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07480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docx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考试语文

广东湛江2007年10月高三调研考试语文

本试卷第一、二、三大题为选择题,第四、五、六、七大题为非选择题;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哺(bǔ)育跻(jī)身鸟瞰(kàn)哗(huá)众取宠

B.炫(xuàn)耀症(zhèng)结攻讦(jié)挈(qiè)妇将雏

C.回溯(sù)隽(juàn)永心闷(mèn)谆(zhūn)谆告诫

D.骨髓(suǐ)遒劲(jìng)澄(chéng)澈返璞(pú)归真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针砭辐射一发千均计日程功

B.社稷冒然贻笑大方优柔寡断

C.磋商变幻声名鹊起相辅相成

D.修葺谰言永葆青春消赃灭迹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种采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彩棉内衣,图案精美,做工精巧,针脚细密,天衣无缝,穿在身上舒服极了。

B.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

所以,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

C.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尚雕琢,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D.在联欢会上,他谦虚地对同学们说:

“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拿出了5亿美元让低收入家庭“拥有自住房”的特别援助计划,政府为没有自住房的家庭首次购房补贴一些费用。

B.从这一串科学经历看,王淦昌始终站在世界前沿科学的制高点上,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还没有比拥有如此丰富的科学经历更为饱满的人生吗?

C.作为互联网上目前功能量强大的免费搜索引擎,Google的索引目录中储存有30亿个网页及网页快照,用户可以使用多达86种左右的语言文字进行搜索。

D.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目前中国探月工程进展顺利,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于2007年发射第一颗绕月卫星。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这份堪称《中国电影指南》的特刊将会在一年内随着《综艺》杂志的发行走向世界,一年后还将根据中国电影市场形势的变化进行更新。

B.电子行业从其产品中提取最微小成分——半导体和铜、锡、黄金之类珍贵材料——用于出售或在新机器和装置中重新加以利用,从而赚取丰厚利润。

C.倘若美军仓皇撤出,伊拉克很可能陷入内战,百姓必然流离失所;倘若美军赖着不走,暴力袭击就会经久不息,百姓自然会永无宁日,真是“去,伊人苦;留,伊人苦”。

D.建设新农村,最难的工作是什么?

王书文想了想,说:

“一是怎样发展经济,二是怎样提高农民素质。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市场,古代典籍日渐成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资源。

古代典籍凭借现代传播手段所传播的传统文化精神,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这种改变中,应该积极地避免负面的传播效果,辩证地重塑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时下的古代典籍传播主要有三种传播“热”态:

古代典籍普及本出版热、古代典籍“戏说传播”热、古代典籍“图像传播”热。

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一波古代典籍普及本的出版热潮,对大众接受古代典籍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这一传播过程中,“盗版”版本、“攒抄”版本以至错误百出的粗制滥造版本层出不穷,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而且其影响延续至今,严重影响了大众对古代典籍文化的接受质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化的古代经典传播成为时尚,一系列古代典籍“戏说”作品的出版成风,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影响巨大,有些青少年甚至把“无厘头”的改编内容当成古代典籍的“正史原貌”,其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视机、录放机、VCD、DVD、网络、手机等等和数字图像传播相关手段的普及化,古代典籍越来越多地借助这些现代手段进行传播,尤其是21世纪以来,古代典籍的“图像传播”成为一种热潮。

从初期对古代典籍的影视剧“正说”到近年来的“戏说”、“翻拍”,到现在电视台推出讲解《三国》、《论语》、《庄子》等古代典籍,古代典籍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盈利资源,学术娱乐化趋势日渐明显。

进入现代社会,古代典籍的传播发生了质的改变。

这一改变不仅仅源于从竹简到印刷出版到电子图像等传播方式的质的飞跃,而在于人们对古代典籍的传播目的的改变。

在古代社会,许多古代典籍珍本因承载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职能,在其传播过程中更是不容许被轻易“篡改”或有娱乐化倾向的。

