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29401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一轮复习 文化经典阅读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三一轮复习文化经典阅读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

一、(福州联考)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①孟子曰:

“中①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 (《孟子·离娄下》)

②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注】①中:

中庸。

②其间不能以寸:

省略了“以寸量”的“量”。

1.第①段中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教育观?

(3分)

答:

 

 

2.第②段中孟子强调学习者要注意什么?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孟子教育观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答题时要从理解词句出发,依据题干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

第①段先从正面论述“中”“才”之人才能为师,然后从反面论述“中”“才”之人不能放弃不肖之人。

“自得之”是第②段的核心内容。

答案:

1.贤者为师、能者为师;(1分)贤能的人不能放弃不肖之人;(1分)贤能的人有教育人的责任,要帮助大家共同进步。

(1分)

2.学习要掌握正确的方法;(1分)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1分)自觉地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

(1分)

附【译文】

①孟子说:

“中庸的人教养过分或不及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

如果中庸的人不理会过分或不及的人,有才能的人抛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就近得没有办法用分寸来计量了。

②孟子说:

“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自觉地获得道理。

自觉地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希望能自觉地获得道理。

【规律方法】

概括要点的方法

①直接摘取。

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②分层抽取。

文段中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时,要准确地概括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懂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然后整合和归纳要点。

整合和归纳时要用自己的语言。

二、(2014·三明模拟)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君子矜①而不争,群而不党。

” (《论语·卫灵公》)

②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②之,不可则止,无自辱③焉。

” (《论语·颜渊》)

【注】①矜:

庄重。

②道:

引导。

③辱:

受辱。

1.请根据上述文字概括孔子的“交往”原则。

(2分)

答:

 

 

2.对待朋友的错误,孔子为什么认为只要忠诚地劝告他就可以了?

请做简要分析。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儒家思想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概括观点时要抓住关键词句,“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即为“适度”。

在分析时要依据孔子的交往原则,并联系其具体做法。

答案:

1.与他人交往要保持“适中(度)”的原则。

(2分)

2.孔子在这里实际上是讲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尊重的问题。

(2分)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

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

这是“信”的要求。

如果他不听也就算了。

因为这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2分)(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附【译文】

①孔子说:

“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②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

孔子说:

“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三、(2014·龙岩模拟)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1)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①。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②,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③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后,不敢不告也。

” (《论语·宪问》)

(2)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论语·宪问》)

【注】①三子:

指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当时的鲁国实际执政的贵族集团。

②从大夫之后:

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③之:

动词,往,到。

1.齐国“陈成子弑简公”时孔子岁数已高,且已不从政,但仍积极地“告于哀公”“之三子告”,这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精神?

(2分)

答:

 

 

答案:

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和执着的精神。

(2分)

2.这种精神与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想是否矛盾?

试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①不矛盾,二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

(1分)②“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强调“仕”的担当,强调的是面对纷乱的世界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要有一种坚定的勇气和执着精神。

(2分)③孔子提出的“位”指职守,强调各有权限,不能越出权限之外,体现孔子倡导礼制的精神。

(1分)

附【译文】

(1)陈成子杀了齐简公。

孔子得知此消息马上沐浴更衣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

“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您出兵讨伐他。

”哀公说:

“你去告诉三位大夫吧。

”孔子说:

“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三位大夫吧’!

”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他们都不赞同派兵讨伐,孔子说:

“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2)孔子说:

“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

四、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论语·学而》)

1.子贡引用《诗经》的用意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孔子为什么会赞扬子贡。

(2分)

答:

 

 

【解析】答题时理解《诗经》名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含意,并且要能够还原到语境当中,表现子贡的独立思考,也因此获得了孔子的赞扬。

答案:

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1分)子贡能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1分)

2.孔子所说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与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评价能力,孔子和子贡都谈到了对于贫富的态度,但又有层次的差别,子贡的“无谄”“无骄”仍只是限于贫富本身,而孔子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上升到了对礼乐之道的追求的高度。

答案:

无论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还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其精神都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相一致。

(1分)

  但两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贫困、潦倒,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裕,发了财,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很不错,(1分)但严格来讲,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

(1分)“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上。

(1分)

附【译文】

子贡说:

“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

“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却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

“《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头、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

“赐啊,我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前面的道理,你就能知道后面的道理。

五、(2013·晋江模拟)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①。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 (《论语·子罕》)

②樊迟请学稼。

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

“小人哉,樊须也!

