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2059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docx

语文教案《善良》教学设计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一、教学目标: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举例论证的方法。

二、教学要点:

1、抓住三个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2、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培养学生写作注意过渡自然。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课型:

综合课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3、严谨的结构。

二、教学过程:

导入:

问:

同学们,你们最羡慕什么?

分别回答,教师总结: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忽略了精神追求,使我们越来越不能满足身边的物质生活条件,不能得到幸福。

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精神追求的文章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或不明确的生字词写黑板上,同学老师共同解答。

2、朗读课文(个人、接力、分组、齐读)

3、划生字词:

芦苇wei卑鄙bi

显赫he(赦)携带xie缅怀mian

萎缩wei

赫赫-显著盛大。

缅怀-回忆追想已往的事。

4、快速阅读全文,找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心句)(标题就是论点型标题)

5、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

一共举了几个例子,分别从哪些方面论证?

生命将被

剥夺时

古代贤哲外国紧要时刻显赫人物

将要提供

帮助时

近代艺术家外国旅行中

现代普通人中国旅行中

由外国到中国,由古代到现代,由贤哲到普通人,由紧要时刻到平常,分别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有说服力。

6、在四个例子中,四个主人公分别分别把什么看得最重要?

这说明他们共同追求什么?

阿基米得-画在地上的圆

第欧根尼-阳光

王尔德-才华(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少女-书

7结合中心论点和事例,讨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确:

灵魂是指对精神的追求。

一个人失去对精神的追求,就形同于行尸走肉,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可先让找原文)

8寻找本文的过渡句,学会过渡

四、拓展提高:

1、课文中说:

“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

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

说出来,同学们互相交流。

2、幸福是一种能力

有人常常抱怨条件不好,运气不好,幸福离自己很远。

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首先要问自己,自己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也好,苦难也好,是要用灵魂和心灵去感受的。

很多时候,人的灵魂会不在现场,比如旅游,有人觉得很美,会激动,会感动,而有人得到的只是一种符号,告诉自己我旅游了,我到了这个地方了。

爱情也好,亲情也好,需要我们灵魂在场。

能随时随地用心灵去品尝生活的味道,才有幸福可谈。

但对于整个人生而言,幸福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

推荐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板书: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生命将被

剥夺时

古代贤哲外国紧要时刻显赫人物

将要提供

帮助时

近代艺术家外国旅行中

现代普通人中国旅行中

 

《善良》(第3-4课时)

王蒙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

3.培养议论文的文体意识,学习理性的思维方式。

4.启发学生对善良的思考,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加深对“善良”的认识,学会用一颗向善的心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观点,抓住其中的逻辑思路。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用两分钟写出一个人最宝贵的五种品质,引出“善良”。

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1.运用议论文提炼论点的方法,找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明确:

我喜欢善良,不喜欢凶恶。

2.根据议论文基本结构,理清本文思路。

明确:

提出问题(1—4段):

针对善良似乎过时,善良往往被看着愚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思考。

分析问题(5—11段):

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对比,强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表明观点(12段):

重申自己喜欢善良,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三、重点研读

(一)研读第一部分:

1.现实中,一般人是怎样看待“善良”的?

作者对这些看法持什么态度?

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

一是“早就过了时”——被利益原则与实力原则取代:

为利益可以放弃善良;有否实力、才干比善良与否重要。

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由“似乎”一词可以看出。

二是被看作“愚蠢”——两个寓言故事作为证明。

作者对此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从中体现出作者的反对态度。

2.作者是怎样层层追问的?

明确:

层层追问如下

那些需要帮助、等待帮助的人当中,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是恶狼?

为了有限的毒蛇和恶狼,不惜将一切视为恶狼,是一种什么疾病?

我们以对待毒蛇和恶狼的态度对待过的人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毒蛇和恶狼?

以对待毒蛇或恶狼的态度对待并非毒蛇恶狼的人,我们成了什么?

(这样的层层追问是王蒙语言的一大特点,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3.小结:

这部分针对现实中一般人对“善良”的错误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以连串的质疑表明自己的态度,引人思考,继而转入下文对“善良”的论述,这种写法叫先破后立。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这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对比论证(找出所在段落)

第五段力量对比:

善良稚弱—凶恶强大(尽管善良常败,但人们还是喜欢善良,进而阐述了善良的作用)

第八段结果对比:

善良得弘扬——凶恶被压缩(从道德、意义上阐述善良的内涵和外延)

第十一段心态对比:

善良者坦荡——作恶者惶惶(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

对比论证作用:

使对立统一关系更集中、更鲜明。

使论证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说服力。

2.齐读第六段,说说第6段论述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

明确:

运用排比:

第一组排比,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人们对善良的态度。

第二组排比,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

3.运用排比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

议论文中运用排比来说理,列举事例,会增加文章气势和说服力。

第二课时

一、课文回顾

二、合作探讨,加深理解

1.为什么说“她(善良)属于人,她属于……她属于更文明更民主更发展更富强的社会”?