在现代传播阶段,古代典籍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的独一无二的“光晕”开始消失,源自于金钱本位的消费主义价值体系不仅仅要把古代典籍包装成一种商品,而且无时无刻不在谋求篡改古代典籍所传达的和消费文化相抵触的传统文化精神。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立场与接受视角发生了不同于古人的变化,无疑,对古代典籍文化精神的传承必然有一个重塑的过程。

但无论以何种姿态传播古代典籍、重塑传统文化精神,尊重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典籍原貌都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够对古代典籍的糟粕与精华进行明白无误的批判与继承。

在现代传播过程中,其实并不缺乏成功传承古代典籍文化精神的案例。

例如,1994年出版的《新三字经》既去除了旧《三字经》的封建糟粕,又结合了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很好地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古代典籍不是不可以改动,但一定要以严肃的态度进行思考研究。

6、下列不属于传播传统文化精神过程中出现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A.层出不穷的“盗版”版本、“攒抄”版本以至错误百出的粗制滥造版本影响大众的接受质量。

B.青少年将古代典籍的“戏说”、“无厘头”的改编内容当作古代典籍的“正史原貌”。

C.从影视剧“正说”到“戏说”、“翻拍”,到电视讲解《论语》《三国》等古代典籍,学术娱乐化趋势日渐明显。

D.在现代传播过程中,将旧《三字经》改编成《新三字经》,传播传统文化精神。

7、本文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古代典籍日渐成为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

B.古代典籍是传播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

C.古代典籍传播应辩证地重塑传统文化精神。

D.古代典籍的传播发生了质的变化。

8、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进入现代社会,古代典籍的传播从传播方式到传播的目的都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B.在古代社会,许多古代典籍珍本因承载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职能,在其传播过程中不会被“篡改”或有娱乐化倾向。

C.在现代传播阶段,古代典籍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的作用已经彻底消失,它更多地被包装成一种商品,服务于金钱本位的消费主义价值体系。

D.传播古代典籍、重塑传统文化精神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尊重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典籍原貌。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市场,如果古代典籍能够积极地避免负面的传播效果,它将在辩证地重塑传统文化精神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B.古代典籍中的一些粗制滥造的版本,市场占有率越高,对大众接受古代典籍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C.古代典籍传播过程中,传播手段越是现代化,对大众接受古代典籍文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

D.对古代文化典籍,应在尊重其原貌的基础上,继承其精华,批判其糟粕,重塑其传统文化精神。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患盗论

刘敞

天下方患盗。

或问刘子曰:

“盗可除乎?

”对曰:

“何为不可除也?

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或曰:

“请问盗源?

”对曰:

“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

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

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

且律:

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

且律:

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

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

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

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

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

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

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

故仲尼有言: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推而广之,亦曰:

“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

”引而伸之,亦曰:

“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

”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

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

于是令州郡:

“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

”欲重其事。

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

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

②臧武仲句:

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

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

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

③沈命之敝:

“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

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

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逸:

快活

C.若夫衣食素周其身素:

向来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

相同,一样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有助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的本质。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

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的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3分)

译文:

(2)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

(4分)

译文:

(3)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

(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桃源桃花溪

李白张旭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潺一水斜。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两首诗取材相同,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试简析。

(4分)

答:

(2)清代蘅塘退士批注张旭《桃花溪》说:

“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

”请从《桃花溪》的构思和意境两方面谈谈他这样说的道理。

(4分)

答:

15、填空(6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如贾谊的《过秦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借言秦过失,为汉帝谋“长治久安”之策,施仁义于民。

杜牧的《阿房宫赋》:

“呜呼!

