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0454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艾与艾灸新传奇.docx

艾与艾灸新传奇

艾与艾灸新传奇

 

   艾(ArtemisiaargyiLevl.etAant)是菊科蒿属植物,全国各地以及亚洲周边国家均有生长。

但由于各地的气候、水文、土壤的差异,导致品种发生变异,形成各地各具特色的亚种。

市场上较有名的有蕲艾(湖北蕲春)、北艾(河南汤阴)、海艾(浙江宁波)、祁艾(河北安国)、川艾(四川资阳)以及安徽嘉山与湖南临湘的品种等。

其中尤以蕲艾声名最著,并以专名命名之(Artemisiaargyi.etVant.cv.qiai)

   十一世纪西洋的医书《Lacnunga》记录在与中国端午节差不多的时期,即大约6月23日的圣约翰节(St.John’sEve),在中午的阳气最强烈时,揉取艾叶制作艾叶冠戴于头部,以祈愿驱除病魔和消灭不幸。

此外艾叶是他们居家防备毒气极受称颂。

英语称艾叶为“mugwort”,此语源为“魔法的药草”或“魔法师的药草”之意。

或别称“mothevvvort”,是“母亲的药草”之意,即对妇人疾患最好的药草之意。

   艾叶含有各种无机质、维生素及精油成分等,是人体所需有益营养成分丰富的多年生药草。

艾叶里维生素A、B、C等及铁、锰、钾、磷等各种矿物质及抗癌叶绿素等含量丰富,是天然的无公害的碱性植物,它能改善酸性病毒体质,强化免疫力。

特别适合防治风寒感冒和流行性病毒感及H1N1感染等各类变种病毒。

   将艾叶中的主要成分提取出来,用以制造的锭剂有抗癌等多种效能,可能大量普及救世济民。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

如果将艾叶的主成分Artemisinin和铁质配合时,能加倍增强杀灭癌细胞的效力,每杀灭34000个白血病等癌细胞时,只有1个正常细胞被杀灭,所以它对人体正常细胞基本无害(其他人工化学抗癌剂使用时,杀灭癌细胞和正常细胞被杀灭平均比例是5:

1)。

以上资料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HenryLai博士研究结果(著名医学专门研究杂志《LifeSciences》(2005-01-28)。

   我们普通人,每天接受大气环境污染有害化学物质和电磁波、放射线和紫外线、传染性病菌等的侵蚀,还有各种压力等,这是现代病和人体老化的主要原因。

活性酸素游离基(自由基),让人体每天会产生约5000个癌细胞,游离基是人体中没有同伴的不安定的电子,每天搅乱人体的正常化,就像恐怖分子入侵,但人体有自身免疫力(即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可以自然消灭各种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如果平时进行艾灸,让全身吸收艾叶的药效,使气血疏通,元气充裕,再加上艾灸时远红外线的温热照射疗法,能促进自由基再结合反应的抗酸化作用,具有使人体的细胞分子正常安定化和防止人体老化,增进天然免疫力的卓越效果。

实践证明:

艾叶和艾灸对各种癌症和其它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艾灸以后的4~5日间,白血球和红血球数比较平时增加2~5倍,能强化自然治愈机能,调节人体的生理作用和促进新陈代谢,特别具有卓越的清血作用,能强化血管壁和调整血压,畅通血液循环,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它能帮助生成体内的Interferon(抗病毒、抗菌、抗癌蛋白质),它能强化免疫力,是帮助体内迅速分解放射线污染物质和各种毒素排出体外的强力解毒剂。

古代名医扁鹊称颂艾叶是“万病能治,百灸无病”的神仙药草。

   艾叶也用作雨季除去室内湿气,驱逐蚊虫等害虫及室内空气净化的药草,也适用作各种皮肤疾患和美容温汤药剂。

能发挥最佳药效的艾叶是端午节(阴历5月初)前后,在阳光丰富的清净山野,路边或多岛海岸等无公害大自然山野中採取的艾叶,晒干后阴干保管3年以上的金黄色熟艾叶,制作艾绒作为艾灸使用,药效最佳。

