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2515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届高考作文指导.docx

1届高考作文指导

新材料作文“当今教育状况”升格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针对现在的教育状况,学者王汎森说:

“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容许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现在的教育,想把全部学生都训练成全国第一名,他们忘了社会是多样性的,我们应该在多样性社会里面生存,这样才会有很多籍籍无名而又各具特长的人冒出来。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作文题源于一个社会热點问题:

一方面,学业优异者必然是少数,多数是学业一般的中等生;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杰出人才。

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学校、社会出现多元思维,形成激烈的交锋,这就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背景,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利于优秀作文的诞生。

写作时,考生既可以从赞成学者王汎森观点的角度立意作文,又可以从否定他观点的角度来立意。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1.因材施教。

适宜的教育使人的长处得以发挥,弱项得以弥补,而不合适的教育则可能使人偏离了方向,做一些无用功。

2.扬长避短。

万物都在发扬自己的特长来适应自然,适应优胜劣汰的社会。

若一味追求全面发展,追求第一,那无异于邯郸学步,最终遗失自己的本性。

因此,要选择一条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发挥我们的特长,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3.展现个性。

人,生而与众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价值,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体现自身的价值。

然而,却有太多人随波逐流,渐渐埋没了自我,以致能真正发掘自己优势的人少之又少。

4.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每个人的人生都独一无二,别人的成功永远属于别人。

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让别人为你鼓掌。

5.做最好的自己。

当所有人都以同样的标准竞争的时候,只会有一个胜利者。

难道其余的人都是失败者吗?

非也。

就纵向而言,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奋斗,每个人都会成为自己事业的成功者,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6.踮起脚尖。

人要想获得成功,品味人生的甘甜,就要勇于“踮起脚尖”。

其实在很多场合,我们缺乏的只是勇气与自信,有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只要你愿意“踮起脚尖”去争取,去尝试,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与甘甜!

7.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勇敢,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经之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坚持这种做人处世的原则。

要想发展,要想进步,要想创造辉煌,必须知其不可而为之。

【原作雏形】

现代教育我看行

对于当今的教育状况,学者王汎森认为现代的教育状况存在弊端,多样性社会应容许非第一名的存在。

而我认为,现在教育所体现的竞争性有很重要的意义,适当利用,将会为现代教育带来极大的优越性。

在多数人眼中,教育的现状是单一死板,认为现代教育想把全部学生都训练成第一名,而不容许有第二名、第三名的存在。

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他们只看到了现代教育机器化、功利性的一面,而没想到教育所带来的竞争性有极重要的作用。

想把学生都训练成第一名,给学生一定压力,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习,在你超我赶的氛围中进步。

这样一来,竞争性使压力化为动力,让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这就是具有竞争性的现代教育的优势所在。

现代教育所体现的竞争性给人以动力,让人有成材之心。

俗话说: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尽管现在的教育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第一名有些不现实,但这种“争第一”的思想却是可取的。

对于一些人而言,他们由于天生的惰性,很难有上进心,如果没有外力的鞭策,可能会碌碌终身,终其一生只能平淡下去。

而现在的教育制度正如一种警示,一种敲打,驱使着这些人将自我潜能挖掘出来,将个人能力最大化,由外力鞭策到内心真正有动力,有了成材之心。

由此,他们将会有所突破,有所作为,成为真正有用之人。

这种现代教育带来的竞争,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各行各业都需要改革创新,这就要求人才的涌现。

试想,这种每个人都要“争第一”的思想,推广到社会上,就业人士都有了竞争之心,都想成为成功者,那么社会将会涌现出各行各业的精英。

每个行业内都有适度的竞争,这样一来,竞争产生的动力将推动行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由此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生活,使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建设更加富强、更加和谐的国家。

