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796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docx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专题04分析概括形象特点

2020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考点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

一、真题速递

【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表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

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

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

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

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

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

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

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

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

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

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

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

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

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

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

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

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

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

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

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

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

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

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

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

”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

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

”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

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

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

厂长?

……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6分)

【答案】

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

此外,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中表姐是陪衬主人公的次要人物,但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从身份上说,表姐长在农村,但是现在在城市工作生活;从人物言行上看,面对生活在农村的表妹,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和自得的神情;在陪表妹洗衣服这件事上,虽然也很勤劳能干,但是出于矜持和骄傲,开始是袖手旁观;听到表妹收入很高后,又焦急不安,表现出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的迫切心情,体现出她的庸俗和讨好的一面。

二、知识梳理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是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或意义作用)进行概括与分析,有时也考查小说中的物象。

高考命题侧重于从整体上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与分析,有时也考查对局部语段中人物性格与心理的理解分析。

本考点是小说阅读能力考查的重头戏。

从近几年本考点的命题角度来看,主要特点为:

首先要求考生概括小说主要人物(有时也考查次要人物,如《塾师老汪》中的东家老范)的性格特点,然后加以分析。

当然,有的考题只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者概括人物形象的某一方面特点,然后加以分析。

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

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的展开、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题“4角度”

[特别提示]

人物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

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

形象特点不仅包括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还包括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1.形象(或性格)特点概括不全。

不能从“情节”“描写”“评论”“背景”四个角度全面检索相关信息,遗漏一些典型信息,出现要点概括不全的失误。

如本题,检索相关信息时,容易漏掉对赵一曼喜欢丁香花的描写文字,也就概括不出赵一曼“情趣不俗”的文人气质。

2.概括加工能力不强,答案要点重复或混乱。

检索信息后,只作分条罗列,要点过多,并造成角度重复;或者同类合并不当,出现要点混乱。

如本题,容易出现单纯罗列赵一曼表现,不做性格特点归纳的失误。

  

三、考点精讲

【2015·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蓑 衣

张 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

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

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

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

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

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

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

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

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

“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

“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

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

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

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

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

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

“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

”他咕哝着。

“下吧!

”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

“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小格的心里一热。

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

“不,不。

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

请依据画线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3分)

【思路分析】

第一步:

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已经明确提到“画线”语句,属于特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题型很明确。

第二步:

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

①画线语句情境是小格认为达子在看她的笑话下发生的,“小格的心里一热”,说明她心中有所触动。

②上文达子要帮忙翻地,小格“不,不。

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是犹豫后的决定,说明姑娘的自尊心占了上风,她是一个要强的人。

分清描写,抓关键词

①“垂下眼睫”这一动作是“心里一热”后内心自尊挣扎的表现;②关键词“执拗”已经明确了人物的自尊要强。

【参考答案】:

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

【易错提醒】

1.不能“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断章取义,理解不准,或分析片面。

如本题,若不结合上文小格认为达子看她笑话的情景,就解读不好“心里一热”包含的“有所触动”的心理变化。

2.抓不准关键词,或不能精准加工提炼性格(或心理等)术语。

如本题,关键词是“执拗”,抓不准它,就难以准确解读人物心理;就是抓住了这一关键词,若不能精准加工提炼为心理方面的术语“自尊要强”,只保留“执拗”,也是不当的,因为这是一个性格术语。

    

四、考点精练

(一)(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

“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

“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

“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

“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

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

“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范自家设私整,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

“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

恰恰是圣人伤了心。

如果身边有朋友。

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

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

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

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

“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

“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注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

“总想一个人。

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

“不会是他。

老范:

“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

“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

“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

“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

“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

“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

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

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

“为啥?

老季:

“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

“不为老汪。

老范:

“为啥?

老季:

“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择手:

“娘们儿家。

又说:

“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

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

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

“啥叫有朋自远方来?