   蕲艾则为艾在蕲春的栽培品种,学名为          ArtemisiaargyiLeft.etVant.CVqiai。

艾叶用于治病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艾叶作为药物记载早见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其后历代医药史籍均有记载,直到明代广大医药界才逐渐认识到蕲州所产艾叶质优效佳,蕲州也就成为艾叶的地道产地。

据弘治年间(1505年)定稿的《本草品汇精要》记载:

“(艾叶)生田野,今处处有之……道地:

蕲州,明州”。

其后《本草蒙荃》也有记载:

“(艾叶)端午节临,仅采悬户,群疫而己。

其治病症,遍求蕲州所产独茎,圆叶,背白有芒者,称为艾之精英。

倘有收藏,不吝价买,彼处仕宦,亦每采此,两京送人,重纸包封,以示珍贵,名益传远,四方尽闻。

”书中附有“蕲州艾叶”图,可见当时蕲州艾叶已被公认为“地道药材'。

   蕲艾与普通艾的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大,可达1•8~2•5m,叶厚纸质,被密厚而长的毛,含挥发油多,香气浓郁,干叶揉之可成绒团。

李时珍《本草纲目》称:

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互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桠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叶间出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

   但真正使蕲州艾叶扬名,并将其命名为“蕲艾”的还是李言闻、李时珍父子,李氏父子世居蕲州,对家乡的特产药材研究颇为仔细。

相传他们曾多次上麒麟山采集艾叶标本,并在家园里亲自栽种。

据《本草纲目》载,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著有《蕲艾传》一卷,书中称赞蕲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指出:

“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

……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

”从此,蕲艾之名风靡全国,据明《本草乘雅半偈》载:

“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

”明代蕲州已把蕲艾作为贡品,足见蕲艾的历史地位及其珍贵价值。

   蕲艾从明代闻名以来,历经五百多年的临床应用,至今盛誉不衰。

1953年时逸人编著的《中国药物学》对艾的产地就注明艾产于我国各地,以湖北蕲春产者最佳。

”近代的一些中药专著也多有类似记载。

   蕲艾与普通艾比较,首先在外观形态上是有其独特之处的,蕲艾植株高大,可达1.5~2.0米,植株含挥发油较多,香气浓郁,叶厚纸质,密被厚而长的毛,取干叶揉之可成绒团(质柔软)。

而普通艾植株高一般为0.5~1.2米,叶薄纸质,虽亦被毛,但毛短,取干叶揉之常成粉末。

故蕲艾相对于普通艾来说不仅产量大,质量好(叶大而厚,质润不碎,香气浓郁)而且易制成艾绒,出绒率高,制成艾条,艾柱,易燃持久,热穿透力强,所以,人们不仅把蕲艾视为道地药材,而且还誉为灸家珍品。

近年来,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为了扩大蕲艾的药用资源,对蕲艾作了初步研究。

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朱亮锋等将蕲艾与普通艾蒿的精油化学成分作了鉴定比较,结果鉴定出已知成分蕲艾为25个,艾蒿为32个。

两者有17个相同的化学成分,这些相同的化学成分,其总量较为接近。

蕲艾为79.6%,艾蒿为78.3%。

其中各个成分的含量却有差异,如乙酸乙酯(蕲艾27.2%,艾蒿23.0%),1.8—桉叶油素(蕲艾22.0,艾蒿15.6%),1.4—桉叶油素(蕲艾微量,艾蒿4.0%),樟脑(蕲艾7.5%,艾蒿10.6%),松油烯—4—醇(蕲艾2.5%,艾蒿7.6%),a—松油醇(蕲艾1.4%,艾蒿3.6%),反式—葛缕醇(蕲艾7.7%,艾蒿2.0%)。

在所含不同的成分中,差异较悬殊的有:

