,描写石灰开采过程的艰难和石灰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

第二部分:

诗的三、四句,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五、课文主旨

本诗通过对石灰锻造过程的描述,以石灰自比,通过讴歌、赞咏石灰来表达自己不畏艰难困阻,永葆高尚人格,坚守个人操守与底线的不懈追求。

六、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qiānchuíbǎiliànfénshāo

()()

lièhuǒfěngǔsuìshēn

()()

(二)根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等闲:

2.浑:

3.清白:

(三)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千锤万凿出深山,。

2.,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

(一)千锤百炼焚烧烈火粉骨碎身

(二)1.平常。

2.全,全然。

3.指高尚的节操。

(三)1.烈火焚烧若等闲

2.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总结拓展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八、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石灰吟》,大家通过课下注释进行了课文翻译,希望大家以后可以多加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

托物言志

第三课时《竹石》

一、创造情景,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岁寒三友吗?

岁寒三友都包括什么呢?

(课件出示:

松、竹、梅。

)那么大家都知道它们各自的寓意吗?

(课件出示:

松竹梅傲骨迎风,挺霜而立,精神可嘉!

象征常青不老的松、象征君子之道的竹、象征冰清玉洁的梅三种植物组成,因其寒冬腊月仍能常青。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关于竹子的古诗!

竹石(板书)

二、初读古诗,掌握基础

1.自学

(1)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3)教师巡视,讨论答疑。

2.理解诗意

(1)点名学生说出每句诗的意思,再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教师做总结。

(3)翻译为: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三、精读古诗,领悟诗情

1.纵观全文,你喜欢竹子吗?

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课件出示:

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作者笔下的竹子都经历了哪些磨难?

(风吹、雨打、千磨万击。

) 

3.即使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竹子仍旧?

(不畏艰难。

4.从哪里可以看出竹子的决心?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任”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6.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竹子的喜爱的?

这种手法叫做什么?

(托物言志。

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四、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诗的一二句,描写竹子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毅的特征。

第二部分:

诗的三、四句,作者通过描写竹子来以此自喻,通过描写竹子不畏艰险,应对自然,来表达对坚贞不屈的品质和气节的追求。

五、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六、课堂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

反义词:

放松—()坚劲—()

近义词:

磨练—()任凭—()

(二)根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任:

2.尔:

(三)把下列诗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

(一)紧张柔软锻炼听凭

(二)1.任凭。

2.你。

(三)1.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2.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七、总结拓展

把自己想象成作者郑燮,当你看到这些迎风而立的竹子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你眼中的竹子。

八、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竹石》这首诗,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知识进行了探索,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运用思维灵活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九、板书设计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畏艰难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为了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我将本课三首古诗分为了三个课时。

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通过不断地锻炼和应用,学生自主学习效率高,课堂配合度也有一定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互动性良好,这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学习和情感变化的分析,整堂课氛围轻松、愉悦,将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紧密的结合体。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成为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场所,对提高师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均有一定效果,应积极倡导,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应该多加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