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53180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信息技术.docx

教科版信息技术

 

教科版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For-next循环

 

For/Next循环语句初步

 

【基本信息】

 

 

 

张钰

 

 

南京一中

 

1课时

 

【课标要求】

 

(二)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1.内容标准

(1)理解并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句、数据类型、变量、常量、表达式、函数。

会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循环控制结构。

(2)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3)初步掌握调试、运行程序的方法。

(4)在使用某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熟悉对象、属性、事件、事件驱动等概念并学会运用。

 

2.活动建议

(1)选择实例,根据解决问题的要求分析设计算法,恰当地使用三种控制结构编写源程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在过程中体验程序设计语言的逻辑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理解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

和执行步骤

技能目标:

能够分析简单的For/Next循环语句功能

尝试编写简单的For/Next循环

程序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设计恰当,但情感目标写的有些空泛。

这样的情感目标,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许多教案当中,无法体现本节课的独到之处。

此外,考虑到新课标的要求,缺少“过程与方法”方面教学目标的描述。

当然,不是一定要有,但如果有

 

会更加完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步骤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分析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

 

『对于For/Next循环语句的教学而言,其

 

重点自然是语句的格式与执行过程。

而“结合实

 

例分析For/Next循环语句的功能”应该指的是

 

教学方法,而非教学难点,作者的本意可能是指

 

“For/Next循环语句功能的教学”是难点。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选修课教材《算法与程序设

计》之中。

循环语句是VB中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而这节课是循环语句的第一节内容。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的步骤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内容对全面掌握并运用循环语句至关重要。

 

『作者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把握是准确到

 

位的。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普通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

通过《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学生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应用软件使用基础,同时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好,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对计算机语言的编写基础较差。

因此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倒计时的例子吸引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导入For/Next循环语句。

并利用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推导该语句的功能。

最后利用实例强化新知。

 

『此处的分析其实已经超出了针对“教学对

 

象”的范畴,还包括有对“教学策略”的描述,

 

即导入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的方

 

法。

 

【媒体选择】

本节课的内容在机房实现。

通过多媒体教学系

 

统的广播教学、学生示范等功能讲授新课、提问学生、展示成果。

媒体使用遵循的原则:

高效,恰当。

 

『此处实际上是对“教学环境”的一个描述。

 

教学环境是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有效得实施

 

的一个保证。

许多老师在写“教学环境”时也写

 

到“多媒体教学系统”,此处描述的可贵之处在

 

于,作者强调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哪几个

 

模块,同时还给出了媒体使用的原则。

这份细心

 

充分体现了作者认真、务实的教学态度。

 

【教学过程】

[引入]

师:

5、4、3、2、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倒计时程序演示)

 

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倒计时的程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例如十运会的倒计

 

时牌;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火箭发射最后的数秒。

我们如何在计算机中用VB来实现以上的功能呢?

 

十运会倒计时牌红绿灯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关键是要给学

 

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同时,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兴趣。

问题十分的生活化,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

师:

请学生回答问题:

在VB中用什么控件的什么属性来显示倒计

 

时出现的数字?

生:

labelcaption

师:

我们在窗体中放置的

名称就为label?

生:

label1

 

label

 

控件是不是

 

『此处旨在指出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在学习

 

VB的过程中,学生常常容易将“label”和

 

“label1”混淆起来。

 

师:

为了加强程序的可读性,可以为控件改

如何在程序中表示label1控件的caption属性?

生:

label1.caption

师:

Label1显示的内容是5,写出相应的语句?

生:

label1.caption=5

师:

将5赋给label1.caption

对那个对象编程?