蕲艾含侧柏酮(15.6%),异侧柏酮(2.7%),而在艾蒿中却未见此类成分。

艾蒿含芳樟醇(3.7%)和优葛酮(2.4%),但在蕲艾中未发现。

李时珍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梅全喜等为了探讨蕲艾的质量是否优于他艾,将蕲艾与其他产地艾挥发油含量作了比较测定。

结果蕲艾挥发油含量高达0.83%,而河南及四川产艾叶仅为蕲艾的一半以下,他们还进一步以微量元素含量和燃烧放热量(比热值)为指标,对蕲艾与其他产地艾叶质量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蕲艾中Ca,Mg,Mn、A1、Ni等5种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四川产Co、Cr,Se、Fe、Zn等5种较高,而河南产艾叶除Cu含量较高外,其余均较低。

从微量元素的角度看,与理血作用有关的四种微量元素Mn,Ca、Mg,Zn中蕲艾就有三种Mn,Ca、Mg比河南,四川艾叶高,说明作为理血药的艾叶,蕲艾比其他地方艾为好。

从比热值来看,而燃烧1克蕲艾叶所释放出的热量要远比其他地产艾叶高15~20%,说明用蕲艾制作艾条比其他艾叶好。

可见。

蕲艾优于他艾。

已被现代研究所证实公认。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镇痛、抑制心脏收缩等作用。

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妇科、呼吸、消化、风湿痹痛、皮肤等疾病以及消毒杀菌等方面。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叶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研究发现,熏蒸艾叶是对居室进行消毒杀菌的最好方法。

实验证明,用艾叶按1~5g/m2熏蒸30~60分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14种致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对腺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熏蒸艾叶尚有一定的抗肺炎支原体作用,并可显著提高鼻分泌物中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广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专题研究了蕲艾,对它的精油化学成份作了科学的定量分析:

蕲艾叶的主要成份包括乙酸乙酯、桉叶油素、水合莰烯、樟脑松油醇、葛缕酮等化学物,其精油的出油率蕲艾达1.06%,为其它艾(0.54%)的两倍。

同时,蕲艾中侧柏酮的含量高达15.6%,异侧柏酮的含量占到2.7%,而其它艾则未见此成份。

   蕲艾与普遍艾性味功用相同,但其作用更强,效果更佳,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故自蕲艾名世以来不少医家在用艾方中强调要用蕲艾。

如《陆氏积德堂方》治“鹅掌风病,蕲艾真者四、五两,水四、五碗,煮五、六滚,入大口瓶内盛之,用麻布二层缚之,将手心放瓶上熏之,如冷再热,如神。

”《扬诚经验方》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

”《青囊杂纂》治“头风久痛,蕲艾揉为丸,时时嗅之,以黄水出为度。

”《外科启玄》治黄水疮,蕲艾一两,烧灰存性为末,痒加枯矾半钱,掺入患处”等。

现代也有不少医家在多年的临床实验中证实蕲艾比普通艾疗效好。

我县巳故名老中医、原李时珍医院副院长陈棣生先生有四十多年的用艾经验,对蕲艾的效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他曾治一张姓患者:

女,37岁,妊娠四月,因负重而胎损,从此崩漏间作,持续八天。

西医诊断为不全流产,因患者拒绝刮宫才放弃治疗,又经当地中医投以《金匮》胶艾汤两剂,收效不显。

就诊时见其面黄舌淡、四肢欠温、食少神疲,小腹阵痛,喜温拒按,六脉涩小,陈老认为此系血虚气耗,瘀留不去之虞,法当固本清源,仍采用《金匮》胶艾汤籍四物阿胶以补阴血,艾叶温阳益气兼以行瘀。