,非秦也;,非天下也。

”借秦灭王的教训批评唐统治者广建宫室。

李白《将进酒》中有一句突出表现诗人对富贵豪华生活的鄙弃的一句是,但愿长醉不复醒。

(2)“乐府双璧”指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和《木兰诗》。

“文艺复兴”指14至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就文学说,意大利诗人、英国戏剧家莎土比亚是代表人物。

五、(18分)

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我读凤凰

谭仲池

每次来凤凰,我都会在清晨时品读崇山峻岭的雄浑与缥缈。

在山峦看高山天空的云霞有一种诗意的梦境。

群山和近岭的岩石,远处和脚下的梯田与溪流,高耸与盘旋的山峰和路,山村飘浮的炊烟在白悠悠的雾里时隐时现,都一齐幻化成眼前空旷无边的宇宙景观。

耀眼的霞光,变得苍翠如海,连绵起伏的山脉,便成了奔涌的绿色波浪一直涌向天边。

如果说山是凤凰的性格,水则赋予了凤凰的灵性。

一座城市的美和灵性,魂和文化,梦和枯荣,光和血火,古和未来,绿和生命,都离不开水,水是孕育这一切的雨露和乳汁,是地底的太阳之光、月亮之辉。

漫步在凤凰的青石板小巷,触摸这里的一砖一瓦,我在深深地思索、探询着一个现象:

这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山野丛林,竟然在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元年的30多年间,就出了41名提督、总兵,43名副将,31名参将。

民国时期,又出了7名中将,27名少将。

还诞生了中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文坛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诸多精英。

而当我伸手抚摸苍凉凝重的古城墙,走在幽深的青石巷里;当看到古城和山野、田园和老屋在无缝隙地承传着历史和文明从建筑、生态、景观、狩猎、人居的独特习俗中创造出的天才杰作和非凡景致时,一切都释然了。

文化是凤凰的灵魂和魅力之源。

穿越千年历史风雨的农耕文化、楚巫文化、传统文化在这里交融升华,酿成了古城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丰厚灿烂的文化遗存。

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造就了凤凰人尚武崇文的乡风,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贫家后生,一代代被军功与仕途鼓舞着,激励着,奔赴沙场去喋血功业和到异国他乡的外边世界去寻找精彩的人生。

在我看来,凤凰的文化是雅致而倔强的,也如湘西汉子般朴实。

每当我走进沈从文和熊希龄故居、黄永玉画屋时,简约的陈设,撼人的成就,强烈的人格力量,都让我以一种敬仰心态去接受一次次神圣的人生文化洗礼。

当我第一次踏入凤凰,扑面而来的是青山绿水。

青山绿水之中最惹人眼目的就是女人肩上的背篓了。

如果说青山绿水是凤凰写在蓝天白云下生命的锦绣诗行,那么,背篓就是在诗行中跳动的诗眼进发的明丽霞光。

它是刻在湘西脊背上最古老的符号,从远古洪荒一路走来,它一如既往地在肩头上站立,盛满了湘西女人青翠的向往和血色的情感。

漫步凤凰,我找到了在唐诗宋词中才能寻得见的意境。

吊脚楼、虹桥、古戏台。

这不是楼,不是阁,她是生命的塔台,是一个不停息地走着的灵魂。

你看,轻盈的小船会在楼下水里徘徊,清亮的曲子会挂在楼前的柳条上滴落在少女的发辫上。

不是美的灵魂在飞,哪能吸引这么多聪明,高傲的眼睛。

漫步凤凰,那红灯万盏、载歌载舞的秀山花灯;那缠绵含蓄、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那高亢激越、即兴创作的土家族、苗族民歌;那音色柔和、曲调欢快、活泼优美的民间自制乐器“咚咚奎”;那音韵优美、旋律流畅、号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这一切让人如痴如醉,不知归路。

我激荡于古城墙昂起的头颅折射出不屈不挠的凤凰精神中。

耳际那城头的血鼓仍在响。

不管是一种风俗还是一种表演。

多少年前,一个倔强的民族,一群血性的汉子,也曾在这城头擂响血鼓。

在血鼓的响声里,唤醒了几多古老的传说,就连落草为王的野性汉子,也一步一步地走向曙光升起的城头,扯下那面自己亲手升起的大旗。

血鼓终于在城头不再流血,而是流出一首美丽的歌,去唱红每天的早霞。

品读凤凰,我的胸中始终被一种力量撞击、感动。

这座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的边城,是一幅悠远深长的湘西社会的生活画卷。

从这部作品人们可以读到边城的灵魂、精神、激情、力量和壮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07年4月,有删改)

16.作者“品读凤凰”从哪里开始?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分)

答:

17.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什么?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分)

答:

18、作者为什么要盛赞凤凰“女人肩上的背篓”?

