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48942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docx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

安徽省江淮十校【最新】九年级第二次联合模拟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B.出土的文物中,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C.煤焦化产生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D.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有白色固体析出

2.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不仅要保证一定的数量,还要注意合理的搭配,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过多摄入微量元素不利于健康B.油脂会使人发胖,故禁食油脂

C.糖类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D.每天都应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

3.目前,生产自来水使用适量的氯气,因为氯气(Cl2)可以和水反应得到HCl和HClO(次氯酸),HClO能杀菌消毒。

而新型净水剂高铁酸钠(Na2FeO4)的效果更好,且对人体无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一般不用自来水配制纯净试剂

B.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C.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D.Na2FeO4中高铁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

4.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配制溶液时称量固体B.

取液体后持拿滴管

C.

移走蒸发皿D.

验证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5.过氧乙酸对细菌和病菌具有高效、快速杀灭作用,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的消毒。

如图为过氧乙酸的结构式,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分子的化学式为C2H4O3B.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过氧乙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完全燃烧生成H2O和CO2

6.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摄入不足不利于人体健康,硒被誉为“抗癌元素”。

根据如图提供的硒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硒属于金属元素B.硒原子中的核内质子数是34

C.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4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g

7.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过量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

8.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下列操作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物质(杂质)

操作方法

A

CO2(H2O)

将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的干燥管

B

FeCl2(CuCl2)

加入足量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C

Na2SO4(Na2CO3)

加盐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D

Cu(CuO)

通入足量氧气并加热

A.AB.BC.CD.D

9.下表是NaCl、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据此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在20℃~30℃

B.在20℃时,NaCl和KNO3固体各34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均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C.在60℃时,KNO3的饱和溶液105g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55g

D.从含有少量NaCl的KN0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KNO3晶体,通常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二、综合应用题

10.10.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太阳能路灯(如图所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城市道路的两旁。

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了环境的污染,是实现“低碳生活”的一种典型措施。

请你根据图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标示的物质属于金属材料的有__________(一个即可,填序号,下同);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___。

⑵各组成材料中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___________(填名称,一个即可);不锈钢属于___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⑶请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证明铜比银的活动性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化学学习小组借助下列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及相关试剂粗略测量空气中O2的体积百分数。

(1)实验前用10%的H2SO4溶液清洗铁钉至有气泡产生。

用H2SO4溶液清洗的目的是__________。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试管剩余空间和导管的体积为40mL,导管截面积约为1cm2,形成稳定液柱时,读取读数为8.2cm。

则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

(3)实验时发现上述测量过程因反应较慢耗时较长,对其影响因素作如下分析:

(提出假设)假设一:

溶液的pH不同;

假设二:

NaCl溶液的浓度不同;

请你再提出一种假设,假设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进行实验)借助上述实验装置,通过取体积、浓度相同NaCl溶液调节溶液的pH获得了如下实验数据:

pH

2.0

5.5

6.0

6.5

7.0

8.0

液柱高度(cm)

0

1.3

8.2

8.2

8.2

8.2

形成稳定液柱时间(min)

3.0

3.0

5.1

5.3

15.6

17.5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为缩短实验测定时间,pH的最佳范围是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当pH=2时,没有观察到稳定液柱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注意:

如果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将奖励4分,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请你设计实验,探究NaCl溶液的浓度对铁生锈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2.实验在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

a___________;b__________。

(2)若装置E充满水,要想排出装置E中水,使它充满氧气,则氧气应从_________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点是_______。

14px;font-family:

"宋体";">(4)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_________;装置F中植物油上方的空气对测量CO2的体积_______影响(填“有”或“没有”),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

四、流程题

13.牙膏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清洁用品,有着很悠久的历史.轻质碳酸钙可用作牙膏摩擦剂。

工业上常用石灰石(含有少量杂质)来制备比较纯净的轻质碳酸钙。

已知:

①石灰石高温煅烧可以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少量不反应的杂质剩余。

②生石灰与水充分反应后可得到颗粒非常细小的熟石灰浆。

某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2种转化流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高温煅烧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反应。

(2)操作Ⅰ、操作Ⅱ中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_,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3)采用反应①②③制备轻质碳酸钙的方法优点有(写出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用反应①②④制备轻质碳酸钙的方法优点有(写出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14.小鸣同学特别喜欢化学,经常看一些与化学有关的课外书,有一次阅读化学氧自救器的说明书中,看到人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与自救器药罐中的生氧剂(超氧化钾KO2)接触能产生氧气后,对自救器内发生的化学反应原理产生了探究欲望。

在老师指导下,小鸣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展开了以下两个实验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

活动Ⅰ:

用下图所示的由a、b、c、d组合成的装置和有关药品制取并收集氧气。

   

活动Ⅱ:

探究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除生成氧气还生成什么其他物质?

[老师提示]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生成物只有两种,其一是氧气,其二是一种化合物。

(1)[作出猜想]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到底是哪种物质?

