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2056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新疆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块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人:

审核人:

第一部分:

选择题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计50分)

1.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战争。

根据当时雅典的政治体制,作出应战决定的是

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

B.C.元老院D.民众法庭

2.穿越时光隧道,当回到梭伦时代的雅典,你不可能看到公民

A.正在抽签选举民众法庭的审判员

B.步行进城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C.公民大会正在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诘的场面

D.正在陶片上写下他们认为的危险分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被放逐国外

3.《孙膑兵法》中说: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4.一代“战国铁相”——商鞅完成了一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变法运动,这次变法运动留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 ②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是一帆风顺的 ③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5.《悲平城》诗云: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

“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孝文帝规定: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各宜深戒。

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他这样做有利于

①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 ③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④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7.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  B.摇摆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8.王安石变法推行后,出现了“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主要得益于

A.保马法的实施B.保甲法的推行

C.军器监的设立D.均输法的推行

9.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10.有关赎罪券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①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②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③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有人认为“阿里是中国秦始皇的埃及版本”。

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A.①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统治残暴 ④遏制外来侵略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12.“二一九法令”规定土地属于 

A.地主    B.国家C.农民D.资产阶级

13.19世纪前期,从根本上动摇日本幕府封建统治基础的是

A.封建领主经济的衰落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C.阶级矛盾的尖锐和激化D.西方列强的侵略

14.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

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③实施“大陆政策” ④推行“文明开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5.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16.维新派宣传变法理论的主要方式有A  

①兴办学堂②成立学会③办报纸④著书立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右图是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是

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唐玄奘西行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藏族地区的活佛

18.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寻找的智慧是

A.“尚贤”B.“制天命而用之”

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法为本”

19.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作过高度的评价,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三段论”命题,如“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

“三段论”主要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哪一方面的成就

A.生物学B.逻辑学C.伦理学D.生理学

20.独立战争时美国共和派所创造的美国民主政治带有一种可贵的特色那就是“原则民主”(确定民主政治的原则)与“程序民主”(规定实行民主的方法)并重,美国实现“程序民主”主要是通过

A.《独立宣言》B.《1787年宪法》

C.《邦联条例》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1.列宁17岁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警官问他: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造反?

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

”列宁藐视的回答:

“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

”文中的“一堵墙”被推倒是在

A列宁被流放西伯利亚期间 B.二月革命中 

C.七月事件中 D.十月革命中

22.1978年邓小平访日期间,曾经乘坐日本新干线的高速列车。

在车上,一名日本记者采访他乘坐此车的感受,邓小平回答说:

感觉到快。

有催人跑的意思。

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了。

“下列论断中最符合这句话含义的是

A.“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B.“如果现在不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C.“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致富不一样,社会主义国家的致富要达到共同富裕。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23.“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

下列措施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有

①确立皇帝制度②推行郡县制③修筑长城④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A.①②④B.①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3.《尼布楚条约》是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下列对此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条约是在中国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因此它是不平等的

B.它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C.它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边界的稳定

D.它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4.1999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

《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

这个“世纪人物"应是

A.IsaacNewtonB.R.Darwin

C.EdisorlD.Albert.Einstein

2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大总统誓词(孙文)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26题15分,27题15分,28题20分)

2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15分)

材料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

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

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

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

材料二: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轼议论文的特点(4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苏轼议论文成为当时科场考试范文的原因(4分)

(2)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苏轼作出评价。

(7分)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15分)

1898年,在光绪帝主持下的维新变法仅实施了103天便夭折了,个中原因,至今莫衷一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时任京官,与奕劻、荣禄关系密切的陈夔龙是变法的反对派,他在《梦蕉亭杂记》中却说:

“光绪戊戌政变,言人人殊,实则孝钦(即慈禧太后)并无仇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闻警告,即刻由淀园还京。

材料二:

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百日维新结束。

这天黎明,皇帝还到颐和园去请安,慈禧却已由间道入西直门。

她带人直达皇帝的住处,把一切文件都搜查拿走,又把皇帝召来训斥说:

“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

”皇帝好久才说出一句话:

“我无此意。

”慈禧又唾他说:

“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慈禧当即传旨说皇帝生病不能办事,由她“临朝训政”。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三:

英国公使窦纳乐于政变发生二十天后给英国外交大臣的信上说:

“我认为中国正当的变法,已大大被康有为和他朋友们的不理智行为搞坏了。

”上海英国人办的《字林西报》转述北京外交使馆对百日维新的看法是:

“维新党的计划是不合实际的。

光绪皇帝可能把中国弄得不成样子,太后是宫廷中唯一头脑清晰的人,而她之及时干涉是有裨于时局的。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反映的情况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材料三是如何看待此次政变的发生的?

(6分)

(3)有人说:

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当初能够克服以上缺点,戊戌变法的结局或将以喜剧收场,中国的近代化或将继续向前。

你是否同意此种说法?

试说明理由。

(7分)

 

28.(20分)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

也?

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

材料二:

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

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

固了统一。

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

(3分)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

公”地位的变化(2分),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2分),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2分)。

(2)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4分)

(3)归纳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就其中一种观点举一例加以说明。

(7分)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模块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道题2分,共计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B

B

C

C

B

B

C

D

C

A

B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C

B

B

B

D

B

D

A

二、(26题15分,27题15分,28题20分)

26.题:

(1)根据材料指出苏轼议论文的特点(4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苏轼议论文成为当时科场考试范文的原因(4分)

特点:

1、有较浓厚的纵横家习气2、部分作品见解新颖,富有启发性。

原因:

1、苏轼议论文论说技巧高超2、北宋考试收到王安石变法影响,注重论述时事政治(或者重视考试时务策)。

(2)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苏轼作出评价。

(7分)

评价:

1、苏轼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文学成就突出。

2、苏轼关心国家发展,表现出强列的爱国情怀。

3、苏轼未能对当时的改革有清醒的本质认识。

4、苏轼个性独立,但又具有逃避主义色彩。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7题:

(1)从材料一、二反映的情况看,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材料三是如何看待此次政变的发生的?

(6分)

(3)有人说:

要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当初能够克服以上缺点,戊戌变法的结局或将以喜剧收场,中国的近代化或将继续向前。

你是否同意此种说法?

试说明理由。

(7分)

(1)光绪帝等维新党人的做法严重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切身利益。

(2)材料三认为慈禧太后不反对“正当”的变法,(2分))变法失败原因是康有为等维新党的变法措施过激,不切实际,(2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合情合理。

(2分)

(3)同意。

(3分)

改革要注意策略,戊戌政变的悲剧之所以发生,相当程度上是由改革者经验不足、急于求成,没有妥善处理好同旧官僚之间的关系造成的;(2分)其实,慈禧太后对于改革也并非一概否定,从她支持办洋务、没有将戊戌变法成果全部废弃以及20世纪初推行“新政”的事实可以看出。

(2分)

或者不同意。

(3分)改革的成功与否跟支持改革力量的大小有关。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反对派的力量又相当强大,改革难免要失败(2分);至于改革的策略,在这一问题上只起次要作用。

(2分)(可任选一种观点回答)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各问。

28题:

(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

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

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

(9分

(2)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4分)

(3)归纳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就其中一种观点举一例加以说明。

(7分)

(1)宰相、御史大夫、太尉。

(3分))“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

(2分)

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皇帝的近臣手中,宫内官发展为正式的朝官(皇帝起用中书、尚书等近臣担任宰相)。

(2分)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

(2分)

(2)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确立内阁制

(3)材料二表明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

(2分)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制度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3分)

材料三观点是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

(2分)

或者汉武帝设内朝取代外朝;明朝设内阁制度,加强皇权;清朝设置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3分)(就其中的一个观点做举一例说明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