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1410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docx

初中物理复习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

透镜单元复习-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梳理

模块一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一、知识点

1.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三条特殊光线

⑴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⑵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

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

⑶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二、例题精讲

【例1】★

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但用透明冰块磨制成的一个光学器件却可以取火,这个器件相当于下面的(  )

A.平面镜B.凸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

考点:

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解析:

透明冰块磨制成一个光学器件,光线可以透过;可以取火是因为这个光学透镜可以会聚光线,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答案:

C

【测试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的独特魅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多媒体教室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制成的,投影仪的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B.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光射到投影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C.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光射到投影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

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

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漫反射.

解析: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故A错误;

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光射到投影银幕上,反射光线是向着四面八方的,是漫反射,故B错误,C正确;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答案:

C

【例2】★

下图是光通过透镜前、后的光路图,哪个是正确的?

(  )

A.

B.

C.

D.

考点:

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

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射出,这是正确的;

B、两条向中间会聚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应该更加会聚,变成平行光是错误的;

C、从凹透镜虚焦点射出的光线是发散的,经凹透镜折射后应该更发散,变成平行光也是错误的;

D、从凸透镜一侧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应平行于主光轴射出,不应会聚在另一侧焦点,这也是错误的.

答案:

A

【测试题】

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aB.b、dC.cD.a、b、c、d

考点:

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

从四个光线通过透镜的情形可知,a、b、d的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的,所以都是凹透镜;只有c是凸透镜,且入射光线是从凸透镜的焦点以内发出的,折射光线变得会聚了.

答案:

C

【例3】★★

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焦点,凸透镜有实焦点,凹透镜有虚焦点

B.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但通过凹透镜的光线也可能会聚在一点

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线都一定会聚在一点

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一定经过焦点

考点:

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解析:

A、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故A正确.

B、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但通过凹透镜的光线也可能会聚在一点,正确;

C、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放在凸透镜焦点上的点光源,它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故C错误;

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只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才能会聚于焦点,故D正确.

答案:

C

【测试题】

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的讨论,不正确的是(  )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在焦点上

B.凸透镜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

C.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成发散光线

D.凹透镜能使会聚光线延后会聚

考点:

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解析: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光线会聚在焦点上.符合题意.

B、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光线的夹角变小,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不符合题意.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成发散光线.不符合题意.

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夹角变大,能使会聚光线延后会聚.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模块二透镜成像

一、知识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和焦距

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距

和焦距

的关系

应用举例

像与物体相对于凸透镜的位置

正立或倒立

缩小或放大

实像或虚像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异侧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

异侧

不成像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同侧

2.像距、物距、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⑴物体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外,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变小(实像);俗称“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物、像异侧且同方向移动;

⑵物体位于凸透镜焦点以内,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变大(虚像);物、像同侧;

⑶不论是虚像还是实像,像距越大像越大;

⑷“放大”与“变大”、“缩小”与“变小”的区别;“放大”、“缩小”是像与物比较;“变大”、“变小”是像与像的比较.

二、例题精讲

【例4】★★

将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在屏上成一倒立、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的范围是(  )

A.f<15cmB.f>15cmC.f>30cmD.15cm<f<30cm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

物体放在离凸透镜30cm处,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所以u=30cm>2f,解得f<15cm.

答案:

A

【测试题】

某物体放在离凸透镜50cm处,所成的像是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50cmB.40cmC.30cmD.20cm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

物体放在离凸透镜50cm处,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所以u=50cm>2f,解得f<25cm,50cm、40cm、30cm,均大于25cm,所以符合条件的只有20cm.

答案:

D

【例5】★★★

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厘米处,所成的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等大的实像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

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则介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像距为10cm;

当物体移到凸透镜前10cm处时,此时物距为10cm,故介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答案:

B

【测试题】

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若在距透镜30cm处的光屏上能接到一个清晰的像,则物体应放在距凸透镜________cm处,成__________的实像.

考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

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由题意知,像距等于30cm等于2f,所以此时物距也应等于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答案:

30;倒立等大.

模块三生活中的透镜

一、知识点

1.照相机:

⑴成像原理:

利用凸透镜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制成的(u>2f).我们平时看到照相机成的像是正立的,是为了取影方便,经过相机内部器材把镜头第一次成的倒立的像变成了正立的.

⑵成像特点:

①物体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物距)大于底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像距);

②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越远,物体在胶卷上所成的像越小,像的位置(底片到胶片的距

离)越近,暗箱越短;

③照相机所成的像一定比实物小;

④像和物体在镜头(凸透镜)的两侧;

⑤物体在胶卷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仪

⑴原理:

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制成的(

).

