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20874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docx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领着我参观了,位于铁西区卫工街上的中国工业博物馆。

来到博物馆正门,立刻被它的样子吸引。

它的造型简洁明快,富于动感。

坚实的长方体建筑上方向外展开,既像一个坚定的v字,又像张开的双臂,在为中国工业的辉煌成就而欢呼高歌。

进入展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名为《铁流凝变》的铜质浮雕,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青铜雕塑。

浮雕上方新中国第一包钢水飞流直下、倾泻而出、喷涌而来,象征的是产业工人一往无前的精神,体现的是沈阳老工业基地完成华美转身后凤凰涅盘般的壮美,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宏磅礴的气势。

我们参观了通史、机床、铸造、冶金、重装等展馆,我见到了新中国第一枚国徽、见到了车轮比爸爸还要高的大卡车、见到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见到了红旗二号导弹、见到了国际领先的数控机床等等。

我见到的这些无处不彰显着国家的进步、富强,也体现了沈阳在国家重工业上的重要作用。

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更让我决心努力读书,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献上我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

中国工业博物馆观后感今日参观的是中国工业博物馆,讲解员给我们介绍相关信息,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对现有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其中有工业博物馆现建有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中国工业博物馆目前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

二、三级文物10件,馆藏文物器件繁多。

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地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都为如今的馆藏。

讲解员还给我们讲解博物馆相关背景。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铁西区取得了令国人瞩目的成就,xx年国家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xx年被列为18个“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典型地区”之

一、xx年被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将《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xx年被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据此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亲临铁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铁西区在引领我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在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方面做出贡献。

原省委书记闻世震同志也明确提议在铁西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这就是博物馆构想的前提。

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还给我们介绍相应意义。

一、众所周知,铁西区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并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称,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

目前全国尚无此类博物馆,铁西区将填补国内空白。

二、铁西区承建项目的优势。

(1)历史优势。

铁西区工业历史悠久,从19xx年首家使用现代化机器企业诞生开始,经历了日本殖民工业、国民党时期工业和新中国工业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铁西曾生产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水压机等几百个中国工业史上“第一”的新产品,被称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

铁西区因工业而诞生,为工业生长,也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2)人文优势。

工业是铁西历史的主脉,工业文化是铁西的灵魂。

铁西工业文化源远流长,沧桑厚重,对于几十万产业工人和铁西人来说,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劳模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铁西人文情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铁西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新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3)地缘优势。

近年来,铁西生态宜居环境迅速提高,xx年荣获目前全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xx年被评为“新中国建国60年60大地标”之一,铁西作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沈西工业走廊开发的重要区域,还将面临筹办“十二运”等多重机遇,区位优势尽显无余。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见识了博物馆的展物含有的多项“工业之最”,如世界最大口径的铸管(直径2.2米)、最大的超高压断路器壳体(铝合金铸件、重2吨)、最大的立车横梁铸件(重115吨)、最薄的铸件(厚0.38毫米)。

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

参观通史馆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

相应展出的是各国工业工艺品,如大炮,铁轨,轮船,汽车等模型。

而且还与当时中国的起步工业形成相应对比,给我们真实呈现当时落后的工业历史。

在此馆中还展示当时积极名族工业英雄,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

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的一些代表,奕,张之洞,李鸿章等,还有民族企业家张謇,刘鸿生,荣敬生等。

然后就是建国后中国新工业的崛起,掀开中国工业辉煌的序幕。

集中展示了当时艰苦条件下中国一系列工业的相应发展。

中国开始了自己全新的铁路,火车,军工业,机床等各方面的发展。

其次参观的是机床馆,该馆中收藏新中国生产及使用过的当时比较先进的机床系列。

其中包括车床,磨床,铣床,已经初期的老式自动化的机床,慢慢参观的就是现代先进的全自动化机床,还展示了现代机床加工的一些工艺品。

给我们惊讶赞叹的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全新知识的概念。

参观的第三个是铸造馆,该馆依然保留当时铸造车间的老式模样。

全新给我们展现当时加工车间的工作流程和相关设备。

了解了当时的条件艰苦下,老一辈们依然克服艰难为中国的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铸造馆依次展览了当时铸造的成就,其中包括最大的铸管,还有各种铸造工艺品等。