小强作出了以下两种猜想:

①是一种碱;②是一种碳酸盐。

通过对反应物有关的元素组成的分析,小影同学认为猜想________(填序号)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

(2)[进行实验]同学们通过以下实验验证小强同学的另一个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后的固体________

________

猜想是正确的,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填名称)。

(3)[交流与讨论]

小影认为:

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六、计算题

15.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测定Cu-Zn合金和Cu-Au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化学实验室只提供了一瓶末标明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必要的仪器。

(1)根据所学习的化学知识,你认为不能测出铜的质量分数的合金是合金,理由是。

(2)同学小强取该合金的粉末32.5g,与足量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经测定产生了0.2g气体,请你帮助他计算出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D

【解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铁器上产生的红褐色斑点是氢氧化铁,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煤焦化产生焦炭、煤焦油、焦炉气等,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D.敞口放置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析出的白色固体是由于水分减少无法完全溶解而析出的溶质氯化钠,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点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B

【解析】根据人体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B.油脂是人体所需营养物质之一,所以应摄入一定量的油脂;

C.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D.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

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据此解答。

解:

A.人体必需元素,我们也要注意合理摄入,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不利于人体健康,如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或摄入过多会患甲状腺肿大,故A正确;

B.油脂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不能禁止食用使人发胖的油脂,故B错误;

C.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故C正确;

D.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此外,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所以每天都应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六大营养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六大营养素的生理作用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题目较简单。

3.C

【解析】

试题分析:

自来水是混合物,实验室一般不用自来水配制纯净试剂,A正确;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已知氢的化合价为+1价,O的化合价为-2价,设氯的化合价为x,则(+1)+x+(-2)=0,解得x=+1,B正确;已知钠的化合价为+1价,O的化合价为-2价,设铁的化合价为x,则(+1)×2+x+(-2)×4=0,解得x=+6,C错误;已知钠的化合价为+1价,设高铁酸根的化合价为x,那么(+1)×2+x=0,X=-2,D正确。

故选C。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4.A

【解析】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有腐蚀性,易潮解,应放玻璃器皿中称量;

B.根据胶头滴管取液后应保存橡胶帽朝上分析;

C.移走蒸发皿应用坩埚钳;

D.根据验满要放在集气瓶口考虑。

解:

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有腐蚀性,易潮解,应放玻璃器皿中称量.

B.胶头滴管取液后应保存橡胶帽朝上,故错误;

C.移走蒸发皿应用坩埚钳,故错误;

D.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说明已经满了,故D错。

5.C

【解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解答。

A、由图中可知,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有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其化学式是C2H4O3,故A正确;

 B、由于其化学式是C2H4O3,所以其相对原子质量是(12×2)+(1×4)+(16×3)=76,故B正确;

C、过氧乙酸中C、H、O元素的质量比是(12×2):

(1×4):

(16×3)=6:

1:

12,由此可知,过氧乙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C错误;

D、由于其化学式是C2H4O3,含有碳、氢、氧元素,故完全燃烧生成H2O和CO2,故D正确。

故选C。

6.B

【解析】

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解答。

A.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所以硒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故选项错误;

B.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的数字是34,故硒原子中的核内质子数是34。

正确;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34=2+8+18+x,则x=6。

故选项错误;

D.根据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所提供的信息可知:

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78.96,故选项错误。

点睛: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7.A

【解析】

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氧化铁与盐酸反应,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

解:

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是表面的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当铁全部反应完,氢气质量不再改变,观察图象,符合变化,故A正确;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观察图象PH在减小,故B错误;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而且是一开始就生成,观察图示可知,C错误;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所以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故错误。

故选A。

点睛:

常见混合物间的反应事实,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8.B

【解析】

物质的除杂原则是,所加试剂与杂质反应的同时不能引进新的杂质,主要物质可以多但不能少。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

该选项是可行的方法。

正确;

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新的杂质氯化钠,故错误;

D.因为铜能反应主要物质减少;该选项是错误的操作;

故答案选择B。

点睛:

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应对杂质有作用,不影响主要成分,并且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的杂质。

9.B

【解析】

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相交;

B、根据20℃时NaCl和KNO3的溶解度及溶解度的定义分析解答;

C、依据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分析解答;

D、根据NaCl和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分析提纯硝酸钾的方法。

解:

A、分析图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20℃~30℃温度范围内有相同的时候,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此范围内相交,正确;

B、在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0g,KNO3的溶解度是31.6g;所以分别将两种物质34g加入两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可形成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错误;

C、60℃时KNO3的溶解度是110g,相当于210g溶液最多溶解硝酸钾110g;则105g饱和溶液溶液含有硝酸钾55g,正确;

D、根据图表可知: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且变化较大;所以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可以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睛:

重点是抓住溶解度的实质进行分析,结合图表所提供的信息即可解决。

10.①(或⑤)③氮气(或硅)混合物Cu+2AgNO3=Cu(NO3)2+2Ag(只要合理均可给分)

【解析】

(1)铝合金灯壳以及不锈钢灯柱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

①或⑤属于金属材料,③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2)氮气和硅属于属于非金属单质,不锈钢是铁的合金属于混合物;(3)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的活动性比银强,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