当然,学者王汎森的想法也不是杞人忧天,一旦竞争过度,把“成为第一”当成必须达到的目标,以致耽误终身发展也是不可取的。

对此,我们应当保护好竞争之心,让现代教育的竞争性发挥出最好的作用,让现代的教育适应多样性社会,让人才涌流成为现实。

题目范围较大并且空泛。

“现在教育所体现的竞争性”中的“竞争”与作文材料中学者王汎森的话联系并不紧密,有些脱节。

从正面分析“想把学生都训练成第一名”的积极作用,但是文中“竞争性”一词不妥,且分析较为简略。

从反面分析“想把学生都训练成第一名”的作用,但是分论点中“竞争性”作文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妥。

围绕着关键词“竞争”进行分析议论,但“竞争”一词不妥。

将“成为第一”与“竞争”联系起来,有些牵强。

【病文诊断】

这篇作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作文题目选取的角度较大并且较为空泛;二是作文开头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与作文材料联系不紧密,有些脱节;三是分析议论时,分论点的设置不太符合作文材料要求,有时分析不够透彻。

【升格建议】

1.修改作文的题目及开头,使之与作文材料紧密联系;

2.修改作文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使其与中心论点保持一致,保证内容的一致性;

3.分析议论时,要突出重点,并能够对观点进行深入的议论分析。

【升格佳作】

高标准要求未尝不可

对于当今的教育状况,学者王汎森认为现代教育存在弊端,多样性社会应容许非第一名的存在。

而我认为,以“争第一”这样的高标准去要求自己也并不是件坏事。

在多数人眼中,教育的现状是单一死板的,认为现代的教育想把全部学生都训练成第一名,而不容许有第二名、第三名等的存在。

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他们只看到了现代教育机械化、功利性的一面,而不曾想,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竞争第一”正是一种高标准要求。

这种高标准要求如一种动力、一种警示、一种敲打,驱使我们将自我潜能挖掘出来,将个人能力最大化,由外力鞭策到内心真正有动力。

由此,我们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因此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军人物,正是现代教育的优越性所在。

高标准要求不仅存在于教育界,放眼社会,这种高标准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都需要革故鼎新,这就要求有新人才的补充。

尽管现在的教育要求每个人都成第一名有些不现实,但这种高标准要求却是可取的。

对于一些人而言,他们难改惰性,没有上进心,如果没有外力的鞭策,他们就可能会碌碌终身,终其一生只能平平淡淡下去,其才华不得展示,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从而造成了社会人才的断层。

而高标准要求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激励各界的优秀人才带领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高标准要求更是为我们的人生建立了一个制高点。

台湾著名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说:

“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可是,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亲自参与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种圆满。

倘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只有掌声,那么,还有谁会去奔跑?

还有谁去开辟一条新道?

还有谁去为后来人树一个航标,开创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

因此我们要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道路的开辟者,成为被别人仰望的存在,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当然,学者王汎森的想法并不是杞人忧天,若把“高标准要求”当成“高标准结果”,而耽误终身发展也是不可取的。

对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标准,让高标准发挥出最好的作用,从而让人才不断涌现成为现实。

【升格点评】

本文在保持论证不变、思路不变的前提下,修改了作文题目及开头结尾中某些与作文材料联系不紧密的语句,使之更符合作文材料的要求;三个分论点的设置都围绕着中心论点进行,步步深入,每個分论点论述时,能够结合分论点选用事例,简明扼要,并能够对事例进行深入的议论,分析透彻;作文结尾对材料进行辩证分析,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紧凑。

 

高考作文热点材料的应对策略

 

 

近年来,高考作文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体现在材料上主要选新近发生的事情,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是民众讨论的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每一个社会热点都会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考生要找准热议的话题,进入讨论的核心,以求作文时紧扣话题不偏离。

1.政治热点类

这类型材料主要展现的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发展目标等。

如:

2018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材料以编年表的形式,有选择性地记录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所发生的标志性事件,接着展望2020、2035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宏伟发展目标。

再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材料内容: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中;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奮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继续奋斗……

与2018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材料进行比较,考生会发现,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所给出的政治热点时间跨度更长,材料的五个时代节点,既有我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也有对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展望。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五个政治热点中选取一个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

应对策略:

(1)考生要了解这一政治热点的内容,平时就要关注国家大事,否则就无从下笔。

(2)要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角度分析这一社会政治热点的重大历史意义。

(3)要有身份意识,紧扣“青年、时代和国家”这一主线,从中国发展、中国精神、中国自信心、中国力量、中国梦这些方面出发,以开放的视角来展示自己的爱国精神和时代担当。

(4)注意文体要求,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要求或写演讲稿,或写信,或写观后感,且写作对象大不相同,有的是写给家人,有的是写给同学,有的是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设置交流语境,指定写作任务,明确写作指令,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大方向。

考场作文时,要能明确写作情境,具有写作主体(对象)意识,看清写作任务,完成写作指令。

政治热点类材料作文题是典型的时政作文题。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考生要关注时事,关注社会,要有“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理想,要有“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志向,更要有“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的豪迈气概,才能适应宏大社会时代背景下的高考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2.社会生活类

这一类作文题目主要关注的是某一时期社会民生热点,如环境与保护、民主与法治、文明与素养等,或者陈述社会重点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或讲述生活中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或突出社会突发事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的材料“小陈举报父亲高速路开车接电话”,就是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

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材料,涉及社会上对劳动存在的“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的现象;2019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的材料是一幅漫画,描绘高三最后一节课老师与同学们“让老师再看看你们,让你们再看看书”的场景,属于典型的社会生活情境类材料。

这种类型的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

这是一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形式,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语文教学理念,有着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社会民生热点(现象)类材料作文的特点:

(1)有针对性。

这类材料作文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道理,而是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

(2)有准确立意角度。

这需要考生让读者清楚地知道自己鲜明的态度或观点。

(3)有说理性。

考生要以理服人,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4)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

这类材料感情倾向明显,彰显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应对策略:

(1)是什么——读材料,列举现象的具体表现,概括现象。

(2)为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

包括分析结果,即分析其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通过分析类比、对比、联想等方法揭露现象的实质。

(3)怎么办——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考生还要注意,在论述开放类社会现象的材料时要体现出思辨色彩。

如讨论某一个话题时,考生可以先从反面论述这一话题,指出这一类现象可能产生的危害;然后继续从正面来论述这一话题,阐释其存在的合理性。

但在论述过程中,考生要有所侧重,不要面面俱到,这样才能在对比中印证自己的观点。

3.先进人物类

2019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的要求中写道: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卷作文题让考生展开想象,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写一封国庆节慰问信,这就是人物热点类的作文题目。

社会先进人物热点,既有如英雄模范、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科技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进人物,也有普通的平民英雄。

2019年国庆前夕,国家又表彰了一批“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其中屠呦呦、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先进事迹被写进了高中统编教材。

这些受表彰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是千千万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贡献的杰出人士的代表。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提倡向英雄人物学习。

应对策略:

(1)考生要了解先进人物的主要事迹,平时注意搜集整理这方面的写作素材;

(2)从感人的人物事迹中概括其宝贵的精神品质;

(3)回归到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上来,指出这种精神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4)结合自身实际,谈这一类型模范人物对考生的榜样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写先进人物类热点材料作文,其重点在于人物对我们精神的引领作用。

比如2019年9月29日,中国女排战胜阿根廷女排,收获本届赛事的十一连胜,以全胜战绩成功卫冕。

考生写中国女排,就要写到中国的女排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激励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日子,中国女排用冠军为祖国献上了最好的礼物。

年轻的女排姑娘们,再一次在全世界人民前面,展现了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青年奋斗拼搏和奋勇当先的精神。

这股子精气神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亿万国人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

 

人物素材运用:

抓特质、求鲜活,借人发声

 

 

人物素材是最具有备考价值的素材之一,易于识记、应用范围广,如果运用好了,能明显提升作文质量,给阅卷老师以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论据充足的良好印象。

综观近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运用人物素材上都具有一定的特色:

或略写,或详写;或用单一人物演绎,或综合运用多个人物;或拿来当论据支撑观点,或解读人物别有寄托……这些手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技法点拨】

1.依题剪裁,定向叙述

人物素材常常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多个运用角度,适合于多个话题,但我们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只取其一,不及其余。

