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0438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拟行路难其四》《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docx

《拟行路难其四》《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测教师版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

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

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穆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

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

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士人多苦闷,卓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

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

《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

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

正像《啸旨》中说的:

“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

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

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在先秦时代便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D.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答案】D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卓荦不群的气质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B(由第二段第一句可知,B项无因果联系。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

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可有可无了。

【答案】A

【解析】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C。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11分)

梅花落

鲍照(南北朝)

中庭杂树多,

偏为梅咨嗟①。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

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咨嗟:

赞叹。

3.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5分)

【答案】对比。

(1分)将杂树和梅花进行对比,杂树只能招摇于春风,斗艳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开花,却又随寒风零落,终没有耐寒的品质;而梅花不畏严寒,能在霜雪之中开花,冷露之中结实。

(2分)对比突出了梅花骄傲独放的高贵品质。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以“花”字联上“嗟”字成韵,以‘实’字联下‘日’字成韵,格法甚奇。

一诗的构思新颖、巧妙,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把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树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对话、对比等手法,使诗中的深刻含义得到形象的体现,象征色彩浓郁。

假象见义,借此言彼,以生动婉曲的形式言志,增添了诗歌耐人咀嚼的韵味。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明代钟惺说这首诗“似稚似老,妙妙”。

所谓稚就是稚拙,老就是老练。

这个评语颇有见地,也很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6分)

【答案】“稚”体现在:

①这首诗结构单纯,一二两句直抒己见,第三句作为过渡,引出下文的申述。

(2分)②语言朴实无华,无雕琢,只是如实道来——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1分)确有几分“稚”趣。

“老”体现在:

①傲霜独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写照(1分),当然也可以说是诗人自我形象的体现。

(1分)②“零落逐寒风”的“杂树”,是与时俯仰、没有节操的龌龊小人的象征。

(1分)这一点又显示出它的慷慨任气,沉劲老练的特色。

【解析】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这首五律,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注】①庾开府:

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著名诗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

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著名诗人,世称“鲍参军”。

③渭北:

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④江东:

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漫游。

⑤论文:

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6.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分)

【答案】诗坛地位,无人可比(“无敌”);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思不群”);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考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4分)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杜甫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4分)

【解析】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

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想见、切磋诗艺作结。

(诗——人——诗)(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考点: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5分)

移居①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①义熙四年陶渊明在上京隐居的住所失火,直烧得“一宅无遗宇”。

以后,经历了一年多的困苦生活,他移居浔阳的南村。

②兹役:

移居搬家。

9.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

(1分)

【答案】(1分)古体诗或(五言古诗)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从诗歌体裁上分为:

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体诗,是唐朝人认为律诗绝句以外的诗歌形式,统称之为古体诗,或称之为古诗、古风。

歌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押韵,古体诗也不例外,但古体诗的押韵比较宽泛,一首诗可一韵到底,也可换韵,多韵交替;在句式上不要求平仄和对仗;在形式上与近体诗相比较则更自由;在篇幅上可长可短,不做限制。

从每句的字数上来看,古体诗可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杂言古诗。

五言古诗,即每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五言。

这种形式的诗歌出现也较早,在四言诗盛行之时就已经出现,到东汉初年就已经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有东汉班固的《咏史》。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10.诗人移居目的是。

(1分)

【答案】(1分)“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或:

为了与“素心人”朝夕相处。

【解析】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11.简析这首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分)

【答案】(3分)“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意思是房子不一定要宽敞,只要能遮蔽床席就行了。

表现了诗人豁达的情怀与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一定要有结合原诗词句进行分析的过程,所举诗句能表现主要思想情感,并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问“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由卜居初衷写到如愿移居,是诗意的转折和深化。

兹役,指移居搬家这件事。

“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

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现在终于实现。

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何必一定求其宽敞?

不求华堂广厦,唯求邻里共度晨夕,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

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

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

可惜好景不长。

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

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

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

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

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

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

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

“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

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丰下说:

“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

”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了。

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

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

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

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

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

“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

”真是可爱极了。

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

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

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国田居》里,他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王国维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

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

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

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宫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

“幸甚啊,幸甚!

归去来!

”一段上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

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

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答案】A1分,B2分,C3分,D.E0分。

【解析】

考点: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

(6分)

【答案】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

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

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

(每条2分,答出三条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目要求,是分析陶渊明少年时,所以,应从文中第一段中归纳概括答案,诸如“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良好的家教熏陶”“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等可以得出答案。

考点: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

(6分)

【答案】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

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

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

(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

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回答本题,要从陶渊明的仕途上、个人性格上、外界影响上等方面作出分析。

考点: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力层级为探究F。

15.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

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8分)

【答案】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

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

(观点2分。

)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

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

【解析】

考点: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