参观完三个展馆,我们也就结束了我们参观之旅。

此次参观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点滴感触。

从了解工业背景到工业成就,历史的痕迹记录在博物馆中。

我们了解到当时落后历史背景,那些先辈们奋起为中国的工业辉煌而拼搏。

那一件件陈旧古老的器件,当年曾经被使用的机床似乎在讲述着他们的峥嵘岁月,锈迹的斑驳也掩盖不住当年的辉煌。

静静躺着的旧物,相继讲述着我们近代历史的屈辱,讲述着我们工业的发端和发展的历程。

我们的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这段艰辛历程,深深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国家要强盛,在国际社会更有影响力,离不开国家的工业发展。

工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水平,这离不开每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离不开我们民族工业的创新发展。

看着过去机器与现代机器的对比,看着历史和现在的对比,看着中国和世界的对比,这一切告诉着我们的工业同样可以辉煌,同样可以让国人骄傲。

背后每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我们都不能忘记,这同样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积极进取,把握时代潮流,紧跟世界脚步,运用智慧不断创新,为现代创新工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当代大学生同样需要跟上时代脚步,脚踏实地把我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好,学牢。

不断学习先进理念知识,树立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信念,摆正学习态度,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

工业博物馆观后感今日参观的是中国工业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对现有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其中有工业博物馆现建有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博物馆总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中国工业博物馆目前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

二、三级文物10件,馆藏文物器件繁多。

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地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都为如今的馆藏。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铁西区取得了令国人瞩目的成就,xx年国家授予“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xx年被列为18个“中国改革开放30年典型地区”之

一、xx年被命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将《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xx年被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据此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亲临铁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铁西区在引领我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在传承工业文明、弘扬工业文化方面做出贡献。

沈阳铁西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素有“东方鲁尔”之称,亦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美誉,工业遗存非常丰富,跨越了日伪统治、解放战争、国家“一五”“二五”等近百年的历史时期,承载了沈阳工业大部分的历史记忆,在某种意义上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

铁西区“东迁西建”后,陆续兴建了沈阳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等多座工业主题博物馆,工业文化成为铁西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品牌。

原省委书记闻世震同志也明确提议在铁西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

,这就是博物馆构想的前提。

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以工业为主题的博物馆。

一期于xx年5月18日开馆,现建有通史馆、机床馆、铸造馆、铁西新区十年馆。

其中铸造馆是原沈阳铸造完整的厂房,其余几个馆是依厂房既铸造馆而建的新馆。

中国工业博物馆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北一西路交叉口的西南角,是对原有的沈阳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

xx年5月18日奠基开工,整体建筑采用了新老结合的方式。

xx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中国工业博物馆(一期)开馆,开放了通史、机床、铸造三个馆。

xx年9月1日,中国工业博物馆(二期)也正式竣工开放,又增加了冶金、重装、汽车、机电、香港、车模、铁西七个馆。

并且在完善展馆功能的基础上,开设餐饮、休闲、体验、互动等区域。

该馆为省、市、区政府联建的目前国内首家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涵盖21个主要工业门类,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4.5万平方米。

其设计以记载历史、新旧结合、传承文明、独具特色为重点,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形式,记录了中国工业百年发展历程,见证了沈阳这座工业城市的辉煌。

它的建成填补了我国工业类综合博物馆的空白,是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标志性成果,将成为工业文化传播与中国工业史料研究基地、学术研究和科普教育的优势平台。

中国工业博物馆中收藏文物年代从商代至今,包括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等藏品。

中国工业博物馆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

二、三级文物10件。

目前有1300多件实体文物,上展文物7000多件,分别以文字、照片、实物和数据等形式,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

该馆是对现有的沈阳铁西铸造博物馆进行改造、扩建而成。

设计以记载历史、新旧结合、传承文明、独具特色为重点,目前已从全国22个省市征集文物1.6万件。

博物馆一期已开放通史馆、铸造馆、机床馆和铁西xx年成果展等4个展馆,将来拟设置26个主题展馆。

进入展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铜质浮雕,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以生产为背景,以工人群体为雕像,朝气蓬勃,栩栩如生;在去往通史馆过厅的墙壁上,是一幅巨大的工人组照。