②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论语·子路》)

【注】①鄙事:

卑贱的事情。

②小人:

一般老百姓。

樊须,即樊迟。

③襁:

又称被单,背负小孩的布条。

1.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个“小人”?

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

(3分)

答:

 

 

 

 

2.孔子说樊迟“学稼”“学为圃”是个“小人”,却又承认自己“多能鄙事”,二者矛盾吗?

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

(3分)

答:

 

 

 

答案:

1.孔子讲求的道,志在济世救国,平定天下。

(1分)强调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仁义礼智信等道义上,而不是去学习种庄稼和菜。

(1分)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救世济民的管理者,而樊迟只是热衷学习种庄稼和菜这类小的技术,因此,孔子说樊迟是个“小人”。

(1分)

2.二者并不矛盾。

(1分)孔子说樊迟是个“小人”,强调的是君子应该更注重于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掌握种庄稼种瓜果蔬菜等各种技艺。

(1分)在孔子看来,自己的“多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是符合君子要求的。

(1分)

附【译文】

①太宰问子贡说:

“孔夫子是位圣人吧?

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

”子贡说:

“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后说:

“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

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

不会多的。

②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

孔子说:

“我不如老农。

”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

孔子说:

“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

“樊迟真是一般老百姓。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真情来对待你。

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误区警示】

解答文化经典理解题目误区

①理解错误、分析乏力。

在解读材料时,没有充分地利用文言知识,对材料进行准确的解读,在回答时产生理解性错误;在思考问题时,由于方法运用不当或不到位,致使答案苍白无力。

②概括不全、欠缺规范。

在提炼作者观点时,遗漏部分关键要点,致使答案要点不全;另外,很多同学在做这类题目时,忘记陈述作者的观点,致使答案欠缺规范,意外失分。

六、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 (《论语·八佾》)

孟子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孟子·离娄上》)

1.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分别简要概括“自暴者”和“自弃者”的行为表现。

(2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答题时要抓住相关语句,“自暴者”表现为“言非礼义”,“自弃者”表现为“吾身不能居仁由义”,依据题目要求,应该用自己的话作答。

答案:

自暴者:

诋毁礼义。

(1分)自弃者:

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

(1分)

2.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于“仁”的各自看法。

(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观点的概括分析能力,答题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锁定表现人物感情倾向的词句,孔子主要论述了“仁”与礼乐的关系,而孟子则意在阐明“仁”与“安宅”的关系。

答案(示例):

孔子认为仁是根本,离开了仁这个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实施礼和乐,礼和乐的意义也会丧失。

(2分)孟子认为仁是人最安适的住所,是人的归依,人要拥有仁,否则是可悲的。

(2分)

附【译文】

孔子说:

“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现礼呢?

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孟子说:

“自己糟蹋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和他没有什么好做的。

出言来诋毁礼义,叫做自己糟蹋自己。

自认为不能居仁心,行正义,叫做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

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可悲啊!

【知识链接】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

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如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仁政”的基本精神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七、(2013·八闽一中协作校模拟)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①哉?

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②孟子曰: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

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 (《孟子·离娄上》)

【注】①廋:

隐藏。

②瞭:

明亮。

③眊:

暗昧不明。

 孔子和孟子在识人方面有何异同?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答案:

同:

孔子、孟子都主张通过观察来识人(或了解一个人的为人)。

(2分)异:

孔子识人注重行动,认为应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经历、习惯等来识人。

(2分)孟子识人注重精神,认为应该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或眼神变化来识人。

(2分)(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

①孔子说:

注意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一贯经历,考察他的秉性习惯,一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一个人怎么隐藏得住呢?