前医未能奏效可能系艾的质量太差,亲自为其采鲜蕲艾叶九片,纳诸药同煎,温服。

一剂后约半日,即从阴道中流出拇指头大一块腐败组织,从此崩漏即止,继以调补气血之法,十余日完全恢复健康。

此例病证取效虽非蕲艾一药之功,但温阳益气摄血归经而达到止血目的则应归功于蕲艾。

由此可见,蕲艾的功效是胜于诸艾的。

   蕲艾在蕲州地区民间应用甚广。

成人感受风寒咳嗽用蕲艾煎汤洗脚或用艾九片,葱五根煎汤温服取汁即可痊愈,用蕲艾煮水熏洗治疗老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关节炎等证有效果,产褥期妇女,新生婴儿经常用蕲艾煎水洗浴,以消毒辟秽、温运气血,可预防感染疾病;用艾叶二斤烘干制成艾绒,与棉花混合制成枕头对防治妊娠及产后外感风寒头痛或偏头痛有较好效果。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儿童受寒而致腹痛泻痢,妇女痛经,经行不畅、少腹坠痛或崩漏带下等经寒及妇女产后虚寒性腹痛,用熟艾制绒装布袋制成围兜,裹其脐腹(必要时用热水袋加热),效果显著。

用蕲艾绒制成背心,对胃寒痛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也有一定效果。

故在蕲州民间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传说。

蕲艾巳成为蕲州地区家家栽培,户户必备的常用药材。

蕲艾资源极为丰富,仅蕲春县现有年产量可达10万斤以上。

且蕲艾适应性强,极易栽培,加之蕲艾质优效佳,是闻名全国的地道药材,且蕲春又是世界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因此对蕲艾的开发利用意义十分重大,价值也相当可观。

蕲艾的微量元素测定揭示:

具有抗癌、及抗衰老活性的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为16mg/kg,大大高于普通的药用植物,还有研究证实蕲艾中含一种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单宁成份。

利用蕲艾所含的这些独特天然有效成分开发一系列保健食品及饮料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

   在化学成分研究方面,发现艾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其次还有鞣质、黄酮、甾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有机成分等。

艾叶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有平喘、祛痰、镇咳、抗菌、抗过敏、镇痛等作用。

其挥发油成分复杂,所含成分达数十种,尤以蒿醇、萜品烯醇4、β石竹烯、α萜品烯醇反式、香苇醇等成分的平喘作用最强。

  在药理研究方面,艾的水浸液有促进血液凝固和解热作用。

艾的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链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以野艾叶、艾条或艾绒烟熏,对细菌和真菌有较明显的抗菌作用,可用于室内消毒,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对腺病毒、鼻病毒、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等亦有抑制作用。

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

民间用艾叶烟熏以“辟疫驱邪”。

李时珍曰:

“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

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

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

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滞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燥,是谁之咎欤?

于艾何尤!

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着奇效。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在临床应用方面,艾叶已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感冒、鼻炎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痢疾、泄泻、胃炎、消化道出血等,风湿痹痛类疾病如腰痛、三叉神经痛、关节炎、肩周炎、皮外科疾病等,均取得了较好效果。

灸法是艾叶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临床实践证明艾灸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休克、护肝、防治脑血管疾病等作用,还可抗溃疡、促消化、镇痛、解热等,药理实验还揭示了艾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糖尿病、精神分裂症、肾上腺皮质萎缩等病的机理。

   现代研究表明:

艾叶主要含66%纤维质,11%蛋白质,10%的水分,0.02%的挥发油(又名艾叶油)。

艾叶油主要成分为苦艾醇和苦艾酮,有解热、止血、镇痛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艾叶油在体外对白色葡萄球菌、甲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及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日本将艾蒿的提取物作为保健食品添加剂,制作减肥食品。

他们将艾叶粉碎,用乙醇、水等加热,得到提取物,内含咖啡酸、咖啡平宁酸等物质,制成添加剂,用来加工减肥食品。

因咖啡酸等成分可使体内糖类完全分解,防止并抑制胆固醇等的生成,促进血液和肝脏的类脂化合物代谢等,从而达到减肥效果。

艾叶的营养价值也很高,据报道:

每百克野艾嫩茎叶含水分74克、胡萝卜素5.28毫克、维生素B20.33毫克、维生素C11毫克及其他营养成分。

其风干叶含蛋白质25.85%,脂肪2.59%,矿物质10.13%及维生素等成分。

   艾叶中硒含量很高,具有抗肿瘤、延缓衰老的功效,还有一种鞣质成分——卡泰新,对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也很显著。

