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0853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 岳麓版必修1.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练习册岳麓版必修1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我国史学界曾就二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

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

B.北约的建立

C.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

D.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以下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铁幕”演说发表 ②马歇尔计划出台 ③杜鲁门主义提出 ④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D.①③②④

3.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并未真正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其主要原因是(  )

A.美苏双方势均力敌B.双方合作多于对抗

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

4.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右图《对德国的分区占领》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

A.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成立

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成立

C.美苏“冷战”局面逐步加剧

D.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

5.假如你正在撰写一篇关于“冷战”的文章,以下哪些词汇可能出现在你的文章中(  )

A.杜鲁门主义 朝鲜战争 经互会

B.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越南战争

C.华沙条约组织 “特种战争”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条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 经济互助委员会

6.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半岛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互相对立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美国在二战后初期实行什么政策?

它说明了美国的什么意图?

 

(2)针对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

它意味着什么?

 

8.二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

“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

”他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社会制度的不同B.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的冲突D.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10.观察下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冷战”期间的哪一事件(  )

A.马歇尔计划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C.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1.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部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12.米洛万·德吉拉斯在《与斯大林谈话录》一书中有关于二战后欧洲形势的记载:

“这场战争与以往有所不同。

无论是哪一方占领了一块领土,都会在该地区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

”以下各项中,能为这一观点提供最佳佐证的是(  )

A.北约、华约成立B.两个德国分立

C.抗美援朝D.古巴导弹危机

13.下列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华约的建立是对峙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

B.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气氛,“冷战”转化为大规模的“热战”

D.该局面的形成是美苏两国军事、政治均势状态下的产物

14.人们称美苏“冷战”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下面是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对美苏“冷战”对世界造成的消极影响发表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②导致两个德国和两个朝鲜的出现 ③使各国人民一直处于核战争的恐惧之中 ④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A.①②③④ 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5.下面这幅国际政治漫画(下方骷髅边的口袋上写着“法国殖民主义”,上方骷髅边的口袋上写着“美国亚洲政策”)所描绘的热点地区是(  )

A.朝鲜B.越南

C.中东地区D.伊朗和伊拉克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月25日,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

几个小时之内,朝鲜军迫使韩国边防人员丢弃广阔的前线地带向后撤退。

共军向汉城进军时几乎没有遇到抵抗。

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二十世纪大博览》

材料二 1950年6月24日,内战真的爆发了,当时,朝鲜军队为了“解放”朝鲜半岛南部,突然越过了三八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拥有苏联装备的朝鲜军队入侵韩国,进展迅速。

拥有美式武器的韩国显然也曾计划进犯北方。

——[美]罗兹·墨菲著《亚洲史》

材料四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发生内战……李承晚集团自以为有美国的支持,就能轻而易举地占领朝鲜。

但是,朝鲜军民在劳动党和金日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奋起反抗,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占领了汉城和朝鲜南部40%以上地区,李承晚集团处于瓦解之中。

——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它们在什么问题上有相似(同)的记录?

 

(2)在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问题上,上述材料的观点有何不同?

请你列举可能造成这种不同的若干原因。

 

(3)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你会如何对待上述材料?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会通过哪些方法或途径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1.法国和德国是两个宿怨极深的邻居,在二战以前的1100多年中,它们大仗、小仗加起来73次,大仗23次,平均50年就开战一次。

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这种“政治智慧”是指(  )

A.法德共同参加不结盟运动

B.法德和解,开始欧洲一体化的探索

C.法德决定要完善民主和法制

D.法德一起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2.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  )

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

C.军事领域D.文化领域

3.右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漫画。

该图反映的是(  )

A.日本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C.美国经济衰退,无力与日本抗衡

D.日本经济崛起,对美国态度强硬

4.在两极格局下,不结盟运动兴起。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于20世纪(  )

A.30年代B.40年代

C.60年代D.90年代

5.“两位国王、27位总统、8名总理、9名副总统、6名特使,23—25名外长,50个国家元首级代表团,80个部长级代表团。

”这是2012年8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的第16届不结盟运动峰会与会代表的数字。

“俄罗斯之声”评论称:

“它给了制裁伊朗的美国一记耳光。

”这记“耳光”体现了不结盟运动(  )

A.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行动纲领

B.谋求由发展中国家控制国际政治舞台

C.致力于结束美苏控制世界的政治格局

D.团结起来制止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6.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

  欧共体总部   日本经济崛起  不结盟运动会议  

A.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7.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

……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二 在资本输出方面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得多。

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三 中曾根内阁(1982—1987)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美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

 

8.法国前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应是“欧洲人的欧洲”,欧洲应该联合起来,摆脱美国人的控制。

在经过了长期的酝酿、准备和尝试之后,1967年,欧洲终于迈出了走向联合的重要一步,建立了(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华沙条约组织

C.欧洲共同体D.联合国

9.下面的漫画是《大西洋伙伴排座次》,与此对应的国际关系是(  )

A.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即将形成

B.欧洲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

C.美苏“冷战”的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应对经济“滞胀”

10.1949年2月,美国派出底特律银行董事长道奇到日本担任占领当局的最高财政顾问,对日本经济进行整顿。

这反映了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美国对日政策(  )

A.开始压制日本经济的发展

B.由压制变为扶植日本经济

C.开始控制日本的金融领域

D.彻底掌握了日本经济命脉

11.1983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演讲中称:

“今后日本作为国际国家应同经济力量相称,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

”这反映了(  )

A.中国的崛起已经引起了日本的关注

B.经济实力增强使日本政治诉求提升

C.日本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政治影响

D.日本已经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

12.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朋友,是的。

盟国,是的。

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尼克松指的国家是(  )

A.苏联和东欧各国B.日本和西欧

C.中国D.英国

13.20世纪60年代的某国际组织在其宣言中说:

“我们一开始就坚持反对集团政策和外国统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政治和经济霸权,而主张每一个国家拥有自由、独立和自主发展的权利。

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

”据材料可知,此国际组织是(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华沙条约组织

C.欧洲共同体D.不结盟运动

14.《全球通史》中写道: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该材料表明(  )

A.两极格局瓦解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D.区域集团化发展

15.某同学在探究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决定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该同学寻找的下列论据中无法论证此观点的是(  )

A.法国:

安排欧洲事务我们无法保证都有美国人的位子

B.中国:

联合国安理会上没有中国的声音是极不正常的

C.非洲:

世界多极化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应享有大国地位

D.日本:

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巨人是政治侏儒的现实地位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趋势的继续:

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僵化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战线继续进行竞争。

——[美]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

材料二 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材料四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关系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的力量”除了以上材料提到的力量外还有哪些。

综合以上材料,“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

指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1.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与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苏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唯一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B.“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改变了旧中国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

C.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

D.外交三大政策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

“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这次会议应该是(  )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3.读下列“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一增长结果解读错误的是(  )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

B.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C.是推动中美关系趋于解冻的因素之一

D.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

4.美国总统奥巴马曾指出:

“上海在美中关系的历史中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城市,在37年前,《中美上海公报》打开了我们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接触交往的新的篇章。

”“新的篇章”是指(  )

A.“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B.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中美两国建交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D.中美关系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5.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期间说:

“田中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当时推动这一“桥梁”建立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

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签署了(  )

A.《阿拉木图宣言》

B.《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C.《联合国家宣言》

D.《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

7.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990—2004年,中国先后向联合国10个维和区派出1450名军人参与维和行动。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

 

(3)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由此,你得到什么认识?

 

8.1949年2月,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

经过谈判,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当时,毛泽东访苏的主要意图是(  )

A.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B.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C.希望苏联成为第三世界的后盾

D.借助苏联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9.20世纪50年代初,中印掀起友好交往的热潮,周总理所到之处响起“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是兄弟)和“潘查希拉金德巴”(________)的欢呼声。

材料中括号内横线处省略的句子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岁

B.万隆精神万岁

C.支持日内瓦公约

D.力争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

10.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发表评论说:

“(此次会议上)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

”此次会议(  )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11.周恩来总理怀着兴奋的心情,精神抖擞地登上主席台,发表了开幕词: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召开的有色人种会议,是世界史的新起点。

……殖民主义并没有死亡,必须予以铲除!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本次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B.“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这次会议圆满成功

C.会议期间,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D.鼓舞着当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支持

12.下图中的人物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的团长,1971年他开怀大笑的场景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的头版,被称为“第一次出现的中国笑容”。

他开怀大笑是因为(  )

A.中美就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

B.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

D.中日正式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

13.20世纪70年代,日本民间兴起“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论的主流。

据此可知(  )

A.中日经济交往升温促进了文化交流

B.中日邦交正常化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C.经济文化交流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创造了条件

D.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了国际影响

14.某出版社发行了一套反映新中国外交历程的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都有一个标题,其中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状况的一组标题是(  )

A.扬眉吐气 跨洋握手 冰释雪融

B.斗智斗勇 再次较量 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 抵制逆流 分道扬镳

D.越过惊涛 世纪风采 播种友谊

15.1979年4月3日,新华社发电指出:

“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决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这反映出(  )

A.中苏关系已经完全破裂

B.中国已转向与美国正式建交

C.中国外交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D.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第一条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

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

——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

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奥地利

1971年5月28日

比利时

1971年10月25日

冰岛

1971年12月8日

英国

1972年3月13日

荷兰

1972年5月18日

联邦德国

1972年10月11日

澳大

利亚

1972年12月21日

新西兰

1972年12月22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1)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

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

 

(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1992年,邓小平说:

“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美苏“冷战”逐步升级

C.多极化格局形成

D.第三世界迅速崛起

2.俄罗斯科学院一名院士说:

“将苏联送进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

”那么,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斯大林模式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B.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D.民族矛盾尖锐

3.下面两幅图分别是1988年和1990年美国《时代》周刊的两期封面,反映了当时美苏两国的关系。

下列相关评论,恰当的是(  )

A.“冲突加剧了”B.“盟国时代来临了”

C.“‘冷战’该结束了”D.“美国人输了”

4.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冷战”的“化石”仍然存在。

属于“冷战”化石的是(  )

A.北约B.华约C.欧盟D.独联体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势总的特点是(  )

A.走向缓和

B.核战争的威胁消失

C.霸权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威胁

D.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不断

6.学习了《政治文明历程》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后,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带“风”字的成语概括这段历史的特征。

你认为哪一个概括得最恰当(  )

A.风雨如晦B.风云变幻

C.风雨交加D.风花雪月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是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方面,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1)材料一中指出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而新的世界格局却尚未形成,其原因是什么?

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将取决于哪种因素?

 

(2)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基辛格对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看法?

为什么?

他说现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论点是否合理?

为什么?

 

8.“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

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