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8分)

【答案】

1.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分析,本文中从老范对老汪的关心可以看出他有一副热心肠,善良、富有同情心;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说明他懂得尊重别人,做事有分寸;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反而说“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表现出他的善良与宽容;自己办学却听任别人家的孩子免费来学习,表明他为人慷慨不拘小利。

2.(8分)

相似之处(6分):

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不同之处(2分):

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每答出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二)【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母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

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

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

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

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

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

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

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

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

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

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

“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

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

(2分)

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分)

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4分)

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

(5分)

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6分)

【答案】

1.①忙碌②辛苦

2.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

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

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3.①同样写看火车,内容有变化,在结构上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反映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

③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式对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4.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

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

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5.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

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

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解析】

1.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上作答,内容上写出了母亲内心的急迫。

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

结构上为下文写母亲对火车的好奇和一直没有亲自去看过做铺垫,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照,丰富了母亲的形象。

4.试题分析:

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考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如本题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

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

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可知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

……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母亲一直也没有亲自去看过”可知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二月里一个平淡宁静的早晨,春寒料峭,街巷里又响起卖罐罐馍的梆子声。

马驹和骡驹听见梆子声就欢叫起来,拽着奶奶的衣襟从上房里屋走出来。

白赵氏被两个孙子拽得趔趔趄趄,脸上却洋溢着慈祥温厚的笑容,两只手在衣襟下掏着铜子和麻钱。

嘉轩跷出厦屋门坎,在院庭里挡住了婆孙三人的去路:

“妈,从今日往后,给他俩的偏食断了去。

”白赵氏慈和的脸顿时沉阴下来,瞅着儿子,显然是意料不及而愣住了。

嘉轩解释说:

“人说‘财东家惯骡马,穷汉家惯娃娃’,咱们家是骡马娃娃都不兴娇惯。

”白赵氏似有所悟,脸上泛出活色来,低头看看偎贴在腰上的两颗可爱的脑袋,扬起脸对儿子说:

“今个算是尾巴巴一回。

”嘉轩仍然不改口:

“当断就断。

算了,就从今个断起。

”白赵氏把已经码到手心的铜子和麻钱又塞进大襟底下的口袋,愠怒地转过身去:

“你的心真硬!

”马驹和骡驹窝火委屈得哭丧着脸,被奶奶拽着手怏怏地往上房里屋走去。

  两个孩子已经长到该当入学的年龄。

白嘉轩正在谋划确定给白鹿村创办一座学堂。

白鹿村百余户人家,历来都是送孩子到七八里地的神禾村去念书,白嘉轩就是在那里早出晚归读了五年书。

他想创办学堂不全是为了两个儿子就读方便,只是觉得现在应该由他来促成此举。

学堂就设在祠堂里。

那座祠堂年久失修,白嘉轩想出面把苍老的祠堂彻底翻修一新,然后在这里创办起本村的学堂来。

他的名字将与祠堂和学堂一样不朽。

  白嘉轩怀里揣着一个修复祠堂的详细周密的计划走进了鹿子霖家的院子。

鹿子霖在厢房里听见一阵陌生的脚步声就走到庭院,看见白嘉轩进来,便忙拱手问候。

白嘉轩停住脚说:

“我找大叔说件事。

”鹿子霖回到厢房就有些被轻贱被压低了的不自在。

白嘉轩走进上房的屏风门就叫了一声:

“叔哎!

”鹿泰恒从上房里屋踱出来时左手端着一只黄铜水烟壶,右手捏着一截冒烟的火纸,摆一下手礼让白嘉轩坐到客厅的雕花椅子上。

鹿泰恒坐在方桌另一边的椅子上,细长的手指在烟壶里灵巧地捻着金黄绵柔的烟丝,动作很优雅。

白嘉轩说:

“大叔,咱们的祠堂该翻修了。

”鹿泰恒吹着了火纸,愣怔了一下,燃起火焰的火纸迅速烧出一截纸灰。

鹿泰恒很快从愣怔里恢复过来,优雅地把火纸按到烟嘴上,优雅地吸起来,水烟壶里的水的响声也十分优雅,直到“噗”地一声吹掉烟筒里的白色烟灰,说:

“早都该翻修了。

”白嘉轩听了当即就品出了三种味道:

应该翻修祠堂;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