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5213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doc

全社会累计投入旅游业建设资金391.4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各类旅游专项资金7.54亿元,世行贷款384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安排省级财政旅游发展资金8800万元,加强了部分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配置,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截至2010年底,全省A级景区达到140个,其中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39个,3A级景区37个;

麦积山、崆峒山和黄河三峡已发展成为年接待游客超过百万人次的景区。

(四)旅游商品开发得到重视,商品品质有所提高。

“十一五”期间,逐步加大了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扩大了旅游商品经营和销售的范围,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商品消费额度,有效促进了全省各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在2009—2010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甘肃省荣获2项金奖和6项铜奖。

(五)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改善。

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星级酒店32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38家,三星级137家;

旅行社400家,其中出境组团社9家,赴台旅游组团社2家;

组建了兰州、天水旅游汽车服务公司;

新购置高档旅游车200余辆;

新开通兰州—敦煌旅游专列和兰州—香港旅游包机;

加强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绿色旅游饭店创建和旅行社、导游市场监管力度;

组建了旅游星级饭店监督员队伍,对不合格的星级饭店和导游人员实行退出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旅游服务质量;

实行了全省旅游景区门票统一管理机制,加强了对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规范管理;

建立了旅游安全责任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

完善了主要景区安全警示牌、医疗急救体系等旅游救援系统。

(六)旅游教育培训力度逐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26所,共培养各类旅游高等人才1万余人;

培训旅游局长、基层旅游管理干部、导游、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5万余人次;

积极运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推行旅游扶贫和创业计划,帮助大学生、妇女和返乡农民工参与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不断提高旅游自身发展和吸纳就业的能力。

截至2010年底,全省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15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达91万人,旅游业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7.5%。

(七)旅游业的地位显著提升,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

2010年,《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甘肃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立了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健全了旅游业发展的组织机构,确立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宣传促销、提升整体形象、提升产业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并将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纳入了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全省上下形成了加快发展旅游业、富民强省的共识,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重视、各部门配合、协调联动发展旅游业的工作局面。

“十一五”期间,甘肃省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旅游业的投入不足,要素配置不够完善;

交通不便,“旅长游短”;

体制机制不顺,旅游市场化程度较低;

品牌建设滞后,品牌景区、旅游吸引物和产品系列较少;

景区接待能力弱,旅游服务体系不完善;

人力资源规模小、整体素质不高,与旅游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不相匹配。

二、“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环境和趋势

目前,世界旅游业总产出已超过了石油、汽车、化工等行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调整,民生基础更加稳固,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旅游需求将更加旺盛,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具有雄厚的市场基础。

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将更加高涨,资源和要素短缺的矛盾将得到有效的缓解,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和国民休闲计划逐步实施,旅游业配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旅游业发展环境更加友好,国内旅游业将进入大众化全面发展阶段,并逐步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甘肃旅游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国家提出甘肃省建设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的战略,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明晰了旅游业的地位和战略目标。

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甘肃旅游业的提速发展。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甘肃省铁路、公路、民航等各类交通配套支撑体系将不断完善,旅游可进入性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外资和国际著名旅游集团进入中国旅游业呈加速态势,并向西部地区纵深延伸,甘肃旅游业将逐渐融入全球化发展的大格局。

在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商业模式选择和创新等方面,甘肃省将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发挥后发优势。

适应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变化、旅游消费转型和旅游产业升级换代发展趋势,旅游决策将更加科学,管理将不断创新,市场主体规模和实力将逐渐增强,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全省旅游产品将从较为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民俗节庆、商务会展、户外探险、自驾体验、康体养生等多元化产品体系升级转型,市场竞争力将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将全面提升,旅游业与不同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将不断出现。

为实现国家将甘肃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战略要求,生态旅游将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旅游新业态之一。

按照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文化产业将进一步与旅游业融合,文化旅游将得到快速发展。

全省旅游业在发展战略上将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在发展目标上会更加重视发挥旅游产业的综合作用,在发展方式上将坚持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将不断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

今后5年,甘肃旅游发展的重点是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且不断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旅游生产之间的基本矛盾,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统筹协调,优化产业结构,树立旅游形象,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融合,拓展产业功能,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建设中国西部旅游胜地和旅游目的地,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市场监管、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更加注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政府调控、行业自律、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发展格局。

