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0841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docx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

有何用意?

(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

(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

(1)“杨花”即柳絮, 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

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

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 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

(1)阴阴;又

(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

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

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阴阴;又;

⑵“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答案】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C项有误。

诗人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故答案为:

(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

【点评】

(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结合相关语文知识,逐项字斟句酌比对辨析正误。

C项“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的说法有误,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4.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2)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这首诗第一、二句的意思是:

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其中“两年”写时间,“千里”写空间,这两个词语构成了鲜明的时空对比。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情,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忽然看见岸边的菊花开得正盛,可自己那有心情去欣赏呀,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明天又是重阳节了。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⑵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诗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分析“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闻”字用得好在哪里。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

(1)“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动向,体现了他们友谊的深厚。

(2)A

【解析】【分析】

(1)一个“闻”字,突显了地域的阻隔,讯息的滞后,命运的叵测。

句中虽未明言、尽言,但自有千般愁绪、万种滋味,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既呼应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又为后面的抒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了铺垫。

(2)A项,表述错误。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零落和子规啼叫的哀伤,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故选A。

故答案为:

⑴“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都在关注友人的动向,体现了他们友谊的深厚;

⑵ A。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6.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

(3)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写

(2)生怕由于匆忙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完。

(3)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解析】【分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思是: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据此可知,“作”的意思是“写”。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来写。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难以表达,加以时间“匆匆”,表明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家是“速成”。

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侧面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这首《秋思》采用了寓情于事的写法,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抒发了作客他乡的人(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

⑴写

⑵生怕由于匆忙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感觉还有好多话未说完。

⑶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字义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字义。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概述。

⑶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明确诗意,结合作者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

(元)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

地名。

②拙:

同“茁”。

③行人:

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解析】【分析】考查两首诗歌中所描写的干枯树木对抒发感情的不同意义。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

而《宿牛群头》“草木枯”是为了反衬“拙蘑菇”,突出蘑菇长得旺盛和多。

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旅途中的自然景物的喜爱和安逸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

《天净沙·秋思》中写“枯藤老树”,突出旅途的凄苦,表达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乡愁的浓重、内心的悲哀;《宿牛群头》中写草木枯萎,为的是衬托出雨后蘑菇的旺盛,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点评】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古诗的能力。

根据题目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比较,找出两首古诗的共同点和主要差异即可。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宿牛群头》是诗人描写在羁旅途中见到的美丽的自然之景与人的活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及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风。

(2)示例1: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

诗歌意思为: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可以看出:

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景物。

(2)结合题干的提示“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任选一个即可。

如:

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愁心与明月”写出了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如拟人:

诗人把明月拟人化,说是要明月把自己的思念与牵挂带给朋友,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故答案为:

⑴杨花、子规、明月、风。

⑵示例1:

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

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意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题干的要求辨析、理解诗句运用的手法。

9.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1)龙标县;王昌龄

(2)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解析】【分析】

(1)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

贬官,降职。

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

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该句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2)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龙标县;王昌龄;

⑵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句赏析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杨花①

(唐)吴融

不斗秾华②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注释)①杨花:

指柳絮。

②秋华:

盛开的花朵。

(1)“读诗重想象”。

诗人将“杨花”比作________,因为杨花________的特点与之相似。

(2)“读诗重品味”。

从最后一句“唯”“独”二字中,能品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雪;颜色洁白;轻盈飞舞

(2)反衬出它与百花不同的个性与志趣,表现诗人对杨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

(1)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解答时要结合诗文内容进行分析,“自飞晴野雪蒙蒙”意为在晴日的野外柳絮像漫天飞雪一样独自飞舞。

此句将杨花比作“雪”,并用“漫天飞舞的雪花”形象的表达出了杨花颜色洁白,轻盈飞舞的特点。

据此作答即可。

(2)考查对古诗词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解答时要结合诗文内容进行分析,点出“唯”“独”二字在“炼字”的作用,并分析其表达情感的效果。

“唯有杨花独爱风”意为唯独只有柳絮更喜爱来风吹动,联系上文“百花长恨风吹落”来看,通过以百花的追求和品性反衬杨花的与众不同,通过“唯”“独”表现其追求自由、高傲不羁的品格,进而表现诗人对杨花的喜爱和赞美。

故答案为:

⑴雪;颜色洁白;轻盈飞舞

⑵反衬出它与百花不同的个性与志趣,表现诗人对杨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赏析诗歌需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 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抓住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答案】

(1)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解析】【分析】

(1)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表达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2)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故答案为:

⑴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⑵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

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及写作手法的把握。

要求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情感和分析写作手法。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注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意象的作用。

12.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第一首诗中,诗人在暮春时节,听到友人被贬谪的消息,又无法与友人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________,向友人遥致思念;第二首诗中,作者同样是与友人分别,用________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在古诗文中,还有许多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

(本套试题中出现的诗词除外。

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明月;地点转换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分析】

(1)第一首诗结合对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的理解可填写第一空。

第二首诗中: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地点的转换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即可。

注意不要有错别字。

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故答案为:

⑴明月;地点转换

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结合重点诗句的理解把握。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注意内容是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写出连续两句。

13.古诗阅读

【注释】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重阳节所作,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角度探究两首诗的共同点。

【答案】①都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岑参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篱下菊”,把思乡的感情变得深沉了。

在回故乡的途中,在思乡之情急切的时候,也是在家乡就快要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诗人突然想到了故乡篱墙下的菊花。

②都抒发了思乡之情。

“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心逐南云近”,“形随北雁来”表达了江总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