走进展馆,看着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摸着一台台历经沧桑的老机床,望着一座座让铁水凝变的炉具,想着铁西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怎能不让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博物馆外观还不错,透着工业化的痕迹,钢架结构。

中国工业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典型的现代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富于动感。

其钢架结构无不渗透着工业化痕迹,坚实的长方体建筑上方向外展开,既像一个坚定的v字,又像张开的双臂,在为中国工业的辉煌成就而欢呼高歌。

一进大厅,迎面是一巨大铜雕。

查了资料得知,这个铜雕名为《铁流凝变》,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青铜雕塑。

据介绍,浮雕画面表现宽敞的车间、高高的塔罐群、轰鸣的机器、转动的齿轮、纵横交错的管线、飞溅的铁水、热情饱满、蓄势待发的工人等等,所有这些元素均由中国第一包飞流直下的钢水流淌演变而成,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宏磅礴的气势。

工业博物馆依托工业而生,使这座不寻常的博物馆,有着别样的美丽。

进入展馆大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名为《铁流凝变》的铜质浮雕,长22米,宽11.5米,净重50吨,是目前我国最大工业题材青铜雕塑。

浮雕上方新中国第一包钢水飞流直下、倾泻而出、喷涌而来,象征的是产业工人一往无前的精神,体现的是沈阳老工业基地完成华美转身后凤凰涅盘般的壮美,展现了中国工业恢宏磅礴的气势。

厅内展览主题为“水与自然”的摄影展,主要是风景,也有一些与水相关的人文摄影。

其中一幅黑白照片印象深刻,被拍摄者可能是一个工人,背对镜头正在喝水,背上的巨大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还有几幅风景片也很有意境。

相应意义。

一、众所周知,铁西区曾被誉为“共和国装备部”并有“中国重型工业的摇篮”之称,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

在此基础上筹建中国工业博物馆,对于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保护保存近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价值。

目前全国尚无此类博物馆,铁西区将填补国内空白。

二、铁西区承建项目的优势。

(1)历史优势。

铁西区工业历史悠久,从19xx年首家使用现代化机器企业诞生开始,经历了日本殖民工业、国民党时期工业和新中国工业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铁西曾生产新中国第一枚国徽、第一台水压机等几百个中国工业史上“第一”的新产品,被称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

铁西区因工业而诞生,为工业生长,也将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2)人文优势。

工业是铁西历史的主脉,工业文化是铁西的灵魂。

铁西工业文化源远流长,沧桑厚重,对于几十万产业工人和铁西人来说,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劳模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铁西人文情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铁西建设经济强区,构建和谐新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3)地缘优势。

近年来,铁西生态宜居环境迅速提高,xx年荣获目前全国唯一的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xx年被评为“新中国建国60年60大地标”之一,铁西作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沈西工业走廊开发的重要区域,还将面临筹办“十二运”等多重机遇,区位优势尽显无余。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见识了博物馆的展物含有的多项“工业之最”,如世界最大口径的铸管(直径2.2米)、最大的超高压断路器壳体(铝合金铸件、重2吨)、最大的立车横梁铸件(重115吨)、最薄的铸件(厚0.38毫米)。

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

看到创造的辉煌成就。

在展览馆,我看到了该馆镇馆之宝,一枚与悬挂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样大的国徽,它直径2米,用特殊金属材料铸成,庄严神圣,闪闪发光。

当年,沈阳第一机床厂接到铸造国徽的任务,经过全厂员工的艰苦努力,于1950年10月陆续铸造出67枚国徽悬挂在国家政府部门和重要机关。

其中,最大的一枚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历经60余年风雨沧桑,依然神采奕奕。

我还看到建国后我国工业创造的代表性辉煌成就:

1953年10月27日,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生产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1954年7月,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南昌飞机制造厂研制并首次试飞成功;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的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1959年9月26日发现大庆油田,我国甩掉“贫油国”的帽子;1960年4月,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造设备、自己安装的新安江水电站开始发电;1961年12月,江南造船厂成功建成国内第一台1xx吨水压机;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xx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得以实现;看到海尔的电冰箱、洗衣机走进外国家庭,联想的计算机销往世界各地„„。

太多的第一次创造、中国制造,让国人扬眉吐气,倍受鼓舞,让世人瞩目,中国正在崛起东方。

参观通史馆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工业的发展历史。

相应展出的是各国工业工艺品,如大炮,铁轨,轮船,汽车等模型。

而且还与当时中国的起步工业形成相应对比,给我们真实呈现当时落后的工业历史。

在此馆中还展示当时积极名族工业英雄,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

其中包括洋务运动的一些代表,奕,张之洞,李鸿章等,还有民族企业家张謇,刘鸿生,荣敬生等。

然后就是建国后中国新工业的崛起,掀开中国工业辉煌的序幕。

集中展示了当时艰苦条件下中国一系列工业的相应发展。

中国开始了自己全新的铁路,火车,军工业,机床等各方面的发展。

其次参观的是机床馆,该馆中收藏新中国生产及使用过的当时比较先进的机床系列。

其中包括车床,磨床,铣床,已经初期的老式的自动化的机床,慢慢参观的就是现代先进的全自动化机床,还展示了现代机床加工的一些工艺品。

给我们惊讶赞叹的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全新知识的概念。

参观的第三个是铸造馆,该馆依然保留当时铸造车间的老式模样。

全新给我们展现当时加工车间的工作流程和相关设备。

了解了当时的条件艰苦下,老一辈们依然克服艰难为中国的工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铸造馆依次展览了当时铸造的成就,其中包括最大的铸管,还有各种铸造工艺品等。

看到创业的壮丽诗篇。

中国工业化自19世纪洋务运动起步,但从晚清到民国的百余年间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统治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处于徘徊阶段。

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创业诗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经济“一穷二白”,工业生产极端落后,经过三年恢复,中国工业化踏上了新的征程。

“一五”时期优先实施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此后,虽然出现“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巨大破坏,但在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下,仍然建立起一个独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工业化进程步入初级阶段。

随着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加速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从深圳特区设立到全国各地开放,使“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激发工业增长活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

从票证退出历史到汽车驶进家庭,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从家电升级换代到网络覆盖各地,科技型高新企业成为时尚。

中国工业化以其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又在人民的期盼中不断发展,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世人瞩目。

看到创新的无穷力量。

从18世纪后期蒸汽机出现肇始,一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的革命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掀起了人类发展的。

随着电气时代的跟进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提升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水平。

自从电来到人间,照亮人类生产生活的新时代。

贝尔的电话,缩短了人类相互交流的时空;爱迪生的电灯,终结人类无灯熬油的历史;莱特兄弟的飞机,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本茨的汽车,翻开了人类交通运输的新页。

尤其是电气技术在军工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奏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的序曲。

20世纪中期,电子计算机的问世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一个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时代向我们走来。

信息技术的渗透,大幅提升了各个领域生产效率,使人类知识的积累升华为生产力的释放;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连成为一体,世界缩小,地球成村,人类生活随之而变。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持续创新是企业的生命。

我们伟大祖国振兴发展的未来,更加需要持续的创新精神,依靠创新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创新有无穷的力量,将不断推动着人类进步和发展。

我先去的通史馆,展厅的门是用钢制的,上面有齿轮等工业时代典型的标志,中间有一条钢制的路,上面写着“走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

厅里展览分为国内外两部分,国际部分做得好些,简洁明快,用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重要历史和科技事件,表明工业化进程。

其中表现汽车时代的图片,好像发生了一点小错误。

其中介绍“chrysler”时,结果图片写着的却是“mecedesbenz”。

中国工业介绍做得一般,脉络不太清楚,民国及民国之前那段工业史做得还不错,建国后的部分图片太多太杂,展示得不清晰.通史馆展厅的门是用钢制的,上面有齿轮等工业时代典型的标志。