(二)坚持重点突破与区域协调相结合。

全面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突出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景区和特色项目进行政策、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多方面支持,塑造品牌,打造本省旅游业发展高地。

全面贯彻“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实现旅游业协调发展。

(三)坚持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相结合。

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等多元化旅游方式转变,不断开拓旅游产品新领域,发展旅游新业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综合功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四)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推动大发展。

(五)坚持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进一步完善全省旅游产业体系,拓宽产业链条,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倡绿色消费、低碳旅游,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永续利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旅游客源规模达到1亿人次,年均增长18%;

旅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20%;

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全省5A级景区达到5个以上,4A级景区达到60个以上,百万人景区达到6个以上。

——全省星级饭店达到550家以上,其中五星级饭店26家以上,四星级饭店80家以上,三星级饭店250家以上。

建立自驾车营地5—8家,快捷酒店、青年旅馆、汽车旅馆、农民旅馆、乡村民宿等旅游住宿企业和机构5000家以上。

——全省旅行社达到450家左右,其中出境组团社15家以上,赴台游组团社5家左右。

——组建10家左右旅游运输企业,高档旅游车达到1000辆以上,开通主要城市到达旅游景区的客运专线。

——旅游商品不断丰富,旅游购物收入达150亿元左右,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25%左右。

——旅游就业容量进一步增加,每年新增直接就业人数2万人以上。

四、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以建设全国知名大景区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旅游资金投入,支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旅游饭店建设工程、旅游宣传促销系统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力争全社会对旅游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200亿元,确保各项目标实现。

专栏1: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六大重点建设工程

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景区道路、给排水、供电、环卫、通讯、旅游服务设施等。

旅游饭店工程:

积极吸纳各类资金,大力发展星级饭店,积极促进家庭客栈、快捷酒店、青年旅馆、汽车旅馆、农民旅馆、农家乐住宿、乡村旅馆、自驾车营地等多元化住宿业发展。

旅游宣传促销系统工程:

包括主要区域合作营销、整合营销、节庆营销和旅游宣传品创意策划等工程。

旅游发展创新工程:

包括旅游商品、餐饮、娱乐与演艺项目的研发等。

旅游发展引导工程:

充分发挥资金的放大效应,引导全省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旅游整体形象或新产品宣传促销、数字化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数字化5A景区建设、重点旅游资源和旅游专项产品开发、跨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特色重点旅游商品研发和专项奖励等。

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包括教育培训系统建设、旅游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经理人、导游、旅游专家等数据库建设、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技能培训等。

第三章“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321”战略,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依托全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新产品,实施“321”战略,构建优势区位集聚的产业布局体系。

做大做强丝绸之路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大香格里拉旅游线3条国家精品线路;

积极培育甘南—陇南—定西—白银—平凉—庆阳及兰州—武威—张掖红色旅游,天水—陇南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2条成长型旅游线路;

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

集中力量打造百个重点建设项目,突出特色、组团发展,实现旅游业布局的整合优化。

(一)建设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1.提升优化丝绸之路旅游线。

着力提升优化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强化其龙头产品地位。

以天定高速公路和天巉路为交通干线,以天水为目的地,合理布局天定公路沿线景区和项目,重点开发甘谷大像山、姜维墓、武山拉稍寺—水帘洞、武山温泉、陇西李氏堂等高品质资源,构建丝绸之路东段旅游环线。

大力开发特色突出、参与体验性强、品位高、吸引力大的新一代复合型旅游产品,实现兰州至敦煌丝绸之路西段的提升转型。

以祁连山腹地旅游线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丝绸之路河西环线。

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大漠戈壁、丹霞砂林、冰川雪峰、森林草原、丝路文化、民族风情等多彩魅力,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

2.拓展延伸大香格里拉旅游线。

以“回藏风情、草原风光”为主题,积极发展临夏、甘南民族旅游。

重点建设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松鸣岩、夏河拉卜楞寺、尕海—则岔石林景区、碌曲郎木寺等旅游景区,着力提升民族风情、草原风光、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组合产品内涵,增强产品吸引力。