写作时要根据作文题目的考查方向和作文立意的需要,找到人物素材与立意两者最契合的点,对人物素材进行剪裁、加工,贴合自己的立意角度进行定向叙述,并且要深入挖掘,做到发人之所未发。

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心有笃守,与时俱进》选用了青年导演郭帆的事例,较为详细地叙述了郭导追梦路上的坎坷和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以此论证命题材料中“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这一观点。

在郭帆的事例中,考生抓住了他“少年时的梦想”“高考时的失意”“课余时间的努力”“北漂时的走偏”“赴美学习时的旧梦重燃”以及“拍摄《流浪地球》的努力和取得成功”這样一条“人生曲线”,证明了人要“坚持自己的想法”才能写出成功的“生活的作品”这一中心论点。

2.同类叠加,增强论势

面对作文题构思作文时,如果觉得使用单则人物素材不能有效论证自己确定的中心,或者不具备征服读者的气场,就可以将同类的人物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种“集团效应”以增强作文的论证气势和力度。

被叠加使用的人物素材要有共通之处,要共同指向并服务于写作中心,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素材绝不能放在一起使用;此外,还必须注意做到“异质选择”,即按不同时间、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等标准选择人物素材,避免重复列举,从而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丰富的素材积累。

须注意的是“摆事实”的同时还要“讲道理”,要对人物素材进行深入剖析,或从相同角度来论证中心,或从不同角度来揭示观点。

内容确定后,形式上可以稍加美化,如可以采用排比句,句式尽可能一致,力求营造铺陈之美。

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忆五四峥嵘岁月,请长缨不负青春》,采用了同类叠加的素材运用方法,将程开甲、王继才和徐本禹这三位年龄横跨老中青、身份包括科学家、农民、留学生,但都有着共同坚守、相同奉献精神的人物组合在一起,并作了简要而富有文采的表述,赞美了三个人放弃舒适生活,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优秀品质,证明了每个人应当服从祖国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让青春和生命更有价值这一中心论点,使作文内容充实,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3.精选一人,贯串全文

只选定一个人物,集中笔墨详细介绍,借助对这一个人物各个方面的议论分析完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述,或是借这个人物新编故事、抒发情感,突出作文的主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精选一人,贯串全文”法。

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精心选择人物素材,这个人物的言行、事迹必须与作文的主旨高度吻合。

这个人物可作为新编故事的主人公,也可作为全文分析议论的唯一对象,还可作为抒情的一个触发点。

需要注意的是,写作中要找到人物素材与作文题的契合点,行文时要有意识地向作文题靠拢,让人读后能迅速找出人物素材与作文题的内在联系。

议论文可边叙边议,也可引申评论,评论要有针对性,要指向主题。

散文、记叙文则通过抒情性表达和借助故事情节来表现作文主题。

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寻药华夏,不枉年少》,就是为鲁迅小说《药》中的夏瑜这一形象虚拟了一个“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的情节,以他在当今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贯串全篇,以“寻药”为主线,以“寻药华夏,不枉少年”为主题,通过“我曾是一个寻‘药的青年”“今天的你们也要做‘寻药者”“‘寻药自然是漫漫长路,需上下求索”这样三个层次来具体论证,收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4.反弹琵琶,以不同显不俗

俗话说:

“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

”人物素材的运用也一样,“撞车不可怕,司空见惯才尴尬”。

虽然人物素材众多,但写作时经常用到的人物素材就那些,要想“不尴尬”,我们在人物素材的运用上就应该学会颠覆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以收到标新立异的效果。

譬如许多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正面人物,其言行往往也存在着某些瑕疵,或是某些时候亦会出现不尽合理,甚至与真理背道而驰的地方,我们可以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或全面或局部地进行“反弹”。

如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中国味》从“愧对江东父老”和“给天下一份安宁”这两个角度表达了对项羽自刎乌江这一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并且赞叹项羽的“乌江之刎”是“不惧生死的豪迈”,是一种“中国味”!