⑵成像特点:

①透明胶片到镜头的距离(物距)小于镜头到屏幕的距离(像距);

②透明胶片离镜头越近时,屏幕上所成的像越大,像到镜头的距离越大;

③投影仪在屏幕上所成的像一定比透明胶片上的图案大;

④透明胶片和它的像在镜头的两侧;

⑤透明胶片在屏幕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

⑴放大镜其实是个凸透镜,将放大镜镜片放在物体上方适当的位置,透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

⑵放大镜成像特点:

①被观察的物体被放大了;

②物体和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在放大镜的同侧;

③放大镜离物体越近(即物距越小),所成的像越小;

④如果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所成的虚像变消失了;

⑤物体通过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例题精讲

【例6】★★★

用镜头焦距为50cm的照相机拍摄人像时,人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该(  )

A.等于50cmB.在50cm到100cm之间

C.等于100cmD.大于100cm

考点:

生活中的透镜.

解析:

用镜头焦距为50cm的照相机拍摄人像时,满足u>2f=100cm,所以人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该大于100cm.

答案:

D

【测试题】

现代照相机、摄象机所用的光学镜头是可变焦距的,当物距改变时,通过改变镜头到“屏”的距离(像距),仍可获得清晰的像,如果被拍摄物体远离镜头而去,则镜头焦距应(  )

A.变小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

考点:

生活中的透镜.

解析:

当被拍摄物体远离镜头时,即物距变大,若想得到清晰的像,即需要减小像距,即在“屏”不动的情况下,可以使镜头后缩;也可以在镜头和“屏”均不动的情况下增大焦距,这样也相当于减小了像距.

答案:

B

【例7】★★

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观察邮票,邮票与放大镜的距离应_______10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看到的像是________、放大的__________像.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

因放大镜成像时,须将物体放在焦点之内,焦距为10cm,此时会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

小于,正立、虚.

【测试题】

投影仪成倒立________的实像,人们能看到投影仪屏幕上的图象是由于光的______.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

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当2f>u>f时,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用表面粗糙的白布做屏幕,能使射向屏幕的光发生漫反射,即使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能使各个方向的同学都能看到屏幕上的像.

答案:

放大;漫反射.

【例8】★★

如图是一台投影仪的示意图,其中A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B是_____________,它在投影仪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平面镜的应用.

解析:

投影仪上的B是凸透镜,使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经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A是平面镜,将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反射到竖直墙壁或幕布上.

答案:

平面镜、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测试题】

数码相机已在我们的生活中普及,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透镜,若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50mm,当被拍照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大于_________mm时,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__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考点: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机照相时,会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照相时,u>2f,所以u>2×50mm,所以u>100mm.

答案:

凸;100;实.

模块四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一、知识点

1.眼睛:

人眼好比是一架照相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眼,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觉神经传导到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了视觉,人便看见物体.

2.眼睛的视觉原理:

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3.近视眼及其矫正:

⑴特点: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⑵形成原因:

晶状体变凸,无法恢复,折光能力变强,使来自远处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⑶矫正办法:

利用凹透镜使得光线发散,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这样的凹透镜就是近视眼镜.

4.远视眼及其矫正:

⑴形成原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变弱,近处物体发出的光会聚点在视网膜后.

⑵矫正办法:

配戴用凸透镜制成的远视镜,使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再射入眼睛,

会聚点就能移到视网膜上.这样的凹透镜就是远视眼镜.

二、例题精讲

【例9】★★

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上的字母

落在被检查者视网膜上的图象是(  )

A.

B.

C.

D.

考点:

眼睛及其视物原理.

解析:

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

D

【测试题】

人眼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关于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虚像C.正立、缩小的虚像D.正立、放大的实像

考点:

眼睛及其视物原理.

解析:

无论是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都是大于2倍焦距,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实像.

答案:

A

【例10】★★★

患近视眼的人,他眼睛的近点和远点与正常人眼睛相比(  )

A.近点比正常眼近,远点比正常眼远B.近点比正常眼远,远点比正常眼近

C.近点和远点都比正常眼近D.近点和远点都比正常眼远

考点:

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

近视眼的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小于25cm,其近点远点都比正常人短.

答案:

C

【测试题】

如图是陈大爷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则他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  )

A.远视眼、凸透镜B.远视眼、凹透镜C.近视眼、凸透镜D.近视眼、凹透镜

考点:

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

据图能看出,此时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所以此时是远视眼的示意图,为了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所以应该使原来的光线会聚,故应用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进行矫正.

答案:

A

【例11】★★

关于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镜成缩小的实像B.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C.目镜成放大的实像D.目镜成缩小的虚像

考点:

望远镜.

解析:

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

A

【测试题】

关于显微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把物体向物镜移近适当距离,此时不需要调节显微镜便可以继续进行观察

B.通过目镜看到的像同物体相比倒正情况相同

C.物镜和目镜对物体放大的倍数一定相同

D.物镜、目镜对物体都进行了放大

考点:

显微镜.

解析: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所以放在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目镜放大倍数乘积;因此只有D选项正确.

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