生:

command1(开始)

PrivateSubCommand1_Click()

label1.caption=5

 

EndSub

 

『通过复习唤醒学生脑中的“旧知”,同时也是对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再次进行强化。

在大多数的教学案例中,一上来就是新知的引入。

在这篇案例中,我们很可喜地看到作者对学生已学知识进行复习的关注。

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课时是有限的,而“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不及时对学生学习的新知进行强化,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目前情况来看,信息技术课一周有2节,而且是连堂,也就是说学生要在一周之后才有接受教师复习的机会,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

 

在课时量和课时安排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能够关注到及时的复习与强化,是值得鼓励与提倡的。

 

[学生活动]

师:

请学生打开工程—倒计时,在合适的位置添加程序label1.caption=5。

请学生实现5、4倒计时

生:

添加label1.caption=4

师:

为什么屏幕只显示4

生:

因为程序执行速度过快

师:

希望在5和4中间延时1秒,增加delay

(1)语句。

请学生实现5-0倒计时程序(提醒学生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加快速度)

如果倒计时从365开始呢?

(语句太多,无法忍受)

 

『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5、4”倒计

 

的问题,同时补充delay()语句,然后加大问题

 

的复杂度,让碰到的问题与“旧知”产生冲突。

 

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兴趣。

 

请学生删除command1中的原有程序,将如下程序段加入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iAs

Integer

Fori=5

To0Step-1

Label1.Caption=i

delay

(1)

Nexti

EndSub

[分析1]

程序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分析语句功能

功能

PrivateSub

 

DimiAsInteger

ForI=5To0Step-1

 

Label1.Caption=i

 

定义整型变量i

控制变量5-0这样

变化(猜测)

显示变量i的值(5、

4、3、2、1、0)

Delay

(1)

延时

1秒

NextI

 

EndSub

 

接下来作者直接给出循环语句的实现代码,但并不马上讲解,还是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猜测,并用表格的方式上学生进行填写,这实际上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的开始。

 

[分组练习]全班同学分为两组,分别填写如下表格

 

数数数

Fori=5To0Step-1

Label1.Caption=i

delay

(1)

Nexti

数数

结果

数1和数2

1

23

的作用:

50-1

63-1

91-1

 

数数数结果

123

 

1

9

1

数3

的作用:

1

9

2

1

9

3

 

[分析2]

数数数结果

123

50-15、4、3、

2、1、0

63-16、5、4、

3

91-19、8、

7⋯2、1

生:

推测数1和数2控制i的变化范围(初始值、终止值)

[分析3]

数数数结果

123

1911、2、⋯8、

9

1921、3、5、

 

7、9

1931、4、7

生:

推测数3控制i变化的步长(增量)

 

『作者将学生分为两组,两组分别通过分析和填表,找出控制i变化范围的初始值和终止值,以及控制i变化增量的步长的规律,建构出For/Next循环语句执行过程的新知,让学生自己领悟到循环结构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自我建构出的知识,记忆更为深刻。

学生的整个建构过程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一直处在教师的控制之下,这种“控制”的实现是借助工具——表格来完成的。

这就保证了学生建构的速度与效率,是非常好的方法。

 

[新知识]

 

师:

For-Next循环语句

格式:

For循环变量=初值to终值[step步

长]

 

循环体

Next循环变量

请学生将下面的例题与格式对照回答各部分的名称

Fori=5To0Step-1

Label1.Caption=i

delay

(1)

Nexti

说明:

当步长为1时,STEP

生:

循环变量i

初值5

终值0

步长-1

循环体Label1.Caption

=i

1可省略不写

delay

(1)

师:

师、生:

以下面的程序为例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利用表格辅助)

Fori=5To0Step-1

Label1.Caption=idelay

(1)

Nexti

I

循环体

5Label1.Caption=5

delay

(1)

4Label1.Caption=4

delay

(1)

 

执行步骤

1循环变量取初值,并计算初值、终值、

步长

2先判断循环变量是否超过终值,如果超过,则跳出循环;执行Next的下一条语句(当步长为正数>当步长为负数<)

3如果没有超过终值,执行一次循环体

4循环变量加上步长

5重复步骤2-4

 

⋯⋯

1Label1.Caption

=1

delay

(1)

1Label1.Caption

=0

delay

(1)

-1循环结束

 

『当然,光有学生自我的建构是远远不够

 

的,还需要及时的总结。

在上一步学生通过分组

 

分析领悟循环语句的功能之后,作者及时的将循

 

环语句的格式抛出,以满足学生此时“已有领悟

 

