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出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1636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学生出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学生出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学生出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学生出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学生出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从学生出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从学生出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从学生出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从学生出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从学生出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从学生出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学生出发.docx

《从学生出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学生出发.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学生出发.docx

从学生出发

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

——《我们的祖国多辽阔》课例研究报告

本次的品德优质课,学校派我参加。

这对于自工作以来就专攻语文的我来说是一项挑战,而课改后品德课以图为主,文为辅的课文更加深了这项挑战的难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开始了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解读。

本次我执教的是五年级第三单元,我爱祖国的山与水》的第一课《我们的祖国多辽阔》。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知道祖国疆域辽阔,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同时还要掌握比例尺、图例等一些简单的地理知识,形成一定的读图能力。

另外,还要了解中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的大体位置。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考察,以及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幅原辽阔,知道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并且知道大概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把由熟悉的迁移到陌生的,由已知的迁移到未知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幅原辽阔的自豪感。

同时,我设计了教案,并进行了试教。

一.试教课堂实录

(一)、认识行政区域

师:

首先请大家来做几个题目,请在这题目“国□省□市”填上“><=”号来说明他们的级别。

生:

省□市□县

师:

为什么这么填?

生1:

因为国比省大,省比国大。

生2:

面积从大到小。

师:

仅仅是因为面积吗?

生:

它们是不同的级别,国比省的级别大,省的级别比市大。

师:

那谁能用上这三个单位来说说自己的地址。

生1:

我家住在中国浙江省金华市。

生2:

我的老家是中国浙江省金华市中进巷8号。

……

师:

那这个题目该填什么号呢?

(直辖市□自治区□省□特别行政区)

生1:

全部都是大于号。

师:

为什么?

(生无言)

生2:

直辖市<自治区>省<特别行政区

生3:

直辖市<自治区<省>特别行政区

师:

其实呀都应该填“=”号(生愕然),因为他们同属于一个等级,都由国家直接管辖。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省市县是中国的三级行政治度,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是同一级的行政单位,利用算术题的形式,简单明了,形式新颖,但是,过于抽象,难度太大,上课伊始,便给学生浇了一盆冷水。

师:

那么我国有几个直辖市、几个自治区、几个省呢?

请你拿出地图和表格,四人一小组去观察。

注意下面还有一栏写着“我们的发现”,比一比谁的眼明脑灵,从地图上发现更多的信息(表格如下):

名称

数量

自治区

直辖市

特别行政区

我的发现

四人小组开始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发现这张表格对他们来说较难,很多小组不知从何下手。

“我的发现”这一栏方向性不明显,结果填写的内容不丰富,经过很长时间终于完成了表格。

师:

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

自治区有5个,分别是内蒙古、西藏、新疆、宁夏……

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

中国像一只公鸡。

生2:

山东像一只鹰。

生3:

内蒙古像条龙。

……

(《品德与社会》是一名综合性活动课程,设计这张表格就是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自己探索,发现知识。

其中,“我们的发现”这一栏更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自己读图,发现更多的知识。

但是,操作起来却发现,这张表格对学生来说似乎很有难度,经过老师的提醒,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并且“我们的发现”一栏,基本上的小组空空如也。

师:

看来同学们对中国地图了如指掌,那咱们就来举行一个“祖国在我心中”的知识竞赛,每组选一名选手参赛。

活动描述:

活动分两部分,首先是快速反应,分三组题:

①看鼠标说省名;②说省名移鼠标;③看图说出省名。

同学们情绪激动,注意力集中,不管是选手还是观众都相当认真、投入。

师:

刚才进行的只是热身赛,现在才进入正题,请你们将零碎的中国地图复原,四人一小组开始行动。

活动描述:

老师将中国地图剪成7块让学生拼,学生兴趣盎然,但废时较多……

(接下去,介绍各省别名的环节时,因为时间关系省略掉了。

(“认识行政区”这一大环节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明确概念——熟悉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

自以为是有层次、有梯度,并符合知识的习得规律的,并且符合新课标的精神的。

例如课标里反复出现“活动、探究、合作、开放”等关键词。

但经过课堂实践发现,这样的设计是存在问题的,每个环节都让学生觉得有难度、很费力。

主要原因在于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

他们对省级行政区域的认识是模糊精浅的,完成“直辖市□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这样理性的题目,难度很大。

忽视了学生习得知识的规律,学生习得知识一般是由隐性的到显性的,从信息到知识,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有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而读图填表的环节,没有教会学生读图就马上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且创新,学生自然难度很大。

(二)、感受祖国辽阔

师:

不过我们最熟悉的是浙江省,因为浙江省是我们的家乡,浙江省(在中国地图上电脑红色显示浙江省)里有一个金华市(小圈点显示),金华市有个江滨小学(更小的圈点显示),如果要把你画到地图上,会画成怎么样?