点睛:

合金是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1.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Fe2O3+3H2SO4==Fe2(SO4)3+3H2O20.5铁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铁钉浸泡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深度等)6.0~6.5铁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氢气与铁生锈过程中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取等体积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放入如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并各放数量相等、规格相同且除锈后的铁钉于试管中,测定导管中形成稳定液柱所需时间并记录液柱高度最终液柱高度相等,均为8.2cm,但氯化钠溶液浓度较低时,形成稳定液柱所需时间较长

【解析】

(1)用H2SO4溶液除去铁钉表面铁锈,有利于铁与氯化钠溶液发生吸氧腐蚀;

(2)根据体积计算解答;

(3)【提出假设】实验时发现上述测量过程因反应较慢耗时较长,说明反应速率慢,回答问题时应该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方面答题;

【实验结论】根据表中数据如液柱高度、形成稳定液柱时间选择最佳pH范围;

【实验反思】根据铁的析氢腐蚀分析;

设计实验:

目的是测定最佳NaCl溶液的浓度,需要配制不同的氯化钠溶液,其他条件必须完全相同.

解:

(1)用H2SO4溶液清洗的目的是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H2SO4==Fe2(SO4)3+3H2O;

(2)1cm3相当于1mL。

=20.5%;

(3)假设三:

铁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铁钉浸泡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深度等);

【实验结论】由表中数据可知,6.0≤PH≤6.5时,反应需要时间最短,液柱高度较高,故填:

6.0~6.5;

【实验反思】铁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氢气与铁生锈过程中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

实验步骤:

取等体积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放入如图所示装置的试管中,并各放数量相等、规格相同且除锈后的铁钉于试管中,测定导管中形成稳定液柱所需时间并记录液柱高度;

实验现象:

最终液柱高度相等,均为8.2cm,但氯化钠溶液浓度较低时,形成稳定液柱所需时间较长。

12.酒精灯长颈漏斗dC装置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而B装置不行放植物油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中而影响体积读数没有测量水的体积,即可知道CO2的体积

【解析】

(1)据常用实验仪器回答;

(2)要将水排完,据此确定进气口;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装置可通过弹簧夹的开闭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4)F中的植物油就起到避免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可能,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解:

(1)a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仪器酒精灯,b是长颈漏斗;

(2)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则氧气应从d进入,使瓶内压强增大,以达到将水排出的目的;

(3)C装置可通过弹簧夹的开闭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打开弹簧夹,固体和液体接触产生气体,关闭弹簧夹,试管内气压变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而B装置中的固体和液体一旦混合,则无法停止。

故填:

C装置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而B装置不行;

(4)放植物油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中而影响体积读数;装置F中植物油上方的空气对测量CO2的体积没有影响,装置F的作用是测量水的体积,即可知道CO2的体积。

点睛: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反应原理等,难度不大,熟记典型的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等知识,并能结合题意分析解答即可。

13.CaCO3

CaO+CO2↑分解反应漏斗引流作用不需要额外增加反应物,节约成本溶液之间的反应容易进行;可以同时生成重要的工业原料——氢氧化钠等(只要能依据反应和操作提出合理的优点就给分)

【解析】

(1)石灰石高温煅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 

CaO+CO2↑;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2)通过过滤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考虑;

(3)流程一相对于流程二,使用的是制氧化钙生成的二氧化碳,既可以不需要额外增加反应物,节约成本,也能减缓温室效应;

(4)流程二则是溶液之间的反应容易进行;生成了氢氧化钠。

解:

(1)石灰石煅烧会生成氧化钙与二氧化碳。

CaCO3高温CaO+CO2↑;该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2)操作Ⅰ、操作Ⅱ中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作用;

(3)①②③使用的是制氧化钙生成的二氧化碳,既可以不需要额外增加反应物,节约成本,也能减缓温室效应;

(4)①②④则是溶液之间的反应容易进行;同时生成了氢氧化钠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流程图中各步试剂的作用和反应物生成物的成分,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

14.①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都不含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生成含有氢元素的碱(答案合理均可)取样加入稀盐酸,把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或取样加入蒸馏水,配成饱和溶液,再加入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无色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碳酸钾4KO2+2CO2=2K2CO3+3O2

【解析】

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物质的推断,由于反应物中无H元素,故生成物中也一定无碱,从而排出①;

[进行实验]碳酸盐的鉴定,可以根据生成物CO2或生成物碳酸盐来确定;

[交流与讨论]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的产物K2CO3和O2,据此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

[作出猜想]通过对反应物有关的元素组成的分析,小影同学认为猜想①一定是错误的,理由是:

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都不含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不可能生成含有氢元素的碱;

[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将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后的固体取样加入稀盐酸,把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或取样加入蒸馏水,配成饱和溶液,再加入饱和氢氧化钙溶液);

实验现象:

有大量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无色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

实验结论:

猜想是正确的,二氧化碳与超氧化钾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碳酸钾;

[交流与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