但又难以总结表达”的心情。

可以预见,此时的

 

学生在学习语句格式和执行过程时是多么的轻

 

松,因为这些只不过是他们想表达而表达不出的

 

意思而已。

此处,作者再次用到了表格,与上次

 

不同的是,这次的表格起辅助学生理解循环语句

 

执行过程的作用。

作者对“表格”这一工具的运

 

用真可谓是炉火纯青。

 

[学生练习]

1、在屏幕中显示3、6、9⋯27

2、在屏幕中显示40、30、20⋯-40

3、在屏幕中显示1、4、9、16、25

教师在巡视中提示循环的初值、终值和步长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

视情况分析练习3,数字序列不再为等差数列,观察规律——12、22、32、42、52

 

『及时的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学生思考]为下节课铺垫

用VB求解1+2+3+⋯100

 

『设疑,为下节课做准备。

 

【教学反思】

 

自我感觉设计有两点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简单的用1+2+3+⋯100引入循环语句,而是用倒计时的小程序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解决。

在学生成功解决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252到0的倒计时程序(当时十运会倒计时),在学生的认知冲突基础上引入课题。

2、引入循环语句后教师并没有急于抛出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步骤,而是利用表格数据让学生推测循环语句的功能、循环初值、终值和步长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传授学习新语句的方法。

我觉得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

 

【案例分析】

 

本案例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教学任务分析

 

准确、到位,在教学环境的分析中有新意。

教学

 

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设计合理,教学策略使用恰

 

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本案例覆盖的知识

 

点是程序设计中“循环结构”的教学,适合用于

 

讲解循环结构这一主题的第一节课。

 

本案例能够使用十分生活化的实例进行课

 

堂导入,并恰当的使用循环控制结构编写源程

 

序,调试并运行该程序,在过程中体验循环结构

 

的逻辑特点。

并能关注到对在教学开始时对已往

 

知识的复习与强化。

 

本案例的特点在于能够通过简单的问题唤

 

醒学生脑中的已有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然后适

 

当地增加问题的复杂度来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

 

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在学生探究建构的过

 

程中,巧妙地运用表格来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维

 

过程,保证学生对新知建构的信度与效度。

同时,

 

能即时地在学生建构之后进行总结与归纳,使学

 

生准确、快速、轻松地掌握循环语句的结构和功

 

能,并再次巧妙地运用表格来辅助学生的理解过

 

程。

 

建议案例能加强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设计与描述。

 

【专家点评】

 

该教学设计案例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1.以广播教学形式,在学生的显示器屏幕上展示漂亮的“倒计数”显示牌引入新课,新颖,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展现“十运会的倒计时牌”、“红绿灯的倒计时牌”及“火箭发射的倒计牌”的画面,来说明“倒计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以此来强化学生对“倒计数”问题的重视,为下面进一步以“倒计数”为对象的“FOR/NEXT循环语句”的学习,作一很好的铺垫;

 

3.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用1+2+3+⋯

 

100作为学习循环语句的基础,而是用“倒计数”所引发的“小程序”让学生入门,不仅可以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而且,也有利于难点的分散、化解;

 

4.教师在引入循环语句后并没有急于抛出循环语句的格式和执行步骤,而是利用表格数据让学生推测循环语句的功能、循环初值、终值和步长的作用,这样做,不仅可以体现出思维的“过程与方法”,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建议如下:

 

1.将“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这两部分,放在整个教学设计最前面,因为,这两项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因果关系不应

 

颠倒。

 

2.教学目标的撰写应按新课标要求的(三维)来写: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描述不具体。

 

3.这节课的特色是:

将“FOR/NEXT循环语句”的初步,用学生最熟悉的“倒计时”为例,不仅贴近生活,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还可以将抽象性较强的“FOR/NEXT循环语句”学习难点,运用“正分合”的系统性原理,逐步分解为若干个小难点,以利于在教学中各个击

 

破,步步为营。

因此,该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亮点应该是在对难点成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突破难点的策略。

 

4.“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部分,并未看

 

出其“特色”在何处!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冯伯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