生齐声:

很小!

师:

怎样小?

生1:

蚂蚁一样小。

生2:

米粒一样小。

生3:

眼睛都看不见。

师:

那这么小的我们看祖国,你觉得祖国怎么样?

生1:

很大。

生2:

祖国太大了。

(由于前面行政区的认识费时过大,出现瓶颈较多,此处学生已经没什么兴趣,再加上采用自己与祖国比较来体会祖国之大,这个教学方法不明,形象直观,第一层次体会祖国之大,没有产生良好效果。

师:

与自己比,祖国很大,那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比,祖国大吗?

(出示世界前十大国家的面积图),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

中国有960万平方千米

生2:

中国名列第三。

生3:

中国在世界上也是算大的。

师:

比国大的是洲,我们来看看各大洲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1:

中国的面积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

生2:

中国的面积比大洋洲还要大。

师:

你想说什么?

生1:

中国很大……

(这个环节处于学生注意力的疲劳期,面对抽象的数字学生意兴阑珊。

课堂积极性不高。

师:

我们自己的祖国很大,和其它国家比祖国也很大,和其他洲比祖国仍旧很大。

师:

祖国有辽阔的疆域,你还可以从哪些面用什么方式提供证明祖国很大?

老师为你准备了以下几种方式(电脑显示):

读资料:

解说:

☆☆

朗颂歌、表演:

☆☆☆

合作的好加一颗☆效果好加一颗星☆

请四人小组开始准备吧!

(四人小组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师:

哪组先来?

生1:

(诗歌朗颂)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高山……

生3:

(唱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

(学生呈现的材料和主题出现了偏差。

背离了“祖国疆域辽阔”这个主题。

(三)、结课

师: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也激发了老师的表达欲望,老师也想站在同学们面前赞一回辽阔的祖国(电脑播放制作好的短片)。

短片内容如下:

音乐:

高扬《大中国》

诗歌:

《我们的祖国真大》

图画:

中国标志性建筑的图片

中国风景名胜图片

中国民族图片

大家齐唱《大中国》,然后下课。

二.课后反思

出现以上种种的状况,经过课后反思我觉得原因有二:

1.没有对知识点进行整合。

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没有找到教材各项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即“认识行政区”和“祖国疆域辽阔”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单纯两大块的教学设计,使课没有突出主题。

没有突出的主题,一堂课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没有打动学生心灵的东西。

教学的终点是打动学生,提高学生,但是没有做到。

2.没有立足于学生的起点。

“儿童就是儿童,我们要以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地,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设计和提供最优化的课堂。

”试教后我才发现,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忽视了学生知识习得的过程。

并且没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犯了“概念先行”的错误。

教学设计也不够有层次性,如“填表”和“赞美祖国很大”等两个环节都缺乏层次性。

没有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趣味性不强。

教学的起点在学生,可是我脱离了这个起点,再好的设计,再好的想法,终为零。

由此我重新拿起课本去解读教材,我决定抓住以下三点进行教学:

①知道我国疆域辽阔,产生对祖国的自豪感。

②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形成一定的读图能力。

③知道各行政区的大概位置,形成一定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这三点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读图之中,初步感知中国的辽阔,在认识行政区域之中,加强对祖国之大的理解和感受。

接着我考察了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

四年级时《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课时已经学过比例尺、图例等知识。

对于南北温差、东西时差这一知识点,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例如语文)应该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至于中国的行政区划,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接触,但不够系统,不能形成知识框架。

对于“中国的疆域辽阔”这一点,学生心中应该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是模糊的、隐性的。

3、没有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

“直辖市<自治区>省<特别行政区”这个错误的出现显然就是没有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造成的。

抽象的东西,再用抽象的东西去理解,对于善于形象思维的孩子来说就更加理解不了了。

教育是一段内心的旅程,因此,我们的品德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其在真实的经历、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实现德行生命的生长。

《我们的祖国多辽阔》这一课,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从内心体验到:

哇!