(4分)

答:

19、作者从哪些层面描写介绍了凤凰文化?

从中体现了凤凰文化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六、(12分)

20、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4分)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

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

非常正确!

但是要补充:

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

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

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21、鲁迅在《阿Q正传》中成功刻画了阿Q的形象,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成功刻画了别里科夫的形象。

请分别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出概括。

(4分)

(1)阿Q的性格特征:

(2)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22、下面是某校校庆师生聚会上一位校友的即席发言全文,其中有数处不当。

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4分)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同学表达重返母校的喜悦之情,并对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年啊!

校园和我们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园更加美丽了,我们也大都已事业有成!

看到我们的成绩,相信老师们今后可以吃老本了,今后我们也会更加努力,为母校增添更多的光彩!

祝全体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视全体在校同学学习进步!

祝母校越办越好!

2006年12月15日

(1)修改或增删为

(2)修改或增删为

(3)修改或增删为

(4)修改或增删为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

做人,讲究彬彬有礼、谦虚礼让;交往,重视礼尚往来,礼貌待人:

日常生活中,也有典礼,婚礼,送礼……

请以“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监利一中2007年10月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答题卡

选择题(36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翻译(10分)

(1)

(2)

(3)

14、诗歌阅读(8分)

(1)(4分)

(2)(4分)

15、填空(6分)

(1)

(2)

16、(4分)

答:

17、(4分)

答:

18、(4分)

答:

19、(6分)

答:

20、(4分)

答:

21、(4分)

(1)

(2)

22、(4分)

(1)修改或增删为

(2)修改或增删为

(3)修改或增删为

(4)修改或增删为

七、作文(60分)

高三年级十月摸底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B(症zhēng结)

2、C(A、一发千钧B、贸然D、销赃灭迹)

3、C(A、“天衣无缝”用于事情处理或话说得周密,无破绽,不能用于具体的衣服做工;B、“言不由衷”是说话无诚挚之意,不能用于表达能力;D、“别无长物”是再没有多余的好东西或财物了。

4、D(A、“拿出了”可支配“5亿美元”,还可支配“特别援助计划”,动宾搭配,意义关系不清;B、“没”否定不当;C、“目前”应放在“功能”之前。

5、A、(《中国电影指南》应改为“中国电影指南”。

6、D(此项属于成功案例,原文指出“在现代传播过程中,其实并不缺乏成功传承古代典籍文化精神的案例”。

7、C(A项属于无中生有;B、D两项只是作者作为论述观点的依据。

8、D(A原文说“质的改变”不一定是“积极的改变”,从下文看,有些改变不是积极的;B将原文的“不容许被轻易”转换成“不会被”显然有误;C原文说“古代典籍建构社会价值体系的独一无二的‘光晕’开始消失”,既然是“开始消失”,就不能理解成“已经彻底消失”。

9、C(此项推断绝对化。

传播手段与负面影响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10、A(“慢”应释为“玩忽,轻视”)

11、C(①是盗贼出现的一个原因,④是说明在衣食足的基础上才能对百姓施以道德教化)

12、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平息盗贼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的社会土壤)

13、

(1)如今不致力于人人足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

(2)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

(3)天子派遣侍御史督促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

14、

(1)《桃花溪》表现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心驰神往,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桃花源》更多的是对“桃花源”成因的探究,是对暴虐的统治者的谴责。

(2)《桃花源》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写成。

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询渔人,寻找桃源。

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