明确:

因为,善良是人的本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说“她属于人”;因为“善良才有幸福,善良才能和平愉快地彼此相处,善良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建设性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善良才能摆脱没完没了的恶斗与自我消耗,善良才能实现健康的起码是正常的局面,善良才能天下太平”,所以说“她属于……”

善良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的,所以它是具有力量的,是光明的,因而能够在每败于凶恶一次的同时,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获得另一种意义的胜利。

2.为什么说“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作者有否作进一步的阐述?

明确:

第十段、十一段进行了阐述:

善良是与成熟、超拔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自信。

善良者能坦然、安心地面对现实,并永远不丧失信心,所以说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乐观。

3.为什么“往往是这样,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明确:

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

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

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闹出许多可悲的事来,如“文化大革命”时“阶级斗争扩大化”,故而最不善良。

三、课堂讨论

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

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四、拓展练习

1.以“爱心”为陈述对象,分别以“泉水”“灯塔”为喻体,仿照下面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2.以“善良”为陈述对象,依照上面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

五、课后延伸

1.向学生推荐阅读王蒙的新著《王蒙自述:

我的人生哲学》

2.当面临人生的两难困境时,我们如何选择?

除了为善与不为善之外,我们又面临哪些道德上的困境呢?

请大家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两难困境,写一篇随笔。

 

《人生的境界》(第6-7课时)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

“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

”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

“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

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

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

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

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三、整体感知,筛选信息,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一)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二)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明确:

人生的境界

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

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人生的境界有哪几种?

明确:

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4.人生的境界依据什么来划分?

明确: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5.文章是怎样阐释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

自然境界:

一个人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其动机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

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

明确: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

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7.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列举一到两位属于不同境界的典型人物。

觉解的程度

做事的动机

做事的意义

自然境界

最低

蒙昧的

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

较低

利己的

有功利的意义

道德境界

较高

为了社会的利益

有道德的意义

天地境界

最高

为了全宇宙的利益

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8.中国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中国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9.文章是按什么思路来行文的?

明确:

文章先阐述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问题,然后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阐述,总结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向思路。

四、重点揣摩,难点突破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

请问它是哪个词?

明确:

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请依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提示: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

《值钱的东西》

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

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

“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良宽禅师叹道:

“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讨论明确:

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

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讨论明确:

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

5.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先天下之忧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明确:

A句反映了古人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并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心念天下苍生,是道德境界。

6.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例: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岳飞。

顾炎武。

文天祥。

林则徐。

谭嗣同。

周恩来。

提示:

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7.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

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明确:

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

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8.文中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人应该成为的人”又该怎么理解?

明确: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

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怎么理解“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明确:

《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

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

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

雷锋只是一个土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王宝森、郑筱萸等人身为高级干部,但却贪婪成性,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来换取个人私利,因而被人们所唾弃。

10.听故事“洗钵去”,想一想:

怎样才能使我们平凡的人生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一个人到寺庙去出家,并拜见了方丈赵州。

那人说:

“请师傅教我修行。

”赵州问:

“你吃过粥没有?

”那人回答:

“吃过了。

”赵州说:

“那么,先去把碗洗一洗。

引导:

修行就是从寒暄、洗脸、吃饭等生活细节开始的。

诚意的完成每件事而使之与真理产生共鸣,这就是修行。

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

当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五、联系现实,读出自己

1.听故事:

“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卖钱。

“卖了钱干什么?

“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

“生孩子。

“有了孩子呢?

“放羊。

记者默然。

2.思考:

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各自属于哪种境界?

《科学是美丽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方法】

质疑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电教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

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

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质疑科学美

1.教师列举例子: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

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明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

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

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

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2.学生讨论:

科学到底美不美?

3.教师归纳:

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

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

“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

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

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水,人类移居月球更有希望。

三、感受科学美

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教师展示相应图片加以应证。

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

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

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

“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

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

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

2.进一步展示图片,让学生体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作品(课件展示一系列图片),告诉我你们的感受。

谁会想到这些令人大为诧异图片其实是原子的结构图:

二氧化硅纳米丝具有令人大为诧异的习惯——能自行组成精美的图画。

香港中文大学物理学教授郝少康(S.K.Hark)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看二氧化硅纳米丝时,一幅金色向日葵的画面呈现在他的眼前。

与植物不同,它们的“肥料”是镓和金催化剂,能让它们长到长度只有几微米,同时直径保持在10纳米左右。

郝少康教授给这幅获奖作品着色,令它们与真实的向日葵看上去更加相似。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学者杨慧英(音译)在检查氧化锌纳米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颇为神奇的图片:

中国古典油画描绘的山川。

为了使这幅图画同真实的山川更为相像,杨慧英给这个场景着色,同时又凭借其独特的想象,增加了一部分的绘画。

美国斯坦福大学鲍哲楠及其研究小组通力合作,使有机晶体管成为更为先进的电子装置。

鲍哲楠所指导的研究生刘紫红(音译)用正交极化光显微镜检查这组细微转换。

在刘紫红眼中,图片的明亮之处看上去像是山川湖泊,而金电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