打通陇南至九寨沟高等级公路通道,加大陇南与天水、九寨沟等相关旅游景区的联动,建设大香格里拉甘肃境内的旅游大环线。

3.开发建设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

着力建设兰州—白银—平凉—庆阳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深度开发崆峒山道教文化、周祖农耕文化、黄土高原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展示甘肃深厚的华夏文明,带动区域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重点建设兰州黄河风情线、景泰黄河石林、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平凉崆峒山、庆城周祖陵、庆阳公刘庙、农耕文化产业园等旅游景区,打造“道家养生”、“崆峒武术”、“庆阳民俗”等系列品牌旅游产品,形成集多元文化特色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

(二)培育两条成长型旅游线路。

1.大力发展红色主题旅游线路。

根据《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11〕10号),编制甘肃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整合全省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体系。

重点建设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遗址等7个国家红色旅游二期项目。

进一步完善国家红色旅游一期工程中的会宁红军长征会师旧址、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8个经典景区旅游要素配置条件,提升景区服务水平。

全面改善红色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有效保护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红色旅游的积极性和满意度,增强景区综合效益。

2.开发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线。

积极开发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重点建设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公园、祁山堡、西和“空城计”、秦安街亭古战场、甘谷姜维墓等旅游景区,深入挖掘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传说故事,丰富景区内涵,增强景区吸引力,初步构建天水—陇南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

(三)建设兰州、天水、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

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大力推进兰州休闲度假圈建设。

加强兰州游客集散中心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提升兴隆山—官滩沟、兰山—五泉山、什川梨园、安宁桃园等城郊休闲度假产品。

延伸建设临潭冶力关、永靖黄河三峡、临洮花卉基地、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和政松鸣岩、渭源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景泰黄河石林、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构建兰州都市休闲度假圈。

以天水为中心,依托麦积山品牌,整合伏羲庙、胡氏民居、南郭寺、后街清真寺等优质旅游资源,辐射陇南,着力开发成县鸡峰山—西狭颂旅游景区、徽县三滩、康县阳坝等周边森林生态,温泉疗养、始祖文化、轩辕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形成完备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天水休闲度假旅游圈。

以平凉崆峒山为依托,积极发展休闲养生、康体健身、度假体验旅游,发挥崆峒山辐射带动功能和示范效应,整合泾川大云寺—王母宫、庄浪云崖寺、灵台荆山森林公园等周边旅游资源,逐步打造“大崆峒”景区,形成平凉休闲度假旅游圈。

专栏2: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百个重点建设项目

丝绸之路旅游线44项:

天水麦积山景区、天水伏羲庙(中华始祖园)、天水胡氏民居、天水南郭寺、天水后街清真寺、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甘谷大像山景区、武山拉稍寺—水帘洞文化生态景区、武山温泉生态旅游区、兰州水车博览园、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兰山—五泉山景区、永登鲁土司衙门—吐鲁沟景区、榆中兴隆山—官滩沟景区、兰州游客集散服务中心、金昌金川国家矿山公园、武威雷台公园(天马文化公园)、武威沙漠生态景区、武威天梯山石窟、武威文庙、张掖大佛寺、肃南马蹄寺景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山丹焉支山—皇家马场景区、肃南索朗格中华裕固风情园、肃南文殊寺石窟群景区、张掖湿地公园景区、肃南皇城夏日塔拉景区、嘉峪关长城文化景区、嘉峪关金凤凰生态农业观光园、嘉峪关国际汽车营地、嘉峪关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嘉峪关紫轩葡萄酒庄园景区、果园—新城墓群、酒泉天外天航天城景区、瓜州锁阳城遗址、瓜州榆林窟、阿克塞哈萨克民族风情园、敦煌阳关景区、敦煌莫高窟、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敦煌沙漠生态景区。

大香格里拉旅游线9项:

夏河拉卜楞寺、夏河桑科草原景区、合作当周草原景区、尕海—则岔石林景区、碌曲郎木寺景区、卓尼大峪沟国家森林公园、舟曲拉尕山景区、和政古动物化石博览园、和政松鸣岩国家森林公园。

华夏文明黄河旅游线9项: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白银火焰山露天矿国家级矿山公园、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景区、平凉崆峒山景区、平凉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庄浪云崖寺国家森林公园、庆城周祖陵国家森林公园、西峰公刘庙景区、西峰北石窟景区。

红色旅游线10项:

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华池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山丹艾黎纪念馆、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古浪战役纪念馆、两当兵变遗址、酒泉市玉门油田·

玉门新能源基地、合水太白起义革命纪念地红色旅游景区、永靖刘家峡电厂、2004—2010年国家红色旅游一期建设项目甘肃省8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后续工程。

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旅游线5项:

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公园、礼县祁山堡景区、秦安街亭古战场景区、西和“空城计”三国文化景区、甘谷姜维墓景区。

休闲度假圈19项:

永靖黄河三峡景区、永靖炳灵寺石窟、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临潭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康乐莲花山森林公园、榆中青城古镇景区、景泰寿鹿山国家森林公园、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景区、通渭温泉景区、渭源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岷县狼渡湿地公园、天水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水温泉景区、徽县三滩景区、宕昌大河坝—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成县西狭颂—鸡峰山景区、武都万象洞景区、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

重点文化产业园区4项:

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

二、培育现代旅游目的地,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旅游示范区、旅游名镇、重点旅游景区,培育甘肃省现代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全省旅游业发展高地。

着力打造兰州、天水、平凉、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6个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努力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

改善旅游集散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发展星级饭店,完善城市旅游要素配置,整合城市资源,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挖掘城市文脉机理,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环境,突出城市文化特色。

加快旅游示范区、试验区建设。

积极发挥旅游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效应,着力打造敦煌国际旅游试验区和嘉峪关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

以国家大力推进甘肃生态恢复和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重点打造甘南国家级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以华池南梁为重点,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着力打造庆阳红色旅游基地,整合红色旅游与民俗、生态等要素,创建甘肃红色旅游目的地。

以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伏羲庙、炳灵寺石窟、嘉峪关关城、新城—果园墓群、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甘肃省博物馆等一批保护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辐射范围较广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为依托,加强文物资源保护,打造文物旅游示范区,构建甘肃省文物旅游体系,充分展示文化遗产价值。

大力发展旅游强县、旅游名镇。

进一步加大县市区、乡镇旅游产业发展力度,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全国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和甘肃省旅游名镇体系。

加强麦积、肃南、山丹、永靖、临潭等县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

着力将宕昌哈达铺镇、榆中青城镇、永登连城镇、古浪大靖镇、秦安陇城镇、临潭新城镇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华池南梁镇、碌曲郎木寺镇、天祝天堂镇、平凉崆峒镇、永靖太极镇等交通条件较好、旅游资源丰富、与大型景区联合紧密的乡镇打造成为全省新型旅游名镇。

加强重点旅游景区(点)建设。

着力完善麦积山、嘉峪关长城、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崆峒山、夏河拉卜楞寺、永靖黄河三峡、武威沙漠生态景区、兰山—五泉山、临潭冶力关、宕昌官鹅沟、兴隆山—官滩沟国家森林公园等知名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整合资源要素,创新旅游产品。

开发建设焉支山—山丹马场景区、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地质公园、祁连雪山草原、秦安大地湾遗址、临夏古生物化石遗迹公园等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新兴旅游景区,逐步完善多样性的旅游景区体系。

规划新创建5A级景区2个以上,4A级景区20个以上。

将嘉峪关长城、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兴隆山—官滩沟、临潭冶力关、夏河拉卜楞寺、宕昌官鹅沟等建设成为百万人景区。

专栏3:

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创建5A、4A级景区备选名单

5A级景区:

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永靖黄河三峡、兰州兰山—五泉山、临潭冶力关、夏河拉卜楞寺。

4A级景区:

秦安大地湾遗址、甘谷大像山、武山拉稍寺—水帘洞、礼县大堡子山秦文化公园、陇西李氏堂、榆中青城古镇、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武威天梯山石窟、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张掖湿地公园、肃南皇城夏日塔拉景区、肃南索朗格中华裕固风情园、瓜州锁阳城遗址公园、瓜州榆林窟、果园—新城墓群、酒泉天外天航天城、阿克塞哈萨克民族风情园、夏河桑科草原、尕海—则岔石林

景区、永靖刘家峡电厂、山丹艾黎纪念馆、华池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和政古动物化石博览园、渭源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天水小陇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水温泉景区。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加大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景区畅游工程。

进一步加强景区内旅游道路、给排水、供电、环卫、通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