这便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的体现,使作文观点富有新意。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

A同学初中成绩总是年级前5名,他很开心,自信。

但是当他考入了重点高中后,发现自己一下子跌到全年级186名!

他十分痛苦,觉得很失败,整日闷闷不乐,家长忧心忡忡……

材料2:

在校艺术节或校运会上,没有任何特长可以展示的B同学看到其他同学轻歌曼舞秀才艺,绿茵场上展技能,总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材料3:

C同学总认为自己平凡、不出众,比如长相普通、家境一般,因而常常自我封闭,和同学相处不太融洽、不开心……

面对以上同学的烦恼,你怎么看?

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何以解忧,唯有直面

 

曹操有一句诗,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我钦佩曹孟德的才学与韬略,但对他的这句话却不敢苟同。

我以为借酒解忧,纵解得了一时,也解不了一世。

醉得再深,也有醒来的时候,一旦清醒,这“忧”依然会“上心头”。

“重量级”饮者李白的“举杯销愁愁更愁”才称得上是至理名言,它告诉我们:

以酒解忧,徒增忧愁。

对待人生中的喜和忧,我倒是很欣赏汪国真的一话:

“人虽然是哭着生,却一定要笑着活。

”人生中难免坎坎坷坷,跌跌撞撞,如果遇上一點挫折和不顺便忧心如焚,甚至痛不欲生,将自己的整个生命浸泡在泪水之中,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所以,“笑”,应该是我们应对苦痛和烦忧的最好方式。

但是,这种“笑”绝不是为了掩饰苦闷,更不是麻醉自己,而是如鲁迅先生所言:

“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面对生命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拿出直面的勇气和战而胜之的决心。

张爱玲曾说: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可是,有些人只看到“华美的袍”,有些人眼里只有“虱子”。

而我们应做的,是能透过华丽的袍,找出暗藏的“虱子”,并剔除掉这些“虱子”,还生命以华美。

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曾经历过人生中最大的失意:

她与流亡贵族汤姆·勒弗罗伊一见如故,相爱至深。

然而,为了家族的复兴,汤姆却选择了悄悄地离开她。

面对失恋的苦痛,奥斯汀也曾在长夜里痛哭过,但她却很快走出了这一人生困境——她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遭遇,理性地分析了自己的处境,决定用写作替代情绪的消耗。

那段时间,她写下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等世界名著,成为全球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在《傲慢与偏见》一书里,她这样写道:

“与往昔怨恨,是今时之阴影。

”所以,她抛却怨恨,直面人生,最终将苦难的经历转化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沉湎于个人悲欢,往往难以自拔;只有敢于直面苦难,才能走出人生困境——奥斯汀做到了,所以她最终收获了人生的成功,创造了生命的辉煌。

骆以军在散文《我爱罗》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受了情伤,于是整日麻醉自己,过着每天在酒吧中等待天明的日子。

一天,她又喝得烂醉,蹲在巷口吐得满地都是,正在颓废时,突然听到一阵密集的脚步声,抬头望去,发现是一群人,正迎着朝阳跑步。

“他们已经开始了今天的生活。

”女孩长叹道,“而我还留在昨夜。

叔本华曾经说过:

“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

”人这一生中,谁都会遭遇苦恼,但我们不能一味在长夜里痛哭,否则就会被苦难吞噬,从而失去明天。

唯有摆脱阴暗,追随阳光,我们才会拥有全新的生活。

“有时看起来你被生活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

”冯骥才的这句话一语挑明了人生与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我们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直面生活中的悲欢荣辱,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如此,我们定能收获充实、有益的人生。

【点评】

作文借翔实的人物事例和富有哲理的人物名言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

我们在遇到坎坷和挫折时,既不能麻醉自己,浑浑噩噩,亦不能沉湎其中,难以自拔。

正确的态度是:

直面苦难,努力进取,化苦难为财富,收获全新的生活。

作文论证时,在例证和引证的基础上,注意了正反对比,凸显出“直面人生”的重要意义。

作文的论据来源多为文化名人,这也使全文洋溢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语言隽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