我们的祖国真大呀!

根据以上的反思和对教材的重新理解,我重新设计了教案。

三.修改后的方案: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幅原辽阔,知道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知道图例、比例尺的含义,有一定的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运用比较法体会祖国之大,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幅原辽阔的自豪感。

二、过程

(一)、初步感受中国之大

1、学会读图

(1)教一教,学一学。

请学生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图。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让能者为师,激发其积极性。

再当小老师的过程中让隐性的知识显性化,让内在的知识外化。

(2)看一看,说一说。

①利用刚才老师教的那些知识,你可以从图中知道什么?

②小结。

从图中可以知道这么多,真是一图在手,万事不愁呀。

(3)量一量,算一算。

请你量一量图上东西距离多少,根据比例尺算一算实际距离。

(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可见以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与感悟是何等的重要!

自己动手量一量,算一算,祖国有多大,印象更深刻!

2、感受辽阔

(1)与身边事物比

图上这么短的距离就代表了5500千米,5500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我们的操场跑一圈是200米,算一算跑完5500米,相当于绕操场跑几圈?

(27500圈)当你绕操场跑完27500圈时就从中国的这头跑到了那头,看着这些数字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是教育的终端,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知识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而学生品德的形成更需要学生自己来感悟。

5500千米,让学生来跑一跑,这样的对比,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更形象、更直观、更简单,更方便)

(2)与其它国家比

(出示疆域面积、名称,世界前十名国家的面积图。

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中,这十个国家的面积是最大的?

请你比较一下,中国占到第几?

你想说什么?

(3)与世界各洲比较

(出世界各大洲的面积)问你发现了什么?

想说什么?

(4)证明祖国很大

①听说中国是一个面积辽阔的国家,有位外星人要来见识见识,负责这次接待任务的就是你们。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让一无所知的外星人真切的感受到祖国的辽阔,那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呢?

(指名说)老师也给你们建议可以用这几个方法来说明:

图片对比法、数字证明法、文字叙述法、数字比较法。

你可以根据自己所具备的材料来选择方法。

四人一小组开始准备(教师巡回指导)。

②学生展示。

教师充当外星人要和学生顽抗到底,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使出浑身解数证明祖国之大,特别是讲到温差、时差时要盘根问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参与。

教学也不再是一种负担。

设置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怀着挑战的心情去完成证明祖国很大的任务,进行学法指导,防止学生偏离主题,让学生的证明过程更具科学性、条理性。

(二)、深入了解中国之大

1.了解大中国

浩浩的大中国,我们了解多少呢?

请利用你超强的读图能力根据这张表格的要求,四人一小组去探索发现。

名称

数量

自治区

直辖市

特别行政区

比一比大小

最大最长

看一看方位

最南最北

想一想形状

(在关注生本,强调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重视自己的引领作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反馈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启发,有所提升。

小组活动也是如此,我们要做好引导的工作。

将“我的发现”细化成三个内容,降低难度。

这样的引导才更有效!

有了前面读图的基础现在完成这张表格将会更快更好。

②反馈

2.游览大中国

中国有这么多的省、民族,你推荐大家到哪里去游览,说出推荐理由。

听了同学们的推荐,你有什么想说的?

(对祖国文化丰富性、民族多样性等的了解,能加深对祖国辽阔的体验。

(三)、衷心赞美祖国之大

1.课上到这儿看看这个课题你想说些什么?

2.是啊,让我们一齐来赞美辽阔的祖国(课件展示短片)。

内容如下:

音乐:

高枫的《大中国》

诗歌:

《我们的祖国真大》(童谣)

图画:

各民族的图片,各种地形图片,各种标志性的名胜古迹图片

(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唱)

对知识点进行整合过后,课就有了一个完整的形象。

上得好,便会有一种类似于磁场一样的情绪场,形成一定的意境,让学生印象深刻,挥之不去。

立足于学生设计教案,这样的课放到哪个班都能上好,走到哪里都上得好,这才是一份好教案。

本次教学,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学生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学生施一切教学的出发点,脱离了出发点,就偏离了方向。

学生又是一切教学的终点,教学最终要形成一股力量,作用到孩子,推动孩子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