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293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考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实验题归纳

一、测平均速度

1、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例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

分:

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给你的器材有:

米尺、皮尺、天平、量筒、秒表,完成该实验应选用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_.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二、熔化、凝固

(1)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2)熔化现象:

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1)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

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例:

1、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AB:

固态(吸热升温)

BC:

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

液态(吸热升温)

DE:

液态(放热降温)

EF:

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FG:

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

①该物质是晶体。

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1、某物理兴趣学习小组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他们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3

59

石蜡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50

52

55

58

 

(1)从表中数据分析得出, 海波是晶体,其熔点为 48℃,熔化的时间是4min。

在熔化过程中要 吸收 热.

(2)海波在10﹣11min温度上升快,原因是:

液态海波比固态时的比热容小  .

2、小聪在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实验中,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线.

(1)实验中选取的测量工具是秒表温度计;

(2)分析图像可知:

①冰的熔点是0℃;②冰的熔化规律是冰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请从能量角度解释冰的熔化现象:

冰熔化时不断吸热,内能增加。

3、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0℃,熔化的时间是4min。

在熔化过程中要 吸 热,在第2min末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其中BC段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态.

(3)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

温度不变,内能增大。

(4)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CD段吸收的热量较多。

(5)图像表明开始1min升温较快,最后1min升温较慢,这是因为该物质处于液态时的比热容比处于固态时的大(填“密度”、“比热容”、“热值”)。

三、水的沸腾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同学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8

98

97

98

1.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第__6______min记录的数据明显错误,判断的理由是水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8__℃,此时液面上的气压___小于___1标准大气压(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3.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其中____甲____图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4.请指出丙图中实验操作的错误是:

___温度计碰到烧杯的底部______。

5.3min记录温度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丁所示,此时温度为_96_______℃。

6.请根据上表的数据,在下图的坐标中描点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7.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提高水的初温。

8.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地的冒“白气”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_。

9.小华在做此实验时,发现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始终都不能沸腾,你认为原因可能是火太小了,水散失的热比吸收的热还多(写出一条即可)。

10.小明和小华同学也在实验室里做“水的沸腾”实验,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她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B所示。

问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_D图比C图多了个烧杯盖子

11.1个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煤油的沸点是150℃,完成本实验所用的温度计液泡中的液体可能是__煤油________(选填“酒精”或“煤油”);

12.分析评估C、D两套装置。

【解析】观察力:

D图比C图多了个烧杯盖子。

所以,D装置热量损失少,实验耗时少,但当气体受热时,水面上盖子下的气体压强会超过当地大气压,测量的沸点可能偏高;C装置热量损失大,实验耗时长,所测水的沸点是当地气压下水的沸点。

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

1.实验放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

2.关于玻璃板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的关系;

(2)如果在实验中透过玻璃板看到两个蜡烛的像,(其中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那是因为:

玻璃板太厚,蜡烛分别经过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成像。

所以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2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在实验中如果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都不能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原因是:

玻璃板没有和桌面垂直。

3.实验中对选择的两支蜡烛,有什么要求?

为什么?

答:

实验中要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支点燃,另一支不点燃,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这样选择的目的是: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此物理研究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4.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

测量并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

5.实验中若用两枚相同的棋子代替蜡烛,发现棋子的像不太清楚,你该怎么做?

答:

棋子的像不清楚,可用手电筒对准棋子照射。

6.为证实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应多次实验,你认为应怎样多次实验?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

7.取一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不会出现像。

说明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例题、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

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只相同的蜡烛⑥火柴。

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①___(填序号)。

(2)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较黑暗____环境申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3)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__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距离大小的关系。

(4)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存在两个反射面_造成的;

(5)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__不能成像__,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__不变____。

(6)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

(2)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多次实验后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室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8)

(2)小红做了几组实验,其中两次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物距/cm

像距/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第一次

12.0

12.0

等大

第二次

15.0

15.0

等大

实验表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9)做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后,小岩展开了联想,为什么小轿车的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请你帮他解释一下:

轿车比较低,司机看前方时视线接近平视。

如果轿车的挡风玻璃是竖直的,在夜晚车内开灯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车内的人和物体所成的像就会在司机的正前方,从而容易使司机产生错觉。

五、凸透镜成像规律

常规考点

①调节三心同高及其目的:

成像在光屏的中央

“三心同高”不说“三心在同一直线上”,后者也可以成像在光屏的中央,但是,当改变物距时,不仅要调节像距,而且要再次调节光屏的高度,给操作带来麻烦。

例:

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_,这样做可使实验中的像都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设实验中烛焰中心高度不变)

②考察“测焦距”:

测量光心到焦点的距离

例: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亮点(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确定出焦距f=10cm(填“5cm”或“10cm”)。

③像随物体,随透镜移动的规律:

比如如果蜡烛燃烧变短应该如何调节透镜,调节光屏

例:

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使烛焰的像成在了光屏中心的上方,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的中心,如果只调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下调。

调好后,烛焰中心在凸透镜主光轴上(选填“主光轴的上方”、“主光轴的下方”或“主光轴上”)。

例:

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上移动。

④考察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例:

凸透镜(焦距10cm)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cm处后,再移动光屏,至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缩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左(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如果将光源移至7cm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虚像(填“虚像”或“实像”)。

光屏上没有(填写“有”或“没有”)像。

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缩短(选填“增加”、“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

⑤不能调节“三心同高”的原因

例:

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u≤f(物体放在焦点上不成像或者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⑥不透明的物体遮住了透镜分析成像的情况

例:

在实验中已得到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是完整的(填“完整”或“不完整”),且亮度变暗.