两扇门中间还有一条钢制的路,上面写的是“走工业化”。

紧接着去的是机床馆。

尽管我做过机床产业集群的研究,但是对于机床本身结构还不了解。

机床馆刚开始介绍的是达芬奇画的机床草图,还有一个木制模型。

接下来就是一些各人年代的机床展品,介绍了世界和国内机床产业的历史。

展览的最后部分介绍中国机床产业的老大-沈阳机床集团。

参观中国工业博物馆的过程中,真正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参观“铸造馆”。

一进到馆里,巨大的空间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视线顿时向上,几层楼高的厂房,向两俩延伸,里面充满着巨大的罐子等我叫不出名字的装置,整个空间黑洞洞的,还有些阴冷。

过了前面一个小门,视线被再一次扩展,里面更加开阔,从右首开始介铸造馆以主铸造内涵。

对这些工业问题,我不懂,也太冷了,观感超出了我以往参观博物馆的所有印象,说不清是一种什么感觉,沧桑,渺小,震撼……我匆匆地离开了。

在走廊上碰到一个管理人员,这个馆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这就是原来的沈阳铸造厂,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做成了博物馆。

这倒是符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把一些工业遗迹变成工业遗产,保留下来供人参观,德国的鲁尔区也是这么做的。

铸造馆是所有展馆中展陈面积最大的一个。

该馆全面展示了一个大型铸造车间应有的全套设备,参观者能真实感受和想象到当年火热的生产场面。

面积900平方米的香港车模展展示了全世界所有著名厂家的品牌车模。

品类齐全,不但阿斯顿•马丁、保时捷、宝马等名车吸引眼球,同时火车模型,飞机模型,特种车辆模型,各种工程机械模型和农用机械模型一应俱全,共有两千多个车模展品,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车模展示馆。

最后,参观第四个馆,铁西区十年成就展。

其中两幅卫星照片最能说明铁西区的变化,xx年时候铁西还是工厂林立,xx年时大多工厂搬迁到了张士开发区,进行了土地置换,建成了许多住宅小区,也引进了包括宜家、麦德龙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整个铁西区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

铁西馆位于新馆后侧,重点展示铁西区10多年来整体调整改造,改革旧体制工业企业,建设宜居城市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据了解,中国工业博物馆的特色之一是突出了与参观者的互动功能。

在博物馆的许多馆中专门设有互动体验专区,设置了互动项目达十余处,包括机电馆的包装流水线项目;重装馆中万吨水压机、斗轮挖掘机、牙轮机、桥式起重机、火箭发射架等演示项目;汽车馆中制动器、变速器等主要部件演示项目;车模展中轨道车辆模型演示项目等等,极大地引起了参观者特别是少年儿童的科技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展馆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参观完三个展馆,我们也就结束了我们参观之旅。

此次参观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点滴感触。

中国工业博物馆是沈阳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文化特色旅游的一大亮点。

从了解工业背景到工业成就,历史的痕迹记录在博物馆中。

我们了解到当时落后历史背景,那些先辈们奋起为中国的工业辉煌而拼搏。

那一件件陈旧古老的器件,当年曾经被使用的机床似乎在讲述着他们的峥嵘岁月,锈迹的斑驳也掩盖不住当年的辉煌。

静静躺着的旧物,相继讲述着我们近代历史的屈辱,讲述着我们工业的发端和发展的历程。

我们的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这段艰辛历程,深深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国家要强盛,在国际社会更有影响力,离不开国家的工业发展。

工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整体水平,这离不开每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离不开我们民族工业的创新发展。

看着过去机器与现代机器的对比,看着历史和现在的对比,看着中国和世界的对比,这一切告诉着我们的工业同样可以辉煌,同样可以让国人骄傲。

背后每一代人的心血汗水我们都不能忘记,这同样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积极进取,把握时代潮流,紧跟世界脚步,运用智慧不断创新,为现代创新工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当代大学生同样需要跟上时代脚步,脚踏实地把我们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好,学牢。

不断学习先进理念知识,树立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信念,摆正学习态度,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未来蕴涵着机遇,明天充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