   清代对艾叶的研究及应用十分重视,《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植物名实图考》等大多本草著作均收载了艾叶。

艾叶在清代宫廷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是清宫医案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用于妇科疾病,也用灸法治疗多种疾病,光绪34年(1908年)御医就用蕲艾等药粉碎或搓软,以绫绢制成6寸宽的腰带紧系于腰间治疗光绪皇帝的腰跨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艾叶作为一种中药,能调和人体阴阳。

具有强烈的芳香药味,辛温走窜,入十二经络,能通达诸经,舒经通络。

所以艾叶温中有补,既能温补阳气,又能通理气血,行气驱秽,是药效广泛的中药之一。

艾灸则是以艾这种可燃的中药作为原料进行燃烧,刺激身体特定部位或穴位,达到养生与治病的目的。

艾性温热,中医艾灸惯用于寒湿类疾病,也可用于治疗一些热性病。

   艾的药性可以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机体内部起到治疗作用;又可以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达到醒脑安神,通经活络的作用。

日本在施灸材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有研究者认为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并对不同品质艾的精油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

日本小林和子从艾叶中提取出有机成分并加以鉴定,认为艾的有机成分是庚三十烷(C37、H36)和儿茶酚胺系缩合型鞣酸,鞣酸在优质艾中含量甚少,在劣质艾中含量多,比较经过提取处理和未经处理的两种艾的燃烧温度时间曲线的形成时,发现如没有C37、H36时,艾的燃烧将发生困难。

除对艾的成分方面的研究外,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聚焦艾的燃烧生成物的化学作用的研究。

在灸疗过程中,艾叶虽然进行了燃烧,但其药性尤存。

日本学者大西等将艾和艾的燃烧生成物分别用甲醇提取,发现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作用,而且艾的燃烧生成物作用较强。

西谷通过研究认为灸疗能引起施灸局部的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这并非由灸热引起,而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

艾的燃烧生成物可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灸热由损伤的皮肤处渗透进去,起到某种治疗作用。

 

  【附注】

   艾叶的原植物,有同属多种植物的艾叶在不同地区也作艾使用或混用。

  ⑴朝鲜艾AtemisiaargyiLévl.etvant.var.gracilisPamp.(A.chiarngiiPamp.)

  茎中部叶片宽卵形,近羽状全裂,中裂片又多3裂。

  分布区同原种。

内蒙古和山东省作艾叶使用。

  ⑵宽叶山蒿Artemisiastolonifera(Maxim.)Komar.[A.vulgarisL.var.stoloniferaMaxim.;A.integrifoliaL.var.stoloiferaPamp.].

  茎中部叶卵状或倒卵状矩圆形,长6~13㎝,宽4~7㎝,羽状深裂或浅裂,有疏或密锯齿、基部极狭成楔形的短柄,有或无抱茎的假托叶。

  产东北、华北各省区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省,部分产地以其叶作艾叶使用。

  ⑶野艾蒿(野艾、细叶艾)ArtemisialavandulaefoliaDC.[A.vulgarisL.var.umbrosaBess.]

  《救荒本草》名野艾蒿,《滇南本草》之苦蒿尖应为本种。

  茎下部叶有长柄,2次羽状分裂,裂片常有齿;中部叶长达8㎝,宽达5㎝,基部渐狭成短柄,有假托叶,羽状深裂,裂片1~2对,条状披针形,或无裂片,顶端尖,上面被短微毛,密生白腺点,下面有灰白色密短毛,中脉无毛。

  除新疆、青海、西藏不产外,全国均有分布。

安徽、浙江等省多数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⑷蒙古蒿Artemisiamongolica(Fisch.exBess.)Nakai[A.vulgarisL.var.mongoliea Fisch.exBess.;A.vulgarisL.var.tenuifoliaTurcz……exDC.;A.obscuraPamp.]

