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5138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口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修改稿Word文档格式.doc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造就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人才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人才贡献率显著提高。

全市重点领域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人才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数量充足。

到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35.8万人(全省606万人)增加到50万人(全省940万人)左右,2020年增加到70万人(全省1160万人)左右,增长95.6%(全省91.4%),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15%(全省14%)。

医药化工、生物工程、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交通运输、国贸商务、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宣传文化、教育卫生、民族和社会研究、现代社会服务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能够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结构合理。

党政领导中复合型人才数量明显增多。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更新。

专业技术人才门类齐全,能够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和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优化。

人才在地区、行业、产业和不同所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分布趋于适当。

人才的年龄、层次等结构形成梯次。

少数民族人才和妇女人才比例明显提高。

——素质优良。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到22%(全省20%)左右,人才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到85%左右;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提高到28%左右。

人才贡献率提高到35%左右。

——环境优化。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

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

到2015年,重点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人才投入上有较大突破,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2%。

到2020年,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确保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

(三)工作重点

一是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

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

三是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人才发展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四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重视培养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以及宣传思想文化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

五是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人才使用效能。

六是积极引进省内外、国内外人才和智力,形成发展新资源。

七是创新人才政策,建立人才特区,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

八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发展目标: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周口,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大建设项目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培养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不同学科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到2020年,我市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达到28000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5000人左右。

主要举措:

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突出培养人才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紧密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托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和有较强研发实力的企业,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高地。

推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和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形成创新人才和后备创新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意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倡导瞄准前沿、追求真理、团结协作、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二)加紧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发展目标:

围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力度。

到2020年,在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商贸物流、国际商务、现代农业科技、金融财会、生态环保、城市规划等经济领域新开发急需紧缺人才2万人;

在宣传文化、政法、教育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领域新开发急需紧缺人才3万人。

主要举措:

加强对各领域人才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调整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素质能力的培养力度。

建设一批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多形式地开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知识更新培训。

创新政策措施,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人才资源,拓展和创新我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载体。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

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目标,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县乡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努力造就政治坚定、执政为民、勇于创新、求真务实、勤政廉洁、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人才队伍的85%以上,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总量从严控制。

大力实施“领导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

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作用,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五重五不简单”和“量化比选”选人用人新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新渠道。

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抓好县乡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发展本领和驾驭全局能力。

加强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在基层一线和急难险重环境中培养锻炼选拔干部。

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

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

全面落实干部监督管理四项制度,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监督管理。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适应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及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000人(全省200万人),2020年达到60000(250万人)。

能够引领企业进入全省百强和打造行业龙头企业的优秀企业家15名左右。

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5%。

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计划,依托国内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

到2020年,培训200名重点骨干企业领军人才,3800名企业职业经理人,8000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引导企业健全和完善以出资人、市场、职工、社会认可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制度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实行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等激励制度。

注重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

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建设,继续实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银河培训工程”,促进民营企业家成长。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全省360万人),2020年达到25万人(全省45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

40:

50。

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人才竞争力和创新力得到全面提升。

主要举措;

围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在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和信息、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着力培养和开发能够掌握核心知识、关键技术的专业人才;

加大对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开发力度。

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项目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养,每年培训5000名(全省1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选送100名(全省800名)专业技术人员出省出国学习培训。

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组织实施好周口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津贴、省优秀专家、市拔尖人才、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评审选拔工作,实施省、市、县专家特殊津贴制度。

探索设立特聘研究员岗位。

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鼓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才走向企业、农村开展科技攻关。

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4.高技能人才队伍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建设门类齐全、技艺精湛、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数量达到8万人(全省160万人),2020年达到12万人(全省21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3万人(全省55万人)左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依托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专业技能实训基地,依托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

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办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和学生生活补助制度。

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完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推广名师带徒制度,强化岗位培训,促进职工岗位成才。

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

大力开展技能和技术比武活动。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农村使用人才科技素质和致富创业能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示范带动能力强、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9万人(全省180万人),到2020年达到25万人(全省210万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10年以上。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主要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大力加强农村使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生产实践等方式,突出科技素质、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

每年面向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全省100万人次)。

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造就更多的“双强”型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

加大政策、技术、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兴业。

以县市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以乡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网点,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农村实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农村发展急需的教师、医生、农业技术人员、农村经纪人等方面人才培养与资源配置。

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

开展“全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奖”评选工作,特别优秀者可推荐参加市管拔尖人才和河南省优秀专家评选。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目标任务: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着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0000人左右,2020年达到20000人左右。

扩大社会工作覆盖面,提高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断满足社会服务需求。

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重点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推进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将社会工作知识培训纳入党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加大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力度,推动社会工作资源向基层倾斜,引导社会工作服务向基层延伸。

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

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

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协调联动开展社会服务。

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宣传。

出台我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7.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

要适应建设文化大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升创新创意能力为核心,以高水平宣传思想文化专门人才和文化产业紧缺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20000名宣传思想文化人才,营造凝心聚力、积极向上主流思想舆论氛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充分发挥“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示范带动作用,培养选拔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经营管理、文化专门技术等优秀人才。

到2020年,全市培养选拔国家级、省级(全省培养500名)“四个一批”人才60名。

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年富力强、政治业务素质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着眼于“出精品、出大作、出大家”,实施周口名人大家工程,造就一批造诣高深、德艺双馨的文化领域杰出人才。

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动漫等文化产业以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吸引聚集文化产业优秀人才。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形成休闲文化、老子文化、伏羲文化、姓氏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文化人才群。

加强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重视和挖掘民间文化人才,对优秀宣传思想文化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

三、创新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1.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目标要求:

坚持以现代化建设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使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基本适应人才发展的需要。

统筹规划继续教育,努力形成学习型社会。

  主要任务: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开发全过程,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努力推进市、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

不断优化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支持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每年向农村地区招聘一定数量的特岗教师。

推进人才终身教育,支持在职人员提升学历层次。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科学文化基地的资源和功能,为不同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机会。

有计划地组织各类人才通过进修研修、考察培训、挂职锻炼、出国深造等多种方式提高能力和水平。

  2.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

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

主要任务:

建立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和各类人才能力素质评价标准。

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

分行业制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

完善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

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准入,依法严格管理;

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提高社会化程度;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

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探索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技能评价、资格认证、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机制。

建立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机制。

3.选人用人机制

不断探索各类人才选拔的新形式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使各类人才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岗相适的选人用人机制。

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作用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探索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制度,健全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提高人才选拔民主化程度。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

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要求,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扩大党委讨论决定任用干部票决制的适用范围。

继续坚持和完善“量化比选”选人用人新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正性、科学性。

推广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书记试点经验,巩固扩大公推直选成果。

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和试用期制度。

探索试行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

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

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

建立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内外公开招聘制度。

4.人才管理机制

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

深化和完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健全和完善人才发展政策法规,取消不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减少和规范人才流动和使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

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逐步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建立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5.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推进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供求双向选择的流动配置机制。

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推动产业和区域人才协调发展,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注重发挥人才服务行业协会作用。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

完善劳动合同、人事争议仲裁、人才竞业避止等制度,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

加强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建立完善与产业集聚区、粮食生产核心区以及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开发、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效配置。

6.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

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

整合奖励项目,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

探索对有特殊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试行协议工资和年薪制度,允许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创新创业人才进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

大力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