非常规的考点

①凸透镜与光屏平面应该与光具座的轨道垂直

例:

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凸透镜和光屏所在的两个平面都与光具座的轨道(视为水平直线)垂直。

②当物距大于2f的时候,是做一次实验还是做多次实验,为什么?

(多次,一是排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二是要得出物距改变时,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例:

小明在探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做了三次实验。

与一次和二次实验相比较,三次实验的好处是:

一是排除偶然性,得到普遍规律;二是要得出物距改变时,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③光源不用蜡烛用发光二级管的好处

例:

他们不用蜡烛,而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F”字样的发光体进行实验,你认为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可以增加物体的亮度,使成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性质;所成的像不会晃动,更加稳定;跟燃烧蜡烛相比,LED发光体更安全、环保(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科学、合理即可得分)

④选择透镜的焦距,主光轴一般1m左右,透镜焦距不易太大。

例:

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

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15所示。

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_____凸透镜(选填“A”或“

B”)。

⑤拓展考察当物距不变时,像的大小与焦距的关系

1.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19所示,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10_cm。

(2)如图20所示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

使其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3)如图20所示,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下__调整(选填“上”或“下”)。

(4)当烛焰距离凸透镜12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5)当烛焰距离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此时,小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较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由此可见,这只眼镜是凹(填“凸”或“凹”)透镜,戴这种眼镜人的眼睛的缺陷是近视(选填“近视”或“远视”).

(6)当烛焰距离凸透镜8cm处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的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7)当烛焰逐渐远离凸透镜时,烛焰所成的实像将__变小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8)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21),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右(左/右)移。

(9)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的实像,(选填“倒立”或“正立”)

(10)小刚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45cm刻度线处,小刚从透镜的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

烛焰正立的像。

(选填“倒立”或“正立”)。

2、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

验,右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0°

15°

30°

45°

60°

反射角β

0°

1

30°

45°

60°

折射角γ

0°

11°

22.1°

35.4°

40.9°

(1)分析表中数

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

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

价.是否存在不足?

答:

是(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探究过程不完整,还应该做其他多种透明介质之间的折射实验.

六、光的反射定律考点:

1、实验器材:

激光笔、平面镜、白色硬纸板(光屏)、量角器。

(1)在实验中白色硬纸板能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能方便地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

(2)硬纸板B的主要作用是:

呈现反射光线,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3)量角器的作用是:

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2.进行实验:

(1)白色硬纸板要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2)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多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

这样做的目的是:

为了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B面向后旋转,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 不发生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

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此时,在纸板B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若让光逆着OF的方向射到镜面上,则反射光就会逆着EO方向(沿着OE方向)射出。

这个现象说明: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小聪小组跟老师一起设计了如图23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小聪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如图甲),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铁板上出现,铁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一定垂直(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1)如图23甲所示,小聪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小铁板向后折,活动小铁板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__三线共面_。

(2)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光线AO与ON的夹角进行实验,测量记录如上表所示。

同组的小东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光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小聪认为应是:

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你认为_小聪____的结论正确,理由是__先有入射角才有反射角。

(3)在图23乙中,再用另一只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即逆着原反射光线)射向平面镜时,可看到反射光线沿OA射出,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同组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2)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如图乙),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第一次

200

700

第二次

300

600

第三次

500

400

 

七、密度的测量

天平的使用

调节和使用:

1、放:

放在水平台面上

2、拔:

将游码拔在左边的零刻度上。

3、调:

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指针往左偏,螺母往右移。

4、称:

(左物右码),在称量过程中再也不能移平衡螺母。

5、读:

物体的质量=砝码+游码

固体密度的测量(如石块)

1、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记为m;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1。

③将石块用细线系好,并将石块浸没在水中,记下量筒中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表达式:

测量液体的密度(例如、盐水)

①在烧杯内装一些盐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

②把烧杯中的盐水向量筒中倒入一部分,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③用天平测量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2。

●表达式:

测量液体密度时,如果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再把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其体积,那么测量的密度>实际密度。

例题:

1、小明在实验室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他先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在图甲位置静止.接着他将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调节,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他用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矿石的质量为g.最后他用量筒测量矿石的体积,示数如图丙所示,由此可得矿石的密度为kg/m3.

2、学习密度知识后,刘明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右侧,此时应向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如图16所示甲、乙、丙图是他按顺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依据图中的数据填人下表的空格中。

(3)在以上实验中,烧杯内壁会残留部分酸奶而导致实验结果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如何做才能避免由此产生的实验误差?

3、在“测酸奶密度”的实验中,

(1)小明的实验方案:

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37.4g;接着把酸奶倒人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如图24所示m1=________g;然后把烧杯中的酸奶倒人量筒中,如图25所示,V奶=________cm3;则酸奶的密度ρ=________g/cm3。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雨的实验方案:

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

请你简要写出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