  茎中部叶近椭圆形,长6~10㎝,宽4~6㎝,羽状深裂,侧裂片通常2对,又常羽状浅裂或不裂,顶裂片又常3裂,裂片披针形至条形,渐尖,下部渐狭成短柄,或发育成3~4对渐短的条状披针形的侧裂片及假托叶,上面近无毛,下面除中脉外,被白色短绒毛。

广布于我国北部、东北及东部各省区。

内蒙古等地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⑸红足蒿ArtemisiarubripesNakai[A.vulgarisL.var.parvifloraMaxim.;A.vulgarisL. var.maximovicziiNakai]

  茎中部一或二次羽状深裂,长7~15㎝,宽4~10㎝,羽状深裂,侧裂片2对,稀3对,裂片又常3裂,或侧裂片不裂,裂片狭长披针形,渐尖,边缘无齿,常稍反卷,上面近无毛,下面除中脉外,被灰白色密绒毛,有条状假托叶。

产东北、华北各省区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北部)和福建(北部)等省。

部分产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⑹魁蒿ArtemisiaprincepsPamp.

  江苏又名五月艾,艾蒿,野蓬头。

另外,还有叫黄花艾的。

  茎中部叶长6~10㎝,宽4~8㎝,羽状深裂,侧裂片常2对,裂片矩圆形,顶端急尖,边缘有疏齿或无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被灰白色密绒毛。

  分布于北部、东部、西部及西南部。

仅黑龙江、吉林、新疆、青海、甘肃(西部)、宁夏及西藏不产。

产区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⑺歧茎蒿ArtemisiaigniariaMaxim.

  茎中部叶卵形,长8~11㎝,宽5~7㎝,基部渐狭成短柄,叶片羽状深裂,中裂片又常3裂,边缘有粗齿,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被短绒毛。

  分布于华北、东北。

产地部分地区以其叶作艾叶入药。

  ⑻蒌蒿(水蒿)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

  茎中部叶羽状深裂,长10~18㎝,宽约为长的一半,侧裂片2对或1对,条状披针形或条形,顶端渐尖,缘具疏浅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薄绒毛。

基部渐狭成楔形短柄,无假托叶,上部叶3裂或不裂,或条形而全缘。

除福建、台湾、广东(南部)、广西(南部)及西藏不产外,其它省区均产。

本品在产地部分地区混充艾叶入药。

  ⑼灰苞蒿ArtemisiaroxburghianaBess.[A.hypoleucaEdgew.;A.indicaWilld.Var.exilis Pamp.]

  茎中部叶长6~12㎝,宽3~7㎝,二回羽状深裂,侧裂片2~3对,又羽状深裂或浅裂,小裂片披针状条形,渐尖,上面近无毛,下面被灰色绒毛,基部有抱茎的假托叶。

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湖北(西部)、四川(西部)、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

少数地区以其叶充艾叶入药。

  ⑽辽东蒿Artemisiaverbenacea(Komar.)Kitag.[A.vulgarisL.var.verbe-naceaKomar.; A.vulgarisL.var.incanescensMuttf.;A.mongolica(Fisch.exBess.)Nakaivar. verbenaceaPamp.;A.liaotungensisKitag.]

  叶较蒙古蒿小而细裂,下面被白色密绒毛。

产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及四川(西部)。

少数地区以其叶混作艾叶入药。

  ⑾阴地蒿ArtemisiasylvaticaMaxim.

  茎中部叶近卵形,长12~18㎝宽7~12㎝,羽状深裂,侧裂片2对,稀3对,羽状浅裂,顶裂片又3深裂,各裂片有齿或近全缘,顶端尖或渐尖,上面无毛,下面被灰白色薄绒毛。

基部有短柄或长柄及假托叶。

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

其叶在部分产区被采集作艾叶入药。

  ⑿柳叶蒿ArtemisiaintegrifoliaL.

  中部叶披针形,长5~10㎝,宽2~4㎝,羽状浅裂或深裂,基部渐狭,无明显的柄,有狭小抱茎的假托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