②孟子说:

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

眼睛不能掩饰一个人的丑恶。

内心正直,眼睛就明亮;心术不正,眼睛就昏暗。

听人说话,观察他的眼睛,这人的善恶哪能隐藏得住呢?

八、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①子曰:

“有教无类。

” (《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孟子·告子下》)

③公都子曰:

“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

“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滕更有二焉。

” (《孟子·尽心上》)

【注】①滕更:

滕国国君的弟弟。

1.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请根据选段③简要说明。

(2分)

答:

 

 

2.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

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1.求学应谦虚,充满诚意。

(2分)

2.不违背。

(1分)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属于招生原则,指的是招收学生时一视同仁,没有高下贵贱之分;(1分)而孟子“不答”滕更属于教学方式,是“不教之教”,是“因材施教”中的一种。

(2分)

附【译文】

①孔子说:

“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②孟子说:

“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去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③公都子说:

“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在以礼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

”孟子说:

“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

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九、(2014·泉州模拟)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

” (《论语·公冶长》)

③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 (《孟子·离娄上》)

【注】①怨是用希:

是用,因此;希,同“稀”。

1.孔子提出了哪些“远怨”的方法?

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2.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1.①严以律己,宽以待人;(1分)②不计较过去的仇怨。

(1分)

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

(2分)因为孔子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1分)孟子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

(1分)

附【译文】

①孔子说: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②孔子说:

“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③孟子说:

“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

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十、阅读下列文化经典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①子曰: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

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论语·子路》)

②孟子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滕文公下》)

1.请根据材料①,说说君子和小人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区别。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解析】理解第一段选文的字面义是答好此题的前提。

理解选文除了需要充分调动平时积累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外,也要借助题干中“君子和小人在用人方面”这个信息提示来理解文段字面义。

答案:

君子用人出于公心,量才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1分)小人用人出于利己,用人也疑,贪欲无穷,所以会求全责备。

(1分)

2.请结合材料①②,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解析】题目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这就需要把从文段中筛选出来的相关信息进行转换,而不能简单地翻译相关语句来组织答案。

答题时需要有要点意识,把“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列举全面并且有条理。

答案:

君子特征:

平易近人、容易相处;坚持原则、胸怀坦荡。

(2分)大丈夫标准:

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

(2分)

附【译文】

①孔子说:

“给君子做事容易,却难以讨他的喜欢。

不以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喜欢的。

而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对人却能按才能的大小合理使用他。

给小人做事很困难,却容易讨他喜欢。

虽然不以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也会喜欢的。

而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对人就求全责备。

②孟子说:

“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大道‘义’上;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走这条正道;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走自己的路。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十一、(南安模拟)阅读下面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6分)

①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 (《论语·雍也》)

②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 (《论语·先进》)

③公孙丑曰:

“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 (《孟子·尽心上》)

 请简要概括上面选段中所体现的孔孟的共同思想,并结合文段分析。

答:

 

 

 

 

答案:

文段体现了孔子“中庸之道”与孟子“中道而立”的思想主张,都主张认识、看待事物时,要不偏不倚,无过犹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

(写出一点即可,2分)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而是作为一种品德,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但不能清高,要正道直行,严于律己,忠于职守。

(2分)而孟子很巧妙地把教育的问题与儒家的最高标准联系起来了,认为教育不能包办代替,但又不能启发不到位,应做到“中庸”。

(2分)(意思答对即可)

附【译文】

①孔子说: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

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②子贡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说:

“子张过分,子夏不足。

”子贡说:

“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

“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③公孙丑说:

“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的。

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

孟子说:

“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

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十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

①孟子曰:

“君子不亮①,恶乎执?

” (《孟子·告子下》)

②孟子曰: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孟子·离娄下》)

③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论语·为政》)

④(子)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②小人哉!

” (《论语·子路》)

⑤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论语·阳货》)

⑥孟子曰: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 (《孟子·告子下》)

【注】①亮:

通“谅”,诚信。

②硁硁(kēng)然:

浅薄固执的样子。

 根据以上选段,简要分析孔子、孟子关于“信”的辩证观和教育观。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